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号为什么遇难? 为什么哥伦比亚号飞船上七人全部遇难

\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53d1\u751f\u610f\u5916\u7684\u539f\u56e0\u662f\u4ec0\u4e48\uff1f


\u3000\u3000\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822a\u5929\u98de\u673a\u662f\u7f8e\u56fd\u56fd\u5bb6\u822a\u7a7a\u66a8\u592a\u7a7a\u603b\u7f72\u7518\u4e43\u8fea\u592a\u7a7a\u4e2d\u5fc3\u65d7\u4e0b\u62e5\u6709\u7684\u592a\u7a7a\u68ad\u4e4b\u4e00\u3002\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662f\u7f8e\u56fd\u7684\u592a\u7a7a\u68ad\u673a\u961f\u4e2d\u7b2c\u4e00\u67b6\u6b63\u5f0f\u670d\u5f79\u7684\uff0c\u5b83\u57281981\u5e744\u670812\u65e5\u9996\u6b21\u6267\u884c\u4ee3\u53f7STS-1\u7684\u4efb\u52a1\uff0c\u6b63\u5f0f\u5f00\u542f\u4e86NASA\u7684\u592a\u7a7a\u8fd0\u8f93\u7cfb\u7edf\u8ba1\u5212\u4e4b\u5e8f\u7ae0\u3002\u7136\u800c\u5f88\u4e0d\u5e78\u7684\uff0c\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57282003\u5e742\u67081\u65e5\uff0c\u5728\u4ee3\u53f7STS-107\u7684\u7b2c28\u6b21\u4efb\u52a1\u91cd\u8fd4\u5927\u6c14\u5c42\u7684\u9636\u6bb5\u4e2d\u4e0e\u63a7\u5236\u4e2d\u5fc3\u5931\u53bb\u8054\u7cfb\uff0c\u5e76\u4e14\u5728\u4e0d\u4e45\u540e\u88ab\u53d1\u73b0\u5728\u5fb7\u514b\u8428\u65af\u5dde\u4e0a\u7a7a\u7206\u70b8\u89e3\u4f53\uff0c\u673a\u4e0a7\u540d\u592a\u7a7a\u4eba\u5168\u6570\u7f79\u96be\u3002\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7684\u547d\u540d\u7531\u6765\uff0c\u662f\u7eaa\u5ff5\u7b2c\u4e00\u8258\u73af\u7ed5\u4e16\u754c\u4e00\u5468\u822a\u884c\u7684\u7f8e\u56fd\u7c4d\u8239\u53ea\uff0c\u4e5f\u662f\u54e5\u4f26\u6bd4\u4e9a\u6cb3\u547d\u540d\u7531\u6765\u768418\u4e16\u7eaa\u5e06\u8239\u54e5\u4f26\u6bd4\u4e9a\u53f7\u3002 \u4e0a\u7a7a\u7206\u70b8\u89e3\u4f53\uff0c\u673a\u4e0a7\u540d\u592a\u7a7a\u4eba\u5168\u6570\u7f79\u96be\u3002
\u3000\u3000\u636e\u4e86\u89e3\uff0c\u51fa\u4e8b\u5f53\u65f6\uff0c\u822a\u5929\u98de\u673a\u6b63\u98de\u884c\u5728\u5f97\u514b\u8428\u65af\u5dde\u4e2d\u5317\u90e8\u4e0a\u7a7a\u7ea66\u4e07\u7c73\u9ad8\u7a7a\uff0c\u65f6\u901f\u7ea6\u4e3a2\u4e07\u516c\u91cc\u3002\u5728\u90a3\u6837\u7684\u9ad8\u5ea6\u548c\u7684\u901f\u5ea6\u4e4b\u4e0b\uff0c\u822a\u5929\u98de\u673a\u4e00\u65e6\u51fa\u73b0\u4e8b\u6545\uff0c\u91cc\u9762\u7684\u4e58\u5458\u6839\u672c\u5c31\u6ca1\u6709\u751f\u8fd8\u7684\u53ef\u80fd\uff01

2003年1月16日上午7点,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计划中的第113次飞行。就在着陆前16分钟,不幸发生了。航天飞机失去控制,在得克萨斯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已是美国17年来的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将带人们进入摄像机无法企及的灾难现场。它将帮助人们了解哥伦比亚号毁灭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事件调查

