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氏璧的资料 和氏璧 是什么材料的?

\u5173\u4e8e\u548c\u6c0f\u74a7\u7684\u8d44\u659920\u5b57

\u548c\u6c0f\u74a7\uff1a\u4e2d\u56fd\u5386\u53f2\u4e0a\u8457\u540d\u7684\u7f8e\u7389\uff0c\u53c8\u79f0\u548c\u6c0f\u4e4b\u74a7\u3001\u8346\u7389\u3001\u8346\u8679\u3001\u8346\u74a7\u3001\u548c\u74a7\u3001\u548c\u749e\u3002\u4e3a\u5929\u4e0b\u5947\u5b9d\u3002\u662f\u96d5\u523b\u5370\u7ae0\u7684\u5b9d\u8d35\u6750\u6599\uff0c\u636e\u8bf4\uff0c\u897f\u6c49\u65f6\u671f\uff0c\u738b\u83bd\u66fe\u7ecf\u4e3a\u6c49\u5e73\u5e1d\u96d5\u523b\u4e86\u4e00\u679a\u4f20\u56fd\u7389\u73ba\uff0c\u88ab\u52a0\u53f7\u201c\u5b89\u6c49\u516c\u201d\u3002
\u7531\u4e8e\u548c\u6c0f\u74a7\u5df2\u7ecf\u5931\u4f20\uff0c\u771f\u6b63\u7684\u548c\u6c0f\u74a7\u7a76\u7adf\u5982\u4f55\u6a21\u6837\uff0c\u4eca\u4eba\u5df2\u7ecf\u65e0\u6cd5\u5f97\u77e5\uff0c\u53ea\u80fd\u901a\u8fc7\u6709\u9650\u7684\u6587\u5b57\u8bb0\u8f7d\uff08\u5305\u62ec\u6587\u5b66\u521b\u4f5c\uff09\u4e2d\u7684\u63cf\u8ff0\u52a0\u4ee5\u60f3\u8c61\u3002
\u4f46\u662f\uff0c\u4ece\u79e6\u59cb\u7687\u7528\u548c\u6c0f\u74a7\u9020\u5fa1\u73ba\u7684\u6545\u4e8b\u6765\u770b\uff0c\u548c\u6c0f\u74a7\u4e0e\u51fa\u571f\u7684\u5e38\u89c4\u6587\u7269\u76f8\u6bd4\uff0c\u81f3\u5c11\u5728\u5916\u5f62\u6765\u770b\uff0c\u5e94\u6709\u660e\u663e\u7684\u4e0d\u540c\u3002
\u7ecf\u521d\u6b65\u63a8\u7b97\uff0c\u548c\u6c0f\u74a7\u7684\u539a\u5ea6\u81f3\u5c11\u4e3a10\u5398\u7c73\uff0c\u5176\u5e76\u975e\u53e4\u4eba\u5112\u5bb6\u5b66\u8005\u4f69\u6234\u7684\u73af\u5f62\u4f69\u7389\u3002\u751a\u81f3\uff0c\u5f88\u53ef\u80fd\u548c\u6c0f\u74a7\u4ec5\u4ec5\u662f\u4e00\u4e2a\u7ecf\u8fc7\u7b80\u5355\u7c97\u52a0\u5de5\u7684\u749e\u7389\u3002\u540c\u65f6\uff0c\u7531\u4e8e\u76f8\u4f20\u548c\u6c0f\u74a7\u88ab\u79e6\u59cb\u7687\u5236\u4f5c\u6210\u4e86\u4f20\u56fd\u5fa1\u73ba\u3002\u800c\u968f\u7740\u671d\u4ee3\u7684\u66f4\u8fed\uff0c\u8be5\u5fa1\u73ba\u53c8\u76f8\u4f20\u5728\u5510\u540e\u5931\u4f20\uff0c\u548c\u6c0f\u74a7\u539f\u6709\u6837\u5f0f\u7a76\u7adf\u5982\u4f55\uff0c\u57fa\u672c\u4e0a\u5df2\u7ecf\u65e0\u6cd5\u5f97\u77e5\u4e86\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
