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谁? 司马懿是谁、

\u53f8\u9a6c\u61ff\u662f\u8c01\uff1f

\u53f8\u9a6c\u61ff\u53f7\u79f0\u201c\u51a2\u864e\u201d\uff0c\u4e0e\u8bf8\u845b\u4eae\u3001\u5e9e\u7edf\u3001\u59dc\u7ef4\u5408\u79f0\u201c\u5367\u9f99\u51e4\u96cf\u5e7c\u9e92\u51a2\u864e\u201d\u3002
\u53f8\u9a6c\u61ff\u4e3a
\u53f8\u9a6c\u9632
\u6b21\u5b50\uff0c\u53f2\u4e66\u79f0\u4ed6\u201c\u5c11\u6709\u5947\u8282\uff0c\u806a\u660e\u591a\u5927\u7565\uff0c\u535a\u5b66\u6d3d\u95fb\uff0c\u4f0f\u81ba\u5112\u6559\u201d\u3002\u4e1c\u6c49\u672b\u5e74\uff0c\u5929\u4e0b\u5927\u4e71\uff0c\u53f8\u9a6c\u61ff\u751f\u5728\u4e71\u4e16\u4e2d\uff0c\u201c\u5e38\u6168\u7136\u6709\u5fe7\u5929\u4e0b\u5fc3\u201d(\u300a\u664b\u4e66\u00b7\u5ba3\u5e1d\u7eaa\u300b)\u3002

\u897f\u664b\u9ad8\u7956\u5ba3\u7687\u5e1d\u53f8\u9a6c\u61ff\uff08179\uff0d251\uff09\uff0c\u5b57\u4ef2\u8fbe\uff0c\u6c49\u65cf\uff0c\u6cb3\u5185\u90e1\u6e29\u53bf\u5b5d\u656c\u91cc\uff08\u4eca\u5c5e\u6cb3\u5357\u6e29\u53bf\uff09\u4eba\u3002\u4e09\u56fd\u65f6\u671f\u9b4f\u56fd\u6770\u51fa\u7684\u653f\u6cbb\u5bb6\u3001\u519b\u4e8b\u5bb6\uff0c\u897f\u664b\u738b\u671d\u7684\u5960\u57fa\u4eba\u3002\u66fe\u4efb\u804c\u8fc7\u66f9\u9b4f\u7684\u5927\u90fd\u7763\uff0c\u592a\u5c09\uff0c\u592a\u5085\u3002\u662f\u8f85\u4f50\u4e86\u9b4f\u56fd\u4e09\u4ee3\u7684\u6258\u5b64\u8f85\u653f\u4e4b\u91cd\u81e3\uff0c\u540e\u671f\u6210\u4e3a\u5168\u6743\u638c\u63a7\u9b4f\u56fd\u671d\u653f\u7684\u6743\u81e3\u3002\u5e73\u751f\u6700\u663e\u8457\u7684\u529f\u7ee9\u662f\u591a\u6b21\u4eb2\u7387\u5927\u519b\u6210\u529f\u5bf9\u6297\u8bf8\u845b\u4eae\u7684\u5317\u4f10\u3002\u6b7b\u540e\u8c25\u53f7\u821e\u9633\u5ba3\u6587\u4faf\uff0c\u6b21\u5b50\u53f8\u9a6c\u662d\u88ab\u5c01\u664b\u738b\u540e\uff0c\u8ffd\u5c01\u53f8\u9a6c\u61ff\u4e3a\u5ba3\u738b\uff1b\u53f8\u9a6c\u708e\u79f0\u5e1d\u540e\uff0c\u8ffd\u5c0a\u53f8\u9a6c\u61ff\u4e3a\u5ba3\u7687\u5e1d\u3002

