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土灶

[散文] 土灶

作者:来日方长

6月的江南,田野被季节染成了金色,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麦浪,一直到天地相连的远方,被树林环绕的村庄像一座座绿岛端坐在麦浪的深处。伴随雄鸡的报晓声,主妇们把炊烟升起,将洗净的夏衣一件件悉数晾在屋檐下的尼龙绳上;男人们卷起高高的裤管,肩挑两只被桐油刷得发亮的木桶,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水榻上担水回来装满灶头旁的水缸;女孩子挽起袖子,“咯吱咯吱”地切草,为猪准备食料,晨雾中的铡刀闪闪发亮;男孩子踏着露珠,迎着朝霞,牵牛到田埂上,看它津津有味地啃草,饱满了脊背下的瘪膛,笑意洋溢在脸上。
  这是过去乡村常见的景象,是农耕文明的一幅彩图,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透着乡村生活的安详。
  民以食为天,过去乡下人做饭用的是灶,烧的是草,他们的厨房必须大,再穷酸的人家也有一间宽敞的厨房。每家的烟囱都昂扬地立在屋顶,款款地冒出烟气,飘来一缕缕秸秆焦油的芳香。灶膛里的火是蓬勃的,又大又亮,随着风箱拉风的节奏,明暗交替映红了厨房。饭熟了,菜炒好,揭开锅盖,腾起一股浓浓的水汽,勾得食欲在心头荡漾。饭菜也许不算丰盛,但洋溢着温馨的家的味道。

  土灶承载了乡下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砌灶颇具仪式感,仅次于造屋“上梁”。动工前,主家还得先请人来看风水,以确定土灶的朝向。据说顺了风水,一家子才会发达兴旺。为了让瓦匠师傅把活干得漂亮,主人对他毕恭毕敬,礼貌有加。垒灶的主要建材是砖,先在地上放出灶基的样子,沿着放样的灰线往上砌,留出灶膛的空腔。灶膛壁用掺和了石灰的黏土粘实糊好,支撑起两只大黑锅。在锅沿弧形的空隙处还安装一只铝质的汤罐,这样在煮饭炒菜的同时,汤罐里的水也被加热了,可以用来洗碗洗脸,很方便。在土灶两个灶膛口中间位置,还特意开了一个四方形的洞,用来放火柴,生火时触手可及。灶面用石灰泥压得严严实实的,白色的灶台在黑乎乎的屋子里显得很干净。在膛口的上方筑一个通道,一直接到屋顶上,这样燃烧的烟雾就可以排出屋外了。但遇到气压低的日子,情况会很糟糕,烟雾升腾不起来,被挤压在灶膛里,从膛口冒出来,弥漫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刺激人眼睛火辣辣地流泪。长年累月,房梁和墙壁被熏得漆黑漆黑的。
  新灶落成后第一次生火是很有讲究的,需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做一碗红烧鸡,因鸡同“吉”音,一是为了庆贺,二是把鸡血洒在柴火灶周围,据说可以辟邪。饭菜上桌后,一家人还不能动筷,得把好酒好菜摆放在灶前,点烛焚香祭拜灶君菩萨。登门请瓦匠师傅一起用餐,让他在八仙桌上座的位置上安坐,先递上一只红包表示谢意,然后与他推杯换盏,直到主客双方喝得醉眼迷离,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才肯罢休。

  每逢初一、月半,乡下人都要点燃香烛祭拜灶君。传说灶君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菩萨,每天就蹲在灶头上,监视这个人家的火烛。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送灶君升天。晚上家家户户煮鱼烧肉,好酒好菜摆上一桌。男主人掸去身上的尘土,整理好衣冠,一副庄重的样子,对着灶君画像躬身礼拜,全家人跟着一起拜。拜过之后,将灶君像从灶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灶轿两侧还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天奏善事”,下联是“落地保平安”。
  农家做饭一般都由家庭主妇来负责的,她们系着围裙,围着灶台忙碌着,刷锅的“唦唦”声,舀水的“哗哗”声,切菜的“咯吱”声,锅碗瓢盆撞击的“叮当”声,油爆的“噼啪”声,犹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在厨房里激荡着。孩子们坐在灶口的矮凳上,一边圈起草把往灶膛里塞,一边借着火光看连环画。红红的火苗热烈地舔着锅底,映照孩子们热得红彤彤的脸蛋。有时烧竹竿,突然“砰”的一声炸响,吓得他们不轻,手里的书都被惊得掉了。
  孩子们烧灶时还会自制零食,他们将山芋埋进灶膛的火堆里闷烤,过一阵子就用火钳夹出来捏捏,如果山芋柔软,说明熟透了。滚烫的山芋在他们手里跳跃着,吹去山芋表面的烟尘,用手轻轻掰开,里面冒着热气,一股清甜的香味扑鼻而来,忍不住连忙塞进嘴里,常常被烫得直吐舌头,残留的烟灰把嘴唇、下巴沾得黑乎乎的,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小鬼。有时他们也把黄豆、豌豆、玉米、花生等放进灶膛里面烤熟,一边拾掇柴禾烧火,一边津津有味地磕,满口生香。