\u5173\u4e8e\u548c\u6c0f\u74a7\u7684\u6700\u65e9\u8bb0\u8f7d\uff0c\u89c1\u4e8e\u300a\u97e9\u975e\u5b50\u300b\u3001\u300a\u65b0\u5e8f\u300b\u7b49\u4e66\uff0c\u5e76\u4e14\u60c5\u8282\u5927\u81f4\u76f8\u5411\u3002\u8bf4\u662f\u5728\u6625\u79cb\u65f6\u671f\uff0c\u695a\u56fd\u6709\u4e00\u4e2a\u53eb\u535e\u548c\u7684\u7422\u7389\u80fd\u624b\uff0c\u5728\u8346\u5c71\uff08\u4eca\u5357\u6f33\u53bf\u5de1\u68c0\u5c71\u533a\uff0c\u73b0\u6709\u7389\u5370\u5ca9\uff0c\u4f20\u4e3a\u535e\u548c\u5f97\u7389\u5904\uff09\u91cc\u5f97\u5230\u4e00\u5757\u749e\u7389\u3002
\u535e\u548c\u6367\u7740\u749e\u7389\u53bb\u89c1\u695a\u5389\u738b\uff0c\u5389\u738b\u547d\u7389\u5de5\u67e5\u770b\uff0c\u7389\u5de5\u8bf4\u8fd9\u53ea\u4e0d\u8fc7\u662f\u4e00\u5757\u77f3\u5934\u3002\u5389\u738b\u5927\u6012\uff0c\u4ee5\u6b3a\u541b\u4e4b\u7f6a\u780d\u4e0b\u535e\u548c\u7684\u5de6\u811a\u3002
\u5389\u738b\u6b7b\uff0c\u6b66\u738b\u5373\u4f4d\uff0c\u535e\u548c\u518d\u6b21\u6367\u7740\u749e\u7389\u53bb\u89c1\u6b66\u738b\uff0c\u6b66\u738b\u53c8\u547d\u7389\u5de5\u67e5\u770b\uff0c\u7389\u5de5\u4ecd\u7136\u8bf4\u53ea\u662f\u4e00\u5757\u77f3\u5934\uff0c\u535e\u548c\u56e0\u6b64\u53c8\u5931\u53bb\u4e86\u53f3\u811a\u3002\u6b66\u738b\u6b7b\uff0c\u6587\u738b\u5373\u4f4d\uff0c\u535e\u548c\u62b1\u7740\u749e\u7389\u5728\u695a\u5c71\u4e0b\u75db\u54ed\u4e86\u4e09\u5929\u4e09\u591c\uff0c\u773c\u6cea\u6d41\u5e72\u4e86\uff0c\u63a5\u7740\u6d41\u51fa\u6765\u7684\u662f\u8840\u3002
\u6587\u738b\u5f97\u77e5\u540e\u6d3e\u4eba\u8be2\u95ee\u4e3a\u4f55\uff0c\u535e\u548c\u8bf4\uff1a\u6211\u5e76\u4e0d\u662f\u54ed\u6211\u88ab\u780d\u53bb\u4e86\u53cc\u811a\uff0c\u800c\u662f\u54ed\u5b9d\u7389\u88ab\u5f53\u6210\u4e86\u77f3\u5934\uff0c\u5fe0\u8d1e\u4e4b\u4eba\u88ab\u5f53\u6210\u4e86\u6b3a\u541b\u4e4b\u5f92\uff0c\u65e0\u7f6a\u800c\u53d7\u5211\u8fb1\u3002\u4e8e\u662f\uff0c\u6587\u738b\u547d\u4eba\u5256\u5f00\u8fd9\u5757\u749e\u7389\uff0c\u89c1\u771f\u662f\u7a00\u4e16\u4e4b\u7389\uff0c\u547d\u540d\u4e3a\u548c\u6c0f\u74a7\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548c\u6c0f\u74a7

\u548c\u6c0f\u74a7\u6750\u6599\u662f\u62c9\u957f\u77f3\uff0c\u62c9\u957f\u77f3\u662f\u7845\u9178\u76d0\u957f\u77f3\u65cf\u659c\u957f\u77f3\u7684\u4e00\u79cd\uff0c\u4e00\u822c\u4e3a\u767d\u8272\uff0c\u73bb\u7483\u5149\u6cfd\uff0c\u5728\u8868\u9762\u4e0a\u6cbf\u4e00\u5b9a\u65b9\u5411\u770b\uff0c\u6709\u65f6\u53ef\u89c1\u5230\u84dd\u7eff\u3001\u7d2b\u7ea2\u3001\u91d1\u9ec4\u7b49\u8272\u8c03\u3002
