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末唐初军队体制的问题。 一部小说,主角叫老九还是什么,讲的是隋末唐初的事,主角是李世...

\u5173\u4e8e\u968b\u672b\u5510\u521d\u7684\u7535\u89c6\u5267\u6709\u54ea\u4e9b?

\u300a\u5510\u592a\u5b97\u674e\u4e16\u6c11\u300b\u300a\u859b\u4ec1\u8d35\u4f20\u5947\u300b\u300a\u968b\u5510\u82f1\u96c4\u4f20\u300b

\u7be1\u5510\uff1f\uff1f\uff1f\uff1f

隋末唐初军队体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隋唐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役制度。在隋朝以前,府兵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归州县管理这在战乱不息、军队调动频繁的时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因军人隐匿户口,不纳租税,隋文帝便把军人的户口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建立起来了。府兵一方面在地方落籍生产,另一方面仍保留军籍。

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保证了中央政府能随时调动兵力。府兵制的实行扩大了兵源,而且兵将分离,不易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府兵出征时,自带武器、军粮等,使沉重的军费加在了农民的身上。

唐初时府兵的地位较高,参加出征兵役可以得到勋绩,死亡者可家属获得抚恤,这时府兵的征调还不是很困难。但到了唐高宗以后,战争频繁,不仅勋绩不行,甚至还要夺勋破赐,一些地主富豪势力便想方设法逃脱服役,兵役的负担就落在了贫下户上。由于土地的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贫下户逐渐失去土地,无力自备粮食,加之战事频繁,兵士逃亡较多,到开元年间,府兵制濒临崩溃。

唐玄宗时,为了增加军事力量,决定实行募兵制。寓兵于农变成了兵农分离,使军人单独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同时内地与边疆重镇的兵力部署也不一样:外重内轻。募兵制基本上是由国家供应粮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的消耗,有利于 生产的发展。不过募兵制下的庞大军费最终加在农民的身上,增加农民的税赋负担;同时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军队兵将之间形成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了一方的势力。

历史书上说的就是府兵制--募兵制。。
本质:都是地方藩镇集团体制

rs、、、、、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朝 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在皇帝直接统辖下,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 2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炀帝时,改骠骑府为鹰扬府,置鹰扬郎将,并取消将军、都督等名号。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的方略,分置在京城及冲要地区。12卫除临时受命征伐外,平时主要担任京城宿卫和其他军事要地或重要设施的驻守。府兵与禁兵及其他军队相互为用,相互钳制,以便皇帝控制军队和维护全国统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在代周前后曾下令将府兵将领赐胡姓的恢复本姓,军人也不再随从将领的姓氏;重新整理乡兵,将私家部曲收编为国家军队。开皇十年 (590),又颁布诏书,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北史·隋本纪》)军户编入民户,改属州县管辖,不再存在。但军人仍有军籍——“军名”,无论在军、在役或在家,凡军役范围内的事宜,均属军府管理。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这是隋朝及唐初府兵制的特点。
  隋朝常备兵约60~70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万上下。炀帝时,大肆扩军,“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食货》),还“募民为骁果”,而“骁果之家,蠲免赋役”(《北史·隋本纪》)。因此,“租赋之入益减”(《隋书·食货》),府兵制也遭到削弱。