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画像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家族背景
司马懿(yì )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司马懿截图(20张)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昂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早年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司马懿剧照(19张)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民间野史
据传,司马懿号称“冢虎”,与诸葛亮、庞统、姜维合称“卧龙凤雏幼麒冢虎”。
就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操发现司马懿扭头时好似“狼顾”,即不动身体就可以将头扭转180°,便对司马懿起了猜忌之心。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司马懿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上奏:“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略》)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三国志11中司马懿中年图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当时都城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晋书·宣帝纪》)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辅政大臣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动画版《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晋书·宣帝纪》)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前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晋书·宣帝纪》)明帝又部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也(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太和三年(229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如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也败过。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战都一带而过。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多以后者记载为准。两书对战争的总体趋势描述相同,都是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亮将死矣。”(《三国志》裴注《汉晋春秋》)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三国志》裴注《汉晋春秋》)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
平定辽东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明帝说:“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司马懿说:“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问:“其计将安出?”司马懿回答:“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明帝问:“往还几时?”司马懿说:“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阻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晋书·宣帝纪》) 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着,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辽东郡治所,今辽宁辽阳)。部将不解其意,说:“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司马懿解释说:“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迎战敌援军,并对诸将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晋书·宣帝纪》)魏军迎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三国志·公孙康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司马懿说:“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晋书·宣帝纪》) 接着,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三国志·明帝纪》) 新版《三国》中的司马懿造型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然后面缚(两手反绑于背而面朝前)归降。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晋书·宣帝纪》)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晋书·宣帝纪》)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向他乞要襦衣,司马懿不给。有人说:“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司马懿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晋书·宣帝纪》)。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送回乡。然后,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 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 本来朝廷让他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明帝托孤

司马懿(yì )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司马懿截图(20张)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昂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早年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司马懿剧照(19张)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民间野史
据传,司马懿号称“冢虎”,与诸葛亮、庞统、姜维合称“卧龙凤雏幼麒冢虎”。
就职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操发现司马懿扭头时好似“狼顾”,即不动身体就可以将头扭转180°,便对司马懿起了猜忌之心。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司马懿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上奏:“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魏略》)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三国志11中司马懿中年图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当时都城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晋书·宣帝纪》)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辅政大臣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动画版《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晋书·宣帝纪》)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前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晋书·宣帝纪》)明帝又部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也(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太和三年(229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如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也败过。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战都一带而过。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多以后者记载为准。两书对战争的总体趋势描述相同,都是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亮将死矣。”(《三国志》裴注《汉晋春秋》)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三国志》裴注《汉晋春秋》)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

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你好:就我所知道的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由于他在同诸葛亮北攻曹魏的战争中,采取坚守不战的防御方针,最后不战而退蜀汉之兵,成了魏国最有声望的大臣,被提升为太尉,执掌曹魏的军权。

