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居里夫人外,还有谁曾获得诺贝尔奖? 除了居里夫人,还有谁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快快快!!!

\u9664\u4e86\u5c45\u91cc\u592b\u4eba\u4e4b\u5916\uff0c\u8fd8\u6709\u8c01\u5f97\u8fc7\u4e00\u6b21\u4ee5\u4e0a\u7684\u8bfa\u8d1d\u5c14\u5956?

\u6ce2\u5170\u88d4\u6cd5\u56fd\u5973\u7269\u7406\u5b66\u5bb6\u3001\u5316\u5b66\u5bb6\u5c45\u91cc\u592b\u4eba\uff0c\u56e0\u53d1\u73b0\u653e\u5c04\u6027\u7269\u8d28\u548c\u53d1\u73b0\u5e76\u63d0\u70bc\u51fa\u956d\u548c\u948b\u8363\u83b71903\u5e74\u8bfa\u8d1d\u5c14\u7269\u7406\u5b66\u5956\u548c1911\u5e74\u7684\u5316\u5b66\u5956\u3002 \u7f8e\u56fd\u7269\u7406\u5b66\u5bb6\u5df4\u4e01\u56e0\u53d1\u660e\u4e16\u754c\u4e0a\u7b2c\u4e00\u652f\u6676\u4f53\u7ba1\u548c\u63d0\u51fa\u8d85\u5bfc\u5fae\u89c2\u7406\u8bba\u5206\u83b71956\u548c1972\u5e74\u8bfa\u8d1d\u5c14\u7269\u7406\u5b66\u5956\u3002 \u7f8e\u56fd\u5316\u5b66\u5bb6\u9c8d\u6797\u56e0\u4e3a\u5c06\u91cf\u5b50\u529b\u5b66\u5e94\u7528\u4e8e\u5316\u5b66\u9886\u57df\u5e76\u9610\u660e\u4e86\u5316\u5b66\u952e\u7684\u672c\u8d28\u3001\u5e76\u81f4\u529b\u4e8e\u6838\u6b66\u5668\u7684\u56fd\u9645\u63a7\u5236\u5e76\u53d1\u8d77\u53cd\u5bf9\u6838\u5b9e\u9a8c\u8fd0\u52a8\u800c\u8363\u83b71954\u5e74\u7684\u5316\u5b66\u5956\u548c1962\u5e74\u7684\u548c\u5e73\u5956\u3002 \u82f1\u56fd\u751f\u7269\u5316\u5b66\u5bb6\u6851\u683c\u7531\u4e8e\u53d1\u73b0\u80f0\u5c9b\u7d20\u5206\u5b50\u7ed3\u6784\u548c\u786e\u5b9a\u6838\u9178\u7684\u78b1\u57fa\u6392\u5217\u987a\u5e8f\u53ca\u7ed3\u6784\u800c\u5206\u83b71958\u548c1980\u5e74\u7684\u8bfa\u8d1d\u5c14\u5316\u5b66\u5956\u3002

\u7f8e\u56fd\u7269\u7406\u5b66\u5bb6\u5df4\u4e01\uff0c\u7f8e\u56fd\u5316\u5b66\u5bb6\u9c8d\u6797\uff0c\u82f1\u56fd\u751f\u7269\u5316\u5b66\u5bb6\u6851\u683c

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1年
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德国赫尔曼·费歇尔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瑞典阿累尼乌斯
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
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德国阿道夫·拜耳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法国穆瓦桑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
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
德国奥托·瓦拉赫:
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

1911年
法国玛丽亚·居里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
法国格利雅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
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
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
德国弗里茨·哈伯
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20年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
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

1921年
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5年
奥地利理查德·席格蒙迪
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
瑞典斯维德伯格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德国海因里希·维兰德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英国亚瑟·哈登和瑞典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
德国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1931-1940

1931年
德国卡尔·博施和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
美国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美国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重氢(氘)

1935年
法国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伦·约里奥-居里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年
荷兰Petrus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
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英国沃尔·霍沃思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瑞士保罗·卡勒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
奥地利理查德·库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德国阿道夫·布特南特
对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利奥波德·雷吉卡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1950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
匈牙利格奥尔格·赫维西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德国奥托·哈恩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芬兰阿图里·维尔塔南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士·萨姆纳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美国约翰·那斯罗蒲和温德尔·斯坦利
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
英国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瑞典阿纳·蒂塞利乌斯
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美国威廉·吉奥克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德国奥托·狄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1951-1960

1951年:埃德温·马蒂松·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发现了超铀元素

1952年: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
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

1954年:莱纳斯·鲍林
化学键的研究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
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
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
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1959年:加洛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威拉德·利比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1970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
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福德·诺里奇, 乔治·波特
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1968年:拉斯·昂萨格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

