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郡望昌黎”请问“郡望”是什么意思? 韩愈为什么有叫韩昌黎?

\u201c\u90e1\u671b\u660c\u9ece\u201d\u600e\u4e48\u7406\u89e3\uff1f

\u897f\u6c49\u53f2\u5b66\u5bb6\u53f8\u9a6c\u8fc1\u6765\u5230\u5e90\u5c71\uff0c\u88ab\u9999\u7089\u5cf0\u5438\u5f15\uff1b\u4e1c\u664b\u5927\u8bd7\u4eba\u9676\u6e0a\u660e\uff0c\u628a\u5bb6\u642c\u5230\u4e86\u5e90\u5c71\u811a\u4e0b\uff1b\u5230\u4e86\u5510\u4ee3\uff0c\u4e00\u5927\u6279\u8bd7\u4eba\u7eb7\u7eb7\u6765\u8bbf\uff0c\u5199\u8bd7\u7559\u5ff5\u3002\u5728\u5f97\u77e5\u8fd9\u5ea7\u540d\u5c71\u540e\uff0c\u674e\u767d\u5306\u5306\u8d76\u5f80\u73b0\u573a\uff0c\u5199\u4e0b\u4e86\u8fd9\u7bc7\u5730\u7403\u4eba\u6c38\u8fdc\u90fd\u65e0\u6cd5\u7406\u89e3\u7684\u201c\u6d6a\u6f2b\u795e\u8bd7\u201d\u3002

\u97e9\u6108

郡望”意思是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扩展资料:

唐人始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这种以郡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郡望”意思是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扩展资料:
唐人始著郡望。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这种以郡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郡望的由来和演变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没。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要姓为第一,外威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石单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分攵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分攵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 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转)郡望
郡望的由来和演变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没。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称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的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编修姓氏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要姓为第一,外威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傍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石单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分攵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分攵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 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所谓”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