  每年腊月二十五以后,家家户户忙着蒸馒头。头一天晚上主妇先把小麦面用温水和好,然后由男人调入酵母浆,再用劲搓揉面团,使酵母分散均匀。加入酵母浆要适量,过多,则来不及上蒸笼就发了;过少,等到要蒸馒头了,还是死面。第二天上午,主妇在锅沿上垫上一圈稻草,以便蒸笼稳稳地安放在上面,然后烧水。薪柴一般用豆秆或树枝,它们的燃值大,火力也猛。不一会儿,厨房里弥漫了水汽,朦胧得看不清人脸。大约半个小时后,馒头就出笼了。火候恰到好处蒸出的馒头就像少妇的乳房,鼓鼓的,摸着有弹性,很好吃。蒸完馒头,趁灶间余热未散,放好澡盆,支起浴帐,洗去身上的陈年老垢,去迎接又一个新年。
  每到年关将近时,主妇做的腊肠、腊肉就挂满了厨房的墙壁,黑里透黄,散发出诱人的光泽。临到孩子做饭,他们实在忍不住,就偷偷地割一小块放进灶膛里烤,那个味道比现在城市街头的烧烤味道更香。为了不被母亲发现,他们就把那块割过的肉块转一转方向,尽量掩盖住新的刀口。这种小伎俩只是自欺欺人,怎么能瞒得住火眼金睛的母亲呢?她们也想让小馋嘴们恶补一下亏空多时的肠胃,只是佯装不知道罢了。
  铁锅烧得时间长了,底部就会结一层厚厚的灰土,热容量增大,隔热效应强,煮出的饭特别香,但薪柴就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这时就要把锅提起来反扣在地上,用小铁锹铲去烟土。“呱咕呱咕”一阵铲灰声后,锅底露出铁质特有的光亮,锅沿落下一圈烟土。这种烟土富含钾元素,收集起来可以制成韭菜、丝瓜的窖肥。锅灰还有止血功效,人若被镰刀伤了手,用新鲜的锅灰涂在伤口上,再用手绢包好,不出一周便可愈合。

  乡村的炊烟随着气象条件的转换而形成不同的景象。早上一般气压高,气象条件不稳定,空气对流强度大,烟囱里的炊烟一冒出来,就被晨风吹散开来,很快就像薄如蝉翼的帷幔落了下来。中午气象条件很稳定,冒出的炊烟呈柱形升上天空,看上去气势磅礴,如同通向天际的另一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这句诗。傍晚炊烟显得非常柔情,扭扭捏捏地钻出烟囱,在房顶依依不舍地袅绕、盘旋,似乎在召唤人们回家,最后与夜色融为一体,整个乡村就氤氲在朦朦胧胧的意境里。辛劳一天的乡亲们,有的挑着桶,有的扛着锄,有的背着草,迎着初升的月亮,嗅着炊烟的味道收工回家。
  随着乡村生活水平提高,如今江南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液化气,经济发达的地方还通上了管道天然气,一按液化气灶上的电子按钮,只听得“噗”的一声,喷嘴上就冒出一圈蓝色的火焰,旋转气阀可以方便地调节火焰的大小,烹饪很方便,村民再不用农作物秸秆烧灶了。每到夏秋收割两季,农民都为作物秸秆的出路发愁,有的地方露天焚烧秸秆造成了空气污染,严重的甚至危及飞机起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正考验人们的智慧。
  从土灶到煤气灶,再到天然气灶,从大铁锅到电饭煲、电磁炉,这些现代文明的成果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舒适。然而,我们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几乎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在第二步、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我们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成果又取消了。
  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顺应自然、节省资源的技术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写于第49个世界环境日)

扩展阅读:农村柴火土灶制作图 ... 乡村土灶柴火鸡图片 ... 农村土灶台图片 ... 建灶台的黄道吉日 ... deep 中文翻译 ... 农村老式土灶 ... 安灶择吉日一览表 ... 局灶和小灶哪个严重 ... 作灶和开火的区别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