哥伦比亚号爆炸的灾难发生后不到3小时,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长就委任退休四星海军上将哈尔·格曼主持调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格曼他们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的前几分钟,由机载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有些异常。原来一些传感器在发生故障前,就已经测到了高温读数。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航天飞机的同一区域。

调查人员怀疑,热气透过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入轮舱,或许是由起落架舱门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确切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哥伦比亚号上。

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调查的第一个突破口

航天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仪,通常只能记录有限的一些再入数据。但哥伦比亚号上的记录仪很特别,可以记录所有返航数据供日后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真正原因。

为了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5万人,在有残骸坠落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广大地区进行徒步搜索。

6周过去了,数据记录仪仍不见踪影。调查陷入了僵局。记录仪会掉落在哪里呢?

调查人员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显示,记录仪应该就在亨普希尔地区。那个地方已经搜查过了。 于是,调查员派人回到那里重新搜索。这里到处都是沼泽,几周过去了,在一个空地上,调查人员终于发现了它。从60公里高空坠落的、没有外壳保护的数据记录仪看上去竟然完好无损。

记录仪里没有受损的磁带上记录着800个、不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资料证实,哥伦比亚号的外壳上的确有个洞,因此在重返大气层时进入了热气体。此外,调查小组还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时间,得知它早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出现了。

一块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脱落一直被忽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射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插曲上。哥伦比亚号发射后82秒,航空航天局的录像显示,一块泡沫从外燃料箱上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如今,调查人员想逐格分析画面,看看灾难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发射时,共有三部摄像机进行了拍摄。其中一部角度不对,另一部则画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击的摄像机远在42公里之外,图像不够清晰,让人无法分辨撞击的位置,以及是否导致了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请来航空航天局的首席专家及火星计划负责人斯科特·哈伯特。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画面效果。结果,事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斯科特说:“这是由17个画面构成的一段录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击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航天飞机的相对时速大约是500英里。这块泡沫重约1.7磅,大小和一个小公文包差不多。”

这些图像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这个机翼上覆盖着一层由强化碳-碳合成的、保护性隔热板。这种碳纤化合物既能承受摄氏零下160度的低温,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温。不过,这并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那么,一小块泡沫是否能将这样的隔热板打穿呢?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能击穿航天飞机的隔热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对此表示怀疑。计划主任罗恩·迪特摩尔甚至公开质疑泡沫撞击论。罗恩说:“这根本没道理,一个小碎片竟然能成为摧毁哥伦比亚号以及全体宇航员的罪魁祸首?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种机器就是航空界所谓的“鸡枪”。它被用来测试鸟类袭击飞机时可能带来的威胁。哈伯特和工作人员计划用改装的“鸡枪”,将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与哥伦比亚号机翼同类型的强化碳-碳隔热板。数据记录仪和处理影像提供的信息表明,撞击点最可能位于第六块和第九块面板之间。于是,哈伯特小组选择了第六块作为入手点。尽管撞击力非常强,但却只在第六块强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细纹,并没有出现类似哥伦比亚号上的大裂口。

三周后,调查小组在分析数据记录仪的读数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从传感器被烧毁的模式中,确定了热气进入机翼的准确路线。洞口应出现在第八块面板上。

哈伯特从航空航天局要来了第八块面板。他架好“鸡枪”,以正确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块,以每小时800公里,也就是一颗子弹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这块强化碳-碳面板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现在,调查人员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航空航天局会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击事件,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机翼上的大洞?

