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简介 司马懿的一生简介

\u53f8\u9a6c\u61ff\u751f\u5e73\u7b80\u4ecb

\u53f8\u9a6c\u61ff\uff08179\u5e74\u2014251\u5e749\u67087\u65e5 \uff09\uff0c\u5b57\u4ef2\u8fbe\uff0c\u6cb3\u5185\u90e1\u6e29\u53bf\u5b5d\u656c\u91cc\uff08\u4eca\u6cb3\u5357\u7701\u7126\u4f5c\u5e02\u6e29\u53bf\uff09\u4eba\u3002\u4e09\u56fd\u65f6\u671f\u9b4f\u56fd\u653f\u6cbb\u5bb6\u3001\u519b\u4e8b\u8c0b\u7565\u5bb6\uff0c\u9b4f\u56fd\u6743\u81e3\uff0c\u897f\u664b\u738b\u671d\u7684\u5960\u57fa\u4eba\u3002
\u65e9\u5e74\u7ecf\u5386\uff1a\u53f8\u9a6c\u6c0f\u662f\u9ad8\u9633\u4e4b\u5b50\u91cd\u9ece\u7684\u540e\u88d4\uff0c\u5373\u590f\u5b98\u795d\u878d\u3002\u8fdc\u53e4\u81f3\u5546\u671d\u4e16\u4ee3\u88ad\u627f\u590f\u5b98\u8fd9\u4e00\u804c\u4f4d\uff0c\u5230\u4e86\u5468\u671d\uff0c\u590f\u5b98\u6539\u79f0\u53f8\u9a6c\u3002\u5468\u5ba3\u738b\u65f6\uff0c\u5148\u7956\u7a0b\u4f2f\u4f11\u7236\u5e73\u5b9a\u5f90\u65b9\u6709\u529f\uff0c\u6069\u8d50\u53f8\u9a6c\u4e3a\u65cf\u59d3\u3002\u53f8\u9a6c\u61ff\u7684\u5341\u4e8c\u4e16\u7956\u53f8\u9a6c\u536c\u968f\u9879\u7fbd\u706d\u79e6\uff0c\u53d7\u5c01\u6bb7\u738b\uff0c\u5efa\u90fd\u6cb3\u5185\u3002\u6c49\u671d\u65f6\u6210\u4e3a\u6cb3\u5185\u90e1\uff0c\u53f8\u9a6c\u5bb6\u65cf\u4e16\u4ee3\u5c45\u4f4f\u5728\u6b64\u5730\u3002
\u8f85\u653f\u5e73\u4e71\uff1a\u9b4f\u6587\u5e1d\u9ec4\u521d\u5143\u5e74\uff08220\u5e74\uff09\u5341\u4e00\u6708\uff0c\u66f9\u4e15\u767b\u7687\u5e1d\u4f4d\uff0c\u53f2\u79f0\u9b4f\u6587\u5e1d\u3002\u66f9\u4e15\u767b\u57fa\u540e\uff0c\u4efb\u547d\u53f8\u9a6c\u61ff\u4e3a\u5c1a\u4e66\uff0c\u4e0d\u4e45\u8f6c\u7763\u519b\u3001\u5fa1\u53f2\u4e2d\u4e1e\uff0c\u5c01\u5b89\u56fd\u4e61\u4faf\u3002 \u9ec4\u521d\u4e8c\u5e74\uff08221\u5e74\uff09\uff0c\u514d\u53bb\u7763\u519b\u5b98\u804c\uff0c\u5347\u4efb\u4f8d\u4e2d\u3001\u5c1a\u4e66\u53f3\u4ec6\u5c04\u3002
\u5bf9\u9635\u4e94\u4e08\u539f\uff1a\u9752\u9f99\u4e8c\u5e74\uff08234\u5e74\uff09\u4e8c\u6708\uff0c\u8700\u76f8\u8bf8\u845b\u4eae\u7387\u519b\u5341\u4e07\u51fa\u659c\u8c37\u4f10\u9b4f\u3002\u56db\u6708\uff0c\u8bf8\u845b\u4eae\u81f3\u90ff\u53bf\uff08\u4f4d\u4e8e\u4eca\u9655\u897f\u5b9d\u9e21\uff09\uff0c\u8fdb\u9a7b\u6e2d\u6c34\u4e4b\u5357\u3002\u53f8\u9a6c\u61ff\u7387\u519b\u6e21\u6e2d\u6c34\uff0c\u80cc\u6c34\u7b51\u5792\u963b\u51fb\u3002\u8bf8\u5c06\u60f3\u5728\u6e2d\u5317\u4e0e\u8bf8\u845b\u4eae\u9694\u6c34\u76f8\u6301\uff0c\u53f8\u9a6c\u61ff\u8bf4\uff1a\u201c\u767e\u59d3\u79ef\u805a\u7684\u7cae\u79e3\u8d22\u7269\u90fd\u5728\u6e2d\u5357\uff0c\u8fd9\u662f\u5fc5\u4e89\u4e4b\u5730\u3002\u201d\u9042\u6e21\u6e2d\u6c34\u80cc\u6c34\u624e\u8425\u3002
