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容:烈士遗孤,毛泽东一直特别关怀,为她起笔名“徒工王波”

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的儿子是王德恒,王德恒的女儿是王海容,所以,总的算起来, 王海容是毛泽东的表侄孙女 。当年,王季范的独生子王德恒,前往延安投奔毛泽东参加革命,那个时候, 王海容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

王德恒后来又在回湖南进行地下党工作,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始终没能跟父亲王季范和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王海容、王起华见上一面。可没想到这一不见,便是永生见不了了,之后不久, 在1942年,王德恒在进行一次地下党工作时 不慎被特务察觉后惨遭杀害,年仅30岁。

由于地下党工作的特殊性,出于保密性的需要,毛泽东特意让人将消息压下, 直到1950年,也就是王德恒离开人世后的第8年, 王季范在收到邀请进京后, 才从毛泽东口中, 得知了儿子早已于8年前去世的消息

就这样,可怜王季范白发人送黑发人 ,尚且年幼的女儿王海容,也不懂得父亲的离去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王季范一时间很难接受: 人到了老年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留下一个孙女王海容和孙子王起华还在身边

在王德恒为国捐躯后的几年内,王季范一直以为王德恒还在不断为革命工作,他还一直不断写信给王德恒和毛泽东, 要求毛泽东严厉管教王德恒,要求王德恒戒骄戒躁、一切严格听从党的指挥,可没想到一切都是写给了虚无,王海容和王起华就成了烈士遗孤。

王海容虽然自小没有父亲陪伴,但是她的性子却没有像很多单亲孩子一样孤僻,她生性活泼,天真烂漫,非常受爷爷王季范先生的喜爱。 王季范先生给她取名为王海容 ,名字典故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写过的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从王季范给王海容取的名字来看,就知道,王季范先生希望自己的孙女,以后可以有广阔的胸襟,对学问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欲望,对各种不同的知识, 可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长大后懂得自己名字哲理的王海容,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很多人曾写错她名字中的“容”字,她一定会当场予以纠正,不会一笑而过,有时还会当场向人讲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王海容从小在爷爷王季范先生身边长大,受了不少新式教育和古典文学思想的熏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她的语言天赋不错,对语言艺术也有一定的兴趣。可以说,爷爷王季范的教育对王海容的影响是最大的,几乎决定了王海容一生的命运。

可惜由于从小缺乏父亲的严厉教导,王海容在学习方面,很多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一直都是不太上心,不然,以王海容的聪明才智,再加上周围人的文化熏陶,她在学业上绝对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海容自从1950年跟随爷爷王季范先生进京后,就一直和爷爷王季范住在北京。毛泽东在繁忙工作之余,要接待家乡的父老乡亲或者是湖南省的名师、政界名流,比如,齐白石先生、薛公绰先生、章士钊先生等人时, 总会邀请王季范先生出席陪伴

有时候兴致一高,毛泽东主席还会特意关照: 各位先生可以携带自己的子女一同前来,而王季范先生的儿子已经牺牲了 所以,他更多时候携带的就是王海容(烈士遗孤) 。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王海容渐渐地与毛泽东熟识了。

也因为,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而牺牲的,因此, 毛泽东对王德恒的孩子——就是王海容、王起华姐弟一直有一份特别的关怀。

王海容在第一次被爷爷王季范先生带去参加中南海聚会时,她就指着远处的毛泽东主席,问爷爷王季范先生: 爷爷,我应该怎么叫他呢? 爷爷说: 你应该称呼他为主席公公 。王海容听完后点点头。

王海容从小胆子就大,很多名人长辈在她周围的时候,她也不紧张,反而东瞅瞅,西看看,有一次,竟拿起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就吃了起来。

毛泽东主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就招手叫王海容过来,问她: 你叫什么名字呀? 王海容回答说: 主席公公,我叫王海容,我爷爷是王季范先生,我是王季范先生的孙女,我爸爸叫王德恒,我还有个弟弟叫王起华。

毛泽东主席就问王海容: 你这小姑娘挺奇怪,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吗? 王海容好奇地说: 为什么要怕主席公公啊?主席公公又不会吃了我。

聊着聊着,毛泽东主席突然想起来王海容之前给自己写过一封信,但因为自己太忙,看完就忘了,没有来得及给她回信,就跟王海容说: 上次我忙,没有给你回信,实在不好意思啊。

王海容一听到这事儿,立刻双手叉腰,嘟起嘴巴说: 主席公公,不光是那封信你没有给我回;我要的篮球,你也没有给我呐。 当时的长辈们听到王海容这份孩子话,都笑了。

毛泽东主席只好无奈的摇摇头,还许诺说: 回头,主席公公就让警卫员拿个新篮球给你好不好? 王海容双手一叉腰,头一扭,很傲娇地说: 我不要啦,我现在不是小孩子啦,我喜欢干其他的,不喜欢打篮球了。