1969年:德里克· 巴顿,奥德·哈塞尔
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

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1980

1971年:格哈得·赫尔茨伯格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
前者: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后两位: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3年:厄恩斯特·奥托·费歇尔,杰弗里·威尔金森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
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大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

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 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
前者: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后者: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

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

1978年:彼得·米切尔
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980年:保罗·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伯格: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吉尔伯特和桑格: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1-1990

1981年:福井谦一, 罗德·霍夫曼
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1982年:艾伦·克卢格
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

1983年:亨利·陶布
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

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 杰罗姆·卡尔勒
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

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 李远哲, 约翰·波拉尼
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 让-马里·莱恩, 查尔斯·佩特森
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

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姆特·米歇尔
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

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 托马斯·切赫
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1991-2000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欧拉
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

1995年:保罗·克鲁岑, 马里奥·莫利纳, 弗兰克·罗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1996年:罗伯特·苛尔, 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博士, 理查德·斯莫利
他们发现了富勒烯

1997年:保罗·博耶, 约翰·沃克尔,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
博耶和沃克尔: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斯科:离子传输酶的发现, 钠钾离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 约翰·波普
前者: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后者: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
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2000年:艾伦·黑格,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白川英树
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21世纪

2001-2010

2001年:威廉·诺尔斯, 野依良治, 卡尔·巴里·夏普雷斯
诺尔斯和野依: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夏普雷斯: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芬恩, 田中耕一
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艾格瑞, 罗德里克·麦金农
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
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斯、理查德·施罗克
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也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薰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比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1、镭之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象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X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她还根据实验结果预料: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并精确地测量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这说明实验的矿物中含有一种人们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果断地在实验报告中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努力要通过实验证实它。在这关键的时刻,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的发现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关于结晶体的研究,来和她一道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但是,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拿到了一点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原来所做的估计太乐观了。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只是由于这种混合物的放射性极强,所以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要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动摇了几世纪以来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科学家们历来都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存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变的。按照传统的观点是无法解释钋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所发出的放射线的。因此,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虽然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都感到有兴趣,但是心中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们的态度更为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也为了进一步研究镭的各种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

一切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开始时,他们并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寻找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强的放射性。他们据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购买或设计的简单的仪器。他们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分头开展研究。由居里先生试验确定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象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的强大放射性,能进一步查明放射线的许多新性质。以使许多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医学研究发现,镭射线对于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细胞,一经镭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坏了。这个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异常迅速的细胞组成的,镭射线对于它的破坏远比周围健康组织的破坏作用大的多。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金子一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贵重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著名科学家。