  唐朝 初期恢复府兵制,较隋朝更为完备。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平时隶属于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的东宫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 人。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战时经皇帝任命,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兵志》)重要军机大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尚书省的兵部,主要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免,军队的编制、简点和轮番,以及图籍、厩牧、甲仗的管理等。
  太宗时整顿府兵制度,12卫各领40~60府。鹰扬府恢复骠骑府、车骑府的旧名,不久又改为折冲府,“因地立称”,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上府为1200人,中府为1000人,下府为 800人。全国最多时共设634府,府兵约60万人,主要分布于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旨在“居重驭轻”(《陆宣公奏议》卷八),“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兵制》)。
  折冲府为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每府置折冲都尉 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斧、钳、锯等,均有定数。府兵自用的武器、装具和征途所需粮食皆自备。马匹不足,由官府供给。平时训练在冬季进行,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习战。
  府兵的调遣、指挥权属于朝廷。凡发兵10人以上,除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乃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称上番。由兵部依各府离京师远近,确定上番的次数,每次1月,平均每年在役可达3月左右。部分府兵被派遣到冲要地区戍守,一般为1年一次。
  府兵的来源,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后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按照规定,“三年一简”,即3年征一次兵。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都是简点对象。简点标准,以资财、材力、丁口三者为据,“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实为终身服役。后来,征战益多,勋赏不兑现,社会地位下降,地主也渐渐厌恶当兵,特别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逐步废坏,军资无所依靠,府兵乃纷纷“亡匿”、“耗散”。玄宗时,下令将服役期减少至15年,自25岁起服役,40岁乃止;又将“三年一简”改为“六年一简”(《新唐书·兵志》),但都未实现,以致折冲府无兵上番。天宝八年(749),被迫停止上番,折冲府从此名存实亡。
  由于府兵制日趋败坏,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从开元十年(722)起,大规模召募壮士充宿卫。开元十二年,更名为骑。次年,骑达12万人,分隶于12卫,每卫1万人,又分为6番,轮流上番服役。平时近营为堋,教阅弓弩,免除赋役,资粮由官府供给。骑多是被强迫入募和已逃亡再来应募的折冲府卫士,实际上是摊派兵役,其重要变化是由尽义务变为受雇佣。骑自始就很衰弱,其召募亦无定制,前后只维持20余年。
  唐初,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从12卫府轮番调来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单独组建、驻防宫城北门的禁兵,称北衙禁兵。他们最初是从跟随李渊起事的军人中简选3万人组成,称为“元从禁军”(《新唐书·兵志》),系父子相代,专事宫城宿卫。以后,太宗又从中选善骑者百人,供戍卫、田猎之用,号“百骑”。另置北衙 7营,选骁壮者,于玄武门左右屯营,号“飞骑”。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玄宗时,增左、右龙武军;肃宗后,也多有更易。禁兵一般是召募来的,历来骄惰怯弱,后受宦官控制,更加腐败。但是,唐朝后期主要靠禁兵维持残局。
