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彩的极致美学|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Gothic)一词在16世纪时指代一种被认为是源自哥特人(Goths)的建筑风格。哥特人在中世纪早期占据着北欧地区,该风格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表现得最为明显。城市的日益发展繁荣,大教堂作为主教升座之地的日趋重要。

哥特式艺术
哥特式风格于12世纪中期兴起于巴黎周边地区。一百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这一风格。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与大教堂日趋重要都是哥特时期的特点。此时欧洲的王公贵族征服的领土日益扩大,对王位的争夺引发了英法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即百年战争。在欧洲的某些地区,战争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及至1400年,哥特式艺术开始衰退,1550年,哥特式艺术几乎绝迹于欧洲大陆,唯有英格兰照旧。

法国早期哥特式艺术
建筑在形成统一的哥特式风格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圣德尼皇家修道教堂于12世纪上半叶建在巴黎城外,它优雅的建筑形式和宽大的窗户与罗马式风格的厚重坚固形成对比。巴黎圣母院紧凑和谐的平面布局是早期哥特式风格的又一重要实例。

圣德尼:絮热与哥特式建筑的开端
圣德尼修院教堂是一座王家修院教堂,正位于巴黎城边。教堂建立于8世纪晚期,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声望,是法国使徒圣德尼之墓的所在地,也是加洛林王朝的主要纪念堂。这座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教堂于1137至1144年间重建,主持者是修道院长絮热。他雄心勃勃的重建计划旨在强调圣德尼修道院与法国君主之间的关系。

回廊与唱诗班区使圣德尼教堂内部的轻盈与明亮使它从早期教堂中脱颖而出。建筑结构较之罗马式建筑的厚重坚固,显得优雅而且几乎毫无重量。

在絮热心中,圣德尼教堂的奥义在于物质王国是通向精神冥想的台基这一信仰,于是,通过教堂彩色玻璃窗进入的昏暗而宛若珠宝的光线,会将观者带入“宇宙中某个奇异的地方,既不完全属于混沌的世间,也不完全属于纯洁的天堂”。圣德尼教堂唱诗班区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建筑上的出众,而且也在于其所造成的极大的心理震撼。

絮热与中世纪建筑师 尽管絮热不是建筑师,缺乏专业训练,但他是建筑项目的总负责人。在12世纪,“建筑师”一词的含义与这个词的现代意义迥然不同。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建筑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建筑师本人。甚至于作为宇宙创造者的上帝,有时也会被认为是运用建筑工具的建筑师。

沙特尔大教堂
将近1145年时,沙特尔的主教开始兴建一座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新风格大教堂,其为絮热院长挚友,具有与之相同的观念。50年之后,一场大火席卷了几乎整座教堂,只有东端的地下礼拜堂与西立面保存下来。沙特尔大教堂西立面背后建于12世纪中期的建筑,而毁于1194年的火灾。

西立面
幸存下来的西立面在很多方面都与圣德尼教堂相似,由成双和成三的单元构成,是清晰性的典范。

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西大门上,自然主义似乎源自对罗马式艺术中稀奇古怪的恶魔式形象的对抗,人物肃穆与体量增加。侧壁雕像将三座大门构成了一个连续序列,表现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国王与王后。其目的在于宣称法国的统治者是旧约王族在精神上的后裔,在于强调神父(或主教)的神权与国王的世俗权力之间的和谐,而这些都是之前由絮热院长所提出的理念。

拉昂大教堂
拉昂大教堂始建略早于1160年。

拉昂大教堂内部立面包括中堂连拱廊、楼廊、三联拱廊和高侧窗四部分,这些特征都可以在罗马式建筑中找到,但从未集中体现在同一座建筑之中。四层叠加是哥特式的创新,这种叠加减轻了墙体的重量。拉昂大教堂中堂的近正方形开间上覆盖着六分拱顶,这一安排延续了罗马式建造者在卡昂圣艾蒂安修院教堂与达勒姆大教堂所开始的建筑试验。

