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写3000字 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女,却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多年而魅力不减。

它靠什么吸引观众们。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该片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

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观众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肖申克的救赎》打动人的地方不仅于此。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这个社会的众生相,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警卫队长哈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

他们是不是像极了观众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观众们可以称之为监狱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当然是关键人物,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监狱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非常让人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之下人的一生。

在监狱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

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为什么要安排老布这样一个人物呢?可能是导演想告诉观众们,如果没有安迪的出现,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绝大多数囚犯们的未来。他是不是也像观众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未来呢。

而安迪,观众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瑞德可以说是一个“Strong man”,而安迪则是一个“Great man”,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

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人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

而且瑞德告诉了观众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

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监狱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众们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选择留在监狱里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

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

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哈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哈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监狱中的囚犯们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

特别是,当诺顿和哈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让人感觉,安迪来到监狱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是什么如此打动人。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监狱体制化)”对人性的摧残。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

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去厕所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

再有像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哈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该片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对被体制化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而作者把所有人们认为正确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

有四点:首先,对人生要保有希望,永远不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提到:“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还有一个情节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进监狱的前几年,安迪遭到鲍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的给予着他希望。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

安迪首次面对哈德利时、面对鲍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是做不到的。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的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

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的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拨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

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观众们会在心里称赞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哈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

该片所反映的“体制化”问题,对于中国社会也有一定意义。影片中的那段话,“监狱的围墙有点滑稽:首先你恨它们,然后你习惯它们,等足够的时间过去之后,你会依赖它们。

这就是体制化。”,会让人产生共鸣。观众们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观众们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人们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观众们喜欢片中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大气的节奏。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阿甘正传》。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不过分,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可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至少该片是一部在看完之后不会忘记的电影。

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影片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

因为很安静,一直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观众们在安静地倾听。这就是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影片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

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说,该片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影片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

至少说,这是一部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得当并且成功的电影,一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似乎只要在观众们谈及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能让观众们立刻联想到这部作品。比如谈到监狱、救赎、希望、努力等等,观众们便会想到这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剧情

一场谋杀案使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蒙冤入狱,谋杀妻子及其情人的指控将囚禁他终生。在肖申克监狱的首次现身就让监狱“大哥”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对他另眼相看。瑞德帮助他搞到一把石锤和一幅女明星海报,两人渐成患难 之交。

很快,安迪在监狱里大显其才,担当监狱图书管理员,并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帮助监狱官避税,引起了典狱长的注意,被招致麾下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偶然一次,他得知一名新入狱的小偷能够作证帮他洗脱谋杀罪。燃起一丝希望的安迪找到了典狱长,希望他能帮自己翻案。

阴险伪善的狱长假装答应安迪,背后却派人杀死小偷,让他唯一能合法出狱的希望泯灭。沮丧的安迪并没有绝望,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风雨夜,一场暗藏几十年的越狱计划让他自我救赎,重获自由!老朋友瑞德在他的鼓舞和帮助下,也勇敢地奔向自由。



扩展阅读:肖申克的救赎总结300字 ...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 肖申克救赎版免费观看 ... 肖申克十大经典句子 ... 肖申克的救赎完整版 ... 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 ...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 ... 《泰坦尼克号》 ... 肖申克的救赎在线免费观看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