调查人员的发现令人不安。原来,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很担心泡沫撞击会造成影响,曾请求管理者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拍摄卫星照片,以查看机翼受损情况,但却遭到了拒绝。

主管部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泡沫撞击非常普遍,以前也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但格曼发现,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事闹大,还有另一个原因。

原来,全面调查可能会延误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进而危及整项工程。

格曼说:“按照国会颁布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任务,他们就会削减预算,中止这项计划。因此,在进度和经费的压力下,那位可怜的负责人只能说,‘没错,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是有一个洞,但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假装听不到。”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2003年1月16日上午7点,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计划中的第113次飞行。就在着陆前16分钟,不幸发生了。航天飞机失去控制,在得克萨斯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已是美国17年来的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将带人们进入摄像机无法企及的灾难现场。它将帮助人们了解哥伦比亚号毁灭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事件调查

哥伦比亚号爆炸的灾难发生后不到3小时,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长就委任退休四星海军上将哈尔·格曼主持调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格曼他们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的前几分钟,由机载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有些异常。原来一些传感器在发生故障前,就已经测到了高温读数。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航天飞机的同一区域。

调查人员怀疑,热气透过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入轮舱,或许是由起落架舱门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确切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哥伦比亚号上。

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调查的第一个突破口

航天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仪,通常只能记录有限的一些再入数据。但哥伦比亚号上的记录仪很特别,可以记录所有返航数据供日后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真正原因。

为了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5万人,在有残骸坠落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广大地区进行徒步搜索。

6周过去了,数据记录仪仍不见踪影。调查陷入了僵局。记录仪会掉落在哪里呢?

调查人员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显示,记录仪应该就在亨普希尔地区。那个地方已经搜查过了。 于是,调查员派人回到那里重新搜索。这里到处都是沼泽,几周过去了,在一个空地上,调查人员终于发现了它。从60公里高空坠落的、没有外壳保护的数据记录仪看上去竟然完好无损。

记录仪里没有受损的磁带上记录着800个、不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资料证实,哥伦比亚号的外壳上的确有个洞,因此在重返大气层时进入了热气体。此外,调查小组还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时间,得知它早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出现了。

一块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脱落一直被忽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射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插曲上。哥伦比亚号发射后82秒,航空航天局的录像显示,一块泡沫从外燃料箱上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如今,调查人员想逐格分析画面,看看灾难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发射时,共有三部摄像机进行了拍摄。其中一部角度不对,另一部则画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击的摄像机远在42公里之外,图像不够清晰,让人无法分辨撞击的位置,以及是否导致了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请来航空航天局的首席专家及火星计划负责人斯科特·哈伯特。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画面效果。结果,事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斯科特说:“这是由17个画面构成的一段录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击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航天飞机的相对时速大约是500英里。这块泡沫重约1.7磅,大小和一个小公文包差不多。”

这些图像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这个机翼上覆盖着一层由强化碳-碳合成的、保护性隔热板。这种碳纤化合物既能承受摄氏零下160度的低温,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温。不过,这并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那么,一小块泡沫是否能将这样的隔热板打穿呢?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能击穿航天飞机的隔热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对此表示怀疑。计划主任罗恩·迪特摩尔甚至公开质疑泡沫撞击论。罗恩说:“这根本没道理,一个小碎片竟然能成为摧毁哥伦比亚号以及全体宇航员的罪魁祸首?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种机器就是航空界所谓的“鸡枪”。它被用来测试鸟类袭击飞机时可能带来的威胁。哈伯特和工作人员计划用改装的“鸡枪”,将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与哥伦比亚号机翼同类型的强化碳-碳隔热板。数据记录仪和处理影像提供的信息表明,撞击点最可能位于第六块和第九块面板之间。于是,哈伯特小组选择了第六块作为入手点。尽管撞击力非常强,但却只在第六块强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细纹,并没有出现类似哥伦比亚号上的大裂口。

三周后,调查小组在分析数据记录仪的读数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从传感器被烧毁的模式中,确定了热气进入机翼的准确路线。洞口应出现在第八块面板上。

哈伯特从航空航天局要来了第八块面板。他架好“鸡枪”,以正确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块,以每小时800公里,也就是一颗子弹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这块强化碳-碳面板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现在,调查人员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航空航天局会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击事件,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机翼上的大洞?