巴黎圣母院
建筑始建于1163年。巴黎圣母院极其紧凑简洁,达到了罗马式建筑或者早期哥特式建筑所无法企及的和谐一致。

与中堂相交的耳堂仅略微超出西立面的宽度,缩减墙面空间、增加建筑光照量。宽大的高侧窗与轻盈纤细的形式使得中堂墙壁看起来似乎薄得惊人,达成了轻盈的效果。教堂内部立面对垂直感的强调也是明晰的哥特式特征。垂直感不仅出自中堂的实际比例,而且还基于对上升动势持续反复地强调,以及显而易见的轻松从容,高度感由此获得。

巴黎圣母院外部最为宏大的部分就是其西立面,除雕刻以外,基本保持原貌。雕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大致修复。西立面的所有细节都结合成为有序的整体。

法国盛期哥特式艺术
13世纪,法国保持着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为促生具有重要雕刻装饰的大型建筑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沙特尔大教堂的火灾后重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法国的亚眠大教堂与兰斯大教堂强调垂直性和透明感,也是盛期哥特式艺术的杰出范例。

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
1194年大火之后,对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发展中的又一个阶段。新工程在短短26年就基本完工。地下礼拜堂中珍藏着沙特尔大教堂最为重要的财产:传说中耶稣降生时,圣母玛利亚所穿长袍的残片。沙特尔的这座大教堂就敬献给圣母。这件圣物奇迹般地幸免于1194年的大火,吸引了来自全欧洲的朝圣者。

参加礼拜的人群从原来的西大门进入教堂,经过相对低矮的前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教堂内部的昏暗。日常生活的喧闹声被隔在门外,建筑内最初被奇异地消音了。当他们从这种迷幻的效果中恢复过来,他们会看到一瞥微弱的光线,指引他们进入巨大洞穴般的教堂。这一过渡微妙而深刻,强调了进入教堂的重大意义。

沙特尔大教堂重建的中堂,是成熟期或盛期哥特式建筑的首件杰作。沙特尔圣母堂的设计师们去除了楼廊,在墙壁上采用了三层立面结构。附于墩柱的壁柱强调着垂直线条的延伸感,如同一张轻柔的网,舒展于纤细的拱肋之上。

沙特尔大教堂的扶壁也只见于建筑外部。在侧堂之上,这些墩柱转变为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这是向上延伸至高侧窗之间临界点的拱桥,也是为了抵挡大风对尖屋顶的巨大压力。这种加固拱顶的方法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征,开始一定是出于功能上的考虑。飞扶壁也是构成建筑美学与表现特色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彩色玻璃窗画
在所有重要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中,只有沙特尔大教堂仍保留了180多面原有的彩色玻璃窗。窗户的通光量远少于人们的预期,主要功能是滤光,从而改变日光的性质。珠宝般的光线从高侧窗射入,赋予它诗意和象征的涵义。光线的灵动消解了教堂的物质体量感,由此拉近了世俗与天国之间的距离。这种“超自然的光线”成就了作为哥特式艺术精神核心的高度神秘的体验。

沙特尔大教堂庄严的《华窗圣母》仿佛毫无重量,轻轻地漂浮在模糊的空间之中。这面窗户是西立面唯一幸免于1194年大火的窗户,由几百个彩色玻璃小片用铅条连缀在一起。

耳堂及其雕刻 沙特尔大教堂两端耳堂各有三座深凹入墙体且装饰铺陈的大门、五面尖顶窗(lancet,顶端为尖拱的狭长窗户)以及巨大的玫瑰窗(rose window),后者是立面中央的圆形团花大窗。北耳堂的玫瑰窗玻璃则镶嵌于网状结构之中。耳堂玫瑰窗的棱窗格创造出了复杂的装饰图案,并且扩大了玻璃相对于窗框和墙面的面积。

北耳堂是为圣母玛利亚所建。她的形象已经出现在西立面右侧大门之上,表现为传统的圣母形象,端坐于象征神的智慧的宝座之上。自罗马式时期以来,教会就一直在积极地推动这种崇拜。众所周知,圣母学(Mariology)的发展与对神性之爱的再次强调密切相关,作为哥特时期日渐普及的人性论的一部分,为信徒们欣然接受。