  • 鍙搁┈鎳挎槸璋?
    绛旓細鍙搁┈鎳匡紙179骞达紞251骞9鏈7鏃ワ級锛屽瓧浠茶揪锛屾眽鏃忥紝娌冲唴閮℃俯鍘垮瓭鏁噷锛堜粖娌冲崡鐪佺劍浣滃競娓╁幙锛変汉銆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鏉板嚭鐨勬斂娌诲銆佸啗浜嬪锛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傛浘浠昏亴杩囨浌榄忕殑澶ч兘鐫c佸ぇ灏嗗啗銆佸お灏夈佸お鍌呫傛槸杈呬綈浜嗛瓘鍥藉洓浠g殑鎵樺杈呮斂涔嬮噸鑷o紝鍚庢湡鎴愪负鎺屾帶榄忓浗鏈濇斂鐨勬潈鑷c傚杽璋嬪绛栵紝澶氭寰佷紣鏈夊姛锛屽叾涓渶鏄捐憲鐨勫姛缁...
  • 鍙搁┈鎳挎槸鍝浗浜
    绛旓細鐢变簬鍙搁┈鎳夸负鏇逛笗鈥滅姹夆濆嚭浜嗗ぇ鍔,鎵浠ョ櫥鍩哄悗,鏇逛笗浠诲懡鍙搁┈鎳夸负灏氫功,涓嶄箙杞潱鍐涖佸尽鍙蹭腑涓,灏佸畨鍥戒埂渚 榛勫垵浜屽勾(221骞),鍏嶅幓鐫e啗瀹樿亴,鍗囦换渚嶄腑銆佸皻涔﹀彸浠嗗皠銆 榛勫垵涓夊勾(222骞),鍜岄粍鍒濅簲骞(224骞),鏇逛笗涓ゆ浼愬惔,閮戒互鍙搁┈鎳块晣瀹堣鏄,骞舵敼灏佸徃椹嚳涓哄悜涔′警銆傞粍鍒濆叚骞(225骞)鏄ヤ簩鏈,杞换鎶氬啗澶у皢鍐涖佸亣鑺,棰...
  • 鍙搁┈鎳挎槸璋?
    绛旓細鍙搁┈鎳(179骞粹251骞9鏈7鏃)锛屽瓧浠茶揪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浠婃渤鍗楃渷鐒︿綔甯傛俯鍘)浜銆備笁鍥芥椂鏈熸浌榄忔斂娌诲銆佸啗浜嬭皨鐣ュ銆佹潈鑷o紝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涔嬩竴銆
  • 鍙搁┈鎳鏈鍚庤璋佹潃浜
    绛旓細鍙搁┈鎳匡紝瀛椾徊杈锛屾渤鍐呮俯鍘匡紙浠婃渤鍗楁俯鍘胯タ锛変汉锛涓浗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鏉冭嚕銆佹斂娌诲銆佸啗浜嬪銆佽皨鐣ュ锛岃タ鏅嬬帇鏈濈殑濂犲熀浜銆傚徃椹嚳鍑鸿韩涓栨棌锛屽垵琚緹涓烘浌鎿嶄笧鐩稿簻鏂囧鎺撅紝灞¤浆鑷充笧鐩镐富绨裤251骞达紝鍙搁┈鎳挎嫓鐩稿浗锛屽皝瀹夊钩閮″叕锛屽叾浜﹀崚浜庢骞达紝鏃跺勾涓冨崄涓夛紝钁簬娲涢槼棣栭槼灞便傚徃椹嚳杈呬綈浜嗛瓘鍥藉洓浠e悰涓伙紝瑙佽瘉浜嗘浌姘忓鏃...
  • 鍙搁┈鎳跨畝浠:鍙搁┈鎳挎槸涓粈涔堟牱鐨勪汉(鍥)
    绛旓細鍙搁┈鎳,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鏀挎不瀹躲佸啗浜嬪銆傝タ鏅嬬帇鏈濈殑濂犲熀浜銆傚杽璋嬪绛,涓ゆ鐜囧ぇ鍐涙垚鍔熷鎶 璇歌憶浜 鍖椾紣鍜岃繙寰佸钩瀹氳窘涓溿傚灞敯銆佷慨姘村埄绛夌粡娴庢湁閲嶈璐$尞銆備笅闈㈡槸搴斿眾姣曚笟鐢熸垜涓哄ぇ瀹舵暣鐞嗙殑鍙搁┈鎳夸釜浜虹畝浠嬪ぇ鍏,娆㈣繋鏌ョ湅~涓汉绠浠嬩腑鏂囧悕 鍙搁┈鎳块濅笘鏃ユ湡 251涓昏鎴愬氨 鎶靛尽铚姹 璇歌憶浜 銆佸悲鐢版按銆佸叕瀛欐笂...
  • 涓夊浗鍙搁┈鎳跨畝浠 鍙搁┈鎳挎槸鎬庝箞姝荤殑
