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大全

\u4e2d\u56fd\u6c11\u98ce\u6c11\u4fd7\u6709\u54ea\u4e9b

\u4e2d\u56fd\u7684\u6c11\u98ce\u6c11\u4fd7\u6709\uff1a\u9664\u5915\u5403\u56e2\u5706\u996d\uff0c\u796d\u7940\uff0c\u71ac\u591c\u5b88\u5c81\uff1b\u6625\u8282\u62dc\u5e74\u3001\u8d70\u4eb2\u621a\uff1b\u5143\u5bb5\u8282\u5403\u5143\u5bb5\uff1b\u5bd2\u98df\u8282\u796d\u626b\u3001\u8e0f\u9752\uff1b\u6e05\u660e\u8282\u626b\u5893\u796d\u7956\u3001\u8e0f\u9752\u90ca\u6e38\u7b49\u3002\u5177\u4f53\u4ecb\u7ecd\u5982\u4e0b\uff1a
1\u3001\u9664\u5915
\u5403\u56e2\u5706\u996d\uff0c\u796d\u7940\uff0c\u71ac\u591c\u5b88\u5c81\u3002\u9664\u5915\u4eba\u4eec\u5f80\u5f80\u901a\u5bb5\u4e0d\u7720\uff0c\u53eb\u505a\u201c\u5b88\u5c81\u201d\u3002\u9664\u5915\u8fd9\u4e00\u5929\uff0c\u5bb6\u91cc\u5bb6\u5916\u90fd\u8981\u6253\u626b\u5f97\u5e72\u5e72\u51c0\u51c0\uff0c\u8fd8\u8981\u8d34\u95e8\u795e\u3001\u8d34\u6625\u8054\u3001\u8d34\u5e74\u753b\u3001\u8d34\u7a97\u82b1\u3001\u8d34\u798f\u5b57\u3002\u4eba\u4eec\u5219\u6362\u4e0a\u5e26\u559c\u5e86\u8272\u5f69\u548c\u5e26\u56fe\u6848\u7684\u65b0\u8863\u3002
2\u3001\u6625\u8282
\u4e00\u822c\u4ee5\u5403\u5e74\u7cd5\u3001\u997a\u5b50\u3001\u6c64\u5706\u3001\u5927\u8089\u4e38\u3001\u5168\u9c7c\u3001\u7f8e\u9152\u3001\u82f9\u679c\u3001\u82b1\u751f\u3001\u74dc\u5b50\u3001\u7cd6\u679c\u7b49\u4e3a\u4e3b\uff1b\u653e\u97ad\u70ae\u3001\u7ed9\u538b\u5c81\u94b1\u3001\u62dc\u5e74\u3001\u8d70\u4eb2\u621a\u3001\u9001\u5e74\u793c\u3001\u4e0a\u7956\u575f\u3001\u901b\u82b1\u5e02\u3001\u95f9\u793e\u706b\u7b49\u4f17\u591a\u6d3b\u52a8\uff0c\u6781\u5c3d\u5929\u4f26\u4e4b\u4e50\u3002
3\u3001\u5143\u5bb5\u8282
\u5143\u5bb5\u8282\u4e60\u4fd7\u81ea\u53e4\u4ee5\u6765\u5c31\u4ee5\u70ed\u70c8\u559c\u5e86\u7684\u89c2\u706f\u4e60\u4fd7\u4e3a\u4e3b\u3002\u4f20\u7edf\u4e60\u4fd7\u51fa\u95e8\u8d4f\u6708\u3001\u71c3\u706f\u653e\u7130\u3001\u559c\u731c\u706f\u8c1c\u3001\u5171\u5403\u5143\u5bb5\u3001\u62c9\u5154\u5b50\u706f\u7b49\u3002\u6b64\u5916\uff0c\u4e0d\u5c11\u5730\u65b9\u5143\u5bb5\u8282\u8fd8\u589e\u52a0\u4e86\u800d\u9f99\u706f\u3001\u800d\u72ee\u5b50\u3001\u8e29\u9ad8\u8df7\u3001\u5212\u65f1\u8239\u3001\u626d\u79e7\u6b4c\u3001\u6253\u592a\u5e73\u9f13\u7b49\u4f20\u7edf\u6c11\u4fd7\u8868\u6f14\u3002
4\u3001\u5bd2\u98df\u8282
\u5728\u590f\u5386\u51ac\u81f3\u540e105\u65e5\uff0c\u6e05\u660e\u8282\u524d\u4e00\u4e8c\u65e5\u3002\u662f\u65e5\u521d\u4e3a\u8282\u65f6\uff0c\u7981\u70df\u706b\uff0c\u53ea\u5403\u51b7\u98df\u3002\u5e76\u5728\u540e\u4e16\u7684\u53d1\u5c55\u4e2d\u9010\u6e10\u589e\u52a0\u4e86\u796d\u626b\u3001\u8e0f\u9752\u3001\u79cb\u5343\u3001\u8e74\u97a0\u3001\u7275\u52fe\u3001\u6597\u9e21\u7b49\u98ce\u4fd7\uff0c\u5bd2\u98df\u8282\u524d\u540e\u7ef5\u5ef6\u4e24\u5343\u4f59\u5e74\uff0c\u66fe\u88ab\u79f0\u4e3a\u4e2d\u56fd\u6c11\u95f4\u7b2c\u4e00\u5927\u796d\u65e5\u3002\u5bd2\u98df\u8282\u662f\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u4e2d\u552f\u4e00\u4ee5\u996e\u98df\u4e60\u4fd7\u6765\u547d\u540d\u7684\u8282\u65e5\u3002
