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汉族过年有哪些习俗?

\u6c49\u65cf\u8fc7\u6625\u8282\u7684\u98ce\u4fd7\u4e60\u60ef\u6709\u54ea\u4e9b\uff1f

\u4f60\u7684\u5bb6\u91cc\u6709\u54ea\u4e9b\u8fc7\u5e74\u7684\u4e60\u4fd7\u5462\uff1f

汉族春节习俗有以下5种:

1.发红包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2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2.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个春节期间,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来庆祝春节。

3.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

4.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5.买年货

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扩展资料:

节日起源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盛大的祭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古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拓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

1、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5、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拓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

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拓展资料: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汉族过春节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备年货

过年前,家里大人会去大采购,置办的年货中包括: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肉类、蔬 菜等;新衣服,家里大小都要买一套新衣服过年,有的地方讲究,内衣必须全新,还要红色的, 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过年零食、饮料、水果也在年货清单中。 

2、贴春联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 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春节的压轴大戏。走得再远,千金难换家乡味道,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年夜饭的菜色要有好意头,比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蒸菜,寓 意蒸蒸日上,如粉蒸肉;吉祥如意的代表是各种做法的鸡;甜甜蜜蜜的生活有代表菜色甜汤;年 糕有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团团圆圆是各种丸子、圆子;还有地方特色过年习俗的典型代表饺子 和汤圆。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全家团聚在一起,感受家庭的和谐温暖。

4、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 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 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 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 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6、回门 

大年初二,按照传统习俗,出嫁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回门又称“归宁”, 亦即“回娘家”。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各地 的回门禁忌不一样。

