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什么这么像?是化用的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

\u300e\u661f\u5782\u5e73\u591c\u9614\uff0c\u6708\u6d8c\u5927\u6c5f\u6d41\u300f\u4e0e\u300e\u5c71\u968f\u5e73\u91ce\u5c3d\uff0c\u6c5f\u5165\u5927\u8352\u6d41\u300f\u6709\u4f55\u533a\u522b\uff1f\u600e\u4e48\u770b\u51fa\u6765\u7684\uff1f

\u8868\u8fbe\u7684\u601d\u60f3\u611f\u60c5\u4e0d\u540c \u661f\u5782\u5e73\u91ce\u9614\uff0c\u6708\u6d8c\u5927\u6c5f\u6d41\u662f\u7528\u666f\u8272\u886c\u6258\u51fa\u4e86\u8bd7\u4eba\u7684\u60b2\u82e6\u4e4b\u60c5\uff0c\u800c\u5c71\u968f\u5e73\u91ce\u5c3d\uff0c\u6c5f\u5165\u5927\u8352\u6d41\u5219\u886c\u6258\u51fa\u7684\u662f\u8bd7\u4eba\u7684\u559c\u60a6\u3001\u9ad8\u5174\u7684\u611f\u60c5 \u4ece\u4e0a\u4e0b\u6587\u7ed3\u5408\u548c\u8bd7\u7684\u80cc\u666f\u548c\u610f\u601d\u770b\u51fa\u6765\u7684 \u671b\u91c7\u7eb3(*^__^*)

[\u661f\u5782\u5e73\u91ce\u9614,\u6708\u6d8c\u5927\u6c5f\u6d41.\u300d
\u6c5f\u5cb8\u7684\u539f\u91ce\u4e0e\u5929\u9645\u7684\u7a00\u661f\u4e92\u6210\u52a8\u52bf,\u539f\u91ce\u56e0\u661f\u5782\u800c\u5be5\u9614,\u7a00\u661f\u56e0\u91ce\u9614\u800c\u4f4e\u5782.\u300c\u661f\u5782\u300d,\u4e00\u9a6c\u5e73\u5ddd,\u65e0\u906e\u65e0\u63a9,\u5730\u9614\u661f\u4f4e\uff1b\u300c\u6708\u6d8c\u300d,\u6708\u968f\u6ce2\u6d8c,\u76ee\u968f\u6d6a\u8d70,\u5927\u6c5f\u5954\u6d41.\u8fd9\u4e24\u53e5\u5927\u7b14\u52fe\u52d2,\u9020\u51fa\u4e00\u79cd\u96c4\u6d51\u6d69\u9614,\u4f46\u53c8\u5bc2\u5bde\u7a7a\u65f7\u7684\u610f\u5883,\u771f\u6709\u300c\u6db5\u76d6\u5e72\u5764\u300d\uff08\u5b97\u767d\u534e\u8bed\uff09\u7684\u5927\u6c14\u8c61.\u5982\u6b64\u5b8f\u9614\u5947\u4e3d\u7684\u610f\u5883\u4e0e\u8bd7\u4eba\u7684\u60c5\u610f\u6709\u4f55\u5173\u7cfb\u5462?\u5176\u5b9e,\u8fd9\u513f\u8fd0\u7528\u4e86\u4ee5\u58ee\u666f\u4e50\u666f\u53cd\u886c\u60b2\u82e6\u4e4b\u60c5\u7684\u7b14\u6cd5.\u707f\u70c2\u7684\u661f\u7a7a\u3001\u8fbd\u9614\u7684\u539f\u91ce\u548c\u6c79\u6d8c\u7684\u6c5f\u6d41,\u53cd\u886c\u51fa\u8bd7\u4eba\u7684\u6e3a\u5c0f\u548c\u60b2\u82e6,\u751a\u81f3\u8fd8\u6709\u51e0\u5206\u82cd\u51c9\u548c\u6050\u60e7.
\u56e0\u6b64,\u675c\u752b\u8fd9\u4e24\u53e5\u5199\u957f\u6c5f\u5954\u6d41\u7684\u540d\u53e5\u58ee\u9614\u4e4b\u4e2d\u89c1\u6c89\u90c1,\u96c4\u6d51\u4e4b\u5916\u663e\u60b2\u51c9.\u674e\u767d\u5728\u300a\u6e21\u8346\u95e8\u9001\u522b\u300b\u4e5f\u6709\u5199\u957f\u6c5f\u7684\u540d\u53e5,\u300c\u5c71\u968f\u5e73\u91ce\u5c3d,\u6c5f\u5165\u5927\u8352\u6d41.\u300d\u548c\u675c\u752b\u505c\u821f\u7ec6\u89c6\u4e0d\u540c,\u674e\u767d\u662f\u98de\u821f\u77a5\u89c6,\u56e0\u6b64,\u624d\u6709\u4e00\u79cd\u81ea\u7531\u5954\u653e,\u795e\u5f69\u98de\u626c\u4e4b\u611f

应该不是化用,二者之间相差40年,应该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心有灵犀,也或者有点杜甫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但二者都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特别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轻时所做,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年矢志是做做,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反,一个开阔,一个苍凉。

1、《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2、《旅夜书怀》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扩展资料

1、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2、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渡荆门送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旅夜书怀



两句如此相像只是偶然,因为这两句诗分别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诗人当时的境遇也不相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且两者相隔四十年,因而不是化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李白这里是飞舟瞥视,因此,才有一种自由奔放,神彩飞扬之感.

扩展资料:

全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在25岁(725年)出蜀漫游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此诗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的旅途中所作.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这两句诗特别像,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轻时所做,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年矢志是做做,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反,一开阔,一苍凉.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两首诗是不存在化用的,只是用词有些相似,表达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扩展资料:

1、《旅夜书怀》创作背景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松原朗先生认为,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一是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有可能为大历三年春。

2、《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应该是不存在化用的,只是用词有些相似,表达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纯属巧合。

两位诗人是同属一个时期的,虽然有较大的年龄差距,而且他们还是好友。

出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唐代) 鉴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释义: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扩展资料

句子赏析:

1、“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2、星垂平野阔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炼字.”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的经典之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借景间接抒情来表达孤独的心境.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在25岁(725年)出蜀漫游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的旅途中所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以壮景乐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笔法。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这两句诗特别像,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轻时所做,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年矢志是做做,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反,一开阔,一苍凉。
  所以应该不是化用,二者之间相差40年,应该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心有灵犀吧,也或者有点杜甫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但二者都是千古名句

扩展阅读:&quot 是什么意思 ... &quot 12123&quot ... &quot 报废 ... 古今互译软件 ... 芍陂为什么念que bei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quot 代表什么符号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山随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