5\u3001\u6e05\u660e\u8282
\u53c8\u53eb\u8e0f\u9752\u8282\uff0c\u5728\u4ef2\u6625\u4e0e\u66ae\u6625\u4e4b\u4ea4\u3002\u6e05\u660e\u8282\u662f\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uff0c\u4e5f\u662f\u6700\u91cd\u8981\u7684\u796d\u7940\u8282\u65e5\u4e4b\u4e00\uff0c\u662f\u626b\u5893\u796d\u7956\u7684\u65e5\u5b50\u3002\u4e2d\u534e\u6c11\u65cf\u4f20\u7edf\u7684\u6e05\u660e\u8282\u5927\u7ea6\u59cb\u4e8e\u5468\u4ee3\uff0c\u8ddd\u4eca\u5df2\u6709\u4e8c\u5343\u4e94\u767e\u591a\u5e74\u7684\u5386\u53f2\u3002\u7ecf\u5386\u53f2\u7684\u53d1\u5c55\u6f14\u53d8\uff0c\u6e05\u660e\u5177\u6709\u6781\u4e3a\u4e30\u5bcc\u7684\u5185\u6db5\uff0c\u5404\u5730\u90fd\u53d1\u5c55\u51fa\u4e86\u4e0d\u540c\u4e60\u4fd7\uff0c\u800c\u626b\u5893\u796d\u7956\u3001\u8e0f\u9752\u90ca\u6e38\u662f\u57fa\u672c\u4e3b\u9898\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5728\u6c11\u95f4\uff0c\u7279\u522b\u662f\u519c\u6751\u5730\u533a\uff0c\u6709\u8fc7\u5c0f\u5e74\u548c\u5927\u5e74\u7684\u4e60\u60ef\u3002
\u5c0f\u5e74\uff0c\u5373\u519c\u5386\u814a\u6708\u4e8c\u5341\u4e09\u65e5\uff08\u6216\u4e8c\u5341\u56db\uff09\uff0c\u9001\u7076\u738b\u7237\u4e0a\u5929\uff08\u628a\u4f9b\u5949\u7684\u7076\u738b\u753b\u706b\u5316\uff09\uff0c\u5411\u7389\u7687\u5927\u5e1d\u62a5\u544a\u4ed6\u6240\u5728\u7684\u4e00\u5bb6\uff0c\u5728\u8fc7\u53bb\u4e00\u5e74\u7684\u8868\u73b0\u3002\u4e3a\u4e86\u8ba9\u7076\u738b\u7237\u8bf4\u597d\u8bdd\uff0c\u8981\u4f9b\u5949\u7cd6\u74dc\uff0c\u9001\u884c\u65f6\u8fd8\u8981\u7528\u7cd6\u7cca\u5728\u4ed6\u5634\u4e0a\uff0c\u8ba9\u4ed6\u4e0a\u5929\u8a00\u597d\u4e8b\u3002\u5230\u9664\u5915\u518d\u628a\u7076\u738b\u8fce\u56de\u6765\uff0c\u5c31\u662f\u8bf7\uff08\u4e70\uff09\u4e00\u5f20\u65b0\u7684\u7076\u738b\u753b\uff08\u753b\u4e0a\u753b\u6709\u7076\u738b\u7237\u548c\u4ed6\u7684\u592a\u592a\u7076\u738b\u5976\uff09\u4f9b\u5728\u53a8\u623f\u3002\u753b\u7684\u4e24\u4fa7\u901a\u5e38\u8d34\u4e00\u526f\u5bf9\u8054\uff1a\u4e0a\u5929\u8a00\u597d\u4e8b\uff0c\u4e0b\u754c\u4fdd\u5e73\u5b89\u3002\u6a2a\u6279\uff1a\u4e00\u5bb6\u4e4b\u4e3b\u3002
\u5927\u5e74\u4ece\u814a\u6708\u6700\u672b\u4e00\u5929\u5f00\u59cb\uff0c\u4e00\u822c\u8ba4\u4e3a\u5230\u6b63\u6708\u5341\u4e94\u65e5\u5143\u5bb5\u8282\u4e3a\u6b62\uff0c\u4ea6\u6709\u672a\u51fa\u6b63\u6708\u5c31\u662f\u5e74\u7684\u8bf4\u6cd5\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_\u4e2d\u56fd\u6c11\u98ce\u6c11\u4fd7 \u767e\u5ea6\u767e\u79d1_\u4e2d\u56fd\u4f20\u7edf\u8282\u65e5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赏月时,还要摆出瓜果和月饼等食物,一边赏月一边吃。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国月饼的品种很多,各地的制法也不相同。月饼馅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月饼上面还各种花纹和字样,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中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后来,重阳节登高爬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

