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发明什么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有两项最重要的工作——著《灵宪》,作浑天仪。此外,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灵宪》是张衡有关天文学的一篇代表作,全面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发展。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所征引而传世。文中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1)宇宙的起源。《灵宪》认为,宇宙最初是一派无形无色的阴的精气,幽清寂寞。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称为“溟滓”。这一阶段乃是道之根。从道根产生道干,气也有了颜色。但是,“浑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状,也量不出它的运动速度。这种气叫做“太素”。这又是个很长的阶段,称为“庞鸿”。有了道干以后,开始产生物体。这时,“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地配合,产生万物。这一阶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实。《灵宪》把宇宙演化三阶段称之为道根、道干、道实。在解释有浑沌不分的太素气时引了《道德经》里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些都说明了《灵宪》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渊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学。《灵宪》的宇宙起源学说和《淮南子•天文训》的思想十分相像,不过《淮南子》认为在气分清浊之后“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上地下,这是盖天说。而《灵宪》主张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是浑天说。 总之,张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认为宇宙并非生来就是如此,而是有个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张衡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西方古代认为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和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有所相通。
(2)关于宇宙的无限性。战国时代的《尸子》定义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把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也和西方古代把二者看成是两个互相割裂的概念大不相同。但是,中国和西方一样,在二者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上历来也有争论。《庄子》一书中就有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说法。而西汉末年的扬雄却认为“阖天为宇,辟宇为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起点的。张衡虽然长期研究扬雄的《太玄经》,并受到扬雄较深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不愿遵循扬雄。《灵宪》认为人目所见的天地是大小有限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人们就“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在空间上没有边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扬雄的思想和目前天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大爆炸宇宙学说在终极本质上是相通的。而张衡的结论却和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合。看来,宇宙有限无限的问题还得长期争论下去。
(3)关于天地的结构。《灵宪》把天描述成是恒星所在的地方,它是一个偏心率极小的椭球:“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增广千里。通而度之,则是浑已。”天上有一个北极,枢星正好在这个位置上。日、月、五星都绕它旋转。天还有个南极,是在地底下,人不可见。人目所见的地表面是平的,正在天的中央,“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可见,张衡心目中的地是个半球。在地面上来说,如以8尺高的表在同一天正午测量日影长度,则南北相距千里的两个地点所量得的表影长度相差1寸。
为什么把天地要设想成是个椭球结构?我们已无法了解,或许,一种可能是囿于传统。早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提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东西比南北长了二千里。《淮南子•坠形训》中也引了这两个数值。可见古人大概相当相信天、地的东西要比南北来得长。