\u53bb\u4e16\u8f9e\u5c01\uff1a\u66f9\u82b3\u7b56\u547d\u53f8\u9a6c\u61ff\u4e3a\u76f8\u56fd\uff0c\u5c01\u5b89\u5e73\u90e1\u516c\uff0c\u5b59\u53ca\u5144\u5b50\u5404\u4e00\u4eba\u4e3a\u5217\u4faf\uff0c\u524d\u540e\u98df\u9091\u4e94\u4e07\u6237\uff0c\u5c01\u4faf\u8005\u5341\u4e5d\u4eba\u3002\u53f8\u9a6c\u61ff\u56fa\u8f9e\u76f8\u56fd\u3001\u90e1\u516c\u4e4b\u4f4d\u4e0d\u53d7\u3002\u5609\u5e73\u4e09\u5e74\uff08251\u5e74\uff09\u516d\u6708\uff0c\u53f8\u9a6c\u61ff\u75c5\u91cd\uff0c\u800c\u5e38\u5e38\u68a6\u89c1\u8d3e\u9035\u3001\u738b\u51cc\u5bf9\u81ea\u5df1\u4f5c\u602a\u3002\u516b\u6708\u620a\u5bc5\uff08251\u5e749\u67087\u65e5\uff09\uff0c\u53f8\u9a6c\u61ff\u5728\u6d1b\u9633\u53bb\u4e16\uff0c\u4eab\u5e74\u4e03\u5341\u4e09\u5c81\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u653f\u6cbb\uff1a\u53f8\u9a6c\u61ff\u5728\u9b4f\u660e\u5e1d\u5927\u4fee\u5bab\u5ba4\u4e4b\u9645\u4ed6\u4e5f\u52a0\u4ee5\u529d\u8c0f\uff0c\u9b4f\u660e\u5e1d\u9a7e\u5d29\u540e\u4ed6\u594f\u8bf7\u7f62\u4fee\u5bab\u5ba4\uff0c\u96d5\u73a9\u7269\u4e4b\u4eba\u529b\uff0c\u8282\u7528\u52a1\u519c\uff0c\u4f7f\u5929\u4e0b\u6b23\u8d56\u3002 \u8bc6\u62d4\u4eba\u624d\u4e0a\uff0c\u53f8\u9a6c\u61ff\u4ece\u5bd2\u95e8\u4e2d\u63d0\u62d4\u4e86\u9093\u827e\u3001\u738b\u57fa\u3001\u5dde\u6cf0\u7b49\u4eba\u624d\uff0c\u5982\u865e\u9884\u6240\u8bf4\uff0c\u7ecf\u7565\u4e4b\u624d\u53ef\u8c13\u8fdc\u77e3 \u3002
\u5174\u4fee\u6c34\u5229\uff1a\u9752\u9f99\u5143\u5e74\uff08233\u5e74\uff09\uff0c\u53f8\u9a6c\u61ff\u7ec4\u7ec7\u5174\u4fee\u6c34\u5229\uff0c\u201c\u5f00\u6210\u56fd\u6e20\uff0c\u81ea\u9648\u4ed3\u81f3\u69d0\u91cc\u7b51\u4e34\u664b\u9642\uff0c\u5f15\u6c67\u6d1b\u6e89\u8204\u5364\u4e4b\u5730\u4e09\u5343\u4f59\u9877\uff0c\u201d\u6536\u5230\u4e86\u201c\u56fd\u4ee5\u5145\u5b9e\u201d\u7684\u6548\u679c\u3002\u9752\u9f99\u4e09\u5e74\uff08236\u5e74\uff09\uff0c\u5173\u4e1c\u9965\u9991\uff0c\u53f8\u9a6c\u61ff\u8c03\u8fd0\u4e94\u767e\u4e07\u659b\u7c9f\u8f93\u4eac\u5e08\u6d1b\u9633\uff0c\u4ee5\u8d44\u6551\u6d4e\u3002\u53ef\u89c1\u4ed6\u5728\u5173\u4e2d\u50a8\u79ef\u6709\u5927\u91cf\u7cae\u98df\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53f8\u9a6c\u61ff