\u548c\u6c0f\u74a7\u662f\u4ea7\u4e8e\u8346\u5c71\u5730\u533a\u57fa\u6027\u5ca9\u7684\u6708\u5149\u77f3\uff0c\u5373\u62c9\u957f\u77f3\uff0c\u8ba4\u4e3a\u201c\u548c\u6c0f\u74a7\u4e3a\u5b9d\u77f3\u6027\u8d28\u7684\u62c9\u957f\u77f3\uff0c\u5177\u6709\u78a7\u7eff\u548c\u6d01\u767d\u7684\u95ea\u5149\uff0c\u8f6c\u52a8\u4e00\u5b9a\u65b9\u5411\uff0c\u65b9\u80fd\u51fa\u73b0\u201d\u3002\u8fd9\u4e5f\u662f\u548c\u6c0f\u74a7\u533a\u522b\u4e8e\u201c\u6d01\u767d\u65e0\u7455\u201d\u7684\u548c\u7530\u7389\u4e4b\u5904\u3002\u695a\u6587\u53f2\u5b66\u5bb6\u3001\u5730\u8d28\u8003\u53e4\u5b66\u5bb6\u4e00\u81f4\u503e\u5411\u6b64\u8bf4\u3002\u6709\u4eba\u8bf4\u548c\u6c0f\u74a7\u662f\u7eff\u677e\u77f3\u3001\u84dd\u7530\u7389\u6216\u7fe1\u7fe0\u4e4b\u7c7b\uff0c\u7eff\u677e\u77f3\u81ea\u53e4\u4ea7\u4e8e\u9102\u897f\u5317\uff0c\u8868\u9762\u8272\u597d\uff0c\u4f46\u65e0\u201c\u8272\u78a7\u201d\u548c\u201c\u8272\u767d\u201d\u53d8\u5316(\u53d8\u5f69)\uff0c\u8d28\u8f83\u8106\u3002\u6708\u5149\u77f3(\u62c9\u957f\u77f3)\u8868\u9762\u5149\u6cfd\u8f83\u5dee\uff0c\u201c\u591a\u4e3a\u749e\u201d(\u5373\u7389\u5916\u5305\u6709\u6ce5\u571f\u6216\u77f3\u5934)\uff0c\u7ecf\u6253\u78e8\u540e\uff0c\u9633\u5149\u7167\u5c04\u4e0b\u53ef\u6298\u5c04\u591a\u5f69\uff0c\u8d28\u4e0d\u8106\u3002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扩展资料:

来历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壁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到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和氏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和氏璧】故事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完璧归赵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将相和》时代背景
将相和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传国玉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注:我在人物杂志中见过有一30年地质学家考“和氏璧”为月光石

——和氏璧的资料:(相传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楚厉王、武王,而被砍去双脚。后文王当政,才琢成美玉,称和氏璧,后要楚国历370余年,各诸侯国都想得到它。前222年,始皇一统,得之后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书入个鸟虫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后,汉高宜刘邦得之,世代相袭,从此成为传国之宝。王莽篡权,太后将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玄截武楼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传承1700年后突然失传,下落不明。——据称,中国现代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看到一块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书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启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证>。因为和氏璧有变彩特性:正视色白,侧视色碧。)——

  • 鍜屾皬鐠х殑鍙戠幇鍜屾祦浼犺繃绋嬫槸鎬庢牱鐨?