地平说和“表影千里差1寸”的理论,过去人们曾以为是盖天说的内容。但若据此即认为《灵宪》的天地结构模形是盖天说,那就不当了。浑天模型和盖天模型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浑天的天是球状的,天可以转到地下去。天不仅有出于地上的北极,还有隐于地下的南极。盖天的天则或像一个盖子笼罩着平地(近人称之为第一次盖天说),或者和地构成二片平行的曲面(近人称之为第二次盖天说)。总之,天永远在地之上。天只有北极而不可能有南极。因此,从对天的结构认识来看,《灵宪》只能划入浑天说而不能视之为盖天说。关于地的问题,必须指出,历史上的浑盖之争,主要在于天而不在于地。直到唐代一行彻底否定了日影千里差1寸的旧说之前,水平大地的观念还一直存在于浑天说中。就是在一行之后,直到西方天文学传入之前,我国仍然未能建立起明确的球形大地的数理模型。反倒是《灵宪》中的那种“天圆地平”说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日、月的角直径。《灵宪》记载,日、月角直径为整个天周的“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化成现代通用角度单位即为29′21〃,[根据钱宝琮的研究,认为《灵宪》的“(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二分之一”当校改为“(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广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如此则日、月的角直径当为 29′35.3〃]。这和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误差都只有2′左右。以二千年前的观测条件而论,张衡测值可谓精确。
在张衡之前的《周髀算经》中也介绍过一个观测:用一根8尺高的竿子垂直立于地面,每当太阳过子午线时量竿影长度。当影长正为6尺时,用一根8尺长、孔径1寸的竹管观看太阳。《周髀算经》认为此时太阳视圆面正好充满竹管。由此,《周髀算经》按照“千里差1寸”的比例关系,求得此时太阳距人目为10万里,进而求得太阳的线直径为1250里。由于“千里差1寸”等基本出发点都是错误的,因而《周髀算经》所得极为荒谬(太阳的线直径实际为139.1万公里)。就观测本身而论,《周髀算经》的结果也是相当粗疏的。按竹管长8尺,孔径1寸计算,太阳角直径为42′58〃。误差比《灵宪》所载大多了。
(5)关于月食原因。在张衡之前,人们已对日食的原因有所认识。西汉的刘向就说过:“日蚀者,月往蔽之”(见《开元占经》卷九所引)。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引述过别人的一种更明确的说法:“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于日之形也。”而对于月食原因,则在张衡之前尚无明晰的解释。大概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张衡在《灵宪》中就未及日食原因,而是专门论述了月食的原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 这段话中说到,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太阳光照到月亮上才产生光月。月亮之所以出现有亏缺的部分,就是因为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当月和日正相对时,就出现满月。当月向日靠近时,月亮亏缺就越来越大,终至完全不见。这样一种月相理论,在《周髀算经》中已有大概:“日兆(按:通照)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西汉京房说得更为明确:“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开元占经》卷一引)。张衡的月相理论和他们没有本质的差别,所突出的是张衡强调了月相与日、月相对位置的关系。但这样一来人们自然要问,既然“当日则光盈”,那么何以有时候当日时会有月食呢?对此,张衡回答说:“蔽于地也”,即大地挡住了日光,使日光照不到月亮上去了。张衡把这块大地所产生的影子起个名字叫“虚”。月亮进入虚时就发生月食。《灵宪》对月食原因的阐述是很科学的。
不过,再仔细思考一下虚,人们又会提出问题。按照《灵宪》所说的天地结构,地是其下部与天球相密合的半椭球。那么:(i)要使日、月能没入地平且能在地下运动,日、月就只能是两个无厚的圆面,这就和上面说的月相理论相矛盾。(ii)太阳没入地平后光线就会被地半球完全挡住,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投射上月亮。这样,晚上的月亮应该总是看不见的,这也就根本谈不上月食的问题了。要解释这两个矛盾,只能认为《灵宪》中的地有二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相对天来说的地,那是个半椭球。第二层含义是相对日、月来说的,那是孤悬在天球中央的一个较小的固体物。或者,可以把这二层含义统一起来说:孤悬在天内的是一片陆地,此外的地则全是水,故能与天球下半相密合。这样理解之下,则日、月仍可是个圆球;而日到水下之后日光仍能穿透水而照射到月亮上,只有那块相对较小的陆地才能产生一块虚。当然,在这样推测的时候还得再补充一点,即应该认为在张衡看来,水是一种透明度较高的物质,所以深入地下之后的日光仍能穿透厚厚的水层而射到月亮,产生皓然明月。