  • 涓虹瀛︾尞韬殑绉戝瀹舵湁鍝簺
    绛旓細鐜涗附路灞呴噷锛圡arie Curie锛1867骞11鏈7鏃モ1934骞7鏈4鏃ワ級锛屽嚭鐢熶簬鍗庢矙锛屼笘绉扳灞呴噷澶汉鈥濓紝鍏ㄥ悕鐜涗附浜毬锋柉鍏嬫矁澶氬か鏂崱路灞呴噷锛圡aria Skłodowska Curie锛夛紝娉曞浗钁楀悕娉㈠叞瑁旂瀛﹀銆佺墿鐞嗗瀹躲佸寲瀛﹀銆1903骞达紝灞呴噷澶鍜岃礉鍏嬪嫆灏旂敱浜庡鏀惧皠鎬х殑鐮旂┒鑰屽叡鍚鑾峰緱璇璐濆皵鐗╃悊瀛﹀ 锛1911骞达紝鍥犲彂鐜...
  • 鍜灞呴噷澶汉鏈夊悓鏍峰搧璐ㄧ殑浜虹殑浜嬭抗(瑕佺煭鍟)楂樺垎!!
    绛旓細灞呴噷澶汉 Marie Curie(1867-1934)娉曞浗绫嶆尝鍏扮瀛﹀,鐮旂┒鏀惧皠鎬х幇璞,鍙戠幇闀拰閽嬩袱绉嶆斁灏勬у厓绱,涓鐢熶袱搴鑾疯璐濆皵濂栥傚眳閲屽か浜 Marie Curie(1867-1934)娉曞浗绫嶆尝鍏扮瀛﹀,鐮旂┒鏀惧皠鎬х幇璞,鍙戠幇闀拰閽嬩袱绉嶆斁灏勬у厓绱,涓鐢熶袱搴﹁幏璇鸿礉灏斿銆備綔涓烘澃鍑虹瀛﹀,灞呴噷澶汉鏈変竴鑸瀛﹀鎵娌℃湁鐨勭ぞ浼氬奖鍝嶃傚挨鍏跺洜涓烘槸鎴愬姛濂虫х殑鍏堥┍,...
  • 涓嬪垪绉戝瀹,鑾峰緱杩囪璐濆皵鐗╃悊瀛﹀鐨勬槸( )
    绛旓細鏉ㄦ尟瀹1957骞寸敱浜庝笌鏉庢斂閬撴彁鍑虹殑鈥滃急鐩镐簰浣滅敤涓畤绉颁笉瀹堟亽鈥濊蹇佃瀹為獙璇佹槑鑰屽叡鍚鑾峰緱璇璐濆皵鐗╃悊瀛﹀.涓佽倗涓鏇捐幏寰1976骞磋璐濆皵鐗╃悊瀛﹀銆備粬鏇惧彂鐜颁竴绉嶆柊鐨勫熀鏈矑瀛愶紝骞朵互鐗╃悊鏂囩尞涓範鎯敤鏉ヨ〃绀虹數纾佹祦鐨勬媺涓佸瓧姣嶁淛鈥濆皢閭g鏂扮矑瀛愬懡鍚嶄负鈥淛绮掑瓙鈥濄傚惔鍋ラ泟鏍哥墿鐞嗗瀹讹紝鈥滀笢鏂灞呴噷澶汉鈥濄傚湪尾琛板彉鐮旂┒棰嗗煙...
  • 澶栧浗鍚嶄汉鏈夊摢浜 鐜颁唬鐨
    绛旓細鐢变簬鍙戠幇鏀惧皠鎬э紝灞呴噷澶鍜岃礉鍙嫆鑰冲叡鍚鑾峰緱浜1903骞磋璐濆皵鐗╃悊瀛﹀銆1906骞达紝姣斿焹灏斅峰眳閲屽洜杞︾ジ涓嶅垢閫濅笘锛屽勾浠47宀併傛瘮鍩冨皵路灞呴噷鍘讳笘鍚锛屽眳閲屽か浜蹇嶅彈鐫宸ㄥぇ鐨勬偛鐥涳紝鎺ヤ换浜嗗ス涓堝か鍦ㄥ反榛庡ぇ瀛︾殑鐗╃悊瀛︽暀鎺堣亴浣嶏紝鎴愪负璇ユ牎绗竴浣嶅コ鏁欐巿銆傚ス缁х画鏀惧皠鎬х殑鐮旂┒宸ヤ綔銆1910骞达紝濂瑰拰娉曞浗鍖栧瀹跺痉鍒埍灏旇涓璧峰垎鏋愬嚭...
  • 涓浜涗紵澶х殑绉戝瀹朵负浜嗕粬浠殑鍙戞槑鍙戠幇鑰屼粯鍑烘儴閲嶇殑浠d环,渚嬪銆
    绛旓細1銆佸竷椴佽锛氭嫇灞曚簡鍝ョ櫧灏肩殑鏃ュ績璇磋锛岃澶勪互鐏垜鐑ф銆2銆灞呴噷澶汉锛氱爺绌舵斁灏勬у厓绱狅紝韬偅鐧岀棁锛堢櫧琛鐥咃級銆3銆侀倱绋煎厛锛氫袱寮瑰厓鍕嬶紝鍙楀埌鏍歌緪灏勶紝韬偅鐩磋偁鐧岋紝涓嶅垢浜62宀侀濅笘銆4銆佸笇甯曠储鏂細鍙戠幇浜嗘棤鐞嗘暟鏍瑰彿2锛屼笉鑳借〃绀轰负涓ゆ鏁颁箣鍟嗭紝浠庤屽鑷翠簡瑗挎柟鏁板鍙蹭笂鐨勭涓娆℃暟瀛﹀嵄鏈 銆 鏃犵悊鏁扮殑鍙戠幇,浣挎暟鐨...
  • 涓栫晫鍘嗗彶涓婃湁鍝簺绉戝瀹?
