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院校有哪些专业

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一直保持在30%~40%的份额,1999年之后,高校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政策,其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2]因此,直面经济建设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发展到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专科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3左右,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均为第一。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358所,其中绝大多数院校开设有工学专业,工学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并呈现出比例逐年略有增长的趋势[3]。大学生就业方面,本科各学科门类中,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2009-2011年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2009-2010年工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在第二位,2011年为第一位[4]。
  从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总数与工学招生人数的绝对值来看,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高校招生总数由1994年的40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300万余人,工学招生数由1994年的18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100万余人。工程教育绝对规模发展之快,一是1999年之前,其规模的扩大更多是依赖于通过新增专业点实现的;二是1999年之后更多是依赖于现有专业点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的,且扩张速度与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吻合[5]。从相对数值看,工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重呈现了明显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45.72%下降到了2009年的31.39%,降低了14.33个百分点。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变化有关,有研究者在分析工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及博士在校生占全部工学在校生的百分比发现,专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急剧增加和本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减少,到2005年工学专科生在校生数量已经超过了工学本科在校生的数量[5]。这种变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对各类工程人才需要的,工程教育相对规模总体上与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当,说明工程教育相对规模的发展是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表1。
  数据来源: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4年至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反观我国实情,我们总有这样的数字让我们难以平静。比如核心技术,我们的手机出口量占全球近八成,却换不来1%的利润――这是不拥有关键技术的苦果。比如自主品牌方面,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6]。
  跨越和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尤其要有大批高端科技人才提供支持。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下属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9 073名科学家中,我国仅有206人,只占2.3%,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人,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24人。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0 000人左右[7]。这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当下,我们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变革工程教育理念,围绕工程教育理论和产业需要,借鉴合作教育、工程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新视角,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据报载,我国有210万名工程师,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却排在了第48位。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人,中国只有16万人,还不到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总数的70%。与“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数量下降形成反差的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员数量却是日本的3.68倍[8]。另外,在我国现有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大约只有16万人适合在外企工作。我国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而印度是25%,比利时的数字在75%以上[9]。这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有很大发展,但整体的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有最新研究表明,2010-2020年期间,确保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在4.53%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增长率和物质资本投资率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前提下,60%的目标能够实现[10]。但要真正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39%提高到60%以上,关键还是要依靠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工程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思想观念陈旧。表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总体思路等方面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主要是工程教育的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基础课甚至相当部分专业基础课是按照科学教育的理念组织的,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照工程的需要加以重组。专业课也主要是讲技术、讲分析,以还原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在学科定义、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都有待于根据工程的特点予以矫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一些国外引入的新理念尚未充分普及,大多数学校还谈不上创造性的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11]。见图1。
  图1 现行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是人才培养制度单一,具体体现在培养结构、层次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学科相对齐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不足,与新兴产业崛起,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距离,缺乏快速调整机制。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从表2可看出,以信息、机械、土建、运输、轻工、化工为代表的传统工程专业培养规模一直高居各类工程专业前列,相应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先发展产业的专业结构尚未形成。层次结构中,多层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以往过于重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忽视发展专科,导致总体上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不强。虽然近几年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推动和引导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占仅24.4%,这一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2],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这种结构性矛盾,也使得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
