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u5e84\u5b50\u7684\u6563\u6587\u6709\u4ec0\u4e48\u7279\u70b9\uff1f

\u5e84\u5b50\u7684\u6563\u6587\u5728\u5148\u79e6\u8bf8\u5b50\u6563\u6587\u4e2d\u5177\u6709\u72ec\u7279\u98ce\u683c\u3002
1\u3001\u662f\u5438\u6536\u795e\u8bdd\u521b\u4f5c\u7684\u7cbe\u795e\uff0c\u5927\u91cf\u91c7\u7528\u5e76\u865a\u6784\u5bd3\u8a00\u6545\u4e8b\uff0c\u4f5c\u4e3a\u8bba\u8bc1\u7684\u6839\u636e\uff1b\u56e0\u6b64\u60f3\u8c61\u5947\u5e7b\uff0c\u6700\u5bcc\u4e8e\u6d6a\u6f2b\u4e3b\u4e49\u8272\u5f69\u3002
2\u3001\u300a\u5e84\u5b50\u300b\u6563\u6587\u7684\u53e6\u4e00\u7279\u70b9\u662f\u5584\u7528\u8b6c\u55bb\u3002\u672c\u6765\u6218\u56fd\u65f6\u4ee3\u7684\u6587\u7ae0\uff0c\u4e00\u822c\u90fd\u6709\u8fd9\u79cd\u7279\u70b9\uff0c\u800c\u300a\u5e84\u5b50\u300b\u5219\u51e0\u4e4e\u4efb\u4f55\u60c5\u51b5\u3001\u4efb\u4f55\u4e8b\u7269\u90fd\u53ef\u4ee5\u7528\u4f5c\u8b6c\u55bb\uff0c\u4e5f\u53ef\u4ee5\u5bb9\u7eb3\u8b6c\u55bb\u3002\u5b83\u4e0d\u4f46\u8b6c\u55bb\u591a\uff0c\u800c\u4e14\u8fd0\u7528\u7075\u6d3b\uff0c\u5728\u5148\u79e6\u8bf8\u5b50\u6563\u6587\u4e2d\u4e5f\u662f\u6700\u7a81\u51fa\u7684\u3002
3\u3001\u5e84\u5b50\u6563\u6587\u8fd8\u6709\u4e00\u4e2a\u7279\u70b9\u5c31\u662f\u8bed\u8a00\u5982\u884c\u4e91\u6d41\u6c34\uff0c\u6c6a\u6d0b\u6063\u8086\uff0c\u8dcc\u5b95\u8df3\u8dc3\uff0c\u8282\u594f\u9c9c\u660e\uff0c\u97f3\u8c03\u548c\u8c10\uff0c\u5177\u6709\u8bd7\u6b4c\u8bed\u8a00\u7684\u7279\u70b9\u3002\u65e2\u6709\u8d4b\u7684\u94fa\u9648\uff0c\u53c8\u6709\u8bd7\u7684\u8282\u594f\u3002
4\u3001\u300a\u5e84\u5b50\u300b\u4e2d\u81ea\u79f0\u5176\u521b\u4f5c\u65b9\u6cd5\u662f\u201c\u4ee5\u536e\u8a00\u4e3a\u66fc\u884d\uff0c\u4ee5\u91cd\u8a00\u4e3a\u771f\uff0c\u4ee5\u5bd3\u8a00\u4e3a\u5e7f\u201d \uff08\u300a\u5929\u4e0b\u300b\uff09\u3002\u5bd3\u8a00\u5373\u865a\u62df\u7684\u5bc4\u5bd3\u4e8e\u4ed6\u4eba\u4ed6\u7269\u7684\u8a00\u8bed\u3002
5\u3001\u300a\u5e84\u5b50\u300b\u4ee5\u4e30\u5bcc\u7684\u5bd3\u8a00\u548c\u5947\u5d1b\u7684\u60f3\u8c61\uff0c\u6784\u6210\u4e86\u7470\u73ae\u8ad4\u8be1\u7684\u827a\u672f\u5883\u754c\uff0c\u5177\u6709\u6563\u6587\u8bd7\u822c\u7684\u827a\u672f\u6548\u679c\uff0c\u4f46\u300a\u5e84\u5b50\u300b\u6bd5\u7adf\u662f\u54f2\u7406\u6563\u6587\uff0c\u548c\u5176\u4ed6\u8bf8\u5b50\u8bf4\u7406\u6587\u4e00\u6837\uff0c\u5c5e\u4e8e\u8bae\u8bba\u6587\u3002\u53ea\u662f\u5b83\u7684\u8bf4\u7406\u4e0d\u4ee5\u903b\u8f91\u63a8\u7406\u4e3a\u4e3b\uff0c\u800c\u662f\u8868\u73b0\u51fa\u5f62\u8c61\u6062\u8be1\u7684\u8bba\u8fa9\u98ce\u683c\u3002