插茱萸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

中国人的姓名

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为了相互区别,就把姓作为氏族的称号。

姓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名为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二、以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生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三、以祖先的国家为姓,如赵、宋、秦、吴等。四、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等古代官职,就成了后代子孙的姓。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如王、侯等。六、以住地的方位和景物为姓,如东郭、西门、池、柳等。七、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人姓陶。八、以祖先的名号为姓,如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名叫轩辕,后来,轩辕就成了一个姓。

中国人的姓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和两个字以上的。一个字的是单姓,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是复姓。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宋朝时,有个读书人写了一本《百家姓》,里面收有500多个姓,其中60个是复姓。有人统计,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过的中国姓有5000多个,现在常见的不过200多个。张、王、李、赵、刘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姓,诸葛、欧阳、司徒、司马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复姓。

中国人的名也具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辈排列,同辈人的名字里,往往要有一个相同的字。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复杂,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和号。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唐代诗人李白幼年时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他就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

十二属相

中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俗,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动物作他的属相。属相,也叫“生肖”,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纪年和计算年龄的方法。

按照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只要说出公历某某年就可以了,如:公元2002年。但中国农历的纪年法与此不同。中国古人发明了用“干支”纪年的方法。“干”是“天干”,由10个字组成,这10个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由12个字组成,这12个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的10个字和地支的12个字按顺序配合起来,可以组成60对纪年的符号,如:甲子、乙丑、丙寅……这60对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每一年就有了一个纪年符号。如公历的2001年,是农历的辛巳年。公历的2002年,就是农历的壬午年。后来,人们又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组成了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子年就是鼠年,丑年就是牛年,寅年就是虎年……于是,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动物作他的属相。子年出生的属鼠,丑年出生的属牛,寅年出生的属虎……2002年是农历壬午年,就是马年,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应该属马。