  唐初,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称镇、戍。镇与戍均有上、中、下之分。上镇 500人、中镇300人、下镇300人以下,每镇设镇将、镇副各 1人。上戍50人、中戍30人、下戍30人以下,每戍设戍主、戍副各 1人。此外,在少数地方,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各设使和副使统领,有的由州刺史兼任使职。地方兵中多为各地轮番到边境戍守的戍卒,称“防人”, 3年一代,自备资粮;另有少数召募来的兵,称“防丁”或“丁防”。玄宗时,在戍卒中召募能更住 3年者,官给赐物;后又召募长期从军的健儿,称“长征健儿”,资粮等均由官给,称为“官健”,是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人。后期,地方藩镇的军人主要是这类“官健”。从武则天时期起,北边部分州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团结兵一般是“选丁户殷赡,身材强壮者充之”(《唐六典·尚书兵部》)。官府给予身粮、酱菜,免其征赋。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防卫边疆。他们由州刺史或节度使统辖。
  唐朝还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军事法律,如《卫禁律》、《擅兴律》、《捕亡律》、《宫卫令》、《军防令》、《兵部式》、《兵部格》,对军人的职守、赏罚等有较详细的规定,凡违犯了“令”、“式”中的有关规定,就要依“律”、“格”给予惩处。
  唐末,各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权,凭借其拥有的土地、人丁、财赋,豢养大批军队,与朝廷抗衡,改变了“内重外轻”的态势。安史之乱以后,割据日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矣”(《新唐书·兵志》)。

  唐的中央**核心机构,继承了隋的制度,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因太宗在即位前曾担任过,故以后长期缺而不设,提升次一级的长官: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下有左、右丞为副手,再下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尚书省统率六部。
  中书省:为天子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对应六部),具体掌草诏文书。开元初年,另设他官掌诏命,称为“知制诰”。又有又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为谏官。
  门下省:审核天子大政文书的机构,中书省发出的文书,均需交其审核,无异议的交尚书省执行,有异议的退回中书省,时称“封驳”。同时,还负责对下面呈送的文书进行审核。长官为侍中,副手为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具体掌审核事,对有异议的文书,涂勾后退回中书省,唤作“涂归”。又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为谏官。无论中书省还是门下省的谏官,都有五种谏法: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
  三省的长官,为当然的宰相,因尚书令的缺置,中书令、侍中成为实际主持政务的最高长官。左、右仆射或次一级的官员担任宰相,在其本职之后,需加上参知机务、参知机密、参知政事、参知军国重事等名号,也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令、侍中皆是三品。到唐中期,中书令、侍中提升为二品,从而改为“同中书门下”。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多不设中书令、侍中,常用次级官员如侍郎等担任宰相。唐的宰相无定员、无常制,少则两人,或四五人,或七八人,在武则天时期,曾达到过十人。
  唐初,为了三省长官讨论事务的便利,在门下省设立了“政事堂”,以供他们联合办公。武则天时期,裴炎任中书令,将“政事堂”迁入了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任中书令,为了集权,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在其下设立了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务房,以分管各事务。
  尚书省下的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分掌全国各种行政事务,其办事处称为“都堂”,长官为尚书,副手为侍郎。下各设四司,长官为郎中,每一司称为“头司”,其名称与本部相同;另三司称为“子司”。此外,六部之间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下行”。如此,不仅体现了各部在**中的地位,且便于官员的升迁。