\u4ed6\u5728\u8bb2\u6545\u4e8b\u65f6\uff0c\u5e76\u6ca1\u6709\u660e\u767d\u3001\u7cbe\u786e\u5730\u70b9\u660e\u4ed6\u8981\u8bf4\u660e\u7684\u9053\u7406\uff0c\u800c\u662f\u9760\u90a3\u5353\u5f02\u7684\u5f62\u8c61\u601d\u7ef4\uff0c\u901a\u8fc7\u6545\u4e8b\u81ea\u7136\u6d41\u9732\u51fa\u6765\u3002\u8fd9\u6837\uff0c\u5176\u5bd3\u8a00\u7684\u5bd3\u610f\u5c31\u53d8\u5f97\u591a\u9762\u3001\u6a21\u7cca\uff0c\u5177\u6709"\u5f62\u8c61\u5927\u4e8e\u601d\u60f3"\u7684\u7279\u70b9\u3002\u4e00\u4e2a\u5bd3\u8a00\uff0c\u9700\u8981\u8bfb\u8005\u518d\u4e09\u4f53\u5473\uff0c\u624d\u80fd\u9886\u609f\u5176\u6df1\u5c42\u542b\u4e49\uff1b\u6216\u8005\u540c\u4e00\u5bd3\u8a00\uff0c\u4e0d\u540c\u7684\u4eba\u8bfb\u4e4b\u4f1a\u6709\u4e0d\u540c\u7684\u7406\u89e3\u3002