    绛旓細鍦ㄦ垬鍥芥椂鏈熺殑鍘嗗彶鏂囩尞涓紝鍒樺悜鐨勩婃垬鍥界瓥銆嬫浘璁拌浇锛氣滃懆鍥芥湁鐮ュ巹涔嬪疂锛屽畫鍥芥湁缁撶豢涔嬬弽锛屾鍥芥湁鎮剚涔嬪锛岃屾鍥藉垯鎷ユ湁鍜岀挒涔嬪紓銆傗濈Е鏈濈殑瀹扮浉鏉庢柉鍦ㄥ叾钁楀悕鐨勩婅皬閫愬涔︺嬩腑涔熸彁鍙婏細鈥滃綋鏃剁殑绉︾帇锛屼笉鎯滄悳缃楀ぉ涓嬬弽瀹濓紝濡傛槅灞变箣鐜夊拰闅忋佸拰涔嬪疂鐜夈傗濊タ鏅嬫枃瀛﹀鍌呭捀鍦ㄣ婄帀璧嬨嬩腑鎻忕粯浜嗗拰鐠炵殑浼犲缁忓巻...
  • 鍜屾皬鐠х殑鏉ュ巻鍜屾晠浜嬫湁浠涔?
    绛旓細鍜屾皬鐠鏉ュ巻锛氣滅帀鍗板博鈥濆張鍚嶁滄姳鐠炲博鈥濓紝浣嶄簬婀栧寳鍗楁汲宸℃闀囬噾闀跺潽鏉戯紝璺濆幙鍩78鍏噷銆傗滅帀鍗板博鈥濆潗鍖楁湞鍗楋紝宀╂繁11绫筹紝瀹15绫筹紝楂10绫筹紝宀╀箣鍗楅潰闅旀渤瀵瑰哺鏈変釜灏栭《鍦嗗舰灞卞寘锛屽悕鈥滃嚖鍑板彴鈥濄傚厛绉︽枃鐚杞斤紝鍏厓鍓700澶氬勾锛屸滅帀鍗板博鈥濋檮杩戜綇鐫涓涓煶鍖犵殑鍚庝唬鍙崬鍜屻傚崬鍜屼笂灞变笅鍦板姵鍔ㄦ椂锛屽父瑙佷竴瀵瑰嚖鍑拌惤鍦...
  • 鍜屾皬鐠鏄粈涔
    绛旓細鈥斺鍜屾皬鐠х殑璧勬枡锛氾紙鐩镐紶妤氫汉鍗炲拰寰椾竴鐠炵帀锛屽厛鍚庣尞妤氬帀鐜嬨佹鐜嬶紝鑰岃鐮嶅幓鍙岃剼銆傚悗鏂囩帇褰撴斂锛屾墠鐞㈡垚缇庣帀锛岀О鍜屾皬鐠э紝鍚庤妤氬浗鍘370浣欏勾锛屽悇璇镐警鍥介兘鎯冲緱鍒板畠銆傚墠222骞达紝濮嬬殗涓缁燂紝寰椾箣鍚庡仛鎴愬笣鐜嬬帀鐜猴紝鐢辨潕鏂墜涔﹀叆涓笩铏瘑瀛楅晫鍒荤挧涓細鈥滃彈鍛戒簬澶╋紝鍗冲姘告槍鈥濄傚悗锛屾眽楂樺疁鍒橀偊寰椾箣锛屼笘浠g浉琚紝浠庢...
  • 鍜屾皬鐠鏄粈涔堢帀 鍜屾皬鐠ф槸浠涔堟潗璐ㄧ殑鐜
    绛旓細涓浗钁楀悕鍦拌川瀛﹀绔犻缚閽,鏍规嵁鏉滃厜搴潨鍏夊涵鐨勩婂綍寮傝銆嬪拰鍏冧唬闄跺畻浠婂崡鏉戣緧鑰曞綍銆嬪鍜屾皬鐠棰滆壊鐜拌薄鐨勬弿杩,璁や负浜ц嚜婀栧寳鑽嗗窞鍦扮晫鐨勨滃拰姘忕挧鈥,鍙互瑙i噴涓虹豢鏉剧煶宀,淇楀悕鈥滆闃崇敻瀛愨濄傚洜涓虹豢鏉剧煶鏄箹鍖楃壒浜х殑鐜夌煶,姝e湪鍙や唬鎵璋撹崋宸炲湴鐣屼箣鍐,鑰屼笖,缁挎澗鐭抽氬父鏈変竴灞傚鐨 鎵╁睍璧勬枡 鍜屾皬鐠 鍜屾皬鐠у垰寮鎸栧嚭鏉ユ椂鐨勫悕绉板彨鈥滅幃...
