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传说和故事

\u6e05\u660e\u8282\u7684\u6765\u5386\u4e0e\u6545\u4e8b\uff1f

\u6e05\u660e\u8282\u53c8\u53eb\u8e0f\u9752\u8282\uff0c\u5728\u4ef2\u6625\u4e0e\u66ae\u6625\u4e4b\u4ea4\uff0c\u4e5f\u5c31\u662f\u51ac\u81f3\u540e\u7684\u7b2c108\u5929\u3002\u662f\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4e5f\u662f\u6700\u91cd\u8981\u7684\u796d\u7940\u8282\u65e5\u4e4b\u4e00\uff0c\u662f\u796d\u7956\u548c\u626b\u5893\u7684\u65e5\u5b50\u3002\u4e2d\u56fd\u6c49\u65cf\u4f20\u7edf\u7684\u6e05\u660e\u8282\u5927\u7ea6\u59cb\u4e8e\u5468\u4ee3\uff0c\u8ddd\u4eca\u5df2\u6709\u4e8c\u5343\u4e94\u767e\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3002
\u6e05\u660e\u8282\u662f\u56fd\u5386\u56db\u6708\u4e94\u65e5\u6216\u516d\u65e5\uff0c\u56e0\u4e3a\u5b83\u662f\u5b9a\u5728\u4e8c\u5341\u56db\u8282\u6c14\u4e2d\uff0c\u6625\u5206\u540e\u7684\u5341\u4e94\u5929\uff0c\u6240\u4ee5\u4e0d\u662f\u56fa\u5b9a\u5728\u56db\u6708\u4e94\u65e5\uff0c\u4e5f\u4e0d\u662f\u4ee5\u519c\u5386\u6765\u51b3\u5b9a\u3002\u6e05\u660e\u8282\u4e5f\u53eb\u505a\u6c11\u65cf\u626b\u5893\u8282\uff0c\u662f\u6c11\u56fd\u5eff\u56db\u5e74\u7531\u653f\u5e9c\u660e\u5b9a\u7684\u56fd\u5b9a\u5047\u65e5\u3002\u4e2d\u56fd\u796d\u7940\u7956\u5148\u7684\u5386\u53f2\u7531\u6765\u5df2\u4e45\uff0c\u65e9\u5728\u4e0a\u53e4\u65f6\u4ee3\u5c31\u6709\u5e1d\u738b\u3001\u8bf8\u4faf\u796d\u7940\u5b97\u5e99\u7684\u4eea\u5f0f\uff0c\u5230\u6625\u79cb\u65f6\u4ee3\u5b54\u5b50\u7684\u5893\u796d\uff0c\u8fd9\u4e9b\u90fd\u5c5e\u65bc\u8d35\u65cf\u6240\u7279\u6709\u7684\u3002\u5230\u4e86\u79e6\u6c49\u4ee5\u540e\uff0c\u8d35\u65cf\u5236\u5ea6\u672b\u843d\uff0c\u624d\u6709\u4e00\u822c\u6c11\u4f17\u5230\u7956\u5148\u575f\u5893\u53bb\u796d\u7940\u7684\u4e60\u4fd7\u3002
\u4f20\u8bf4\uff1a
\u79e6\u671d\u672b\u5e74\uff0c\u5218\u90a6\u7ec8\u4e8e\u6253\u8d25\u9738\u738b\u8d62\u5f97\u5929\u4e0b\u3002\u5218\u90a6\u8863\u9526\u8fd8\u4e61\u65f6\uff0c\u60f3\u53bb\u53cc\u4eb2\u7684\u5893\u4e0a\u53bb\u796d\u62dc\uff0c\u5374\u56e0\u4e3a\u8fde\u5e74\u7684\u6218\u4e89\uff0c\u4f7f\u5f97\u4e00\u5ea7\u5ea7\u7684\u575f\u5893\u4e0a\u957f\u6ee1\u6742\u8349\uff0c\u4ed6\u65e0\u6cd5\u627e\u5230\u81ea\u5df1\u7236\u6bcd\u7684\u575f\u5893\u3002