\u8fd9\u79cd\u542b\u84c4\u7684"\u6697\u793a"\u624b\u6cd5\u7684\u8fd0\u7528\uff0c\u6b63\u4e0e\u5e84\u5b50"\u9053"\u4e4b\u7384\u865a\u7a7a\u7075\u7684\u7cbe\u795e\u5b9e\u8d28\u76f8\u543b\u5408\u3002\u8fd9\u79cd\u5bd3\u8a00\u7684\u80cc\u540e\uff0c\u5305\u85cf\u7684\u662f\u65e0\u7a77\u7684\u4e07\u8c61\uff0c\u4e0d\u5c3d\u7684\u610f\u8574\uff0c\u8ba9\u4eba\u80fd\u591f\u6355\u6349\u4e00\u4e8c\u5374\u4e5f\u96be\u4ee5\u5168\u90e8\u9886\u609f\uff0c\u56e0\u800c\u4e5f\u662f\u589e\u52a0\u5b83\u5185\u6db5\u7684\u4e30\u5bcc\u548c\u6a21\u7cca\u7684\u7f8e\u3002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品质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当然,仅仅排除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 还排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就是《人间世》篇所称的"虚而待物"的"心斋"和《大宗师》篇所称的"坐忘"。人们要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忧虑中超脱出来,从对死和生的迷惘中摆脱出来。当庄子把对死生的认识从人本体移到超越个体之上的另外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当庄子把人的精神世界都否定之时,"心如死灰"的"虚"的状态也就达到了。虚而待物,所谓"待物",实为"不待",这种精神境界便更加接近"道"的境界。庄子通过《逍遥游》,对这种人生态度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从这种阐释中,我们看到,《逍遥游》的境界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关于"游"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
庄子形成"心斋""坐忘"这样"无所待"的境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叶朗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②
首先,"无所待"的精神状态,是对审美主体的首要要求。作为审美主体,当他进入到美的创造或者鉴赏状态时,他必须要抛弃任何利害得失的实用功利考虑,抛弃既有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审美客体的雕琢与鉴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审美感受、情感、想象、理想等能力,物我两忘,获得审美愉悦。如果审美主体不能坚持"无所待",依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和鉴赏,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庄子无论是在《逍遥游》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都强调着"无所待"、"虚而待物"的命题,这实际上进入了叔本华所说的"审美静观"。"逍遥游"的状态正是从一种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然要求主体放弃习惯看法,打破自然与人的界限,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物欲和意欲。《庄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这一理论。《达生》篇的梓庆,削木为璩,至为精美。他强调的创造状态要"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之念,"不敢怀非誉巧拙"之思,"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这正是"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其次,庄子"心斋""坐忘"的审美心胸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更突出的意义,它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虚静说"的发端。"虚静"也称为静思、空静、澄心、凝心等等,指的都是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进入艺术构思和创造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无所待"的状态,是"游"的状态。庄子称颂梓庆的技艺高超,但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赞赏,这种心理正是"虚静"的表现。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时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这和"心斋"、"坐忘"又是相通的。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极为深刻,魏晋时期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要求"贤者澄怀味象",《宋书•隐逸传》记载他晚年还感慨自己"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澄怀"就是涤荡胸怀,澄澈心胸之意,实践的是庄子"心斋"的思想。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中描述画家文与可画墨竹时的创作情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与可的创作过程正是以"虚静"作为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基本前提。从老子到庄子,审美心胸说经历了开始发端到真正被发现、推广的历程,然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从李白到张旭,从宗炳到郭熙,这种虚静的审美心胸始终影响着士人,影响着中国艺术。这种艺术的内在核心,便是《逍遥游》里"无己"、"无功"、"无名"的心胸,以及"虚己待物"的心境。

二、庄子的审美境界——"游"