  • 鍜屾皬鐠у拰姘忕挧鐨勬潵鍘鍜屾皬鐠х殑璧勬枡绠浠
    绛旓細鍏充簬鍜屾皬鐠鍜屾皬鐠х殑鏉ュ巻锛鍜屾皬鐠х殑璧勬枡绠浠嬭繖涓緢澶氫汉杩樹笉鐭ラ亾锛屼粖澶╂潵涓哄ぇ瀹惰В绛斾互涓婄殑闂锛岀幇鍦ㄨ鎴戜滑涓璧锋潵鐪嬬湅鍚э紒1銆佸巻鍙茶杞斤細鍦ㄦ槬绉嬫垬鍥芥椂鏈燂紝璁稿璇镐警鍥介兘鏈夎嚜宸辩殑闀囧浗涔嬪疂銆2銆佹嵁銆婃垬鍥界瓥銆嬭浇锛氣滃懆鏈夌牓鍘勶紝瀹嬫湁缁撶豢锛屾鏈夋偓鎰侊紝妤氭湁鍜岀挒銆3銆佲濆拰鐠炲嵆鍜屾皬鐠э紝鐠炴槸娌℃湁缁忚繃鐞㈢(鐨勭帀銆4銆...
  • 鍜屾皬鐠х殑娴佷紶杩囩▼鏄庢牱鐨?
    绛旓細鍦ㄥ彜浠e吀绫嶅銆婇煩闈炲瓙銆嬨併婃柊搴忋嬬瓑钁椾綔涓紝棣栨璁拌浇浜鍜屾皬鐠х殑鏁呬簨銆備紶璇翠腑锛岃繖鍧楃弽璐电殑鐜夌煶鏄敱鐞㈢帀鑳芥墜鍗炲拰鍦ㄦ箹鍖楄崋灞憋紝鐜颁粖婀栧寳鐪佽闃冲競鍗楁汲鍘垮贰妫闀囬噾闀跺潽鏉戞潙瑗跨殑閬楀潃涓彂鐜扮殑锛堟澶勬湁鑰冨彜鍙戠幇浜堜互璇佸疄锛夈傚垵鏃讹紝鍜屾皬鐠у苟鏈涓栦汉鎵鐭ワ紝浣嗙粡妤氭枃鐜嬫収鐪艰瘑鐝狅紝缁忚繃绮惧績鐞㈢(锛屾墠璧嬩簣鍏剁敓鍛斤紝琚懡鍚嶄负...
  • 鍜屾皬鐠х殑璧勬枡鏈夊摢浜
    绛旓細鍏充簬鍜屾皬鐠涓鐩村瓨鍦ㄥ悇绉嶅悇鏍风殑浼犺锛屻婂拰姘忕挧浼犮嬫浘璁拌浇鍦ㄦ槬绉嬫椂鏈燂紝妤氬浗寰楀埌浜嗕竴鍧楃帀鐠烇紝鍚庢潵杩欏潡鐠炵帀閲岀珶钘忔湁绋涓栦箣鐜夛紝鐢卞崬鍜屽皢鍏舵墦閫犱负鍜屾皬鐠с傜瓑绉﹀浗涓缁熷叚鍥藉悗锛屽拰姘忕挧渚挎祦钀藉埌浜嗙Е濮嬬殗鐨勬墜涓紝鑰岀Е濮嬬殗鍙堝懡浜哄皢鍜屾皬鐠ф墦閫犱负闀囧浗鐜夌幒銆傛鍚庤繖涓帀鐜烘垚涓哄浗瀹濓紝鑰屽叧浜庡拰姘忕挧鍜屼紶鍥界帀鐜虹殑浼犺涔熼愭笎澶氫簡...
