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文〈狼〉的教案 完整 七年级课文狼的翻译

\u4e03\u5e74\u7ea7\u8bfe\u6587\u300a\u72fc\u300b\u7684\u7ffb\u8bd1

\u300a\u72fc\u300b\u7684\u7ffb\u8bd1\uff1a\u4e00\u4e2a\u5c60\u6237\u508d\u665a\u56de\u6765\uff0c\u62c5\u5b50\u91cc\u7684\u8089\u5df2\u7ecf\u5356\u5b8c\u4e86\uff0c\u53ea\u5269\u4e0b\u9aa8\u5934\u3002\u5c60\u6237\u534a\u8def\u4e0a\u9047\u5230\u4e24\u53ea\u72fc\uff0c\u7d27\u8ddf\u7740\uff08\u4ed6\uff09\u8d70\u4e86\u5f88\u8fdc\u3002
\u5c60\u6237\u611f\u5230\u5bb3\u6015\uff0c\u5c31\u628a\u9aa8\u5934\u6254\u7ed9\u72fc\u3002\u4e00\u53ea\u72fc\u5f97\u5230\u9aa8\u5934\u5c31\u505c\u6b62\u4e86\uff0c\u53e6\u4e00\u53ea\u72fc\u4f9d\u7136\u8ddf\u968f\u7740\u4ed6\u3002\u5c60\u6237\u518d\u6b21\u6254\u9aa8\u5934\uff0c\u540e\u5f97\u5230\u9aa8\u5934\u7684\u72fc\u505c\u4f4f\u4e86\uff0c\u4e4b\u524d\u5f97\u5230\u9aa8\u5934\u7684\u72fc\u53c8\u8ddf\u4e86\u4e0a\u6765\u3002\u9aa8\u5934\u5df2\u6ca1\u6709\u4e86\uff0c\u53ef\u662f\u4e24\u53ea\u72fc\u50cf\u539f\u6765\u4e00\u6837\u8ffd\u8d76\u5c60\u592b\u3002
\u5c60\u6237\u611f\u5230\u5904\u5883\u5371\u6025\uff0c\u62c5\u5fc3\u524d\u9762\u540e\u9762\u53d7\u5230\u72fc\u653b\u51fb\u3002\u4ed6\u5f80\u65c1\u8fb9\u770b\u4e86\u770b\u53d1\u73b0\u7530\u91ce\u4e2d\u6709\u4e2a\u9ea6\u573a\uff0c\u9ea6\u573a\u7684\u4e3b\u4eba\u628a\u67f4\u8349\u5806\u79ef\u5728\u91cc\u9762\uff0c\u8986\u76d6\u6210\u5c0f\u5c71\u4f3c\u7684\u3002\u5c60\u6237\u4e8e\u662f\u8dd1\u8fc7\u53bb\u8eb2\u5728\u67f4\u8349\u5806\u4e0b\uff0c\u5378\u4e0b\u62c5\u5b50\u62ff\u8d77\u5c60\u5200\u3002\u4e24\u53ea\u72fc\u4e0d\u6562\u4e0a\u524d\uff0c\u77aa\u773c\u671d\u7740\u5c60\u6237\u3002
\u4e00\u4f1a\u513f\uff0c\u4e00\u53ea\u72fc\u5f84\u76f4\u8d70\u5f00\u4e86\uff0c\u53e6\u4e00\u53ea\u72fc\u50cf\u72d7\u4e00\u6837\u8e72\u5750\u5728\u524d\u9762\u3002\u8fc7\u4e86\u4e00\u4f1a\u513f\uff0c\u8e72\u5750\u5728\u90a3\u91cc\u7684\u90a3\u53ea\u72fc\u7684\u773c\u775b\u597d\u50cf\u95ed\u4e0a\u4e86\uff0c\u795e\u60c5\u60a0\u95f2\u5f97\u5f88\u3002\u5c60\u6237\u7a81\u7136\u8df3\u8d77\u6765\uff0c\u7528\u5200\u780d\u72fc\u7684\u5934\uff0c\u53c8\u8fde\u780d\u4e86\u51e0\u5200\u628a\u72fc\u6740\u6b7b\u4e86\u3002\u4ed6\u521a\u60f3\u79bb\u5f00\uff0c\u8f6c\u8eab\u770b\u5230\u67f4\u8349\u5806\u540e\u9762\uff0c\u53e6\u4e00\u53ea\u72fc\u5728\u6316\u6d1e\uff0c\u60f3\u8981\u4ece\u67f4\u8349\u5806\u4e2d\u6253\u6d1e\u6765\u4ece\u540e\u9762\u653b\u51fb\u5c60\u6237\u3002\u72fc\u7684\u8eab\u4f53\u5df2\u7ecf\u94bb\u8fdb\u53bb\u4e00\u534a\uff0c\u53ea\u9732\u51fa\u5c41\u80a1\u548c\u5c3e\u5df4\u3002\u5c60\u6237\u5728\u540e\u9762\u780d\u6389\u4e86\u72fc\u7684\u540e\u817f\uff0c\u8fd9\u53ea\u72fc\u4e5f\u88ab\u6740\u6b7b\u3002\u4ed6\u624d\u9886\u609f\u5230\u524d\u9762\u7684\u72fc\u5047\u88c5\u7761\u89c9\uff0c\u539f\u6765\u662f\u7528\u6765\u8bf1\u5f15\u654c\u4eba\u7684\u3002