\u53f8\u9a6c\u61ff\uff08179\u5e74\uff0d251\u5e74\uff09\uff0c\u5b57\u4ef2\u8fbe\uff0c\u5916\u53f7\u51a2\u864e\uff0c\u6cb3\u5185\u90e1\u6e29\u53bf\u5b5d\u656c\u91cc\u4eba\uff0c\u4e09\u56fd\u65f6\u671f\u9b4f\u56fd\u653f\u6cbb\u5bb6\u3001\u519b\u4e8b\u5bb6\u3001\u6743\u81e3\u3002\u53f8\u9a6c\u61ff\u591a\u6b21\u7387\u519b\u5bf9\u6297\u8bf8\u845b\u4eae\u7b49\u4eba\uff0c\u5176\u5b50\u53f8\u9a6c\u662d\u79f0\u738b\u540e\uff0c\u8ffd\u5c0a\u4e3a\u664b\u738b\uff1b\u5176\u5b59\u53f8\u9a6c\u708e\u79f0\u5e1d\u540e\uff0c\u8ffd\u5c0a\u4e3a\u9ad8\u7956\u5ba3\u7687\u5e1d\u3002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司军钧,字叔平。司军钧生豫章太守司军量,字公度。司军生颍川太守司军俊,字元异。司军俊生京兆尹司军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上述内容均取自《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魏将曹仁,水淹于樊七军,斩庞德。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当时都城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晋书·宣帝纪》)。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候。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晋书·宣帝纪》)。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前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仪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晋书·宣帝纪》)。明帝又部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也(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如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大败。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都一带而过。而且前者对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蜀之避而不谈。相对而言,还是后者可信度高些。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都以后者记载为准。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不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明帝说:“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司马懿说:“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问:“其计将安出?”司马懿回答:“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明帝问:“往还几时?”司马懿说:“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阻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晋书·宣帝纪》)。

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辽东郡治所,今辽宁辽阳)。部将不解其意,说:“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司马懿解释说:“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迎战敌援军,并对诸将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晋书·宣帝纪》)。魏军迎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晋书·宣帝纪》)。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司马懿说:“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晋书·宣帝纪》)。

接着,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明帝却说:“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晋书·宣帝纪》)。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然后面缚(两手反绑于背而面朝前)归降。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晋书·宣帝纪》)。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晋书·宣帝纪》)。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向他乞要襦衣,司马懿不给。有人说:“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司马懿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晋书·宣帝纪》)。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送回乡。然后,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

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

本来朝廷让他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晋书·宣帝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当天,明帝去世。时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

齐王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则说:“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晋书·宣帝纪》)。

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司马懿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之接合处),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此前,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说:“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司军钧,字叔平。司军钧生豫章太守司军量,字公度。司军生颍川太守司军俊,字元异。司军俊生京兆尹司军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上述内容均取自《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魏将曹仁,水淹于樊七军,斩庞德。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当时都城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晋书·宣帝纪》)。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候。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晋书·宣帝纪》)。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前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仪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晋书·宣帝纪》)。明帝又部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也(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如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大败。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都一带而过。而且前者对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蜀之避而不谈。相对而言,还是后者可信度高些。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都以后者记载为准。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不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明帝说:“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司马懿说:“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问:“其计将安出?”司马懿回答:“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明帝问:“往还几时?”司马懿说:“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阻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晋书·宣帝纪》)。

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辽东郡治所,今辽宁辽阳)。部将不解其意,说:“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司马懿解释说:“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迎战敌援军,并对诸将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晋书·宣帝纪》)。魏军迎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晋书·宣帝纪》)。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司马懿说:“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晋书·宣帝纪》)。

接着,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明帝却说:“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晋书·宣帝纪》)。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然后面缚(两手反绑于背而面朝前)归降。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晋书·宣帝纪》)。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晋书·宣帝纪》)。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向他乞要襦衣,司马懿不给。有人说:“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司马懿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晋书·宣帝纪》)。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送回乡。然后,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