  三是人才培养平台薄弱。主要在教学平台、创新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方面支持欠缺。在教学方面,主要是研究型、数字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国际化教学等方面平台支撑有限。在创新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课内课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等方面不够紧密。尤其是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训练欠缺,使得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在校园文化方面,主要还没有真正形成“敢为人先,鼓励成功,协作创新,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例如,我们提倡追求真理和不怕失败的精神,但却在评价制度中充斥着急功近利;我们希望能够启迪学生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却在教学管理制度中设置了很多扼杀学生主动性的限制[13]。因而出现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不会提问”成为中国大学的短板[14],以及211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互动最差的现象[15]。这种情况不改变,大学将难以担当社会责任。
  四是社会创新氛围和环境欠缺。统计显示,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江河日下[16]。在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时至今日,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当今社会的各方面,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新时代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由于受中庸之道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枪打出头鸟”、“沉默是金”等不只是老调重弹,很多情况下还确实有经验教训。因此,人们只会趋利避害,朝着最不会出错也最不可能有所创新的方向走去。虽然新时代需要“容错”的风气,但中国人习惯要求人才成为道德和功业上的完人,而天才通常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也会饱受无数的酸甜苦辣,人们往往是在不加理解的基础上,想当然地对成功者赋予过多的道德苛求,对失败者缺少的是必要的包容或援手。虽然创新需要超越功利的追求,但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中,深深烙有实用主义的印迹,重手段而非重价值,重结果而非重探索。当不能立即带来实用价值时,创新往往被轻易抛弃。
  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
  (一)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就任何一个工程而言,它都具体流动性的特点,比如工程本身的全球流动与组合,工程人才所面对的全球服务,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流动。所以,工程教育应当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查建中教授针对当今工程教育改革战略问题,提出要尽快加速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拿大萨斯喀温大学的Chris Wang教授指出,全球化的工程教育需要扩大学生交流,需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全球工程教育联盟,这将有利于各国研究制定工程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17]。我国许多高校已与世界一些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派遣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讲学,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另外,注重吸引国外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较长时间地参与学校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总之,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工程教育,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
  (二)工程教育的社会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高校大力倡导和推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生产、科研部门的结合,发挥社会各界在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工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与拓宽,且以科研为纽带的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在工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与深入[18]。目前,工程教育正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军-地合作,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精神的推动下,国内大学主动联盟加力推动协同创新,这一举措,为全面提升工程人才质量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为造就詹天佑、茅以升式的我国21世纪的工程大师和巨匠奠定了基础,也是工程教育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工程教育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它往往要和一个系统相连,比如说物流、运输、环境等,都不是一个单单的具体工程,这些工程系统都与环境相连,仅仅依靠传统的工程学科知识很难回答和解释新的工程问题,需要其他学科领域和学者共同参与对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多学科和跨学科工程教育必然成为当今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地高校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在工业工程专业中,有的院校设置了加工制造、管理与经济、人环工程等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方面,如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与技术、社会工程学等大学科交叉专业的产生也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另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交缘与综合也成为当下人们注重的教育理念,它对培养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起到了重要影响。如,清华大学工科学生选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已占总学分的1/4左右[19]。
  (四)工程教育的多样性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类别,如有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成人高等工程教育等;二是发展定位,如有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等。见图2。
  图2 工程教育发展定位类型
  就应用型大学而言,主要从事工程教育,其发展定位有的是偏重于研究型,有的则偏重于应用型,应用型如果发展得很好,可以很知名,成为一流大学;同样,研究型也可以发展的很知名,成为一流大学。还有的高校可以按复合型发展,如图中间的很多辐射线。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允许每个专业在呈现出的辐射线上作出任何选择,但是自身的实际必须满足最低质量门槛,否则就不合格,只要达到这个最低质量门槛就可以发挥多样性。教育部正在有关高校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可以看作是高于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越过最低质量门槛之后其发展可以有多样,这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之要求:“要克服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分类发展,特色办学”。这种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实际是倡导高校要走特色发展之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 瀹夊窘宸ョ▼澶у鏈夊摢浜涗笓涓?
    绛旓細鍡紒鐪嬪埌澶у鎻愬嚭鐨勮繖涓棶棰橈紝鎯冲繀瀵瑰畨寰宸ョ▼澶у宸茬粡鏈夊崄瓒虫妸鎻★紝浠婂ぉ瀛﹂暱灏卞甫澶у浜嗚В涓涓嬪畨寰藉伐绋嬪ぇ瀛︾殑涓浜涚儹闂涓撲笟锛屼互鍙婂熀鏈俊鎭備竴锛瀛︽牎绠浠 瀹夊窘宸ョ▼澶у锛岀畝绉板畨宸ョ▼锛圓HPU锛夛紝浣嶄簬瀹夊窘鐪佽姕婀栧競锛屾槸涓鎵浠ュ伐涓轰富鐨勭渷灞炲绉戞楂樼瓑闄㈡牎鍜屽畨寰界渷閲嶇偣寤鸿闄㈡牎锛屾槸鍥藉涓タ閮楂樻牎鍩虹鑳藉姏寤鸿宸ョ▼锛堜簩鏈燂級...