\u5218\u90a6\u975e\u5e38\u7684\u96be\u8fc7\uff0c\u867d\u7136\u90e8\u4e0b\u4e5f\u5e2e\u4ed6\u7ffb\u904d\u6240\u6709\u7684\u5893\u7891\uff0c\u53ef\u662f\u76f4\u5230\u9ec4\u660f\u7684\u65f6\u5019\u8fd8\u662f\u6ca1\u627e\u5230\u4ed6\u7236\u6bcd\u7684\u575f\u5893\u3002\u6700\u540e\u5218\u90a6\u4ece\u8863\u8896\u91cc\u62ff\u51fa\u7eb8\uff0c\u6495\u6210\u8bb8\u591a\u5c0f\u788e\u7247\uff0c\u7d27\u7d27\u634f\u5728\u624b\u4e0a\uff0c\u7136\u540e\u5411\u4e0a\u82cd\u7977\u544a\u8bf4\uff1a\u201c\u7236\u6bcd\u5728\u5929\u6709\u7075\uff0c\u6211\u5c06\u628a\u8fd9\u4e9b\u7eb8\u7247\uff0c\u629b\u5411\u7a7a\u4e2d\uff0c\u5982\u679c\u7eb8\u7247\u843d\u5728\u4e00\u4e2a\u5730\u65b9\uff0c\u98ce\u90fd\u5439\u4e0d\u52a8\uff0c\u5c31\u662f\u7236\u6bcd\u575f\u5893\u3002\u201d
\u8bf4\u5b8c\u5218\u90a6\u628a\u7eb8\u7247\u5411\u7a7a\u4e2d\u629b\uff0c\u679c\u7136\u6709\u4e00\u7247\u7eb8\u7247\u843d\u5728\u4e00\u5ea7\u575f\u5893\u4e0a\uff0c\u4e0d\u8bba\u98ce\u600e\u4e48\u5439\u90fd\u5439\u4e0d\u52a8\uff0c\u5218\u90a6\u8dd1\u8fc7\u53bb\u4ed4\u7ec6\u77a7\u4e00\u77a7\u6a21\u7cca\u7684\u5893\u7891\uff0c\u679c\u7136\u770b\u5230\u4ed6\u7236\u6bcd\u7684\u540d\u5b57\u523b\u5728\u4e0a\u9762\u3002\u540e\u6765\u6c11\u95f4\u7684\u767e\u59d3\uff0c\u4e5f\u548c\u5218\u90a6\u4e00\u6837\u6bcf\u5e74\u7684\u6e05\u660e\u8282\u90fd\u5230\u7956\u5148\u7684\u575f\u5893\u796d\u62dc\uff0c\u5e76\u4e14\u7528\u5c0f\u571f\u5757\u538b\u51e0\u5f20\u7eb8\u7247\u5728\u575f\u4e0a\uff0c\u8868\u793a\u8fd9\u5ea7\u575f\u5893\u662f\u6709\u4eba\u796d\u626b\u7684\u3002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简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与介子推有关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国外的“清明节”】

5月6日 叙利亚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 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8月份 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11月1日 法国万灵节。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当前清明节的来历和故事有两种说法:

一、

刘邦打败项羽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怎么样也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二、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
    绛旓細杩欏氨鏄瘨椋熻妭鐨勬潵婧愶紝涔熷氨鏄幇鍦ㄧ殑娓呮槑鑺銆2銆佹竻鏄庤妭锛屾槸涓崕姘戞棌鏈闅嗛噸鐨勭キ绁栧ぇ鑺傦紝灞炰簬绀兼暚绁栧厛銆佹厧缁堣拷杩溿佸紭鎵瓭閬撶殑涓绉嶆枃鍖栦紶缁熻妭鏃ャ傛竻鏄庤妭鍘嗗彶鎮犱箙锛鐢辨潵浜庝笂鍙ゆ椂浠g殑鏄ョキ娲诲姩锛屾槬绉嬩簩绁紝鍙ゅ凡鏈変箣銆傗滄暚澶╂硶绁栤濅俊蹇佃嚜鍙ゅ欢缁紝绁涔犱織缁忓巻浠f部琚凡鎴愪负娓呮槑鑺傜殑涓绉嶅浐瀹氱殑椋庝織銆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椋庝織鐨鏁呬簨
    绛旓細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椋庝織鐨鏁呬簨濡備笅锛氫竴銆佹潵鍘 鐩镐紶鏄ョ鏃舵湡锛屽繝鑷d粙瀛愭帹鍦ㄦ檵鏂囧叕娴佷骸鏈熼棿锛屾浘鍓茶嚜宸辩殑鑲変负浠栧厖楗ャ傛檵鏂囧叕褰掑浗褰撲笂鑰佸ぇ鍚庯紝浠嬪瓙鎺ㄤ笉鎰垮じ鍔熶簤瀹狅紝渚挎惡鑰佹瘝闅愬眳浜庣坏灞变腑銆備负璇蜂粙瀛愭帹鍑哄北涓哄畼锛屾檵鏂囧叕鏀剧伀鐒氬北閫间粙瀛愭帹闇查潰锛屼笉鏂欎粙瀛愭帹鍜屾瘝浜查兘琚儳姝汇傛檵鏂囧叕鍚庢倲鍐呯枤锛屼笅浠ゅ皢杩欎竴澶╁畾涓衡...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屾晠浜鏄粈涔?