约1204年,沙特尔大教堂得到了圣安娜的颅骨,由此圣母崇拜在沙特尔也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件圣物与若干年前幸免于大火的圣母长袍一起,使沙特尔大教堂在所有献给圣母的教堂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建造于1210年前后的北大门半月楣表现的主题与圣母升天节相关,描述的是圣母升入天堂的场景(包括“圣母安息”、“圣母升天”与“圣母加冕”,与“圣母领报”一起,都是表现圣母生平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将圣母等同于被称为基督的新妇和天堂的入口的教会,此外圣母还担有其传统的神圣调解人的角色。她不仅是基督的伴侣,而且还成为基督的天后。

亚眠大教堂
1218年,一场大火将原有的大教堂烧毁,两年之后,亚眠大教堂在原址上开始重建。

中堂的惊人高度是亚眠大教堂在建筑技术与美学上所取得的最主要成就。通过对早期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盛期哥特式风格的沙特尔大教堂与亚眠大教堂这三者的中堂立面加以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国哥特式大教堂建筑发展相对较快且其垂直性不断加强。亚眠大教堂中堂连拱廊十分高大,在周围墙面整体高度的比例下,产生出了一种高耸的效果。

兰斯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是法国国王的加冕地,而巴黎是王宫所在地,它们之间关系紧密。两座教堂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宽阔的耳堂都只是略微突出于教堂主体,但它们的整体面貌建造得极其不同。

兰斯大教堂西立面的大门并非像巴黎圣母院那样凹入墙体,而是突出于墙外,入口上方的半月楣也为窗户所取代。除玫瑰窗之外,每一细部较之以往都更高更瘦。为数众多的小尖塔(pinnacle,加在墩柱、扶壁及其他建筑部件顶端的尖头部分)加强了无穷尽的向上运动趋势。此处的雕刻装饰前所未有的奢华,它们不再仅仅设在确定区域之内,而是扩展到众多新位置,不仅包括建筑的西立面,而且还涵盖了它的两侧。教堂外部整体开始看起来俨然一座供雕像栖息的鸽舍。

西大门雕刻
兰斯大教堂的某些雕像是哥特式古典主义顶峰时期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组雕刻是《圣母往见》,它创作于1230至1233年之间,表现的是玛利亚前往其表姐以利沙伯处告知自己受孕的消息。

在早期哥特式雕刻中,像这样以描述性场景为主体的侧壁雕像本不大可能实现,因为即使是在统一的设计之中,单个人物也是孤立的。现在《圣母往见》组像人物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互动,这表明圆柱退入背景。

女体腹部的水平衣褶突出了她们身体的体量感。玛利亚与以利沙伯令人立即联想到古罗马时期的妇人雕像。其中的两种风格同时出现在《圣母领报》这组雕刻中,它们明显不同于《圣母往见》中的古典主义。

这组雕像中的风格差别:天使加百列与圣母原本并非设计为一对,但现在所见的却是被放置在一起。圣母雕刻于1240至1245年间,人像遵循严格的垂直轴线。他们的小圆脸为卷发所衬托、脸上具有明显的微笑表情、纤细的身形体现出了强烈的S形曲线,衣褶的变化也很丰富,一种所谓的“优雅风格”由此而生,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传播到了许多地区,很快就成了哥特式雕刻的标准样式。

《旧约》组雕《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是上述优雅风格的成熟范例,它雕刻于13世纪中期之后不久,是兰斯大教堂内部的西墙装饰。这些雕刻在题材的选择上可能与大教堂中举行的王家加冕典礼有关。选择麦基洗德与亚伯拉罕题材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旧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这一场景强调了世俗权力得自教会所举行的宗教仪式。

哥特式雕刻日益增长的写实主义特色需要某种条件,因为这种风格的雕刻从来都缺乏系统性。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精密现实(realism of particulars),关注具体细节甚于整体结构。其最典型的作品不仅包括13世纪早期与中期具有古典主义倾向的侧壁雕像和半月楣,也包括小型雕刻,例如亚眠大教堂西立面四叶形饰边框内的《月时劳作》和《十二宫》。

法国盛期哥特式大教堂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努力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国家性建筑所需的庞大资金由举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捐献而来。大教堂表现的是一种宗教狂热与爱国热忱的融合。

谢谢阅读!



扩展阅读:俄罗斯最美形体油画 ... 极致美学皮肤管理 ... 极致be美学的句子 ... 简单极致美学 ... 极致be美学的诗句 ... 极致美学英语翻译 ... 极致be美学的成语 ... 哥特字体生成器 ... 哥特式美学特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