现在,中国人在用公历纪年和计算年龄的同时,仍然习惯用属相纪年和推算年龄。人们只要知道一个人大概的年龄和他的属相,就能推算出他的准确年龄和出生年份了。

民间庙会

所谓庙会,是因庙而有会,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庙会最初是为了祭祀,人们到庙中是为了与神相会,与神沟通,祈求神灵保佑,后来寺庙和商贩都想趁拜神人多的机会做点买卖,赚点钱,于是在庙会之日就增加了贸易活动,这样对拜神佛的人也比较方便,既拜了神,又买了日用品,可谓一举两得。以后庙会又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集拜神、买卖、娱乐于一体,使庙会的活动更丰富了。后来也出现了只有贸易不开庙的寺庙,参加庙会俗称赶庙会、逛庙会,因为有不少人只是买东西或娱乐,并不拜神。

  德昂族“泼水节”
  ■ 节日时段

  公历4 月中旬左右

  ■ 节日来源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 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
中国民风民俗

(1) 民族婚俗

姑娘追和啃羊胸骨 —哈萨克族婚俗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开玩笑,姑娘无论是否愿意,都不能生气,任由小伙子说。到了折回时,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小伙子就策马逃窜,姑娘在后门紧追不舍。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她高高举起鞭子,轻轻落下,或者只是假装在小伙子头上晃动鞭子。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那么小伙子就要挨上狠狠几鞭子了。
在哈萨克婚俗中还有一个“登门”仪式,在女方举行。登门时,未婚女婿和姑娘坐在帐篷中共同啃吃一块羊胸骨肉,因为骨肉相连,象征一对新人永远相亲相爱。
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
新娘到新房后,一位小伙子会唱起“揭面纱歌”,在风趣的歌声中,小伙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向新娘介绍男方长辈和亲友。新娘向公婆行鞠躬礼,将一勺煤油撒向火炉,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1) 民族婚俗

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侗族婚俗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在我国侗族部分地区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娶亲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除吹鼓手外,每人举着一个松明火把,穿山过坳,越溪串案,火红一片,活象一条翻腾跳跃的火龙;再加上唢呐锣鼓的敲打和吹奏,在这寂静的偏乡僻寨,越发显得欢快和火热。
夜行十余里,迎亲队伍到达新娘的团寨里,但团门紧闭(每个团有一张大门)原来这里不可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应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接出新娘,还要费力气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对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什么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时事政策,随意编成,脱口而出,这就需要迎亲的男家歌手随机应变,很快地巧妙地对答出来,方可发亲。这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盘问对答毕,女家宣布发亲。新娘头戴侗帕,颈挂项圈,身着大襟花边盛装,由女伴陪同,右手举着桐油纸伞(据闻可避邪),在鼓手热烈欢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新朗和新娘必须交换腰带,互相“换喜”。
当迎亲队伍来到男家的门前,即鸣放鞭炮,新娘暂停门外片刻,以等待“进门仪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负责举行迎亲仪式。
这套为时十来分钟的仪式完毕,新娘才在鞭炮声中进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饭”。饭后便开始对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门外,互相对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亲,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罢丰盛的“百盘宴”(来参加婚礼的人不带其他贺礼,各带一盘最有侗乡特色的腌鱼、腌鸭、腌肉之类的东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边挑着稻草(男耕)一边挑着纺车(女织)来到男家定居。从这时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妇。
酒令是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一般是推一个人为令官,或赋诗、或猜谜、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违令者罚款�或劝饮�。酒令产生的时间可上溯至东周朝代。据《诗经·郑风·溱洧》记载:在郑国,每逢三月上巳,人们都会于水边举行招魂的活动,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以图消灾免祸,健康长寿。《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说明古人认为喝酒有益于长寿。人们还把饮酒引入三月上巳的民俗活动,将盛着酒的酒杯置于曲曲折折的水流的上游,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须取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曲水流觞”。据笔者所知,酒令大致有以下几种:

曲水流觞 在我国最有名的流觞活动,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绍兴兰亭举行的那次聚会了。被誉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四方群贤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之中,人们在清流激湍的畔边席地而坐。在清流曲水的上游放置一酒杯,任其漂流曲转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取饮赋诗。王羲之将这次活动的诗作汇编成册,还亲自为之作序,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划拳 又称猜拳。这是一种手势酒令,两人相对同时出手,互猜所伸出手指之合计数,猜对者为胜。由于这种酒令简单易行,故流传极广,历久而不衰。