    绛旓細5. 鍙︿竴涓鏁呬簨鍙戠敓鍦ㄧЕ鏈濇湯骞淬傛眽楂樼鍒橀偊鍙栧緱澶╀笅鍚庯紝鍥炰埂绁嫓鐖舵瘝锛屽嵈鍥犳垬浜夋棤娉曟壘鍒板潫澧撱傚垬閭︽姏绾哥墖瀵绘壘鐖舵瘝鐨勫潫澧擄紝涓鐗囩焊鐗囪惤鍦ㄤ竴搴у潫澧撲笂锛岄閮藉惞涓嶅姩銆傚垬閭﹂噸鏂版暣淇埗姣嶄翰鐨勫锛屽苟浠庢浠ュ悗锛屾瘡骞寸殑娓呮槑鑺涓瀹氬埌鐖舵瘝鐨勫潫涓婄キ鎷溿6. 娓呮槑鎵锛屽嵆涓衡滃绁濓紝鏄绁栧厛鐨勨滄濇椂涔嬫暚鈥濓紝涔犱織鐢...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鏄粈涔?
    绛旓細娓呮槑鑺傛皵鏄牴鎹ぉ璞$墿鍊欏拰鍥涘鏇存浛鏉ョ‘瀹氱殑锛屽畠鏍囧織鐫鏄ュ鐨勬繁鍏ャ3. 鏈夊叧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锛屾湁涓涓箍涓烘祦浼犵殑浼犺銆傛檵鏂囧叕鍦ㄦ祦浜¢斾腑锛岄伃閬囬ゥ楗夸笌鐤叉儷锛岄殢鑷d粙瀛愭帹鍓蹭笅鑷繁澶ц吙涓婄殑鑲夛紝鐑圭叜鎴愭堡鏉ユ晳鏅嬫枃鍏殑鎬у懡銆傚悗鏉ユ檵鏂囧叕鎴愪负鍥藉悰锛屼负浜嗙邯蹇典粙瀛愭帹鐨勭壓鐗插拰蹇犺瘹锛屽皢瀵掗鑺傜殑娆℃棩瀹氫负娓呮槑鑺傘
  • 鍏充簬娓呮槑鑺傜殑鏉ュ巻鍜鍑犱釜浼犺鏁呬簨娓呮槑鑺鐨勮妭鏃ヨ捣婧
    绛旓細鍘嗕功涓婅杞斤細鈥滄槬鍒嗗悗鍗佷簲鏃ワ紝鏂楁寚涓侊紝涓烘竻鏄庯紝鏃朵竾鐗╃殕娲侀綈鑰屾竻鏄庯紝鐩栨椂褰撴皵娓呮櫙鏄庯紝涓囩墿鐨嗘樉锛屽洜姝ゅ緱鍚嶃傗濆敖绠℃竻鏄庢棭鏈熷湪涓浗骞堕潪鐗瑰埆閲嶈锛屼絾鐢变簬鍏惰薄寰佹剰涔夎浜轰滑鎵閲嶈锛屽姞涔嬮愭笎铻嶅叆浜嗗瘨椋熶笌涓婂凡绛夎妭鏃ワ紝瀹冮愭笎婕斿彉鎴愪簡涓涓噸瑕佺殑鑺傛棩銆備互涓嬫槸鍏充簬娓呮槑鑺鐨勫嚑涓紶璇鏁呬簨锛氭晠浜嬩竴锛氶噸鑰冲壊鑲 鏄ョ...
  • 娓呮槑鑺鐨鏁呬簨鏉ュ巻
    绛旓細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锛氭嵁鍙茬睄璁拌浇锛屾槬绉嬩簲闇镐箣涓鐨勬檵鏂囧叕閲嶈冲綋骞撮伩闅鹃冧骸鍦ㄥ鍦帮紝闅忚鐨勪緧浠庝腑鏈変竴涓汉鍙粙瀛愭帹锛屾浘缁忓湪鏅嬫枃鍏柇绮椂鍋峰伔鈥滃壊鑲″鍚涒濓紝浠ら噸鑰虫劅鍔ㄤ笉宸层傚悗鏉ユ檵鏂囧叕鍥炲浗缁т綅鍚庯紝璁哄姛琛岃祻锛屽嵈鍋忓亸蹇樹簡浠嬪瓙鎺ㄣ備粙瀛愭帹涔熶笉浜夊埄绂勶紝甯︾潃鑰佹瘝浜查殣灞呯坏灞便傚綋鏃舵湁浜轰负鍏堕福涓嶅钩锛屽啓璇楄鍒烘檵鏂囧叕蹇...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
    绛旓細static/uploads/yc/jbh/156qmj1/5.jpg"width="484"height="300"/>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 娓呮槑鑺傜殑鏁呬簨浼犺锛氭槬绉嬫椂鏈燂紝鏅嬪叕瀛愰噸鑰充负閫冮伩鑰屾祦浜″浗澶栵紝鍙堢疮鍙堥タ锛屼粙瀛愭帹璧板埌鍍婚潤澶勶紝浠庤嚜宸卞ぇ鑵夸笂鍓茶倝鐓簡涓纰楄倝姹よ鍏瓙鍠濅簡锛岄噸鑰虫笎娓愭仮澶嶄簡绮剧锛屽綋閲嶈冲彂鐜帮紝鑲夋槸浠嬪瓙鎺ㄨ嚜宸辫吙鍓蹭笅鐨勬椂鍊欙紝娴佷笅浜...