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

本来朝廷让他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晋书·宣帝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当天,明帝去世。时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

齐王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则说:“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晋书·宣帝纪》)。

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司马懿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之接合处),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此前,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说:“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

司马懿简介

(179~251) 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出身世族。初被辟为曹操丞相府文学椽,屡转至丞相主簿。孙权遣使敦劝曹操代汉自立。懿亦从而怂恿。

曹操封魏王,曹丕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参大议,常有奇策异谋,为曹丕所信重。曹丕代汉建魏后,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文帝出征或巡游,往往留其镇许昌。明帝立,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督率诸军击败孙权的进攻,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所部镇宛(今河南南阳)。新城太守原蜀降将孟达谋叛,太和元年(227),司马懿得讯率军倍道兼行新城(今湖北房县),速抵城下,破城斩孟达。蜀丞相诸葛亮北伐攻魏,五年,魏明帝调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指挥对蜀汉的战争。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随机应变,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与决战,诸葛亮于魏青龙二年 (234)病死军中后,蜀军无功而退。司马懿功迁太尉。景初二年(238)率步骑四万大破叛魏的辽东公孙渊,迸袭襄平(今辽宁辽阳),合围成功,猛攻斩渊,辽东四郡重归统一。景初三年,受明帝遗诏,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齐王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后转为太傅。爽、懿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懿老谋深算,佯称病重,暗中周密布置。于嘉平元年(249),乘齐王芳、大将军曹爽出洛阳城谒魏明帝曹睿墓高平陵之机,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计诱他们放弃抵抗,束手归洛阳。随即诬以谋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独揽朝廷大权。三年,拥魏势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起兵反抗,被他迅速击败。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从此基本奠定。拜相国,封安平郡公,卒。晋武帝司马炎即位,追谥宣帝。