(6)关于五星的运动。《灵宪》中提出了4点极有价值的见解。第一,日、月、五星并非是在天球球壳上,它们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距地的远近各有不同。第二,这7个天体的运动速度也不同,离地近的速度快,离地远的速度就慢。第三,《灵宪》用天的力量来说明行星之所以有留、逆、迟、速等运动变化现象(“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于天也”)。第四,按照五星离地远近及其运行的快慢,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附于月,属阴,包括水星和金星。另一类附于日,属阳,包括火星、木星和土星。
《灵宪》上述这4点都很有意思。其中第一点可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实际情况要比这种概括复杂得多。第二点则与古希腊人的思想完全相合。而在中国,则在张衡之前还没有人提起过,并且在他之后也未对此点给予重视,这就使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点虽然说得非常含混难解,而且完全不正确,但它却显然是在寻求说明行星运动之所以有顺逆迟速的力学原因。这种努力的本身值得在整个天文学史上大书一笔。1500多年之后,王锡阐在《五星行度解》里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天对日、月、五星有一种类似磁石吸针的力量。王锡阐的思想的力学性就更明确了。虽然张衡、王锡阐的思想都并不正确,但是行星和它们的卫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一颗行星)的运动,的确都是受到万有引力定律所支配的。因此,追究这些天体运动中的力学原因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西方,对于这种力学原因的探讨在张衡之后的1000多年里仍然是没有的。许多伟大的希腊天文学家都只有对日、月、五星的运动作精细的运动学描述,而从未想到过解释其力学原因。力学原因的探讨要直到16世纪科学革命开始之后才被提出来。第四点也很有意思。《灵宪》的行星分类正好是太阳系中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分类。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转的,而月亮则是绕地球转的。所以,“附于月”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张衡和其他古人一样,把月亮作为阴的代表。不过,从金、水两内行星的运动来说,人目所见的鲜有和外行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外行星只能从晨出于东方开始一个会合周期。而内行星则在一个会合周期不但可以晨出于东方,而且还可以像月亮一样,昏出于西方。正是由于这种昏出于西方的相似性,《灵宪》才提出“附于月”的说法。
(7)关于星官。满天繁星,古人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星组,以便于对它们进行辨认和观测。这些星组少则一星,多则数十星。这样的星组古人称之为星官。由于各个天文学家的取舍、组合方法并不都相同,因此形成了许多家不同的星官体系。直到张衡时代,流传于世的星官体系有以《史记•天官书》为代表的体系,有石氏、甘氏、黄帝以及“海人之占”等等的体系。对这些各有特色的体系,张衡作了一番比较、整理和汇总的工作,发展出了一整套收罗恒星最多的新体系。《灵宪》记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的这一星官体系整理工作比(三国吴)天文学家陈卓总结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时代要早100多年,而且所包括的星官、星数比陈卓要多得多(陈卓所总结的有283官1464星),成就当然要比陈卓大。可惜张衡星官体系已经失传,这是我国恒星观测史上的重大损失。
与恒星星官有关的一个问题是,《灵宪》中提出了星空里还存在一种“微星”即很暗弱的星,其数有11520颗。这个数字并非严格得自实测,而是来自《易经》中神秘的“万物之数”。数字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张衡认为有微星存在,且星数比亮星多得多,这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8)流星和陨星。天空中除了日、月、星(古称三光。星包括行星和恒星)这些常见成员外,还不时见到流星之类的天体。《灵宪》认为“及其(按:指三光)衰也,神歇精■,于是有陨星。然则奔星之所坠,至地则石矣”。这里,张衡继承了前人“星坠至地则石也”(《史记•天官书》)的思想,对陨石的来源予以较正确的解释。同时,张衡还探讨了陨星产生的原因,认为是与日、月、星的衰败有关。虽然这个想法不正确(太阳系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流星体,当它们在运行中与地球相遇,进入大气层后因摩擦而燃烧,便成为流星;较大的流星体在大气层中未及烧尽而坠落地面,便成为陨星,或称陨石),但是,每个天体都有发展到“衰”败死亡的阶段,这却是非常科学的结论。张衡的这个思想非常合乎辩证法,而且也正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中所缺乏的。