  • 娓呮槑鑺鐨鏁呬簨鏉ュ巻
    绛旓細涓銆佹竻鏄庤妭鐨勬潵婧愶細鍦ㄤ腑鍥界殑鍏告晠涓紝娓呮槑鑺傛潵鍘浼楀銆 鍏朵腑锛屾渶涓轰汉浠啛鐭ョ殑鏄粙瀛愭帹鐨勪紶璇淬傛槬绉嬫椂鏅嬫枃鍏噸鑰虫祦浜★紝閫斾腑鍙堢疮鍙堥タ锛岄殢鑷d粙瀛愭帹浠庡ぇ鑵夸笂鍓蹭笅涓鍧楄倝锛屼负閲嶈崇叜姹わ紝閲嶈冲緱鐭ュ悗鎰熸縺娑曢浂銆傛檵鏂囧叕鍗充綅鍚庡皝璧忕兢鑷f椂蹇樹簡浠嬪瓙鎺紝浠嬪瓙鎺ㄥ垯涓嶆厱鍚嶅埄闅愬眳缁靛北銆傞噸鑰宠拷鎮旇帿鍙婏紝鐏儳缁靛北浠ュ鎵撅紝浜嬪悗...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鐨鏁呬簨鏄粈涔?
    绛旓細娓呮槑鑺鈥濈殑寰楀悕杩樻簮浜庢垜鍥藉啘鍘24鑺傛皵涓殑娓呮槑鑺傛皵銆傚啲鑷冲悗绗105澶╁氨鏄竻鏄庤妭姘斻傛竻鏄庤妭姘斿叡鏈15澶┿備綔涓鸿妭姘旂殑娓呮槑锛屾椂闂村湪鏄ュ垎涔嬪悗銆傝繖鏃跺啲澶╁凡鍘伙紝鏄ユ剰鐩庣劧锛屽ぉ姘旀竻鏈楋紝鍥涢噹鏄庡噣锛屽ぇ鑷劧澶勫鏄剧ず鍑哄媰鍕冪敓鏈恒傜敤鈥滄竻鏄庘濈О杩欎釜鏃舵湡锛屾槸鍐嶆伆褰撲笉杩囩殑涓涓瘝銆傚啲鑷冲悗涓鐧鹃浂浜斿ぉ璋撲箣瀵掗锛屼粠鍓嶈繖澶╃鐏紝鍐烽...
  • 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
    绛旓細娓呮槑鑺鐨鏉ュ巻鍜浼犺鏁呬簨 娓呮槑鑺傜殑鏉ュ巻 娓呮槑鑺傦紝鏄腑鍥界殑浜屽崄鍥涜妭姘斾箣涓锛屽畠鍑嗙‘鍦板弽鏄犱簡瀛h妭鍙樺寲锛屽鍐滀笟鐢熶骇鏈夌潃閲嶈鐨勬寚瀵间綔鐢ㄣ傘婃樊鍗楀瓙路澶╂枃璁嬭杞斤細鈥滄槬鍒嗗悗鍗佷簲鏃ワ紝鏂楁寚涔欙紝鍒欐竻鏄庨鑷炽傗濄婂瞾鏃剁櫨闂嬭В閲婇亾锛氣滀竾鐗╃敓闀挎鏃讹紝鐨嗘竻娲佽屾槑鍑銆傛晠璋撲箣娓呮槑銆傗濇竻鏄庢椂鑺傦紝姘旀俯涓婂崌锛岄洦閲忓鍔狅紝...
  • 扩展阅读:小学生清明节小故事 ... 清明节传说故事10字 ...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故事 ... 清明节为了纪念谁 ... 清明节的三个传统故事 ... 清明节来历历史故事 ... 清明节是纪念谁的日子 ...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 了解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