  吏部掌管对文官的选举、勋封、考课。下分四司:吏部司,掌管文官的品阶、朝集、禄赐、告身、借使,以及流外官。司封司,掌管封爵、朝会、赐级。司勋司,掌管勋级。考功司,掌管官员功过善恶的考课。
  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民众、钱粮、贡赋。下分四司:户部司,掌管户口、田地、赋役、贡献、婚姻、继嗣、账籍。度支司,掌管租赋、物产、转运。金部司,掌管府库出纳、度量衡、市场、赐物。仓部司,掌管粮仓,以及义仓、常平仓。
  礼部掌管国家礼仪、祭祀、贡举。下分四司:礼部司,掌管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喜丧。祀部司,掌管祭祀、天文、时辰、卜筮、医药、僧尼。膳部司,掌管陵庙祭品。主客司,掌管诸王、蕃使朝见。
  兵部掌管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器、军械。下分四司:兵部司,掌管武官品阶、府兵、校考、告身。职方司,掌管地图、城隍、镇戍、烽火、道路,以及异族归化。驾部司,掌管舆辇、车乘、传驿、厩牧。库部司,掌管兵器、军队仪仗。
  刑部掌管律令、刑法、狱事。下分四司:刑部司,掌管律法、复审大理以及天下所呈案子。都官司,掌管俘虏、官奴。比部司,掌管赋税、经费、俸禄、赎罪。司门司,掌管门关出入。
  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办公笔纸。下分四司:工部司,掌管城池土木建筑。屯田司,掌管屯田、在京文武官的职田、各机关的公廨田。虞部司,掌管京城街道、林苑、打猎、山泽草木,以及对百官、蕃客日常生活的供应。水部司,掌管水津、舟船、渠道、堤防、捕鱼、漕运、碾磨。
  三足鼎立的三省制,以及下属的六部,构成了一套有完整系统且运转灵活的中央**机构。

  唐 地 方 官 制
  唐的地方行政系统,是州(郡)、县两级制。
  州(郡)按户口多少分上、中、下三类,满四万户为上州,满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开元期间,特设四辅州(京畿之地)、六雄州、十望州、十紧州(以上三种州均在军事要地),加于上、中、下三州之上,形成七等。州长官为刺史,下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
  县分八等,京县,设在京师之地;畿县,设在畿辅之地;望县,满四千户;紧县,满三千户;上县,满二千户;中县,满一千户;中下县,不满一千户;下县,不满五百户。县长官为县令,下属有县丞、主簿等。
  在与州(郡)平级但较为特殊的地区设府,政治地位在州(郡)之上。
  一种是首都地区,如西京长安地区为京兆府,东都洛阳地区为河南府,北都太原地区为太原府。一种是重要地区,如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的长官为府尹,后改为留守,下属有别驾、长史、司马等。
  在重要军事地区设都督府。
  都督府,或称大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类。其由亲王任都督,但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都督府仅管本地区的军事,民事由当地的刺史管理。
  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都护府,或称大都护府,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其也由亲王任都护,同样在京师遥领,实际事务由长史主管。著名的都护府有安东、安南、安西、安北等。下设都督州,长官为都督,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版图归朝廷,赋税自主,人称羁州。
  军事方面有节度使、经略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节度使,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管和唐前期的使持节都督。睿宗时将此改造为节度使,设置于全国边境八个重要军事地区。到玄宗时,进行了调整,共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岭南为经略使,职能等同节度使)十节度使,以经营民族事务。节度使为藩镇长官,驻地称为镇衙,所统之兵称衙兵。其下属有副大使知节度事、留后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等等。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遍布全国各地,手握军政双重大权,各自形成了割据、半割据的状态,成为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御使,安史之乱后,由州刺史兼统地方防御部队,建防御使之名。