7、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 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拓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参考资料: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 姹夋棌鐨鏄ヨ妭涔犱織?瑕佺畝娲佺偣鐨,200瀛楀乏鍙!~
    绛旓細姹夋棌鐨鏄ヨ妭涓昏涔犱織锛氬畧宀侊紝璐存槬鑱旓紝鍚冮ズ瀛愶紝鏀鹃灜鐐紝鎷滃勾銆傚畧宀侊細灏辨槸鏄湪鏃у勾鐨勬渶鍚庝竴澶╁閲屼篃灏辨槸鍐滃巻澶у勾涓夊崄涓嶇潯瑙夛紝鐔杩庢帴鏂扮殑涓骞村埌鏉ャ傚湪闄ゅ鐨勬櫄涓婏紝涓嶈鐢峰コ鑰佸皯锛岄兘浼氱伅鐏氭槑锛岃仛鍦ㄤ竴璧峰畧宀併傜幇鍦ㄧぞ浼氶噷涔熸湁寰堝鍦版柟璁茬┒涓鏁翠釜鏅氫笂涓嶈兘鍏崇伅锛岀瓑寰呮柊骞村埌鏉ャ傝创鏄ヨ仈锛氬彜浜哄湪绔嬫槬鏃ュ璐粹滃疁鏄モ...
  • 姹夋棌杩鏄ヨ妭鐨勯淇椾範鎯湁鍝簺?
    绛旓細姹傚緱璐㈣繍銆傛澶栨棫鏃堕櫎澶曟垨姝f湀鍒濅簲瑕佸悆寰楃壒鍒ケ锛屼織绉扳滃~绌峰潙鈥濄傛皯闂村箍娉涙祦琛岀殑閫佺┓涔犱織锛屽弽鏄犱簡涓浗浜烘皯鏅亶甯屾湜杈炴棫杩庢柊锛岄佽蛋鏃ф棩璐┓鍥拌嫤锛岃繋鎺ユ柊涓骞寸殑缇庡ソ鐢熸椿鐨勪紶缁熷績鐞嗐傚紑甯 鏃т織鏄ヨ妭鏈熼棿澶у皬搴楅摵浠庡ぇ骞村垵涓璧峰叧闂紝鑰屽湪姝f湀鍒濅簲寮甯傘備織浠ユ鏈堝垵浜斾负璐㈢鍦f棩锛岃涓洪夋嫨杩欎竴澶╁紑甯傚繀灏嗘嫑璐㈣繘瀹濄
  • 鎴戞槸姹夋棌浜,鎴戜滑鐨勬皯鏃椋庝織鏈()()绛
    绛旓細鎴戞槸姹夋棌浜,鎴戜滑鐨勬皯鏃椋庝織鏈(璐寸獥鑺)(璐寸瀛)绛 鏄ヨ妭鏃╂櫒,寮闂ㄥぇ鍚,鍏堟斁鐖嗙,鍙仛鈥滃紑闂ㄧ偖浠椻.鐖嗙澹板悗,纰庣孩婊″湴,鐏胯嫢浜戦敠,绉颁负鈥滄弧鍫傜孩鈥.杩欐椂婊¤鐟炴皵,鍠滄皵娲嬫磱.鏄ヨ妭涔犱織鈥斺旇创绐楄姳 鏂版槬浣宠妭鏃,璁稿鍦板尯鐨勪汉浠枩娆㈠湪绐楁埛涓婅创涓婂悇绉嶅壀绾镐竴涓涓绐楄姳.绐楄姳涓嶄粎鐑樻墭浜嗗枩搴嗙殑鑺傛棩姘旀皼,鑰屼笖涔熶负浜轰滑甯︽潵...
  • 姹夋棌杩鏄ヨ妭鐨勯淇涔犳儻
    绛旓細姣忓埌杩囧勾鏃跺瀹舵埛鎴烽兘鏄磱婧㈢潃鍠滃簡鐨勬皵姘涳紝杩囧勾鏄眽鏃忓彜鑰佽屽張閲嶅ぇ鑺傛棩锛岃岀粡杩囧嚑鍗冨勾宀佹湀娌夋穩鐨勮妭鏃ヤ篃浼氭湁鐫瀹冭嚜宸辩殑涔犱織锛屼笅闈㈡槸灏忕紪鏀堕泦鏁寸悊鐨姹夋棌杩囧勾鐨勯淇鏄浠涔锛屼粎渚涘弬鑰冿紝甯屾湜鑳藉甯姪鍒板ぇ瀹躲杩囧勾姹夋棌鐨勬槬鑺備範淇:涓鑸互鍚冨勾绯曘侀ズ瀛愩佺硩绮戙佹堡鍦嗐佽嵎鍖呰泲銆佸ぇ鑲変父銆佸叏楸笺佺編閰掋佺姗樸佽嫻鏋溿佽姳鐢...
  • 姹椋庝織姹夋棌浜鸿繃鏄ヨ妭鏈夊摢浜涗範淇?
    绛旓細鏄ヨ妭涔犱織锛氭槬鑺傛槸涓浗鐨勪竴涓彜鑰佽妭鏃ワ紝涔熸槸涓骞翠腑鏈閲嶈鐨勮妭鏃ャ傚湪鍑犲崈骞寸殑鍘嗗彶鍙戝睍涓紝濡備綍搴嗙杩欎釜鑺傛棩褰㈡垚浜嗕竴浜涚浉瀵瑰浐瀹氱殑涔犱織锛屽叾涓緢澶氭祦浼犺嚦浠娿傚ぇ鎵櫎锛氥婅厞鏈堜簩鍗佸洓澶ф壂闄ゃ嬫嵁椴併婃槬绉嬨嬪勾璁拌浇锛屾垜鍥藉哀鑸滄椂浠e氨鏈夋槬鑺傚ぇ鎵櫎鐨勪範淇椼傛皯闂翠紶璇达紝鐢变簬鈥滃皹鈥濅笌鈥滃皹鈥濊皭闊筹紝鏄ヨ妭鎵皹鎰忎负鈥滈櫎灏樺吇蹇冣濄