  • 鍙搁┈鎳跨殑澶栧彿鏄粈涔
    绛旓細鏇句换鑱岃繃鏇归瓘鐨勫ぇ閮界潱锛屽お灏夛紝澶倕銆傛槸杈呬綈浜嗛瓘鍥戒笁浠g殑鎵樺杈呮斂涔嬮噸鑷o紝鍚庢湡鎴愪负鍏ㄦ潈鎺屾帶榄忓浗鏈濇斂鐨勬潈鑷c傚钩鐢熸渶鏄捐憲鐨勫姛缁╂槸澶氭浜茬巼澶у啗鎴愬姛瀵规姉璇歌憶浜殑鍖椾紣銆傛鍚庤哎鍙疯垶闃冲鏂囦警锛屾瀛愬徃椹槶琚皝鏅嬬帇鍚庯紝杩藉皝鍙搁┈鎳夸负瀹g帇锛涘徃椹値绉板笣鍚庯紝杩藉皧鍙搁┈鎳夸负瀹g殗甯濄傝钁涗寒銆佸簽缁熴佸缁翠笌鍙搁┈鎳跨殑鍚堢О鈥滃崸榫...
  • 鍙搁┈鎳鐢熷钩绠浠
    绛旓細瀛椾徊杈撅紝娌冲唴娓╁幙浠婃渤鍗楁俯鍘夸汉銆傜敓浜庡厜鍜屼簩骞村叕鍏 179骞达紝鍗掍簬鍢夊钩涓夊勾鍏厓251骞淬 鍙搁┈鎳鍒濅负鏇规搷鐨勬枃瀛︽幘锛屽湪寰佷紣寮犻瞾鏃剁珛鏈夊ぇ鍔熴傛浌涓曚俊浠诲拰鍣ㄩ噸鍙搁┈鎳匡紝灏佷粬涓烘渤娲ヤ涵渚紝鍚庝换涓炵浉闀垮彶銆傛浌鐫跨户浣嶆椂锛屽徃椹嚳鍑轰换楠犻獞澶у皢鍐涳紝鎺岄噸鍏甸晣瀹堣タ鍑夛紝鍗磋铚鍥戒互绂婚棿璁¤嚧浣垮叾琚舰瀹樸傚悗鍥犻瓘鍥藉薄灞¤触浜庤渶鍥斤紝...
  • 瀵鍙搁┈鎳跨殑璇勪环涓鍙ヨ瘽鍙搁┈鎳夸釜浜绠浠
    绛旓細1銆佽瘎浠凤細浜織澶ц屼笉瑙佹満锛屽璋嬭屽皯鍐筹紝濂藉叺鑰屾棤鏉冿紝铏芥彁鍗掑崄涓囷紝宸插爼鍚剧敾涓紝鐮翠箣蹇呯煟銆2銆鍙搁┈鎳锛179骞达綖251骞9鏈7鏃ワ級锛屽瓧浠茶揪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岋紙浠婃渤鍗楃渷鐒︿綔甯傛俯鍘匡級浜恒備笁鍥芥椂鏈熸浌榄忔斂娌诲銆佸啗浜嬭皨鐣ュ銆佹潈鑷o紝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涔嬩竴銆3銆佸徃椹嚳鑷辜鑱槑澶氬ぇ鐣ワ紝鍗氬娲介椈锛屼紡鑶哄剴鏁欍傚洜...
  • 鍙搁┈鎳琚拷璋ヤ负
    绛旓細鍙搁┈鏄О鏅嬬帇鍚庯紝杩藉皧璋ヤ负鏅嬪鐜嬨傚瓩鍙搁┈鐐庣О甯濆悗锛岃拷灏婁负楂樼瀹g殗甯濓紝鏁呬篃绉版檵楂樼銆佹檵瀹e笣銆鍙搁┈鎳跨畝浠 179骞磋嚦251骞达紝瀛椾徊杈撅紝姹夋棌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岋紝浠婃渤鍗楃劍浣滃競娓╁幙浜恒備笁鍥芥椂鏈熼瓘鍥芥澃鍑虹殑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锛岃タ鏅嬬帇鏈濈殑濂犲熀浜恒傛浘浠昏亴杩囨浌榄忕殑澶ч兘鐫o紝澶у皢鍐涳紝澶皦锛屽お鍌呫傛槸杈呬綈浜嗛瓘鍥藉洓浠g殑...
  • 涓夊浗鏃舵湡鐨勫徃椹腑涓鍙搁┈鎳澶氬ぇ瀹
    绛旓細绉︽眽鏂囧畼锛屼笁鍥芥湁缃紝鏈夆滀簩涓炵浉鈥濅箣绉般傛槸鍙や唬鏂囧畼鐨勬渶楂樼埖浣嶃備腑涓炴槸寰″彶涓笧鐨勭畝绉般傛槑娓呮椂鐢ㄤ綔宸℃姎鐨勫埆绉般傛槑鏈濋兘瀵熼櫌鍓兘寰″彶鑱屼綅鐩稿綋浜庡尽鍙蹭腑涓烇紝甯哥敤浣滃贰鎶氱殑鍔犺锛屾晠鏈夋绉般鍙搁┈鎳(179-251)锛屽瓧浠茶揪锛屾渤鍐呮俯锛堜粖娌冲崡娓╁幙锛変汉銆備笁鍥芥椂鏈熼瓘鍥芥澃鍑虹殑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锛岃タ鏅嬬帇鏈濈殑濂犲熀浜恒傛浘浠昏亴...
  • 鍙搁┈鎳鏈缁忓吀鐨勪竴鍙ヨ瘽