  • 涓婃捣鐢垫満瀛﹂櫌鏈変粈涔鐗硅壊涓撲笟,涓撲笟鎺掑悕濡備綍
    绛旓細鍋囨爣鏄浠涔鏍风殑?涔呯 2023-06-09 鍏虫敞 瀛﹀鏇夸綘瑙g瓟! 涓婃捣鐢垫満瀛﹂櫌鏄竴鎵浠ュ伐绋嬬被涓撲笟涓轰富鐨楂樼瓑闄㈡牎,浠ュ叾宸ョ▼涓撲笟鍏锋湁鑹ソ鐨勬暀瀛﹁川閲忓拰瀹炶返鑳藉姏鑰岃憲鍚嶃備互涓嬫槸涓婃捣鐢垫満瀛﹂櫌鐨勪竴浜涚壒鑹蹭笓涓: 1. 鐢垫皵宸ョ▼鍙婂叾鑷姩鍖栦笓涓:璇ヤ笓涓氭槸瀛︽牎鐨勯噸鐐瑰缓璁惧绉,鐩墠鍦ㄥ叏鍥楂樻牎涓殑鎺掑悕杈冮珮銆傝涓撲笟鐨勭壒鐐规槸娉ㄩ噸鍩虹鐞嗚鐨...
  • 閲嶅簡寤虹瓚宸ョ▼鑱屼笟瀛﹂櫌鏈夊摢浜鍐烽棬涓撲笟?
    绛旓細閲嶅簡寤虹瓚宸ョ▼鑱屼笟瀛﹂櫌浣滀负涓鎵涓撴敞浜庡缓绛戝拰宸ョ▼绫绘暀鑲茬殑楂樼瓑鑱屼笟闄㈡牎锛屾彁渚涗簡澶氫釜涓撲笟渚涘鐢熼夋嫨銆傚叾涓紝涓浜涗笓涓氬彲鑳藉湪鍏紬瑙嗛噹涓笉濡傚叾浠栦笓涓氶偅涔堢儹闂紝浣嗗悓鏍峰叿鏈夊叾鐙壒鐨勯噸瑕佹у拰灏变笟鍓嶆櫙銆備互涓嬫槸涓浜涘彲鑳借璁や负鏄浉瀵瑰喎闂ㄧ殑涓撲笟锛氬競鏀垮伐绋嬫妧鏈細杩欎釜涓撲笟鍩瑰吇瀛︾敓鎺屾彙甯傛斂宸ョ▼鐨勮璁°佹柦宸ュ拰绠$悊绛夋妧鑳斤紝铏界劧...
  • 閲嶅簡宸ョ▼鑱屼笟鎶鏈闄鏈変粈涔堜笓涓,閲嶅簡宸ョ▼鑱屼笟鎶鏈闄㈡嫑鐢熶笓涓氳缃儏 ...
    绛旓細閲嶅簡宸ョ▼鑱屼笟鎶鏈闄㈡湁鍥藉湡璧勬簮璋冩煡涓庣鐞嗐佸疂鐜夌煶閴村畾涓庡姞宸ャ佹按鏂囦笌宸ョ▼鍦拌川銆佸伐绋嬫祴閲忔妧鏈佹祴缁樺湴鐞嗕俊鎭妧鏈佸湴绫嶆祴缁樹笌鍦熷湴绠$悊銆佺叅鐭挎櫤鑳藉紑閲囨妧鏈佺幆澧冪洃娴嬫妧鏈佺幆澧冨伐绋嬫妧鏈佸畨鍏ㄦ妧鏈笌绠$悊銆佽亴涓氬仴搴峰畨鍏ㄦ妧鏈佸缓绛戣楗板伐绋嬫妧鏈瓑涓撲笟锛屼互涓嬫槸閲嶅簡宸ョ▼鑱屼笟鎶鏈闄笓涓氳缃儏鍐碉紝渚涘ぇ瀹跺弬鑰冦1銆侀噸搴...