    绛旓細涓栫晫鏈鏈夋潈濞佸崄澶х瀛﹀锛氬崄銆 鎷夋櫘鎷夋柉(1749锝1827) 澶╀綋鍔涘鐨勪富瑕佸鍩轰汉锛屾槸澶╀綋婕斿寲瀛︾殑鍒涚珛鑰呬箣涓锛屾槸鍒嗘瀽 姒傜巼璁虹殑鍒涘浜猴紝鏄簲鐢ㄦ暟瀛︾殑鍏堣函銆備節 銆佽幈甯冨凹鑼 1646.7.1.鈥1716.11.14 寰峰浗鏈閲嶈鐨勮嚜鐒剁瀛﹀銆佹暟瀛﹀銆佺墿鐞嗗瀹躲佸巻鍙插瀹跺拰鍝插瀹讹紝鍜岀墰椤垮悓涓哄井绉垎鐨勫垱寤轰汉銆傚叓銆 灞呴噷澶汉锛...
  • 鍒椾妇鍑犱釜鍚嶄汉鍥犱负鏈夎嚜淇¤屾垚鍔熺殑鏁呬簨
    绛旓細鈥濅粬鍧氬畾浜嗗繀鑳滅殑淇″康锛屽潥鎸佺爺绌讹紝缁堜簬浣库滅浉瀵硅鈥濇垚涓 20涓栫邯鐨勪紵澶х悊璁猴紝涓句笘鐬╃洰銆2锛灞呴噷澶汉鍜岄暛 鈥斺旀湁淇″績锛屾墠鑳藉厠鏈嶇溂鍓嶅洶闅撅紝鐪嬪埌鍏夋槑鍓嶆櫙 灞呴噷澶汉涓轰簡鎻愬彇绾暛锛屼互渚挎祴瀹氶暛鐨勫師瀛愰噺锛屽悜绉戝璇佸疄闀殑瀛樺湪锛屾浘缁堟棩绌跨潃娌炬弧鐏板皹鍜屾薄娓嶇殑宸ヤ綔鏈嶏紝鍦ㄦ瀬鍏剁畝闄嬬殑妫氬眿閲岋紝鐢ㄥ拰濂瑰樊涓嶅涓鑸珮鐨勯搧鏉...
  • 涓浜涘悕浜虹殑浜嬭抗
    绛旓細鐢变簬鍙戠幇鏀惧皠鎬,灞呴噷澶鍜岃礉鍙嫆鑰冲叡鍚鑾峰緱浜1903骞磋璐濆皵鐗╃悊瀛﹀銆 1906骞,姣斿焹灏斅峰眳閲屽洜杞︾ジ涓嶅垢閫濅笘,骞翠粎47宀併傛瘮鍩冨皵路灞呴噷鍘讳笘鍚,灞呴噷澶汉蹇嶅彈鐫宸ㄥぇ鐨勬偛鐥,鎺ヤ换浜嗗ス涓堝か鍦ㄥ反榛庡ぇ瀛︾殑鐗╃悊瀛︽暀鎺堣亴浣,鎴愪负璇ユ牎绗竴浣嶅コ鏁欐巿銆傚ス缁х画鏀惧皠鎬х殑鐮旂┒宸ヤ綔銆1910骞,濂瑰拰娉曞浗鍖栧瀹跺痉鍒埍灏旇涓璧峰垎鏋愬嚭绾暛鍏冪礌,纭畾...
  • 涓瀹朵簲浜哄洓娆鑾疯濂,灞呴噷澶汉鐨勫搴埌搴曟湁澶氱墰?
    绛旓細鑰屾渶浠や汉浠劅鍒版儕璁惰禐鍙圭殑鏄紝浠栨浘鍜灞呴噷澶汉鍦1903骞村叡鍚岃幏寰椾簡璇鸿礉灏旂墿鐞嗗濂栵紒杩欎袱浣嶆湁澶ф櫤鎱х殑浜猴紝浠栦滑鐨勫瀛愪篃闈炲悓瀵诲父銆備粬浠殑灏忓コ鍎胯壘鑺•灞呴噷锛屾槸浼樼鐨勯煶涔愭暀鑲插鍜屼汉鐗╀紶璁颁綔瀹讹紝鏇炬挵鍐欎粬鐨勬瘝浜蹭紶璁帮紝銆婂眳閲屽か浜轰紶銆嬨備粬浠殑澶уコ鍎夸紛闆峰•灞呴噷锛屾浘鑾峰緱璇璐濆皵鍖栧濂栵紝濂圭殑涓堝か寮楅浄寰烽噷...
  • 灞呴噷澶汉鍥犱负鍙戠幇浜嗛暛鑰岀櫥涓婁簡璇鸿礉灏斿鐨勯濂栧彴2012骞存垜鍥界殑鏂囧瀹惰皝...
    绛旓細鏄帿瑷锛2012骞磋璐濆皵鏂囧濂栨巿浜堜腑鍥戒綔瀹惰帿瑷锛岃帿瑷鎴愪负鏈夊彶浠ユ潵棣栦綅鑾峰緱璇璐濆皵鏂囧濂栫殑涓浗绫嶄綔瀹躲
  • 扩展阅读:为什么不建议年轻人做海员 ... 居里夫人受到多少辐射 ... 居里夫人的外孙女 ... 中国居里夫人的丈夫 ...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 ... 居里夫人获得什么奖 ...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 ... 居里夫人捐献镭 ... 居里夫人身上获得的启迪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