在场的长辈们,听到这句话更是笑得直不起腰了。

在王海容陪同王季范去中南海作客时,也常常会见到被毛泽东带来一同参加聚会的李讷, 王海容和李讷,二人年纪相仿,常常能聊到一处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海容是在王季范的教育下长大的,而毛泽东又曾接受过王季范几年的教育,李讷又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所以,两人虽然在性格、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是兴趣爱好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 王海容更健谈,性子更活泼,乐于开口和人交谈 李讷内敛含蓄,不爱多说话 ,但是,两人同样对文学类事物感兴趣,对理工类事物兴趣颇低。王海容和李讷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已经决定了他们未来就业的走向。

王海容与毛泽东血缘关系亲密——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 ,王海容和李讷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出入中南海参加一些名师、名流的聚会,有时还能在中南海丰泽园住上一段时间。

当时很多人都说:这王海容,已经是毛泽东主席家中的一位编外成员了。

有一次,毛泽东主席得空,与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在中南海里面散步、聊天的时候,毛泽东问王海容: 海容啊!你中学是不是快毕业了呀? 王海容点点头回答是的。毛泽东又问王海容: 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

王海容挠了挠脑袋,回答: 主席公公,这个事情,我还没有想好 。毛泽东鼓励王海容说: 你可以去考大学啊,建设 社会 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啊,我们这个新中国,还需要很多很多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呢。

王海容回答:

毛泽东看见王海容在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很高兴 社会 主义有这样的新青年。毛泽东主席对身旁另一侧的王季范说:

王季范却摇摇头说:

毛泽东主席说: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是跟着毛泽东闹革命而牺牲的,毛泽东对此一直很内疚。)

最后,毛泽东还对王海容说

毛泽东主席这番话,可把王季范和王海容祖孙给感动一番。

1957年的夏天,对王海容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在那年高考之前,王海容的成绩一直都非常稳定,且不说是多优秀,但至少能考上大学是没问题的,可谁知就在高考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海容居然发挥失常、名落孙山了。

其实,按照王季范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关系,替王海容说个情,当然是没问题的,可是王季范先生的家风,是绝不会允许他们厚颜无耻去走后门的,幸亏王海容本人也品德高尚,从没想过走这条路。

王海容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学校复读,重新参加高考,考取大学 ;第二个就是直接去找份工作。本来,王海容都已经做好了在家安心复习、复读的准备,但是,当时“大建设”风潮的到来,使得整个大中华神州为之震动。

王海容这少女心思也被外界所牵动,她开始对工作感兴趣,渴望能到工作的洪流中冲一冲。然而,没想到,这种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要知道,高中的学历出去实在是不算什么,他们还是希望王海容能够认真复读、参加考试、考取大学。

王海容的倔强因子被激发了,她瞒着家人,在北京到处奔走寻找一份工作,最后,在北京化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王海容从小接受爷爷文学方面的熏陶,但她其实心底对化学也是相当感兴趣的,还想当中国的 女门捷列夫

当王海容办完了入北京化工厂的一切手续后,才最终向家里摊牌,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 爷爷王季范和母亲、弟弟 ,都只能默许了王海容的选择。就这样,王海容跨进了北京化工厂的大门,两年的徒工生活开始了。

徒工哪里是那么好当的,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当了两年的徒工。当时北京化工厂给王海容开的工资是每月18元,中午和晚上给他们发饭票,中午饭和晚饭都有鸡鸭鱼肉,还每天每人一杯牛奶。

因为北京化工厂的废弃物会严重影响人的 健康 ,所以,工厂的管理员还特地给工人们发了口罩、帽子、工作服、一双胶鞋。不光是吃的、工资、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甚至防护工作都非常好,但是,在化工厂的工作真的非常累人,晚上经常需要加班,遇到紧急情况还要支援别的车间。

王海容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 ,要在半夜里搬上搬下几十斤重的蒸馏水瓶,来回好几次,搬的一身热汗,衣服都湿透了,一停下来,北京的冷风一吹,又冰凉凉的。

北京化工厂的厂子是边建边生产,所以,大部分工人们在腊九寒冬,也要住在没有完工的车间里,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北京的冬天异常冷,这要换成其他人,早就叫苦连天了。

但是,王海容却把这次经历当作是难得的锻炼,毕竟在这里,没有人会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而对她特殊关照,这样的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独立应对事情。

