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古诗还有什么叫楚辞 什么叫乐府诗 什么叫古诗还有什么叫楚辞什么叫乐府诗各

\u4e50\u5e9c\u8bd7\u662f\u4ec0\u4e48?


\u53e4\u8bd7\u662f\u53e4\u4ee3\u4e2d\u56fd\u8bd7\u6b4c\u7684\u6cdb\u79f0\uff0c\u5728\u65f6\u95f4\u4e0a\u63071840\u5e74\u9e26\u7247\u6218\u4e89\u4ee5\u524d\u4e2d\u56fd\u7684\u8bd7\u6b4c\u4f5c\u54c1\uff0c\u4ece\u683c\u5f8b\u4e0a\u770b\uff0c\u53e4\u8bd7\u53ef\u5206\u4e3a\u53e4\u4f53\u8bd7\u548c\u8fd1\u4f53\u8bd7\u3002\u4ee5\u5510\u671d\u4e3a\u754c\u9650\uff0c\u4ee5\u524d\u8bd7\u6b4c\u5747\u4e3a\u53e4\u4f53\u8bd7\uff0c\u5176\u540e\uff0c\u53e4\u4f53\u8bd7\u6e10\u6e10\u5f0f\u5fae\uff0c\u9010\u6e10\u6d88\u4ea1\u3002\u53e4\u4f53\u8bd7\u53c8\u79f0\u53e4\u8bd7\u6216\u53e4\u98ce\uff1b\u8fd1\u4f53\u8bd7\u53c8\u79f0\u4eca\u4f53\u8bd7\u3002\u4ece\u300a\u8bd7\u7ecf\u300b\u5230\u5357\u5317\u671d\u7684 \u5ebe\u4fe1\uff0c\u90fd\u7b97\u662f\u53e4\u4f53\u8bd7\uff0c\u4f46\u5510\u4ee3\u4e4b\u540e\u7684\u8bd7\u6b4c\u4e0d\u4e00\u5b9a\u90fd\u7b97\u8fd1\u4f53\u8bd7\uff0c\u5177\u4f53\u5728\u4e8e\u683c\u5f8b\u58f0\u97f5\u4e4b\u5206\u3002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编辑本段]古诗体,又称古风。
俗话说:唐诗、宋词、元曲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编辑本段]古诗歌的常识
1.韵脚:韵文句末压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是韵脚。通常第三句不押韵,但也有不规则押韵的诗(如《望天门山》)。
2.押韵: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李白《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共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
从意义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5.因为古诗原没有标点(标点是后人添加上的),所以一行为一句。
[编辑本段]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
古诗体式简谈兼对中学课本两处诗体说法的商榷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宽,叫古风……”
这里的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的《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了两诗的“异”,所以出了这样的问题。而杜甫的《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了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我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文人学习“汉乐府”的还有另一类情况,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体现出与以往五言古体诗质朴古奥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风》(58首)组诗。 “古风”从形式外表上看,与五言古体诗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却有区别。清代赵执信《声调谱》中在回答乐府与古体诗之间区别时说:“音情迥别,于此悟入,思过半矣。”(《清诗话》1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内容感情风韵方面的区别。《瓯北诗话》中更进一步指出:“盖古乐府本多托闺情女思,青莲深于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蕴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清诗话续编》1142页,1983)由此可见,虽同受“汉乐府”影响,杜甫的“新乐府”与李白的“古风”是有区别的。在唐人诗集中,直接标以“古风”题目的很少。“古风”、“五言古体”、“新乐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讲格律,所以也没有“格律较宽”的问题。
七言歌行体发展到唐时,也出现了两种情况。因为唐时出现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以区别以前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所以,一种是有意把格律诗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体诗中,一种是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句法、手法。习惯上,人们把前一类叫做“七言歌行体”,后一类叫做“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
初唐的一些诗人在继承南朝齐梁诗歌的华丽铺陈基础上,尝试将七言格律诗的句式和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于是出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诗篇,形成篇幅雄壮、气势宏肆,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等句式,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内容见长,读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变,为人称道,人称“初唐体”,遂使七言歌行体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适、岑参等用此体式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九下)等,这些诗充分发挥了“初唐体”的特色,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壮奇丽,手法技巧多样,语言骈散结合、优美多姿,读来令人意气昂扬。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这种体式中融进叙事成分,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出现了新的发展。直至清代初期,吴伟业(号梅村)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等名篇,以诗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态的艺术风貌,优美动人,脍炙人口,更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称“梅村体”。到了清末民初,王国维等人还用这种体式写出了《颐和园词》等诗。
而杜甫、韩愈等诗人则在七言乐府体中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法句式,以体现出古奥、质朴的风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长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叹息”、“冷似铁”等),多用奇崛古朴的语言,以体现折拗郁勃的特色,这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在内容风格上,这类诗往往以现实主义的题材、深刻沉郁的感情为主,与前一类歌行体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不同。但讲究内容的壮阔、气势情感的奔放激越,结构的转折多变,又符合七言歌行体的总体特色。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卢仝的《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习惯上被称为“七言古体”。
关于七言歌行体与七言古体诗的区别,前人论述非常多,刘熙载的《诗概》中是这样区分两类特点的:“七古可命为古、近两体。近体曰骈、曰谐、曰丽、曰绵;古体曰单、曰拗、曰瘦、曰劲。一尚风容,一尚筋骨。此齐梁、汉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别也。”(《清诗话续编》2436页)这里所说的“古”指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七言古体,它继承了汉魏古诗的古朴质实的特点;“近”则是指“初唐体”发展而成的七言歌行体,它继承了齐梁尚巧求丽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在汉魏六朝七言乐府诗的大树上结出的两个不同风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国古体诗的基本概况,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成为我国古诗的基本形式。
《润物》一书中有许多经典诗词。
名诗人、名句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谥号“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自号少陵野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孟浩然(689~740) , 汉族。本名浩,字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维(701-761),字摩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岑参(cén cān) (约715—770)唐代诗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贾岛 (779~843) 唐代诗人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施扬 (?)著名文学家。
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唐婉 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

扩展阅读:男孩取名参考楚辞 ... 绝美生僻字起名 ... 龙年女孩名字优雅诗经 ... 楚辞女孩取名100个 ... 诗经中的女孩灵动名字 ... 楚辞取名佳句 ... 千古绝句取名字女孩 ... 楚辞里好听的男孩名字 ... 好听又飒的女生名字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