  团练使,地方团结兵(对地方壮丁加以组织与训练的部队)的长官,也多由州刺史兼任。
  唐人将所有的官员分为内外官,内官指的是京官,外官指的是地方官。起初,风气重内官而轻外官,因京官实际地位高,待遇优越,且容易升迁。有些外官将京官上任比喻为登仙路。然在安史之乱后,整个观念发生了颠倒,变成了重外官而轻内官。其原因是中央**财政极为困难,常常发不出官员的俸禄,而地方**,尤其是节度使所在的藩镇,利用权利包揽地方的赋税,对其属官能给予叫高的俸禄,由此,京官大批地向地方流去。此外,中央**的权利遭到极大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地方**,内官的形象相应一落千丈,相形之下,外官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唐贞观十一年位阶[俗称非实授官]
  (品级)从一品,(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阶)骠骑大将军,(勋官)无;(品级)正二品,(文散官)特进,(武散阶)辅国大将军,(勋官)上柱国;(品级)从二品,(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阶)镇军大将军,(勋官)柱国;(品级)正三品,(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阶)冠军大将军,(勋官)上护军;(品级)从三品,(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阶)云麾将军,(勋官)护军;(品级)正四品上,(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阶)忠武将军,(勋官)上轻车都尉;(品级)正四品下,(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阶)壮武将军,(勋官)无;(品级)从四品上,(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阶)宣威将军,(勋官)轻车都尉;(品级)从四品下,(文散官)中大夫,(武散阶)明威将军,(勋官)无;(品级)正五品上,(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阶)定远将军,(勋官)上骑都位;(品级)正五品下,(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阶)宁远将军,(勋官)无;(品级)从五品上,(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阶)游骑将军,(勋官)骑都尉;(品级)从五品下,(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阶)游击将军,(勋官)无;(品级)正六品上,(文散官)朝议郎,(武散阶)昭武校尉,(勋官)骁骑尉;(品级)正六品下,(文散官)承议郎,(武散阶)昭武副尉,(勋官)无;(品级)从六品上,(文散官)奉议郎,(武散阶)振威校尉,(勋官)飞骑尉;(品级)从六品下,(文散官)通直郎,(武散阶)振威副尉,(勋官)无;(品级)正七品上,(文散官)朝请郎,(武散阶)致果校尉,(勋官)云骑尉;(品级)正七品下,(文散官)宣德郎,(武散阶)致果副尉,(勋官)无;(品级)从七品上,(文散官)朝散郎,(武散阶)翊麾校尉,(勋官)武骑尉;(品级)从七品下,(文散官)宣义郎,(武散阶)翊麾副尉,(勋官)无;(品级)正八品上,(文散官)给事郎,(武散阶)宣节校尉,(勋官)无;(品级)正八品下,(文散官)征事郎,(武散阶)宣节副尉,(勋官)无;(品级)从八品上,(文散官)承奉郎,(武散阶)御侮校尉,(勋官)无;(品级)从八品下,(文散官)承务郎,(武散阶)御侮副尉,(勋官)无;(品级)正九品上,(文散官)儒林郎,(武散阶)仁勇校尉,(勋官)无;(品级)正九品下,(文散官)奉仕郎,(武散阶)仁勇副尉,(勋官)无;(品级)从九品上,(文散官)文林郎,(武散阶)陪戎校尉,(勋官)无;(品级)从九品下,(文散官)将仕郎,(武散阶)陪戎副尉,(勋官)无。

  • 闅嬫湯鍞愬垵鍦版柟鍓叉嵁鍔垮姏棣栭钀ч摚绠浠
    绛旓細鍏充簬钀ч摚鎬庝箞姝荤殑杩欎釜闂鍦ㄥ巻鍙蹭笂鏈夌潃闈炲父鏄庣‘鐨勮杞斤紝鍦ㄦ渶寮濮嬬殑鏃跺欎粬涓昏鏄垎鏁e叺鍔涜繘琛岄浂鏄熺殑鎴樹簤锛岀劧鑰岀瓑鍒版ラ渶瑕佷汉椹垬鏂楃殑鏃跺欐睙鍗楃瓑鍦板尯瀹炲湪鏄繃浜庨仴杩滐紝鎵浠ヤ粬灞炰笅鐨鍐涢槦娌¤兘瀵逛粬鏂借鏀彺銆備笉涔呬箣鍚庡攼鏈濆啗闃熷皢钀ч摚鎵撹触锛屽苟涓斿洜姝よ屽緱鍒颁簡璁稿鐨勬ゼ鑸逛互鍙婂叾浠栨垬鍒╁搧銆傚叾瀹為偅涓椂鍊欒惂閾e凡缁忛鏂欏埌鏀彺浠栫殑...
  • 鏉庨亾瀹楀湪闅嬫湯鍞愬垵鍋氫簡浠涔?涓轰粈涔堣兘韬眳楂樹綅?
    绛旓細鏉庨亾瀹楀湪褰撴椂琚换鍛戒负澶у悓閬撹鍐涙荤锛岀巼棰鍐涢槦骞冲畾绐佸帴锛屾渶鍚庡嚮璐ヤ簡绐佸帴鍐涢槦锛岃幏寰椾簡闈炲父澶氱殑鎴樺姛锛屼娇寰楀綋鏃跺寳閮ㄥ湴鍖哄骞存病鏈夊彂鐢熸垬涔憋紝鍥犳涔熻灏600鎴凤紝鍙嫓鍒戦儴灏氫功锛屼粠姝ゅ彲浠ヨ韩灞呴珮浣嶃
  • 闅嬫湯鍒鍞愬垵鐨鍘嗗彶鏄?