与陨石相联系,《灵宪》中对恒星的产生也有一种解释:“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这种星生于地的见解当然是完全错误的。它是当时已流行了几百年的天地相应的思想的反映。《灵宪》说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莫之能纪。”这些所谓天地之间的对应,纯粹出于人的主观附会,毫无内涵上的科学联系。例如,所谓天的九位(即古人所谓九天)和地的九域(即所谓九州)全都是中国古人的人为划分。所以,这种相应纯属数字偶合。不过,张衡之所以会有山岳之精气上升为星的想法,原因即在于他见到的陨星至地都是石头,而山岳则正是最多石头的地方。石头又怎能上天?所以必然会想到这是山岳的精气,这就可以上升到天上成为星。这些反映了陨石来自天外的思想。而在西方,直到17世纪,还有天文学家认为陨石并非来自地外的说法。
《灵宪》作为一篇杰出的古代天文学著作,当然仍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各点外,比如文中还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当作事实记载在内,甚至说嫦娥入月后化成了蟾蜍。至于文中流露的种种星占术思想,那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倒也不必去苛求张衡。总之,尽管《灵宪》有一些缺点,但是它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梁代刘昭赞颂张衡是“天文之妙,冠绝一代”,其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灵宪》这篇杰出的著作。
其次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宣夜说后来不幸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观仪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在这些著作中,张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见到的星有2500个,与今人所知略近。他经过对某些天体运转情况的观测,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
由于研究天文、律历和制作仪器,张衡对数学的研究相应地加强了。在制成浑天仪后,他写成了《算罔论》,要“网络天地而算之”。他用“渐进分数”之法,算出圆周率为十的平方根,为3.16强。这比《周髀》所记载的π=3的数值大大进了一步。直到五-七个世纪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得出这个数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转任公车司马令,总领天下征诏之事。他没有被繁杂的公务所淹没,举足走进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学的领域之中,并且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他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机械制造专家,被人呼为“木圣”,所造器物之精妙,无与伦比。他运用差动齿轮原理,造出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他还精心制造出一只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这简直是当时世上绝无仅有的一架木制“飞机”!可惜其实物和详细造法,也像他的许多杰作一样,后来大多失传了。
张衡还制造出一种测影仪器——土圭,用来研究天文、地理。他绘制成一幅《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他善画山水、动物,与赵歧、刘褒、蔡邕(文姬之父)同为东汉四大画家。他对音乐舞蹈等艺术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观舞赋》里,他曾这样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员的舞技:“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裾似飞鸾,袖如回雪”。

  • 寮犺 鐨鍙戞槑 寮犺 鐨勫彂鏄庝粙缁
    绛旓細1銆寮犺 鍙戞槑浜嗗湴鍔ㄤ华銆佹寚鍗楄溅銆佽閲岄紦杞︺佹祽澶╀华銆佺嫭椋炴湪闆曘佺憺杞崥銆佸湴褰㈠浘銆2銆佸紶琛★紝瀛楀钩瀛愶紝涓滄眽鏃舵湡钁楀悕鐨勫彂鏄庡銆佸ぉ鏂囧瀹躲佸湴鐞嗗瀹躲佹暟瀛﹀鍜屾枃瀛﹀锛屼笌鎵泟銆佸徃椹浉濡傘佺彮鍥哄苟绉扳滄眽璧嬪洓澶у鈥濄3銆佸紶琛℃槸涓滄眽涓湡娴戝ぉ璇寸殑浠h〃浜虹墿涔嬩竴;浠栨寚鍑烘湀鐞冩湰韬苟涓嶅彂鍏夛紝鏈堝厜鍏跺疄鏄棩鍏夌殑鍙嶅皠;浠栬繕...
  • 寮犺 鍙戞槑鐨浠涔
    绛旓細鐢变簬浠栫殑璐$尞绐佸嚭锛岃仈鍚堝浗澶╂枃缁勭粐灏嗘湀鐞冭儗闈㈢殑涓涓幆褰㈠北鍛藉悕涓衡滃紶琛$幆褰㈠北鈥濓紝澶槼绯讳腑鐨1802鍙峰皬琛屾槦鍛藉悕涓衡滃紶琛℃槦鈥濄寮犺 鍙戞槑鐨浠涔 寮犺 瀛楀钩瀛愩傛眽鏃忥紝鍗楅槼瑗块剛锛屽崡闃充簲鍦d箣涓锛屼笌鍙搁┈鐩稿銆佹壃闆勩佺彮鍥哄苟绉版眽璧嬪洓澶у銆備腑鍥戒笢姹夋椂鏈熶紵澶х殑澶╂枃瀛﹀銆佹暟瀛﹀銆佸彂鏄庡銆佸湴鐞嗗瀹躲佹枃瀛﹀锛屽湪涓滄眽鍘嗕换...
  • 寮犺 鐨鍙戞槑鏈夊摢浜
    绛旓細鍙戞槑鎸囧崡杞 寮犺 鎵鍙戞槑鐨勬寚鍗楄溅閫氳繃榻胯疆浼犲姩鏉ヨ繍杞紝鍙岃疆鐙緯锛岄娇杞郴缁熷湪杞﹀帰鍐呭彲鑷姩绂诲悎锛岃溅鍘㈠鏈変竴涓湪澶翠汉锛屾棤璁鸿溅瀛愭湞鍝蛋锛屾湪浜虹殑鎵嬭噦閮藉悜鍗椼傚鍘嗘硶璐$尞 鍦ㄥ欢鍏変簩骞达紙鍏厓123骞达級锛屽紶琛″弬涓庝簡鍘嗘硶鐨勮璁猴紝椹冲洖浜嗐婂お鍒濆巻銆嬪拰銆婂洓鍒嗗巻銆嬶紝闃绘浜嗕腑鍥藉巻娉曠殑鍊掗锛屽紶琛¤涓恒婁節閬撴硶銆嬫渶...