  • 瑗垮畨浜ら宸ョ▼瀛﹂櫌涓撲笟鏈夊摢浜
    绛旓細瑗垮畨浜ら宸ョ▼瀛﹂櫌缁忔祹绠$悊瀛﹂櫌锛氳储鍔$鐞嗭紙鏈锛夈佺墿娴佺鐞嗭紙鏈锛夈佷細璁°佺墿娴佺鐞嗐佺數瀛愬晢鍔°佸伐鍟嗕紒涓氱鐞嗐侀厭搴楃鐞涓撲笟銆傝タ瀹変氦閫氬伐绋嬪闄㈠闄粙缁嶏細瑗垮畨浜ら氬伐绋嬪闄㈡槸缁忓浗瀹舵暀鑲查儴鎵瑰噯鐨勫叏鏃ュ埗鏅氭湰绉楂樼瓑闄㈡牎锛屽垱鍔炰簬1994骞达紝鏄檿瑗跨渷鍞竴涓鎵浠ヨ建閬撲氦閫氱被涓撲笟涓轰富鐨勬櫘閫氭湰绉楂樻牎銆瀛︽牎鍧愯惤浜庘滃叧涓北姘...
  • 瀹夊叏宸ョ▼瀛﹂櫌鏈夊摢浜涗笓涓?
    绛旓細骞胯タ瀹夊叏宸ョ▼鑱屼笟鎶鏈闄㈡槸涓鎵浠ュ畨鍏ㄥ伐绋嬩负鐗硅壊鐨勫叏鏃ュ埗鏅楂樼瓑鑱屼笟闄㈡牎銆傚闄㈣鏈夊涓涓撲笟锛屽叾涓竴浜涚帇鐗屼笓涓氬寘鎷細1.瀹夊叏宸ョ▼鎶鏈細璇ヤ笓涓氬煿鍏诲叿澶囧畨鍏ㄥ伐绋嬭璁°佹柦宸ャ佺鐞嗙瓑鏂归潰鐨勭煡璇嗗拰鎶鑳界殑楂樼骇鎶鏈簲鐢ㄥ瀷浜烘墠銆傚鐢熸瘯涓氬悗鍙互鍦ㄧ熆灞便佸缓绛戙佸寲宸ョ瓑琛屼笟浠庝簨瀹夊叏绠$悊鍜屾妧鏈湇鍔″伐浣溿2.娑堥槻宸ョ▼鎶鏈細璇...
  • 璐靛窞宸ョ▼鑱屼笟瀛﹂櫌鏈夊摢浜涗笓涓?
    绛旓細璐靛窞宸ョ▼鑱屼笟瀛﹂櫌浣嶄簬涓浗璐靛窞鐪佺殑璐甸槼甯傦紝鏄竴鎵浠ユ妧鑳藉瀷搴旂敤鍨楂樼瓑鑱屼笟瀛﹂櫌涓轰富鐨勫绉戞уぇ瀛︺傝吹宸炲伐绋嬭亴涓氬闄㈡槸璐靛窞鐪佸敮涓涓鎵涓撲笟浠ュ伐绋嬫妧鏈负涓荤殑鑱屼笟闄㈡牎锛屼篃鏄吹宸炵渷鍞竴涓鎵浠ユ妧鏈瀷搴旂敤鍨嬮珮绛夎亴涓氬闄傚闄㈣鏈夋満鐢靛伐绋嬫妧鏈佽绠楁満绉戝涓庢妧鏈佺數瀛愪俊鎭伐绋嬫妧鏈佽嚜鍔ㄥ寲鎶鏈佽溅杈嗗伐绋嬫妧鏈佽交宸ョ汉缁...