调查人员的发现令人不安。原来,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很担心泡沫撞击会造成影响,曾请求管理者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拍摄卫星照片,以查看机翼受损情况,但却遭到了拒绝。

主管部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泡沫撞击非常普遍,以前也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但格曼发现,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事闹大,还有另一个原因。

原来,全面调查可能会延误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进而危及整项工程。

格曼说:“按照国会颁布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任务,他们就会削减预算,中止这项计划。因此,在进度和经费的压力下,那位可怜的负责人只能说,‘没错,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是有一个洞,但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假装听不到。”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2003年1月16日上午7点,哥伦比亚号进入太空。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计划中的第113次飞行。就在着陆前16分钟,不幸发生了。航天飞机失去控制,在得克萨斯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已是美国17年来的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将带人们进入摄像机无法企及的灾难现场。它将帮助人们了解哥伦比亚号毁灭的真正原委。
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事件调查
哥伦比亚号爆炸的灾难发生后不到3小时,航空航天局的副局长就委任退休四星海军上将哈尔·格曼主持调查工作。格曼召集12名专家组成了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格曼他们很快注意到,就在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的前几分钟,由机载温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有些异常。原来一些传感器在发生故障前,就已经测到了高温读数。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航天飞机的同一区域。
调查人员怀疑,热气透过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入轮舱,或许是由起落架舱门的封口破裂引起的。但要找到确切原因,他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在哥伦比亚号上。
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是调查的第一个突破口
航天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仪,通常只能记录有限的一些再入数据。但哥伦比亚号上的记录仪很特别,可以记录所有返航数据供日后分析。格曼相信,找到它,就很有可能找出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真正原因。