猜枚 这种酒令是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游戏。《红楼梦》中多处提及。所谓猜枚,就是行酒令的人取一些小东西,如棋子、钱币等物握于手中,让人猜测,一猜单双,二猜数目,三猜颜色,负者则罚酒。古时有藏钩之戏,乃猜枚之先河。相传汉武帝钩弋夫人年少时手如拳状,汉武帝尝将其掰开,得一玉钩,那手就能伸展了。后人遂仿而作藏钩之戏。藏钩在唐代很盛行,这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李商隐《无题》诗中就有“隔座送钩春温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之句,其中的“送钩”,即为藏钩之戏。

筹 筹,古时本作记数之用,《汉书·五行志》谓:“筹,所以记数”。筹后来用于酒席上,做行酒令之用,称为觥筹或酒筹。筹在酒令中一是用来记数,二是用如军中之令篇,所谓“酒令如军令”,用以警示违反酒令又不遵守规则的人。三是用来记酒令,每根酒筹上都注有如何行令的具体内容。

骨牌 也有以象牙做牌面的,故又称牙牌。用骨牌行酒令,主要是根据骨牌的色点象形进行附会,行令者或说诗词赋,或说成语俗谚,只要应上色点就行。

游艺 这是一种以动作或技巧为主来进行的酒令。行令者作一动作或表演一技法,如手技、口技、戏法等,然后要求他人仿做,不能者罚款。

谜语 饮酒以猜谜为戏,猜不出则罚酒。应用谜语作酒令,由来已久。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萧与高祖殿会,高祖大笑,因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酒宴席上猜谜,猜中者有赏。

文戏 将文字游戏引用到饮宴席上作为酒令,约起于唐而兴于宋。所谓文戏,或为嵌字联句,或为字体变化,或为辞格趣引。相传,北宋大臣,多才多艺的丁谓,一天邀请文学家、史学家杨亿喝酒。席间,杨亿行酒令说:“有酒如线,遇斟则见。”斟酒时,酒壶中流注出来的酒,仿佛线一样,而斟与针谐音。丁谓接着说:“有饼如月,因食而缺。”其谐音双关之妙趣与杨亿的酒令可谓异曲而同工.

清蒸江团
人称“嘉陵美味”,近百年来被誉为原料难得、质地鲜美的上等佳肴。
江团属跪科鱼类,肉鼻在前,嘴开头下,肩高眼小,齿利身肥,肉无硬刺,无鳞色艳,白里透红,其形如鳅。这种鱼终年栖身于鳞峋险峻、苍翠深幽的氓江山峡十多米深的水底,最大的体长约一米,重达八九公斤,为稀有珍贵鱼类。

在抗日战争时期,眠江之滨澄江镇的“韵流餐厅”高级名厨郑祖华、张世界烹制的“叉烧江团”、“清蒸江团”等菜肴,名闻遐迩。据说,冯玉祥将军赴美考察水利之前曾到“韵流餐厅”品尝“清蒸江团”,称赞“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

长期以来,江团在四川是节日盛宴和高级饭店的美味佳肴,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有时它也被空运至北京,给盛大国宴菜点增添美味。

岷江江团1条(重约1250克),水发香菇5个,火腿10片,姜片25克,水发虾米10克,猪网油1张,葱段15克,精盐4克,胡椒粉、味精各 1克,绍酒30克,清汤1500克,姜汁二碟。

1、将鱼宰杀治净,在鱼身两侧斜剞6~7刀(刀深0.3厘米左右),用精盐2克、绍酒15克腌渍入味。香菇片成薄片。

2、将腌渍好的鱼沥去血水,放在蒸盘内,把火腿片、香菇片逐一嵌入剖刀处,放上虾米,加精盐2克、绍酒15克、葱、姜、清汤250克,盖上网油,上笼用旺火蒸30分钟,取出捡去葱、姜、网油,将鱼轻轻地滑入汤盘内。

3、炒锅加清汤1250克,再滗入蒸盘内的原汁,旺火烧开,加味精、胡椒粉,浇入鱼盘内,与姜汁味碟一起上桌。

特点: 形状美观,肉质细嫩肥美,汤清味鲜,营养丰富。

关键: 鱼必须收拾干净。蒸煮前先用盐、酒腌入味,使成菜后味道更加鲜美。

为何2月2日吃猪头?
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习俗春龙节来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 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肉,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猪头肉呢?