  • 宸ョ▼鎶鏈涓撲笟鏈夊摢浜
    绛旓細宸ョ▼鎶鏈涓撲笟鏈夊摢浜 宸ョ鍦ㄦ垜鍥楂樼瓑闄㈡牎鏈涓撲笟涓崰鏈夊崄鍒嗛噸瑕佺殑鍦颁綅銆傘婃櫘閫楂樼瓑瀛︽牎鏈涓撲笟鐩綍銆嬩竴鍏辨湁涓撲笟506绉,宸ュ闂ㄧ被涓撲笟灏辨湁169绉,鍗犳绘暟鐨勪笁鍒嗕箣涓銆傛帴涓嬫潵鐢辨垜缁欐偍甯︽潵宸ョ▼鎶鏈笓涓氭湁鍝簺,甯屾湜瀵规偍鏈夋墍甯姪! 宸ョ▼鎶鏈被浜烘墠杈堝嚭鐨勫伐绉戠被涓撲笟 浠婂ぉ鎴戜滑灏辩涓澶х被宸ョ绫讳笓涓氳繘琛屽垎鏋愪粙缁嶃傞夊彇浜嗘湭鏉ュ嚑...
  • 骞胯タ鍒堕宸ョ▼鑱屼笟鎶鏈闄㈤兘鏈夊摢浜涗笓涓姣旇緝鐑?
    绛旓細骞胯タ鍒堕宸ョ▼鑱屼笟鎶鏈闄㈡槸涓鎵浠ュ伐绉戜负涓荤殑楂樼瓑鑱屼笟闄㈡牎锛屾嫢鏈夊涓涓撲笟渚涘鐢熼夋嫨銆備互涓嬫槸璇ュ闄㈤潪甯稿彈娆㈣繋鐨勫嚑涓笓涓氾細1. 鏈烘璁捐鍒堕犲強鍏惰嚜鍔ㄥ寲锛氭満姊拌璁″埗閫犲強鍏惰嚜鍔ㄥ寲鏄瀛﹂櫌鐨勯噸鐐逛笓涓氫箣涓锛屼篃鏄埗閫犱笟棰嗗煙鐨勬牳蹇冧笓涓氥傝涓撲笟鍩瑰吇瀛︾敓鍏峰鏈烘璁捐銆佸埗閫犮佽嚜鍔ㄥ寲鎺у埗绛夋柟闈㈢殑鐭ヨ瘑鍜屾妧鑳斤紝姣曚笟鍚庡彲浠ュ湪...
  • 瑗垮畨宸ョ▼澶у鏈夊摢浜涗笓涓
    绛旓細瑗垮畨宸ョ▼澶у鏈夌汉缁囧伐绋嬨佹満姊扮數瀛愬伐绋嬨佽嚜鍔ㄥ寲銆佽繃绋嬭澶囦笌鎺у埗宸ョ▼銆佺數瀛愪俊鎭伐绋嬨佹祴鎺ф妧鏈笌浠櫒銆佸簲鐢ㄥ寲瀛︺佺幆澧冪瀛﹀寲瀛﹀伐绋嬩笌宸ヨ壓銆佷汉鍔涜祫婧愮鐞嗐佷俊鎭鐞嗕笌淇℃伅绯荤粺銆佹湇瑁呰璁′笌宸ョ▼绛涓撲笟銆備竴銆闄㈡牎鍙戝睍鍘嗗彶 瑗垮畨宸ョ▼澶у鐨勫墠韬负1912骞村垱鍔炵殑鍖椾含楂樼瓑宸ヤ笟涓撻棬瀛︽牎鏈虹粐绉戯紝鍚庡巻缁忓浗绔嬪寳骞冲ぇ瀛﹀伐瀛﹂櫌绾虹粐...
  • 扩展阅读:旅游管理考研最好专业 ... 大专最有前途的15个专业 ... 专业评估排名一览表 ... 最不愁就业的3个专业 ... 氢能技术最好的专业 ... 2024最好专业好就业 ... 读职高的十大坏处 ... 六种专业不能考公务员 ... 学校排名2024最新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