为了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5万人,在有残骸坠落的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广大地区进行徒步搜索。
6周过去了,数据记录仪仍不见踪影。调查陷入了僵局。记录仪会掉落在哪里呢?
调查人员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分析结果显示,记录仪应该就在亨普希尔地区。那个地方已经搜查过了。 于是,调查员派人回到那里重新搜索。这里到处都是沼泽,几周过去了,在一个空地上,调查人员终于发现了它。从60公里高空坠落的、没有外壳保护的数据记录仪看上去竟然完好无损。
记录仪里没有受损的磁带上记录着800个、不同传感器的所有数据。资料证实,哥伦比亚号的外壳上的确有个洞,因此在重返大气层时进入了热气体。此外,调查小组还推算出了破洞形成的时间,得知它早在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之前就出现了。
一块小公文包差不多大小的泡沫脱落一直被忽略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发射过程中一个被忽略的插曲上。哥伦比亚号发射后82秒,航空航天局的录像显示,一块泡沫从外燃料箱上脱落,撞上了航天飞机。如今,调查人员想逐格分析画面,看看灾难到底是不是因它而起。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发射时,共有三部摄像机进行了拍摄。其中一部角度不对,另一部则画面模糊。惟一捕捉到泡沫撞击的摄像机远在42公里之外,图像不够清晰,让人无法分辨撞击的位置,以及是否导致了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请来航空航天局的首席专家及火星计划负责人斯科特·哈伯特。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提高画面效果。结果,事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斯科特说:“这是由17个画面构成的一段录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泡沫的大小、撞击位置,以及它的速度。泡沫和航天飞机的相对时速大约是500英里。这块泡沫重约1.7磅,大小和一个小公文包差不多。”
这些图像清楚地表明,泡沫撞到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这个机翼上覆盖着一层由强化碳-碳合成的、保护性隔热板。这种碳纤化合物既能承受摄氏零下160度的低温,也能承受1650度的高温。不过,这并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那么,一小块泡沫是否能将这样的隔热板打穿呢?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能击穿航天飞机的隔热板?
航空航天局的一些管理者对此表示怀疑。计划主任罗恩·迪特摩尔甚至公开质疑泡沫撞击论。罗恩说:“这根本没道理,一个小碎片竟然能成为摧毁哥伦比亚号以及全体宇航员的罪魁祸首?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有一种机器就是航空界所谓的“鸡枪”。它被用来测试鸟类袭击飞机时可能带来的威胁。哈伯特和工作人员计划用改装的“鸡枪”,将公文包大小的泡沫射向与哥伦比亚号机翼同类型的强化碳-碳隔热板。数据记录仪和处理影像提供的信息表明,撞击点最可能位于第六块和第九块面板之间。于是,哈伯特小组选择了第六块作为入手点。尽管撞击力非常强,但却只在第六块强化面板上留下了一些小细纹,并没有出现类似哥伦比亚号上的大裂口。