    绛旓細妤:鏉滀紡濞,榻愬窞绔犱笜(浠婂北涓滄祹鍗楀競)鐩稿叕搴勯晣娌虫哗鏉戜汉,闅嬫湯鏇剧巼璧蜂箟鍐涢暱椹卞崈閲,寤虹珛鏀挎潈,鎵撳嚮浜嗛殝鏈...闅嬫湯鍞愬垵鍓叉嵁鏀挎潈涓昏浠嬬粛鐨勬槸闅嬫湞鏈勾鍜屽攼鏈濆垵骞寸殑鍦版柟鍓叉嵁鍔垮姏銆傛潹骞跨殑杩囧害娈嬫毚寰佹暃涓庣粺娌诲鑷撮殝鏈椂鏈
  • 姹闅嬫湯鍔垮姏鍓叉嵁鍥
    绛旓細濡傚浘鎵绀猴細闅嬫湯鍞愬垵鍓叉嵁鏀挎潈涓昏浠嬬粛鐨勬槸闅嬫湞鏈勾鍜屽攼鏈濆垵骞寸殑鍦版柟鍓叉嵁鍔垮姏銆傛潹骞跨殑杩囧害娈嬫毚寰佹暃涓庣粺娌诲鑷撮殝鏈椂鏈熺殑绀句細鍑嬫暆锛屾皯涓嶈亰鐢燂紝鍚勫湴鍐滄皯绾风悍鍙嶆姉锛屽舰鎴愪簡澹板娍娴╁ぇ鐨勫叏鍥藉啘姘戝ぇ璧蜂箟銆傚悗鏈熺粡杩囨帴浜岃繛涓夌殑娣锋垬锛屽舰鎴愪簡鍚勫湴鍓叉嵁鍔垮姏銆傞殝鐐甯濆娆″彂鍔ㄦ垬浜夊姵姘戣楄储锛屾渶缁堝紩璧风粺娌诲嵄鏈恒
  • 闅嬫湞鍚涗富闅嬫湯鍞愬垵鍚勫湴鏂瑰壊鎹斂鏉
    绛旓細绐﹀缓寰凤紝鍑虹敓浜573骞达紝娲昏穬浜617骞磋嚦621骞达紝浠栧厛绉伴暱涔愮帇锛屽悗鏅嬪崌涓哄鐜嬶紝骞村彿鍒嗗埆涓轰簲鍑ゅ拰涓佷笐銆傝屾湵绮诧紝浠栫殑鍦ㄤ笘鏃堕棿涔熸湭璇︼紝615骞磋嚦619骞撮棿鐨勬槍杈惧勾鍙疯〃鏄庝簡浠栫殑鐭殏缁熸不銆傚彟涓浣嶅壊鎹斂鏉冪殑棰嗗鑰呮槸鏋楀+寮橈紝搴欏彿涓庤哎鍙锋棤浠庤冭瘉锛屼粬娲昏穬浜616骞磋嚦622骞达紝骞村彿涓哄お骞炽傝繖浜闅嬫湯鍞愬垵鐨鏀挎潈锛屽敖绠″悇鑷负...
  • 闅嬫湯鍞愬垵--瀹囨枃瀹剁殑璇︾粏鑳屾櫙
    绛旓細鍙槸锛屼负婊℃竻浜岀櫨浣欏勾缁熸不寤虹珛鍏哥珷鍒跺害銆佹彁渚涙寚瀵兼濇兂鐨勫悍鐔欑殗甯濓紝鍗存病鏈夊儚鍚屾椂浠g殑褰煎緱澶у笣涓鏍凤紝璧扳滄鍖栤濓紞锛嶅嵆杩戜唬鍖栫殑閬撹矾锛屼负涓浗鍙戝睍杩戜唬绉戝锛屽缓绔嬭繎浠e伐涓氥佽繎浠e鏍″拰杩戜唬鍐涢槦锛屼篃娌℃湁鎺ュ彈鏄庢湯閭d簺鍏堣繘鎬濇兂瀹舵潕璐姐侀粍瀹楃静銆侀【鐐庢銆佺帇鑸瑰北鐨勬濇兂鍘绘敼闈╁皝寤轰笓鍒跺埗搴︼紝鍗存槸浠ョ▼鏈辩悊瀛﹀拰宸茬粡鑵愭溄涓...
  • 鏉庝笘姘戝啗浜嬫墠鑳芥湁澶氬己
    绛旓細鏉庨潠鐨勫啗浜嬫墠鑳芥槸鏃犲彲缃枒鐨勩備笉杩囧垎鐨勮锛屾潕涓栨皯鐨勫啗浜嬫墠鑳戒笌鏉庨潠涔熸槸鑳藉骞冲垎绉嬭壊鐨勩傛潕闈栧湪鎴戝浗鍘嗗彶涓婂啗浜嬫按骞虫帓杩涘崄鑲畾鏄彲浠ョ殑銆傚湪闅嬫湯鍞愬垵鏃讹紝鏉庝笘姘戝畬鎴愪簡瀵瑰寳鏂圭殑缁熶竴锛屽嚮婧冧簡鐜嬩笘鍏呬笌绐﹀缓寰枫傝屾潕闈栧钩瀹氫簡鍗楁柟銆傚湪缁熶竴鍖楁柟鏃讹紝浠栫粡甯告姭鍧氭墽閿愶紝甯︾潃鐜勭敳鍐涘啿闃垫潃鏁岋紝鍦ㄥ钖涙皬鐖跺瓙鐨勬垬浜変腑锛岀粺鍏...