在经历过两年工作的打磨后,王海容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深了;她实在不甘心在1957年的考试失败,她努力复习,又一次卷土重来,终于获得了成功,成功考入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王海容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北京师范学院地处北京市闹区, 在同学们、舍友们结伴出去逛闹市、吃好吃的时候,王海容一人要么在学生集体宿舍补笔记,要么去图书馆里待着看一天的书。当住得近的同学们可以三天两头回家吃好吃的、看父母的时候,王海容就只能和一位来自北京市郊区的农村女同学作伴。

毫不夸张地说,王海容大学四年的95%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图书馆,学生集体宿舍对她来说就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有人在估摸说: 要是图书馆准许王海容留宿的话,怕是她可以一个月都不迈出图书馆的门。

虽然,爷爷家离得不远,而且又温暖又舒适,但王海容为了学习,却始终没有回去过几次。王季范先生很想念孙女,但是,王季范先生知道王海容求知若渴,他不能打扰孙女,只能时不时地托人给她送来一些补品,提醒她: 就算为了学习也要注意身体

在这四年里,王海容在图书馆,几乎把所有跟哲学、文学、数学、军事等有关的书籍都翻了个遍。不仅如此,王海容除了在学好自己本专业俄语的基础上,还在空余时间里自学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进一步夯实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以及自己爷爷王季范先生对自己的期望

王海容的同窗们常说:我们是起床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已经走了;熄灯看不见王海容——因为她还没回来。若是有人想要找王海容,那就得去图书馆,不管是北京燥热的夏天,还是数九的寒天,王海容都一定会在那里;要是哪天白天能够看见王海容在集体宿舍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图书馆有事情闭馆了。

1964年的夏天又出了一件事:上级派人来命令 ,刚刚拿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毕业证书的王海容,前去北京市东城外交部街33号,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报到。

那是因为,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学习俄语其实没那么好用了,当时王海容毕业后是打算随便去一所中学教俄语的,毕竟自己的学校俄语系的教师曾经说过: 我们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为北京各个城乡的学校培养合格的俄语教师。

当毛泽东主席得知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在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学习之后 ,他就给下级示意: 在王海容毕业后,立刻招他来外交部工作 这也就有了这段开头的故事

因为俄语不再吃香了,王海容还没有进自己在外交部的办公室,就被派到了北京外语学院去进修英语。

北京外语学院现在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当今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摇篮。毛泽东主席对王海容真是格外关照:

1965年底,王海容在北京外语学院的进修学习结束了, 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她负责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最开始的工作就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件收发,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文秘工作。

到了1970年的夏天,周恩来总理 直接提名让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一年后,王海容又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就这样,一年一道命令,王海容渐渐被提升至外交部副部长。

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的两年学徒生涯,让她感悟不少 ,巧的是,《中国青年》杂志社经常接到一些工厂徒工的来信,说自己是高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只是去工厂当个徒工,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让人很不甘心。

杂志社的编辑得知了王海容这一不寻常的经历,认为,若是王海容能够以亲身经历来说服工厂的这些徒工,认真工作,绝对比很多人空谈大话要来得有用,就多次发信邀请她写一篇文章。

一方面是架不住杂志社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想给自己两年的学徒生涯写点什么,王海容最终一气呵成,写出了一篇数千言的文章。

尽管,文章中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王海容担心自己的文字太过普通,于是她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还把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寄了过去,想听听毛泽东主席的意见。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王海容还没有接到通知,王海容十分焦急,她以为:

10月中旬的一天,王海容终于接到了毛泽东秘书叶子龙的通知: 让她17号下午3点去中南海 毛泽东和你面谈

当天下午,王海容准时来到了毛泽东位于中南海的住所,王海容一推开门,就看到毛泽东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很厚的一叠稿纸,再仔细一看,就是自己先前拜托叶子龙寄给毛泽东主席的稿件。

毛泽东一见到王海容,招手示意她坐下,然后就拿着稿子一处一处地跟她讲解。毛泽东主席首先在稿子第一页上增加了两行大字,分别是

乍一看,毛泽东起的笔名很随意,但实际上是有深刻含义的: 王波的“波”与王海容的“海”是异曲同工的,偏旁相同,意思相近, 但又不会直接说明就是王海容写的,整体寓意更为含蓄些; 而“我的经验”正是毛主席为这篇文章起的标题。

毛泽东讲解完自己改动的地方之后,就把稿子递给了王海容,让她自己看。王海容就坐在沙发上一页页地翻稿子,发现,除了毛泽东主席刚刚讲到的这些以外,毛主席还专门书写了不少段落,比如其中有一段:

还有一句: “以我们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把所有错误缺点,一件一件的克服掉。” 这些道理,怎么可能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写出来的呢?《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编辑们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 他们还专门把毛泽东修改的这几段话引出来,进行标注

毛泽东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自己的表侄孙女王海容修改文章,可见他对祖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关怀,体现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情操。

借此文章,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