三周后,调查小组在分析数据记录仪的读数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从传感器被烧毁的模式中,确定了热气进入机翼的准确路线。洞口应出现在第八块面板上。
哈伯特从航空航天局要来了第八块面板。他架好“鸡枪”,以正确的角度射出泡沫。
一块0.77公斤、相当于篮球重量的泡沫块,以每小时800公里,也就是一颗子弹的速度撞到了面板上。很快,这块强化碳-碳面板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5厘米的洞。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航空航天局真的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现在,调查人员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航空航天局会对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的大洞一无所知?
航空航天局在哥伦比亚号升空后一天,就知道了泡沫撞击事件,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机翼上的大洞?
调查人员的发现令人不安。原来,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很担心泡沫撞击会造成影响,曾请求管理者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拍摄卫星照片,以查看机翼受损情况,但却遭到了拒绝。
主管部门强烈要求工作人员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泡沫撞击非常普遍,以前也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但格曼发现,航空航天局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事闹大,还有另一个原因。
原来,全面调查可能会延误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进而危及整项工程。
格曼说:“按照国会颁布的法令,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任务,他们就会削减预算,中止这项计划。因此,在进度和经费的压力下,那位可怜的负责人只能说,‘没错,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是有一个洞,但不会有任何影响。’他们假装听不到。”
-供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 璇汇婄┖涓焦闅句箣閬囬毦鐨鍝ヤ鸡姣斾簹鍙銆嬫湁鎰
    绛旓細杩欐鏃堕棿鎴戣浜嗕竴鏈功锛屼功鍚嶅彨銆婄┖涓焦闅俱嬶紝杩欐湰涔﹁鐨勪富瑕佹槸鍚勭绌洪毦鍙戠敓鏃剁殑鎯呭喌鍜屽師鍥犮傚叾涓垜鏈鍠滄鐨勪竴閮ㄥ垎鏄滃お绌鸿嫳榄傗斺閬囬毦鐨勫摜浼︽瘮浜氬彿鈥濓紝鍥犱负杩欎釜鏁呬簨缁欐垜鐨勫嵃璞℃渶娣卞埢銆2003骞1鏈16鏃ユ棭涓7鐐癸紝鍦ㄧ編鍥藉緱鍏嬭惃鏂窞鐨'鑲凹杩埅澶╀腑蹇冿紝鍝ヤ鸡姣斾簹鍙疯埅澶╅鏈灏嗚瀹屾垚瀹冪殑绗28娆′换鍔★細甯︾潃7鍚...
  • 鍝ヤ鸡姣斾簹鍙鐨勬湁鍏充俊鎭
    绛旓細鎹畤鑸眬鐨勫畼鍛樹粙缁嶏紝涓鏋惰埅澶╅鏈哄彲浠ュ弽澶嶄娇鐢75鍒100娆★紝鍦ㄧ編瀹囪埅灞42骞寸殑杞戒汉椋炶鍙蹭笂锛岃埅澶╅鏈哄湪杩旇埅鏃惰繕鏈嚭鐜拌繃浜嬫晠銆1986骞达紝缇庡浗鈥滄寫鎴樿呪鍙疯埅澶╅鏈鍦ㄥ崌绌轰笉涔呭悗鏇惧彂鐢熺垎鐐革紝閫犳垚7鍚嶆満缁勪汉鍛樺叏閮閬囬毦銆1鏈16鍙峰彂灏勫崌绌虹殑鈥鍝ヤ鸡姣斾簹鈥濆彿涓婄殑7鍚嶅畤鑸憳鍖呮嫭绗竴浣嶈繘鍏ュお绌虹殑浠ヨ壊鍒楀畤鑸憳鎷夎挋锛...
  • 涓栫晫涓婄涓涓涓婂お绌虹殑鐏