古代猪头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龙 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二 ”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 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一切动植物都开始抬头 ,一年要开一个好头,迎来风调雨顺。龙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宫 ,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给龙王吃。用猪头当供品祭奠祖先,供奉 上天,看来是有说道的。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 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 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 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 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 ”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 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 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那么现在“二月二”猪头肉又怎么吃呢?想着宋朝王中令吃到的 那盆和尚端出的蒸猪头,品着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发明的“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他们把猪头肉给 予了最高的待遇,载上了时代最时髦的称呼,并获中国菜肴首例专利 。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大关卡 的标准化生产,历经十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 五千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扒猪 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 效果。更为可喜的是当代的高科技和市场的结合让消费者不用到饭店 ,坐在家里就可尝到美味的“扒猪脸”。这正是:二月二,春龙节, 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 56涓姘戦姘戜織璧勬枡
    绛旓細鍚勬皯鏃椋庝織涔犳儻 姹夋棌鈥斺斿ぇ骞村垵涓锛屼汉浠笉鎵湴锛屼笉鍚戝娉兼按锛屼笉璧板悗闂紝涓嶆墦楠傚瀛愩佺浉浜掔璐烘柊骞村悏绁ュ瘜璐碉紝涓囦簨濡傛剰銆傛弧鏃忊斺斿勾鑺傚皢杩戞椂锛屽瀹舵墦鎵涵闄紝璐寸獥鑺便佸鑱斿拰绂忓瓧銆傝厞鏈堜笁鍗侊紝瀹跺绔栬捣鍏背澶氶珮鐨勭伅绗兼潌锛屼粠鍒濅竴鍒板崄鍏紝澶╁ぉ绾㈢伅楂樻寕銆傚勾涓夊崄鍖呴ズ瀛愶紝璁茬┒瑜跺瓙澶氫负濂斤紝瀛愭椂鐓ズ瀛愶紝鏈夌殑閲岃竟鍖...
  • 涓浗姘戦姘戜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鐨姘戦姘戜織涓板瘜澶氬僵锛屽弽鏄犱簡鎮犱箙鐨勫巻鍙插拰娣卞帤鐨勬枃鍖栧簳钑淬備互涓嬫槸涓浗涓浜涗富瑕佺殑姘戦姘戜織锛1. 鏄ヨ妭锛氫綔涓轰腑鍥芥渶閲嶈鐨勪紶缁熻妭鏃ワ紝鏄ヨ妭搴嗙娲诲姩鍖呮嫭瀹跺涵鍥㈣仛銆佹斁闉偖銆佽创鏄ヨ仈銆佹嫓骞淬佸悆骞村楗瓑銆2. 娓呮槑鑺傦細浜轰滑鍦ㄨ繖涓澶╂壂澧撶キ绁栵紝鍚屾椂涔熶細韪忛潚銆佹斁椋庣瓭锛屼韩鍙楁槬澶╃殑鑷劧缇庢櫙銆3. 绔崍鑺傦細绔崍鑺傚簡绁濇椿鍔...
  • 鍏充簬姘戦姘戜織鐨勮祫鏂
    绛旓細1銆佹槬鑺備範淇椻斺旀斁鐖嗙褰撳崍澶滀氦姝e瓙鏃讹紝鏂板勾閽熷0鏁插搷锛屾暣涓腑鍗庡ぇ鍦颁笂绌猴紝鐖嗙澹伴渿鍝嶅ぉ瀹囥傚湪杩欌滃瞾涔嬪厓銆佹湀涔嬪厓銆佹椂涔嬪厓鈥濈殑鈥滀笁鍏冣濇椂鍒伙紝鏈夌殑鍦版柟杩樺湪搴櫌閲屽瀿鈥滄椇鐏濓紝浠ョず鏃烘皵閫氬ぉ锛屽叴闅嗙箒鐩涖傚湪鐔婄唺鐕冪儳鐨勬椇鐏懆鍥达紝瀛╁瓙浠斁鐖嗙锛岄珮鍏村湴娲昏功涔辫烦锛岃繖鏃讹紝灞嬪唴鏄氭槑鐨勭伅鐏紝搴墠鏄伩鐑傜殑鐏姳...
  • 姹夋棌姘戦姘戜織鏈夐偅浜?
    绛旓細1銆佸濮伙細姹夋棌閫氳涓澶竴濡诲埗濠氬Щ锛堣涓澶竴濡诲埗瀹跺涵锛夛紝瀹跺涵濠氬Щ浠ョ墷鍥虹ǔ瀹氳憲绉般備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鎴愮珛鍚庯紝搴熼櫎灏佸缓瀹堕暱鍒讹紝濡囧コ鍦颁綅鎻愰珮锛屼笌鐢峰瓙浜湁骞崇瓑鏉冨埄銆備互娉ㄩ噸绀间华锛屽皧闀跨埍骞间负缇庡痉銆2銆佷抚钁 涓ц懍杩囧幓閫氳鍦熻懍锛岀幇鍦ㄥぇ鍩庡競宸查氳鐏懍锛屽湪涓皬鍩庡競鍜岄儴鍒嗗啘鏉戜篃閫愭笎鎺ㄨ鐏懍銆3銆侀ギ椋 楗浠ョ背銆侀潰涓...
  • 涓浗鐨姘戦姘戜織
    绛旓細涓浗鐨姘戦姘戜織鏈夋槬鑺傘佸厓瀹佃妭銆佹竻鏄庤妭銆佺鍗堣妭銆佷腑绉嬭妭銆1銆佹槬鑺 鏄ヨ妭鏄腑鍥芥渶閲嶈鐨勪紶缁熻妭鏃ワ紝涔熸槸鍐滃巻鏂板勾銆備汉浠細杩涜绁绁栧厛銆佽创鏄ヨ仈銆佹斁闉偖銆佸悆鍥㈠渾楗佸寘楗哄瓙绛夋椿鍔紝搴嗙鏂板勾鍒版潵銆傛槬鑺傚巻鍙叉偁涔咃紝璧锋簮浜庢棭鏈熶汉绫荤殑鍘熷淇′话涓庤嚜鐒跺磭鎷滐紝鐢变笂鍙ゆ椂浠e瞾棣栫宀佺キ绁婕斿彉鑰屾潵銆2銆佸厓瀹佃妭 鍏冨鑺傛槸鍐滃巻...
  • 姹夋棌鐨姘戦姘戜織?