\u72fc\u4e5f\u662f\u72e1\u733e\u7684\uff0c\u800c\u8f6c\u773c\u95f4\u4e24\u53ea\u72fc\u90fd\u88ab\u6740\u6b7b\uff0c\u79bd\u517d\u7684\u6b3a\u9a97\u624b\u6bb5\u80fd\u6709\u591a\u5c11\uff1f\u53ea\u662f\u589e\u52a0\u4e86\u7b11\u6599\u800c\u5df2\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300a\u72fc\u300b\u8fd9\u7bc7\u6587\u7ae0\u63cf\u7ed8\u4e86\u8d2a\u5a6a\u3001\u51f6\u72e0\u3001\u72e1\u8bc8\u7684\u72fc\u7684\u5f62\u8c61\u3002\u542f\u793a\u6211\u4eec\u5bf9\u5f85\u50cf\u72fc\u4e00\u6837\u7684\u6076\u4eba\uff0c\u4e0d\u80fd\u59a5\u534f\u9000\u8ba9\uff0c\u800c\u8981\u50cf\u5c60\u592b\u4e00\u6837\u52c7\u6562\u6597\u4e89\u3001\u5584\u4e8e\u6597\u4e89\uff0c\u8fd9\u6837\u624d\u4f1a\u53d6\u5f97\u80dc\u5229\u3002\u300a\u72fc\u300b\u51fa\u81ea\u4e8e\u300a\u804a\u658b\u5fd7\u5f02\u300b\u662f\u6e05\u4ee3\u5c0f\u8bf4\u5bb6\u84b2\u677e\u9f84\u521b\u4f5c\u7684\u6587\u8a00\u77ed\u7bc7\u5c0f\u8bf4\u3002
\u84b2\u677e\u9f84\uff081640\u5e746\u67085\u65e5\uff0d1715\u5e742\u670825\u65e5\uff09\uff0c\u5b57\u7559\u4ed9\uff0c\u4e00\u5b57\u5251\u81e3\uff0c\u522b\u53f7\u67f3\u6cc9\u5c45\u58eb\uff0c\u4e16\u79f0\u804a\u658b\u5148\u751f\uff0c\u81ea\u79f0\u5f02\u53f2\u6c0f\uff0c\u73b0\u5c71\u4e1c\u7701\u6dc4\u535a\u5e02\u6dc4\u5ddd\u533a\u6d2a\u5c71\u9547\u84b2\u5bb6\u5e84\u4eba\uff0c\u6c49\u65cf\u3002\u4ee3\u8868\u4f5c\u6587\u8a00\u6587\u77ed\u7bc7\u5c0f\u8bf4\u96c6\u300a\u804a\u658b\u5fd7\u5f02\u300b\u3002
\u300a\u804a\u658b\u5fd7\u5f02\u300b\uff08\u7b80\u79f0\u300a\u804a\u658b\u300b\uff0c\u4fd7\u540d\u300a\u9b3c\u72d0\u4f20\u300b\uff09\u662f\u4e2d\u56fd\u6e05\u671d\u5c0f\u8bf4\u5bb6\u84b2\u677e\u9f84\u521b\u4f5c\u7684\u6587\u8a00\u77ed\u7bc7\u5c0f\u8bf4\u96c6\u3002\u6587\u4e2d\u6216\u63ed\u9732\u5c01\u5efa\u7edf\u6cbb\u7684\u9ed1\u6697\uff0c\u6216\u62a8\u51fb\u79d1\u4e3e\u5236\u5ea6\u7684\u8150\u673d\uff0c\u6216\u53cd\u6297\u5c01\u5efa\u793c\u6559\u7684\u675f\u7f1a\uff0c\u5177\u6709\u4e30\u5bcc\u6df1\u523b\u7684\u601d\u60f3\u5185\u5bb9\u3002\u63cf\u5199\u7231\u60c5\u4e3b\u9898\u7684\u4f5c\u54c1\uff0c\u5728\u5168\u4e66\u4e2d\u6570\u91cf\u6700\u591a\uff0c\u5b83\u4eec\u8868\u73b0\u4e86\u5f3a\u70c8\u7684\u53cd\u5c01\u5efa\u793c\u6559\u7684\u7cbe\u795e\u3002\u5176\u4e2d\u4e00\u4e9b\u4f5c\u54c1\uff0c\u901a\u8fc7\u82b1\u5996\u72d0\u9b45\u548c\u4eba\u7684\u604b\u7231\uff0c\u8868\u73b0\u4e86\u4f5c\u8005\u7406\u60f3\u7684\u7231\u60c5\u3002