  • 寮犺 閮鍙戞槑浜浠涔 寮犺 绠浠
    绛旓細1銆寮犺 鍙戞槑浜嗘祽澶╀华銆佸湴鍔ㄤ华銆佺憺杞崥銆佹寚鍗楄溅銆佽閲岄紦杞︺佺嫭椋炴湪闆曘佸湴褰㈠浘銆2銆佸紶琛℃槸涓滄眽鏃舵湡浼熷ぇ鐨勫ぉ鏂囧瀹躲佹暟瀛﹀銆佸彂鏄庡銆佸湴鐞嗗瀹跺拰鏂囧瀹躲傚紶琛″湪澶╂枃瀛︽柟闈㈣憲鏈夈婄伒瀹嬨婃祽浠浘娉ㄣ嬬瓑锛涙暟瀛﹁憲浣滄湁銆婄畻缃旇銆嬶紱鏂囧浣滃搧浠ャ婁簩浜祴銆嬨婂綊鐢拌祴銆嬬瓑涓轰唬琛紝涓庡徃椹浉濡傘佹壃闆勩佺彮鍥哄苟绉扳滄眽璧...
  • 寮犺 鍙戞槑浜浠涔
    绛旓細寮犺 鍙戞槑浜嗘祽澶╀华銆佸湴鍔ㄤ华銆傚紶琛$殑瀹舵棌鏄綋鍦扮殑澶ф埛浜哄锛屼粬鐨勭鐖跺紶鍫绉颁负鍦g銆傚湪鍏夋甯濇椂鏈熷紶鍫浠诲懡杩囪渶閮″お瀹堬紝杩樼珛杩囧ぇ鍔燂紝鍚庢潵鎶楀嚮鍖堝ゴ绔嬪姛锛岃浠诲懡娓旈槼澶畧銆傚紶鍫湪浣嶇殑鏃跺欎负瀹樻竻寤夛紝杩樻暀浜烘皯鑰曠銆傚紶琛″拰浠栫殑绁栫埗涓鏍风埍瀛︿範锛屼粠灏忓氨鍒昏嫤锛屽湪灏戝勾灏变細鍋氭枃绔狅紝鍒颁簡16宀佸張绂诲紑瀹堕噷鍘绘父瀛︺傚紶琛...
  • 寮犺 鍙戞槑鐨浠涔堝紶琛″彂鏄浜嗕粈涔
    绛旓細寮犺 鏄笢姹変腑鏈熸祽澶╄鐨勪唬琛ㄤ汉鐗╀箣涓锛岃鍚庝汉瑾変负鈥滄湪鍦b濈敱浜庝粬鐨勮础鐚獊鍑猴紝鑱斿悎鍥藉ぉ鏂囩粍缁囧皢鏈堢悆鑳岄潰鐨勪竴涓幆褰㈠北鍛藉悕涓衡滃紶琛$幆褰㈠北鈥濓紝澶槼绯讳腑鐨1802鍙峰皬琛屾槦鍛藉悕涓衡滃紶琛℃槦鈥濄寮犺 鍙戞槑鐨浠涔堝紶琛瀛楀钩瀛愩傛眽鏃忥紝鍗楅槼瑗块剛锛屽崡闃充簲鍦d箣涓锛屼笌鍙搁┈鐩稿銆佹壃闆勩佺彮鍥哄苟绉版眽璧嬪洓澶у銆備腑鍥戒笢姹夋椂鏈熶紵澶х殑...
  • 寮犺 鐨勪笁澶鍙戞槑鏄浠涔
    绛旓細寮犺 锛屾槸涓浗鍙や唬绉戞妧鍙蹭笂鐨勪竴浣嶉噸瑕佷汉鐗┿備粬鏄笢姹夋椂鏈熺殑涓浣嶅ぉ鏂囧瀹躲佹暟瀛﹀銆佸湴鐞嗗瀹躲佸尰瀛﹀鍜屽彂鏄庡銆備粬鍙戞槑浜嗗緢澶氫笢瑗匡紝鍏朵腑鏈钁楀悕鐨勫氨鏄滃湴鍔ㄤ华鈥濄佲滄祽澶╀华鈥濆拰鈥滄按鍘嬫満鈥濅笁澶у彂鏄庛傚湴鍔ㄤ华 鍦板姩浠槸寮犺 鍙戞槑鐨勪竴绉嶆祴瀹氬湴闇囨柟鍚戠殑浠櫒銆傚畠鐢变竴涓摐鍒剁殑鐞冨舰浠櫒鍜屼竴涓簳搴х粍鎴愩傜悆浣撳唴閮ㄦ湁鍏釜...