    绛旓細浣犲ソ锛屽緢楂樺叴涓轰綘瑙g瓟:姹夋棌鐨姘戦姘戜織鏈夛細1.灏氬啘鍔℃湰锛氫腑鍥芥眽鏃忔槸涓涓彜鑰佺殑鍐滀笟姘戞棌锛岃嚜鍙や互鏉ュ啘涓氫汉鍙d竴鐩村崰鎬讳汉鍙g殑鐧惧垎涔嬪叓涔濆崄浠ヤ笂锛屽皻鍐椋庝織婧愯繙娴侀暱锛屼粠杩滃彜璧凤紝涓浗姹夋棌灏辫鍐滀笟涓烘湰涓氾紝鏃╁湪鎴樺浗鏃舵湡闊╅潪灏辨彁鍑轰簡鈥滀互鍐滀笟涓烘湰鈥濈殑涓诲紶锛屼笌灏氬啘椋庝織鐩稿叧鐨勬槸姹夋棌瀵瑰湡鍦扮鐨勫磭鎷溿2.灏婄鏁侊細...
  • 姹夋棌姘戦姘戜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姹夋棌姘戦姘戜織锛1銆佸濮讳範淇 浼犵粺涓紡濠氭湇涓浗鐨勫绀煎彲鍒嗕负涓変釜闃舵绀硷紝鍗斥滆濠氣濇濠氱ぜ锛屽嵆鈥滅粨濠氣濇垨鈥滄垚濠氣濈殑绀间华锛屽氨鏄か濡荤粨鍚堢殑鎰忔濆寰岀ぜ锛屾槸鈥滄垚濡烩濄佲滄垚濡団濇垨鈥滄垚濠库濅箣绀硷紝杩欒〃绀轰簡鐢峰コ缁撳寰岀殑鎵紨鐨勮鑹插湪涓浗浼犵粺鐨勭粨濠氫範淇楅噷锛屽鍓嶇ぜ鍜屾濠氱ぜ鏄富瑕佺▼搴忥紝杩欎簺绋嬪簭閮芥槸婧愯嚜鍛ㄥ叕鐨...
  • 涓浗鐨姘戦姘戜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鐨姘戦姘戜織涓板瘜澶氬僵锛岃暣鍚潃娣卞帤鐨勬枃鍖栧唴娑点備互涓嬫槸涓浜涗富瑕佺殑姘戜織涔犳儻锛1. 闄ゅ澶滅殑鍥㈠渾楗佺キ绁鍜屽畧宀佹槸涓浗浜烘皯娆㈠害鏄ヨ妭鐨勫墠濂忋傞櫎澶曞锛屽浜哄洟鑱氾紝鍏卞悓浜敤涓扮洓鐨勬櫄椁愶紝鐒跺悗杩涜绁娲诲姩锛屼互鎰熻阿绁炵伒杩囧幓涓骞寸殑搴囦綉銆傚畧宀佸垯鏄氬杈炬棪鍦版鑱氾紝鏈熸湜鏉ュ勾骞冲畨鍚夌ゥ銆2. 鏄ヨ妭鏈熼棿锛屼汉浠簰鐩告嫓骞淬佽蛋浜茶鍙...
  • 涓浗鍚勫湴鐨姘戦姘戜織,绠鐭竴鐐广傘傘備氦娴佸钩鍙拌鐨勩傘傘
    绛旓細姘戦姘戜織鏄壒瀹氱ぞ浼氭枃鍖栧尯鍩熷唴鍘嗕唬浜轰滑鍏卞悓閬靛畧鐨勮涓烘ā寮忋椋庝織鐨勫鏍锋,鏄互涔犳儻涓,浜轰滑寰寰灏嗙敱鑷劧鏉′欢鐨勪笉鍚岃岄犳垚鐨勮涓鸿鑼冨樊寮,绉颁箣涓衡滈鈥;鑰屽皢鐢辩ぞ浼氭枃鍖栫殑宸紓鎵閫犳垚鐨勮涓鸿鍒欎箣涓嶅悓,绉颁箣涓衡滀織鈥濄傛墍璋撯滅櫨閲屼笉鍚岄,鍗冮噷涓嶅悓淇椻濇鎭板綋鍦板弽鏄犱簡椋庝織鍥犲湴鑰屽紓鐨勭壒鐐广傛垜鍥56涓皯鏃忕殑椋庝織涔犳儻涔熸槸鍚...
  • 涓浗鐨姘戦姘戜織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鐨姘戦姘戜織鏈夛細闄ゅ鍚冨洟鍦嗛キ锛岀キ绁锛岀啲澶滃畧宀侊紱鏄ヨ妭鎷滃勾銆佽蛋浜叉垰锛涘厓瀹佃妭鍚冨厓瀹碉紱瀵掗鑺傜キ鎵佽笍闈掞紱娓呮槑鑺傛壂澧撶キ绁栥佽笍闈掗儕娓哥瓑銆傚叿浣撲粙缁嶅涓嬶細1銆侀櫎澶 鍚冨洟鍦嗛キ锛岀キ绁锛岀啲澶滃畧宀併傞櫎澶曚汉浠線寰閫氬涓嶇湢锛屽彨鍋氣滃畧宀佲濄傞櫎澶曡繖涓澶╋紝瀹堕噷瀹跺閮借鎵撴壂寰楀共骞插噣鍑锛岃繕瑕佽创闂ㄧ銆佽创鏄ヨ仈銆佽创骞寸敾銆佽创...
  • 扩展阅读:高清民俗图片 ... 中国各地独特的民俗 ... 10种家乡风俗民俗 ... 《家乡的风俗》作文 ... 中国特有的民风民俗 ... 民风民俗为主题的作文 ... 民族风俗视频 ... 民风民俗的素材摘抄 ... 民风民俗的优美开头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