    绛旓細杩欎釜绀句細宸茬劧澶鍔熷埄蹇冿紝甯屾湜鎵鏈変汉锛屽湪鎷兼悘杩涘彇鐨勫悓鏃讹紝鏈変簺鎹熶汉鍒╁繁鐨勪簨鎯咃紝杩樻槸涓嶈鍋氾紝浜鸿繖涓杈堝瓙锛屼笉鍏夋椿涓敓姝伙紝鎬诲緱娲讳釜瀵归敊锛鍙搁┈鎳跨畝浠 鍙搁┈鎳匡紙179骞-251骞9鏈7鏃ワ級锛屽瓧浠茶揪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岋紙浠婃渤鍗楃渷鐒︿綔甯傛俯鍘匡級浜恒備笁鍥芥椂鏈熸浌榄忔斂娌诲銆佸啗浜嬭皨鐣ュ銆佹潈鑷o紝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涔嬩竴銆傚徃...
  • 涓夊浗鍙搁┈鎳跨畝浠 鍙搁┈鎳挎槸鎬庝箞姝荤殑
    绛旓細涓夊浗鍙搁┈鎳跨畝浠 鍙搁┈鎳挎槸鎬庝箞姝荤殑, 鍙搁┈鎳跨畝浠?浠栧張鏄庝箞姝荤殑鍛? 鍙搁┈鎳(179-251),瀛椾徊杈,娌冲唴娓(浠婃渤鍗楁俯鍘)浜恒備笁鍥芥椂鏈熼瓘鍥芥澃鍑虹殑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傛浘浠昏亴杩囨浌榄忕殑澶ч兘鐫,澶皦,澶倕銆傛槸杈呬綈浜嗛瓘鍥戒笁浠g殑鎵樺杈呮斂涔嬮噸鑷,鍚庢湡鎴愪负鍏ㄦ潈鎺屾帶榄忓浗鏈濇斂鐨勬潈鑷c傚钩鐢熸渶鏄捐憲鐨勫姛缁╂槸澶氭浜茬巼澶у啗鎴愬姛...
  • 鍙搁┈鎳涓轰粈涔堣鏉鎺夊徃椹槶
    绛旓細鍙搁┈鎳鐢熷钩绠浠锛氬徃椹嚳浣滀负杈呮斂澶ц嚕鍜岃兘澶熻鏁颁换鐨囧笣鎵涓鐩村氶噸锛岄櫎浜嗕粬鍦ㄦ湞鍔′笂鍙互甯姪鐨囧笣鎺掑咖瑙i毦澶栵紝鍦ㄥ啗浜嬩笂鍙搁┈鎳夸篃鏁版涓烘湞寤风珛涓嬫睏椹姛鍔筹紝涔熸鏄洜涓哄叾涓嶈鏄斂鍔¤繕鏄啗浜嬩笂閮芥湁鍗撹秺鐨勫ぉ璧嬶紝鎵嶄娇寰椾粬鑳藉涓璺檵鍗囧姝ら『鍒╁苟涓斾竴鐩存媴浠昏緟鏀垮ぇ鑷c傝屽湪鍏跺啗浜嬩笂鏈涓烘湁鍚嶇殑鍑犱釜浜嬩欢鏈夋柀鏉寮犻湼锛...
  • 鍙搁┈鎳灞炰粈涔堢敓鑲
    绛旓細鍙搁┈鎳鏄睘缇婄殑銆傚洜涓哄徃椹嚳鐢熶簬鍏厓179骞达紝鍐滃巻宸辨湭骞达紝涓浗涓滄眽鐏靛笣鍏夊拰浜屽勾銆傛湭灏辨槸缇婂勾銆绠浠锛氬徃椹嚳锛179骞达紞251骞9鏈7鏃ワ級锛屽瓧浠茶揪锛屾眽鏃忥紝娌冲唴閮℃俯鍘垮瓭鏁噷锛堜粖娌冲崡鐪佺劍浣滃競娓╁幙锛変汉銆備笁鍥芥椂鏈熼瓘鍥芥澃鍑虹殑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锛岃タ鏅嬬帇鏈濈殑濂犲熀浜恒傛浘浠昏亴杩囨浌榄忕殑澶ч兘鐫c佸ぇ灏嗗啗銆佸お灏夈佸お鍌呫傛槸...
  • 鍙搁┈鎳跨殑鎳胯鍑犲0
    绛旓細1銆佲鎳鈥濊 y矛锛岀鍥涘0銆2銆佹剰鎬濇槸锛氾紙1锛(褰㈠0銆備粠澹,鎭e0銆傗滃9鈥濊〃绀轰笓涓銆傛湰涔:缇庡ソ)锛2锛夊悓鏈箟 鎳匡紝缇庝篃銆傗斺斻婂皵闆呫嬬編锛屽お缇庡ソ浜嗐傚張濡傦細鎳跨洓(鍥犵殗瀹ゅ畻浜茶屽悕浣嶆樉鐩)锛涙嚳鑼(缇庡ソ鐨勯鑼冦傚鐢ㄤ簬璧炴壃濡囧コ缇庡痉)锛涙嚳鏄(寰烽珮鏅烘槑)锛涙嚳澹(鏈夌編寰风殑浜)锛3锛夊ぇ 銆傚锛氭嚳搴(澶у害...
  • 扩展阅读:家庭剧搞笑视频 ... 郭嘉一生最怕谁 ... 司马懿最出色三个儿子 ... 司马懿一生的简介 ... 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诸葛亮简介 ... 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 ... 司马懿真实长相 ... 司马懿最经典三句话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