  • 寮犺 鍙戞槑浜浠涔
    绛旓細璇鍙戞槑瀹跺彂鏄庝簡娴戝ぉ浠佸湴鍔ㄤ华銆佺憺杞崥绛夈1銆佹祽澶╀华锛氭槸娴戜华鍜屾祽璞$殑鎬荤О锛屾槸鍙嶆槧娴戝ぉ璇寸殑浠櫒銆2銆佸湴鍔ㄤ华锛氭槸涓浗姹夋湞涓滄眽绉戝瀹寮犺 鍒涢犵殑浼犱笘鏉颁綔锛岀敤绮鹃摐閾告垚锛屽渾寰勫叓灏猴紝椤剁洊绐佽捣锛屽舰濡傞厭妯斤紝鐢ㄧ瘑鏂囧北榫熼笩鍏界殑褰㈣薄瑁呴グ锛岀敤鏉ユ祴楠屽湴闇囩殑鏂瑰悜銆3銆佺憺杞崥锛氭槸寮犺 鍒嚭蹇冭鍒涢犵殑鑷姩鏃ュ巻锛屽畠妯′豢绁炶瘽...
  • 寮犺 鐨勪笁澶鍙戞槑鏄浠涔
    绛旓細3銆佹寚鍗楄溅 寮犺 鍒堕犵殑鎸囧崡杞﹀埄鐢ㄦ満姊板師鐞嗗拰榻胯疆鐨勪紶鍔ㄤ綔鐢紝鐢变竴杈嗗弻杞嫭杈曡溅缁勬垚銆傝溅绠卞唴鐢ㄤ竴绉嶈兘鑷姩绂诲悎鐨勯娇杞郴缁燂紝杞︾澶栧3涓婂眰缃竴鏈ㄥ埢浠欎汉锛屾棤璁鸿溅瀛愭湞鍝釜鏂瑰悜杞姩锛屾湪浜轰几鍑虹殑鑷傞兘鎸囧悜鍗楁柟銆傚紶琛$畝浠 寮犺 鏄ぉ鏂囧瀹躲佹暟瀛﹀銆鍙戞槑瀹躲佸湴鐞嗗瀹躲佹枃瀛﹀銆傚紶琛★紙78骞粹139骞达級锛屽瓧骞冲瓙銆傛眽鏃...
  • 寮犺 鍙戞槑浜浠涔?
    绛旓細鍦伴渿鍖烘湁鏃跺ぇ鍒板嚑鍗佷釜閮★紝寮曡捣鍦拌灞卞穿銆佹睙娌虫硾婊ャ佹埧灞嬪掑锛岄犳垚浜嗗法澶х殑鎹熷け銆寮犺 瀵瑰湴闇囨湁涓嶅皯浜茶韩浣撻獙銆備负浜嗘帉鎻″叏鍥藉湴闇囧姩鎬侊紝浠栫粡杩囬暱骞寸爺绌讹紝缁堜簬鍦ㄩ槼鍢夊厓骞达紙鍏厓132骞达級鍙戞槑浜嗗湴鍔ㄤ华鈥斺斾笘鐣屼笂绗竴鏋跺湴闇囦华銆傛嵁銆婂悗姹変功锛庡紶琛′紶銆嬭杞斤紝鍦板姩浠滀互绮鹃摐閾告垚锛屽渾寰勫叓灏衡濓紝鈥滃舰浼奸厭妯解濓紝涓婃湁...
  • 扩展阅读:东汉张衡发明了什么 ... 张衡的地震仪叫什么 ... 张衡他发明了什么 ... 张衡的三大发明是什么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 ... 莘七娘发明了什么 ... 爱因斯坦发明了什么 ... 古代张衡发明了什么 ... 张衡的发明小故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