1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问题研究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理解课文主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古今义不同(如“顾”),有的用法特殊(如“犬坐”“洞”“隧”),有的生僻难懂(如“苫蔽”“假寐”)。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这是一道开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熟读成诵。读得琅琅上口了,能背诵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不应忽视诵读,应把诵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基本熟读成诵。

二、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用法,“意暇甚”“意将隧入”的两个“意”,意思不同,前者指流露的情态,后者指内心的盘算;“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奔倚”表现的是两个动作,即跑过去,背靠着;“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文中用的是引申义。如此等等,在疏通文义时都应注意。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件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有关资料

一、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 ,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本篇结构严谨,照应周密,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叠,引人入胜,语言精练形象。全篇二百来字,但描述一屠杀两狼的惊险过程,细腻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三、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安余)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书中有一篇题为《狼三则》,写了关于狼的三则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记述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经过,揭示出狼的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该怎么讲

关于《狼》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翻译,我们认为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译文不妥当。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一只狼停下来了,前一只狼又追上来。

原文的“前”“后”是表明狼得骨的“先后”,还是表明狼行走次序的“前后”?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看,仅有一句说明两只狼开始行走的情况:而两狼并驱如故。这里的“并驱如故”,只是说“像原来一样一起跑”,而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在后面。狼行走有前后次序,是在屠户第一次扔骨头后才有的。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未得到骨头,跑到前面的那只狼;而“前狼”则是第一次得到骨头,落到后面的那只狼。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思正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

(“二”至“四”均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种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 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驰: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语言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 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和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为议论。
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2.理解中心意思。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

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理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

订正练习二、三。

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

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抄一遍课文。

第二种

一、课型设计: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预习要求

1.理解注释,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课文内容。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三、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 2.朗读课文 3.品读文章

四、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

五、教学环节

(一) 教学铺垫。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

(二) 一读:读准字词,读懂词义,翻译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缀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以下字词。

① 指出用法:止( ) 犬( ) 洞( ) 隧( )

② 理解字意:去( ) 股( ) 盖( ) 耳( )

③ 理解词意:少时( ) 顷刻( ) 变诈 ( ) 几何( )

④ 辨析字意: 目似瞑,意暇甚。 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三) 二读:读顺句子,理清思路,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

3.学生进行读法实践,理解故事的情节与朗读停顿的关系。演读全篇课文。

(四) 三读:读美文句,品读课文。

1.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

2.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3.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表现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请同学们自找内容,展开想象,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添枝加叶”的描叙。教师作适当点拨。

(五) 课堂小结

(六)作业:将此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千万不要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说。

dasfasf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