    绛旓細鍙搁┈鎳(179-251),瀛椾徊杈,娌冲唴娓(浠婃渤鍗楁俯鍘)浜恒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鏉板嚭鐨勬斂娌诲銆佸啗浜嬪,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傛浘浠昏亴杩囨浌榄忕殑澶ч兘鐫,澶皦,澶倕銆傛槸杈呬綈浜嗛瓘鍥戒笁浠g殑鎵樺杈呮斂涔嬮噸鑷,鍚庢湡鎴愪负鍏ㄦ潈鎺屾帶榄忓浗鏈濇斂鐨勬潈鑷c傚钩鐢熸渶鏄捐憲鐨勫姛缁╂槸澶氭浜茬巼澶у啗鎴愬姛瀵规姉璇歌憶浜殑鍖椾紣銆傛鍚庤哎鍙疯垶闃冲鏂囦警,娆″瓙鍙搁┈鏄灏佹檵鐜嬪悗,杩藉皝鎳...
  • 鍙搁┈鎳挎槸鍝釜鏈濅唬鐨
    绛旓細鍙搁┈鎳,瀛椾徊杈,娌冲唴閮℃俯鍘垮瓭鏁噷(浠婃渤鍗楃渷鐒︿綔甯傛俯鍘)浜恒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鏉板嚭鐨勬斂娌诲銆佸啗浜嬪銆佹垬鐣ュ,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備笅闈㈡槸鍏充簬鍙搁┈鎳挎槸鍝釜鏈濅唬鐨勭殑鍐呭,娆㈣繋闃呰! 鍙搁┈鎳挎槸鍝釜鏈濅唬鐨 涓滄眽鏈勾,涓夊浗榄, 鏅嬪甯濄傚徃椹嚳鏇句换鏇归瓘鐨勫ぇ閮界潱銆佸ぇ灏嗗啗銆佸お灏夈佸お鍌,鏄緟浣愪簡榄忓浗涓変唬鐨勬墭瀛よ緟鏀夸箣閲嶈嚕,鍚庢湡鎴愪负...
  • 鍙搁┈鎳挎槸璋鐨勫啗甯
    绛旓細鍙搁┈鎳匡紝瀛椾徊杈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岋紝浠婃渤鍗楁俯鍘胯タ浜猴紝涓浗涓夊浗鏃舵湡榄忓浗鏉冭嚕銆佹斂娌诲銆佸啗浜嬪銆佽皨鐣ュ锛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傛浌鎿嶅皝榄忕帇鍚庯紝浠ュ徃椹嚳涓哄お瀛愪腑搴跺瓙浠ヤ綈鍔╂浌涓曪紝甯姪鏇逛笗鍦ㄥ偍浣嶄箣浜変腑鑾峰緱鑳滃埄銆傛浌涓曚复缁堟椂锛屼护鍙搁┈鎳夸笌鏇圭湡绛変负杈呮斂澶ц嚕锛岃緟浣愰瓘鏄庡笣鏇瑰彙銆傛槑甯濇椂锛屽徃椹嚳灞¤縼鎶氬啗澶у皢鍐涖佸ぇ灏嗗啗...
  • 鍙搁┈鎳挎槸璋
    绛旓細鍙搁┈鎳跨敓骞冲徃椹嚳锛屽瓧浠茶揪锛屾渤鍐呴儭娓╁幙瀛濇暚閲屼汉锛屼篃灏辨槸鐜板湪鐨勬渤鍗楃渷鐒︿綔甯傛俯鍘夸汉銆備粬鏄笁鍥芥椂鏈熼瓘鍥芥斂娌诲銆佸啗浜嬭皨鐣ュ锛屾洿鏄瓘鍥芥潈鑷o紝瑗挎檵鐜嬫湞鐨勫鍩轰汉銆傛浌涓曚复缁堟椂锛屼护鍙搁┈鎳夸笌鏇圭湡绛変负杈呮斂澶ц嚕锛岃緟浣愰瓘鏄庡笣鏇瑰彙銆傛槑甯濇椂锛屽徃椹嚳灞¤縼鎶氬啗澶у皢鍐涖佸ぇ灏嗗啗銆佸お灏夌瓑閲嶈亴銆傛槑甯濆幓涓栧墠锛屾墭瀛ゅ辜甯濇浌鑺崇粰鍙搁┈...
  • 涓夊浗鍙搁┈鎳绠浠嬬敓骞,鍙搁┈鎳挎鍚庤皝褰撲笂鐨囧笣?
    绛旓細鍙搁┈鐨勭埗浜插畼琛斾含鍏嗗肮锛岀鐖跺拰鏇剧鐖堕兘鏄负瀹樹箣浜恒傚徃椹嚳鍜屼粬鐨勫厔寮熷叓浜虹礌鏈夊徃椹叓杈剧殑绉板彿锛鍙搁┈鎳挎槸鍏勫紵涓渶鍑鸿壊銆佹渶鏈夋墠鍗庣殑涓涓汉銆傚徃椹嚳29宀佹墠璋堝強濠氶厤锛屼粬鐨勫師閰嶅紶鏄ュ崕灏忎粬鍗佸瞾锛屾槸涓涓潪甯告櫤鍕囩殑濂充汉銆傚徃椹嚳鐢熻偛9涓効瀛愶紝涓釜鑳芥枃鑳芥锛屾洿鑳藉湪鍙搁┈鎳挎鍚庢妸浠栫殑涓鍒囧彂鎸ョ殑娣嬫紦灏借嚧銆傚徃椹...
  • 扩展阅读:现在的司马姓是谁后人 ... 司马懿的后代有多惨 ... 司马懿最出色三个儿子 ... 三星堆为何不敢再挖了 ... 司马懿一生最爱的女人 ... 司马懿的一生有多可怕 ... 揭秘司马懿最怕的女人 ... 司马懿最怕的皇帝 ... 司马懿一生最害怕的人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