  • 璇烽棶 浠涔堟槸 鍜屾皬鐠
    绛旓細鍜屾皬鐠ф槸鍘嗗彶涓婅憲鍚嶇殑缇庣帀,鍦ㄥ畠娴佷紶鐨勬暟鐧惧勾闂,琚涓衡滄棤浠蜂箣瀹濃濈殑鈥滃ぉ涓嬫墍鍏变紶涔嬪疂鈥,鍙堢О鍜屾皬涔嬬挧銆佽崋鐜夈佽崋铏广佽崋鐠с佸拰鐠с佸拰鐠炪 [鍚峕 鍜屾皬鐠у垰寮閲囧嚭鏉ユ椂鐨勫悕绉,姝ゅ悗灏嗘病鏈夌粡杩囧姞宸ョ殑缇庣帀鐨勫師鐭,绉颁綔鈥滅幃鈥濄 [缂栬緫鏈]銆愬拰姘忕挧鐩稿叧鏁呬簨-鍗炲拰鐚帀銆 鍏充簬鍜屾皬鐠х殑鏈鏃╄杞,瑙佷簬銆婇煩闈炲瓙銆嬨併婃柊...
  • 鍜屾皬鐠х殑鏉ュ巻鏄粈涔
    绛旓細鐢变簬鍜屾皬鐠у凡缁忓け浼狅紝鐪熸鐨勫拰姘忕挧绌剁珶濡備綍妯℃牱锛屼粖浜哄凡缁忔棤娉曞緱鐭ワ紝鍙兘閫氳繃鏈夐檺鐨勬枃瀛楄杞斤紙鍖呮嫭鏂囧鍒涗綔锛変腑鐨勬弿杩板姞浠ユ兂璞°備絾鏄紝浠庣Е濮嬬殗鐢ㄥ拰姘忕挧閫犲尽鐜虹殑鏁呬簨鏉ョ湅锛屽拰姘忕挧涓庡嚭鍦熺殑甯歌鏂囩墿鐩告瘮锛岃嚦灏戝湪澶栧舰鏉ョ湅锛屽簲鏈夋槑鏄剧殑涓嶅悓銆傜粡鍒濇鎺ㄧ畻锛鍜屾皬鐠х殑鍘氬害鑷冲皯涓10鍘樼背锛屽叾骞堕潪鍙や汉鍎掑瀛﹁呬僵鎴寸殑鐜舰浣╃帀銆
  • 鍜屾皬鐠涓轰粈涔堝彨鍜屾皬鐠?绠鍗曠偣璇淬傞噸鐐!
    绛旓細鍜屾皬鐠鏈鏃╄杞戒腑鍥戒笢鍛ㄦ湯骞寸潃浣溿婇煩闈炲瓙路鍜屾皬绗崄涓夈嬶細妤氬浗浜哄拰姘忓湪妤氬湴鐨勫北涓彂鐜颁竴鍧楀瑁瑰博鐭崇殑缇庣帀锛屽皢杩欏潡鐜夌尞缁欏綋鏃剁殑鍚涗富妤氬帀鐜嬶紝鑰屾鍥界帇瀹ゅ尽鐢ㄧ殑鐜夊尃澹扮О鍜屾皬璐$尞鐨勫彧鏄竴鍧楃煶澶达紝娆洪獥浜嗗悰鐜嬨備簬鏄鍘夌帇涓嬩护灏嗗拰姘忓乏鑴氱爫鍘汇傚帀鐜嬫鍚庢姝︾帇鍗充綅锛屽拰姘忓啀娆″皢璇ョ帀鐚粰浠栵紝姝︾帇鍛戒护鐜夊伐閴村畾杩欏潡鐜夌煶...
  • 扩展阅读:和氏璧起源于现今哪里 ... 和氏璧的故事完整版 ... 和氏璧的样子真实 ... 荆玉是什么玉 ... 和氏璧最后谁解开了 ... 蔺相如如何拿回和氏璧 ... 和氏璧最后的下落 ... 和氏璧的资料 ... 和氏璧的资料及来历30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