  • 闊╂剤琚船鍘熷洜 闊╂剤涓轰粈涔堣璐
    绛旓細璁や负渚涘浣涢瀹炲湪鑽掑攼锛岃姹傚皢浣涢鐑ф瘉锛屼笉鑳借澶╀笅浜鸿浣涢璇銆傚瀹楄濂忓悗澶ф掞紝瀹畻渚垮皢浠栬船涓烘疆宸炲埡鍙层2銆闊╂剤锛768骞达紞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屽瓧閫涔嬶紝娌冲崡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鐪佸瓱宸炲競锛変汉锛岃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d腑鏈熷畼鍛橈紝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銆
  • 闊╀繛鐨勮祫鏂欑畝浠
    绛旓細闊╂剤锛屽瓧閫涔嬶紝娌冲崡娌抽槼浜猴紝涓浗鍞愭湞涓湡瀹樺憳銆佹枃瀛﹀銆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銆傞煩鎰堬紝鑷О閮℃湜鏄岄粠锛屼笘绉伴煩鏄岄粠銆佹槍榛庡厛鐢熴備腑鍥藉攼鏈濅腑鏈熷畼鍛樸佹枃瀛﹀銆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佹暀鑲插銆傞煩鎰堜笁宀佽屽锛岄殢鍏勫珎鐢熸椿銆傝嚜骞兼敾璇诲叚缁忕櫨瀹朵箣涔︼紝浜庤礊鍏冨叓骞寸櫥杩涘+绗傛渶鍒濅袱浠昏妭搴︽帹瀹橈紝鍚庢巿鍥涢棬...
  • 闊╂剤鐨勪竴鐢
    绛旓細闊╂剤锛768骞粹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屽瓧閫涔嬶紝娌冲崡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鐪佸瓱宸炲競锛変汉锛岃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f澃鍑虹殑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锛屾斂娌诲銆傝礊鍏冨叓骞达紙792骞达級锛岄煩鎰堢櫥杩涘+绗紝涓や换鑺傚害鎺ㄥ畼锛岀疮瀹樼洃瀵熷尽鍙层傚悗鍥犺浜嬭岃璐槼灞憋紝鍘嗛兘瀹樺憳澶栭儙銆佸彶棣嗕慨鎾般佷腑涔﹁垗浜虹瓑鑱...
  • 濮撻煩鐨勫巻鍙插悕浜烘湁鍝簺?
    绛旓細3銆闊╂剤锛768骞达紞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屽瓧閫涔嬶紝娌冲崡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鐪佸瓱宸炲競锛変汉锛岃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d腑鏈熷畼鍛橈紝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4銆侀煩淇★紙锛燂紞鍓196骞达級锛屾硹姘撮儭娣槾鍘匡紙浠婃睙鑻忕渷娣畨甯傛樊瀹夊尯锛屼竴璇存樊闃村尯锛変汉銆傝タ姹夊紑鍥藉姛鑷c佸啗浜嬪锛屸滄眽鍒濅笁鏉扳濓紝鈥滃叺瀹...
  • 闊╂剤瀛椾粈涔鏄岄粠鍏堢敓绠浠
    绛旓細1銆闊╂剤锛屽瓧閫涔嬨2銆侀煩鎰堬紙768骞达紞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屾渤鍗楁渤闃筹紙浠婃渤鍗楃渷瀛熷窞甯傦級浜恒傝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f澃鍑虹殑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3銆佽礊鍏冨叓骞达紙792骞达級锛岄煩鎰堢櫥杩涘+绗紝涓や换鑺傚害鎺ㄥ畼锛岀疮瀹樼洃瀵熷尽鍙层傚悗鍥犺浜嬭岃璐槼灞憋紝鍘嗛兘瀹樺憳澶栭儙銆佸彶棣...
  • 闊╂剤鐨勭畝浠
    绛旓細闊╂剤锛768锝824锛夛紝瀛楅涔嬶紝姹夋棌锛屽攼娌冲唴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瀛熷幙锛変汉銆傝嚜璋閮℃湜鏄岄粠锛屼笘绉伴煩鏄岄粠銆傚攼浠e彜鏂囪繍鍔ㄧ殑鍊″鑰咃紝瀹嬩唬鑻忚郊绉颁粬鈥滄枃璧峰叓浠d箣琛扳濓紝鏄庝汉鎺ㄤ粬涓哄攼瀹嬪叓澶у涔嬮锛屼笌鏌冲畻鍏冨苟绉扳滈煩鏌斥濓紝鏈夆滄枃绔犲法鍏濆拰鈥滅櫨浠f枃瀹椻濅箣鍚嶏紝钁楁湁銆婇煩鏄岄粠闆嗐嬪洓鍗佸嵎锛屻婂闆嗐嬪崄鍗凤紝銆婂笀璇淬嬬瓑绛夈
  • 甯繖鈥斺斿叧浜闊╂剤
    绛旓細闊╂剤(768--824)鍞愪唬鏂囧瀹躲佸摬瀛﹀銆傚瓧閫涔嬨傛渤鍗楁渤闃(浠婃渤鍗楀瓱鍘)浜恒閮℃湜鏄岄粠,涓栫О闊╂槍榛庛傛櫄骞翠换鍚忛儴渚嶉儙,鍙堢О闊╁悘閮ㄣ傝哎鍙封滄枃鈥,鍙堢О闊╂枃鍏3宀佷抚鐖,鐢卞厔瀚傛姎鍏绘垚浜恒傚痉瀹楄礊鍏冨叓骞(792)鐧昏繘澹,浠昏妭搴︽帹瀹,鍏跺悗浠荤洃瀵熷尽鍙层侀槼灞变护绛夎亴銆傚瀹楀嵆浣,涓哄浗瀛愬崥澹傚悗鍙堝巻瀹樿嚦澶瓙鍙冲憾瀛愩傚厓鍜屽崄浜屽勾(817...
  • 闊╂剤瀛椾粈涔 鏄岄粠鍏堢敓绠浠
    绛旓細1銆闊╂剤锛屽瓧閫涔嬨2銆侀煩鎰堬紙768骞达紞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屾渤鍗楁渤闃筹紙浠婃渤鍗楃渷瀛熷窞甯傦級浜恒傝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f澃鍑虹殑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3銆佽礊鍏冨叓骞达紙792骞达級锛岄煩鎰堢櫥杩涘+绗紝涓や换鑺傚害鎺ㄥ畼锛岀疮瀹樼洃瀵熷尽鍙层傚悗鍥犺浜嬭岃璐槼灞憋紝鍘嗛兘瀹樺憳澶栭儙銆佸彶棣...
  • 涓搴ч洉鍍,涓娈靛巻鍙
    绛旓細闄堝疄鍔燂紝瀛楁瘬浠侊紝鍙疯嫢铏氾紝涓浗鏄庝唬澶栫瀛﹀銆傛娓╋紝瀛楀厓瀛愶紝璋浗榫欎孩鍘匡紙浠婂畨寰界渷鎬杩滃幙榫欎孩闀囷級浜恒備笢鏅嬫椂鏈熸潈鑷o紝鏅嬫槑甯濆徃椹粛濂冲┛锛屽鍩庡お瀹堟褰濋暱瀛愩闊╂剤锛屽瓧閫涔嬶紝娌冲崡娌抽槼锛堜粖娌冲崡鐪佸瓱宸炲競锛変汉锛岃嚜绉扳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d腑鏈熷畼鍛橈紝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傞煩鎰堣鍚庝汉灏婁负鈥...
  • 闊╂剤瀛椾粈涔堜粬鐨勬枃闆嗗彨鍋氫粈涔?
    绛旓細闊╂剤锛768骞达紞824骞12鏈25鏃ワ級锛屽瓧閫涔嬶紝闊╂剤璇楁枃闆嗙О銆婃槍榛庡厛鐢熼泦銆嬫渤鍗楁渤闃筹紙浠婃渤鍗楃渷瀛熷窞甯傦級浜猴紝鑷О鈥閮℃湜鏄岄粠鈥濓紝涓栫О鈥滈煩鏄岄粠鈥濄佲滄槍榛庡厛鐢熲濄傚攼浠f澃鍑虹殑鏂囧瀹躲佹濇兂瀹躲佸摬瀛﹀銆佹斂娌诲銆
  • 扩展阅读:三亚私人高清影院品牌加盟 ... 人人视频macbook怎么下载 ... 九九九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 永久免费access进销存软件 ... 四叶草m码和欧洲码的区别 ... 国产db-642色谱柱 ... 国产999与美产999区别 ... 亚马逊精品推荐 ... 韩愈的资料简介详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