    绛旓細3. 鍝ヤ鸡姣斾簹鍙峰竼鑸规槸18涓栫邯鐨勪竴鑹樼編鍥界睄绉佹湁甯嗚埞锛1792骞寸綏浼壒路鏍奸浄鎸囨尌璇ヨ埞鍙戠幇骞跺懡鍚嶄簡鍝ヤ鸡姣斾簹娌筹紝璇ユ渤鍚庢潵鎴愪负鍔犳嬁澶у崙璇楃渷鐨勫懡鍚嶇敱鏉ャ4. 2003骞2鏈1鏃ワ紝鍝ヤ鸡姣斾簹鍙疯埅澶╅鏈鍙戠敓浜嬫晠锛屾満闀垮拰鍏朵粬涓冨悕瀹囪埅鍛閬囬毦銆5. 鍝ヤ鸡姣斾簹绾ф牳娼滆墖鏄編鍥芥捣鍐涜鍒掗噰璐殑12鑹樻牳鍔ㄥ姏娼滆墖锛岄璁′簬2039骞村畬鎴愩傝繖浜涙綔鑹...
  • 缇庡浗鑷充粖鑸ぉ椋炴満鐖嗙偢浜嗗嚑涓
    绛旓細鐖嗙偢浜1涓紝澶变簨浜嗕竴涓傜編鍥界涓鏋鑸ぉ椋炴満锛鍝ヤ鸡姣斾簹鍙(STS Columbia OV-102)銆1981骞村垵锛岀粡杩囧崄骞寸殑鐮斿埗寮鍙戯紝鍝ヤ鸡姣斾簹鍙风粓浜庡缓閫犳垚鍔燂紝瀹冩槸绗竴鏋剁敤浜庡湪澶┖鍜屽湴闈箣闂村線杩旇繍閫佸畤鑸憳鍜岃澶囩殑鑸ぉ椋炴満銆傚畠绗竴娆¢琛岀殑浠诲姟鍙槸娴嬭瘯瀹冪殑杞ㄩ亾椋炶鍜岀潃闄嗚兘鍔涖傚湪澶┖椋炶54灏忔椂锛岀幆缁曞湴鐞冮琛36鍛ㄤ箣鍚庤埅澶...
  • 缇庡浗鑸ぉ椋炴満鍏ㄨ祫鏂(鍝ヤ鸡姣斾簹鍙銆傛寫鎴樿呭彿銆傚彂鐜板彿銆備簹鐗瑰叞钂傛柉鍙枫傚杩...
    绛旓細1.鍝ヤ鸡姣斾簹鍙疯埅澶╅鏈锛1981骞4鏈12鏃ラ娆″彂灏勩2003骞2鏈1鏃ョ編鍥戒笢閮ㄦ椂闂翠笂鍗9鏃讹紝缇庡浗鈥滃摜浼︽瘮浜氣濆彿鑸ぉ椋炴満鍦ㄥ緱鍏嬭惃鏂窞鍖楅儴涓婄┖瑙d綋鍧犳瘉锛7鍚嶅畤鑸憳鍏ㄩ儴閬囬毦銆2.鎸戞垬鑰呭彿鑸ぉ椋炴満鏄編鍥芥寮忎娇鐢ㄧ殑绗簩鏋惰埅澶╅鏈恒傚苟浜1983骞4鏈4鏃ユ寮忚繘琛屼换鍔¢鑸1986骞1鏈28鏃ワ紝鎸戞垬鑰呭彿鍦ㄨ繘琛屼唬鍙稴TS-51-L...
  • 鍝ヤ鸡姣斾簹鍙涓庝簹鐗瑰叞钂傛柉鍙风殑鍖哄埆
    绛旓細鍝ヤ鸡姣斾簹鍙涓庝簹鐗瑰叞钂傛柉鍙风殑鍖哄埆,鏈涓昏鐨勫尯鍒槸锛屽墠鑰呯垎鐐镐簡锛屽悗鑰呮病鐐搞傗滃摜浼︽瘮浜氣濆彿鍦ㄥ彂灏勫悗涓嶄箙锛屽閮ㄧ噧鏂欑涓鍧楃粷缂樻场娌鍧楀氨鏇惧彂鐢熻劚钀姐傝皟鏌ョ編鍥解滃摜浼︽瘮浜氣鍙疯埅澶╅鏈瑙d綋鐖嗙偢涔嬭皽鐨勭嫭绔嬪鍛樹細瀹e竷锛屾湁鍏充汉鍛7鏃ュ悜妯℃嫙鐨勮埅澶╅鏈烘満缈煎彂灏勪簡涓鍧楁场娌粷缂樻潗鏂欙紝缁撴灉鍦ㄦ満浣撹〃闈㈠舰鎴愪簡澶х害2鑻卞昂闀(60...
  • 鍝ヤ鸡姣斾簹鍙鏄痭asa寰楃涓鏋鑸ぉ椋炴満,鍦ㄦ墽琛宻ts-107浠诲姟杩旇埅鏃,鍦ㄥ痉鍏 ...
    绛旓細涓嶆槸锛屼紒涓鍙疯埅澶╅鏈锛圢ASA鍐呴儴缂栧彿: OV-101锛夋槸涓篘ASA寤洪犵殑绗竴鏋惰埅澶╅鏈恒傚疄闄呬笂瀹冩槸涓涓函绮圭殑娴嬭瘯骞冲彴锛屾病鏈夊彂鍔ㄦ満锛屾病鏈夎澶囷紝娌℃湁浠讳綍鍔熻兘銆傛湰鏉ヤ紒涓氬彿鏄噯澶囦綔涓鍝ヤ鸡姣斾簹鍙涔嬪悗鐨勭浜屾灦鑸ぉ椋炴満鐨勶紝浣嗘槸鍚庢潵NASA鍙戣鏀硅娴嬭瘯骞冲彴STA-099鏇村垝绠楋紝鑰屽悗鏉ュ杩涘彿鍙堣寤洪犲嚭鏉ワ紝浼佷笟鍙峰氨鍐嶄篃娌℃湁...
  • 璇烽棶缇庡浗鐨浠涔鍙烽鑸瑰湪鍗婄┖绐佺劧鐖嗙偢
    绛旓細鈥鍝ヤ鸡姣斾簹鈥濆彿銆佲滄寫鎴樿呪濆彿
  • 涔樺潗鍝ヤ鸡姣斾簹鍙鐨閬囬毦涓冧綅瀹囪埅鍛樼殑鍚嶅瓧鏄浠涔
    绛旓細杩欐槸鈥鍝ヤ鸡姣斾簹鈥鍙疯埅澶╅鏈鏈洪暱閲屽皵路璧柉鏈痉1鏈28鏃ュ湪澶┖涓负绾康鈥滄寫鎴樿呪濆彿鑸ぉ椋炴満鐖嗙偢17鍛ㄥ勾鍙戣〃鐨勭邯蹇閬囬毦瀹囪埅鍛樼殑璁茶瘽銆備竾涓囨病鎯冲埌鐨勬槸,浠呬粎鍥涘ぉ涔嬪悗,璧柉鏈痉鍜屽叏浣撴満缁勪汉鍛橀瓊鏂お绌! 浠婂勾45宀佺殑缇庡浗绌哄啗涓婃牎璧柉鏈痉1957骞7鏈12鏃ュ嚭鐢熷湪寰楀厠钀ㄦ柉宸炵殑闃块┈閲岃,宸茬粡缁撳鐨勪粬鏈変袱涓瀛愩傚湪濡诲瓙鍜屽瀛愪滑鐨...
  • 缇庡浗鍝ヤ鸡姣斾簹鍙疯埅澶╅鏈澶变簨鐨勬椂闂存槸( )銆
    绛旓細鍝ヤ鸡姣斾簹鍙澶┖姊伨闅惧彂鐢熸柤2003骞2鏈1鏃ワ紝鍝ヤ鸡姣斾簹鍙峰綋鏃舵墽琛孲TS-107浠诲姟鍦ㄥ痉鍏嬭惃鏂笌璺槗鏂畨绾充笂绌哄啀鍏ュぇ姘斿眰銆傝浜嬫晠閫犳垚鏈轰笂鎵鏈7鍚嶅お绌轰汉閬囬毦銆傚摜浼︽瘮浜氬彿鐨勬畫楠镐粠杈炬媺鏂儕澶栦竴鐩存暎钀藉埌娉板嫆锛岄儴鍒嗘畫楠歌惤鍏ヨ矾鏄撴柉瀹夌撼銆
  • 扩展阅读:航天飞机解体事故 ... 美国两次航天飞机解体 ... 留学去哪个国家比较好 ... 哥伦比亚号空难 ... 哥伦号航天飞机爆炸 ... 七大洲 ... 美国哥伦比亚航天事件 ... 法国2-3哥伦比亚 ...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