  • 闅嬫湯鍞愬垵鐨鏉庨潠姝や汉鐨勫巻鍙茶瘎浠峰浣?
    绛旓細鏉庨潠鎵嶅吋鏂囨锛屽嚭灏嗗叆鐩革紝涓哄攼鏈濈殑缁熶竴涓庡珐鍥虹珛涓嬩簡璧但鎴樺姛銆傚叕鍏760骞达紙涓婂厓鍏冨勾锛夛紝鍞愯們瀹楁妸鏉庨潠鍒椾负鍘嗗彶涓婂崄澶у悕灏嗕箣涓锛屽苟閰嶄韩浜庢鎴愮帇锛堝澶叕锛夊簷銆傚悓鏃讹紝浠栨不鍐涖佷綔鎴樺張绉疮浜嗕竴濂楁垚鍔熺殑缁忛獙锛岃繘涓姝ヤ赴瀵屽拰鍙戝睍浜嗕腑鍥界殑鍐涗簨鎬濇兂鍜岀悊璁恒備粬鍐欐湁銆婃潕闈栧叚鍐涢暅銆嬬瓑澶氶儴鍏典功锛屽ぇ閮藉凡缁忓け浼狅紝鍚庝汉...
  • 闄堝瓙鑹檲瀛愯壇(闅嬫湯鍞愬垵)
    绛旓細闄堝瓙鑹紝鐢熷崚骞存湀涓嶈锛屽瓧涓嶈锛屾槸闅嬫湯鍞愬垵鏃舵湡鐨勪竴浣嶉噸瑕佷汉鐗╋紝鍚村湴浜恒備粬鍦ㄩ殝鏈濇椂鎷呬换鍐涗簨缁熷竻鏉ㄧ礌鐨勮瀹わ紝璐熻矗鏂囦功浜嬪姟銆傚叆鍞愬悗锛屽畼鑷冲彸鍗巼搴滈暱鍙诧紝骞舵垚涓洪殣澶瓙鐨勫澹備粬鐨勬枃瀛︽垚灏辨樉钁楋紝钁楁湁鏂囬泦鍗佸嵎锛屽叾涓殑浣滃搧銆婁袱鍞愪功蹇椼嬭鍚庝笘浼犻銆傞檲瀛愯壇鐨勮瘲姝屼綔鍝佷赴瀵屽褰╋紝灞曠幇浜嗕粬瀵圭敓娲诲拰鎯呮劅鐨勭嫭鐗硅瑙...
  • 闅嬫湯鍞愬垵浜哄彛鍑忓皯鐨勫師鍥犳槸浠涔?
    绛旓細1.闅嬫湞淇缓澶у伐绋嬪拰涓夊緛楂樹附寰佷紣鏁扮櫨涓囧姵褰瑰叺褰癸紝浜哄彛绱鎴樻涓嶈鍏舵暟 2.鐧惧涓烘敮鎸佸浗瀹舵垬浜夛紝璧嬬◣涓ラ噸锛岄タ姝讳笉灏 3.鐢变簬闈掑.骞存垬姝绘矙鍦猴紝瀹堕噷灏藉墿鑰佸急鐥呮畫锛岀敓鑲茬巼鎬ュ墽涓嬮檷 浠ヤ笂涓夌鍘熷洜瀵艰嚧闅嬫湯鍞愬垵浜哄彛澶ч噺鍑忓皯
  • 扩展阅读: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 ... 隋末十八路反王势力图 ... 隋朝最厉害的军队 ... 军改后的军队架构图 ... 隋末唐初十大猛将 ... 隋末最强军队 ... 军队体制结构图 ... 唐朝最精锐的军队 ... 中国军队指挥体系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