  • 涓浗浜虹殑杩囧勾涔犱織鏈鍝竴浜
    绛旓細骞村悗鍏蜂綋涔犱織缂栬緫姝f湀鍒濅竴鏃╄捣鏈夌殑浜鸿涓,濡傛灉涓嶆棭璧,鐢板潕灏变細濉屻傛墍浠ヨ鏃╄捣銆傚紑闂ㄧ偖浠鏄ヨ妭鏃╂櫒,寮闂ㄥぇ鍚,鍏堟斁鐖嗙,鍙仛鈥滃紑闂ㄧ偖浠椻濄傜垎绔瑰0鍚,纰庣孩婊″湴,鐏胯嫢浜戦敠,绉颁负鈥滄弧鍫傜孩鈥濄傝繖鏃舵弧琛楃憺姘,鍠滄皵娲嬫磱銆傛嫓骞存槬鑺傞噷鐨勪竴椤归噸瑕佹椿鍔,鏄埌浜叉湅濂藉弸瀹跺拰閭诲眳閭i噷绁濊春鏂版槬,鏃хО鎷滃勾銆姹夋棌鎷滃勾涔嬮,姹変唬宸叉湁銆傚攼瀹嬩箣鍚...
  • 涓浗姹夋棌杩囧勾鐨勪範淇
    绛旓細涓浗姹夋棌杩囧勾鐨勪範淇... 涓浗姹夋棌杩囧勾鐨勪範淇 灞曞紑  鎴戞潵绛 7涓洖绛 #鐑# 鑱屽満涓婂彈濮斿眻瑕佷笉瑕佷负鑷繁瑙i噴?鑻ュ竷浼﹀笇灏斿痉 鎺ㄨ崘浜2018-03-20 路 TA鑾峰緱瓒呰繃317涓禐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43 閲囩撼鐜:0% 甯姪鐨勪汉:15.4涓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瀹堝瞾 闄ゅ瀹堝瞾鍦ㄩ瓘鏅嬫椂鏈熷氨鏈夎杞,鍏ㄥ...
  • 涓浗骞胯タ姹夋棌鏄ヨ妭鐨涔犱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1銆鏄ヨ妭瀛愭椂鍚勬埛楦i灜鐐紝鐒氶鎷滅锛屼互绀鸿緸鏃ц繋鏂帮紝闄ら偑绾崇銆2銆佽妭鏃ヤ翰鍙嬩簰鐩告嫓骞达紝鏈夊垵涓浠斻佸垵浜岄儙銆佸垵涓夊垵鍥涙嫓鑸呭鐨涔犱織銆傚嵆鍒濅竴骞艰緢缁欓暱杈堟嫓骞达紝鍒濅簩濂冲┛缁欏渤鐖舵瘝鎷滃勾锛屽垵涓夊洖濞樺鎷滃勾銆3銆侀倳瀹併佸矐婧佹骞炽佹ⅶ宸炵瓑鍦板垵涓鑷冲垵鍗佹湁鐢熸棩锛屼緷娆′负涓楦°佷簩鐙椼佷笁鐚佸洓骞淬佷簲缇娿佸叚椹佷竷浜恒佸叓璋...
  • 鍝簺姘戞棌鍦鏄ヨ妭鏈変粈涔堜範淇?(200瀛)
    绛旓細1. 姹夋棌锛鏄ヨ妭鏄眽鏃忓湴鍖烘渶閲嶈鐨勪紶缁熻妭鏃ワ紝瀹朵汉鍥㈣仛锛屽叡鍚屽簡绁濄傛眽鏃忎汉姘戜細璐存槬鑱斻佹斁闉偖銆佸悆骞村楗佹嫓骞寸瓑锛屼互姝よ繋鎺ユ柊骞寸殑鍒版潵銆2. 钂欏彜鏃忥細钂欏彜鏃忚繃鏄ヨ妭鏃朵細鍑嗗鐗涜倝銆佺緤鑲夌瓑浼犵粺椋熷搧锛屽悓鏃惰繕浼氫妇琛岄獞椹佹憯璺ょ瓑浼犵粺娲诲姩锛屼互姝ゅ簡绁濇槬鑺傜殑鍒版潵銆3. 鏈濋矞鏃忥細鏈濋矞鏃忓湪鏄ヨ妭鏈熼棿浼氳繘琛岀キ绁栥佺キ绁炵瓑浠紡...
  • 姹夋棌杩囧勾鏈夊摢浜涗範淇?
    绛旓細姹夋棌鐨鏄ヨ妭涔犱織:涓鑸互鍚冨勾绯曘侀ズ瀛愩佺硩绮戙佹堡鍦嗐佽嵎鍖呰泲銆佸ぇ鑲変父銆佸叏楸笺佺編閰掋佺姗樸佽嫻鏋溿佽姳鐢熴佺摐瀛愩佺硸鏋溿侀鑼楀強鑲撮涓轰富;骞朵即鏈夋幐鎵皹銆佹礂琚ぅ銆佸骞磋揣銆佽创鏄ヨ仈銆佽创骞寸敾銆佽创鍓焊銆佽创绂忓瓧銆佺偣铚$儧銆佺偣鏃虹伀銆佹斁闉偖銆佸畧宀併佺粰鍘嬪瞾閽便佹嫓骞淬佽蛋浜叉垰銆佷笂绁栧潫銆侀涜姳甯傘侀椆绀剧伀绛変紬澶氭椿鍔,鏋佸敖澶╀鸡涔...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