我们看《逍遥游》中"游"的境界,首先是一种审美境界,是"至乐至美"的境界。庄子在《田子方》篇以老子之语称"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在这里,"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逍遥游"。"游"是《逍遥游》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展示出这种审美境界的自由性和无边际性,展示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纵情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
庄子用"游"来确定这种"至乐至美"的境界,如"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淡"等等。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这些都准确地把握了审美活动的特征,又超脱出普通的审美活动。因为庄子的"游"是"心斋"、"坐忘"的游,除了超越功利,还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具有更为飘渺神奇的美学品质。实际上,"游"的本义就是游戏,叶朗先生指出:游戏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③功利是对"游"这种自然状态的一种威胁,是破坏自然箫声的杂音。纯然的"游"的境界是超脱物欲与功利的,它不会滞于物,为物所累,为世所累,为名所累,因此在我们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纯然的审美境界。同样,从我们今天的美学角度出发,支撑着庄子的正是一种游戏的精神,一种超然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当然,庄子本人不会意识到这种精神的存在,并且,他否定精神世界,同时也把美与丑同化,美学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意义只对后世对我们今人产生影响。我们说,庄子的"游戏"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游戏,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游戏,是精神的、有丰富美学韵味的游戏。在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游"的宏大气息。这种气息的实质,从美学角度看就是处于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养生主》中的庖丁在解牛时"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达到随意遨游的境界,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削木为璩的梓庆是相同的。虽然庖丁的行为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所谓"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舞蹈的节奏,已经达到了审美的境界。并且,庖丁在把别人带入审美境界、让别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他自身也得到了愉悦。这种愉悦来自获得创造的自由,这是进入审美境界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即审美愉悦。此时的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快乐显然是超功利的,庖丁的创作状态正是"虚静"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复现自己","肯定自己"。人们找到了自身的自由状态,也就接触到美和美感的实质。从我们"人"的角度出发,"逍遥游"里的"游"正象征"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游"代表着人生这一段路程,代表逍遥的人生,"游"更表示自由和快乐。逍遥的境界固然令人神往,但不能凭空获得"游"的资格,要想尽情遨游,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和升华。《逍遥游》介绍了人生的四个层次,实际上,人的升华是无穷无尽的,这正是庄子认为的"无穷",只有在无穷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的境界甚至被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神异的笔墨写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几"。这里庄子打破了个体受外物的牵制而游离于天地之间,尽管还不是纯然的"无所待",但这种对神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对"道"的观照。这是放纵无碍的精神逍遥之旅,也是主体超越时空之旅。庄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游"中做到主观精神与"道"的合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齐物论》)。这个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形象思维论奠定了基础。进入到今天的审美层次,庄子这种"游"的过程既是想象与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形象思维又包含着主题强烈的感情活动。庄子既带给我们生动的物象,丰沛的情感,同时还带来许多飞腾的想象,这正是庄子对具体外物的突破和超越。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正是"心斋"、"坐忘"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三、《逍遥游》的审美观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从美学的相对主义走到了美学上的主观主义,无疑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误区。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齐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相对主义的破坏,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先生指出"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④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审美创造上看,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讲的"写气图貌",王微《叙画》中所讲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当然,不仅仅是审美创造,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 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观: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
其次,《逍遥游》把庄子"小大之辨"的命题展示给我们,同时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建立起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相对的一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由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论,《逍遥游》中的巨鹏,有待乎风;《马蹄》篇中的马,受笼络约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社会生活而论,《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名缰利索;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艺术而论,"文采"坏"五色","六律"坏"五声","牺尊"坏"纯朴","珪璋"坏"白玉"(《马蹄》)。凡是人为的东西都破坏了自然之美。只有那些动物在大自然中不受束缚的"天放",艺术创作中不经人为的"天籁"、"天乐",才是符合自然本性的美。甚至《逍遥游》中,巨鹏所适之处,也是"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成玄英注云:"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为,故曰天池。"这说明,无论是《逍遥游》还是庄子的其它文章,贯穿其中的是"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
当然,庄子的这种主张从表面上看否定了一切艺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纯自然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状态是不存在、不现实的,庄子的思想并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尽管如此,他的"自然之美"的观点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仍然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处处强调自然之美,论诗歌创作,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论作家的个性风格,是"自然之恒姿";论文章体式是"自然之趣"。钟嵘《诗品》也提出"自然英旨"的美学主张。唐代李白更是明确标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如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感或美的理想相对的审美理想。摘引宗白华先生的话,这种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它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是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解放。⑤庄子正是这种解放的先导。

以上,我们透过《逍遥游》,试图窥探庄子思想中蕴含的审美心胸、审美境界以及审美观。《逍遥游》带给中国古典美学一个全新的精神形态——关于人的审美关注、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逍遥游》启发了古人的艺术精神,并且影响至今,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⑥郭沫若曾评价庄子:"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⑦这正是《逍遥游》的美学品质之所在。

《逍遥游》鉴赏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第2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第3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就像斥、蜩鸠一样见识短浅,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内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也”,还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轻妙可观,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因为列子仍有待于风力。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至此,文章的主题豁然明朗。

鉴赏要点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

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 搴勫瓙鏁f枃涓殑瀵撹█鍏锋湁浠涔堢壒鑹
    绛旓細浠栧湪璁叉晠浜嬫椂锛屽苟娌℃湁鏄庣櫧銆佺簿纭湴鐐规槑浠栬璇存槑鐨勯亾鐞嗭紝鑰屾槸闈犻偅鍗撳紓鐨勫舰璞℃濈淮锛岄氳繃鏁呬簨鑷劧娴侀湶鍑烘潵銆傝繖鏍凤紝鍏跺瘬瑷鐨勫瘬鎰忓氨鍙樺緱澶氶潰銆佹ā绯锛屽叿鏈"褰㈣薄澶т簬鎬濇兂"鐨勭壒鐐广備竴涓瘬瑷锛岄渶瑕佽鑰呭啀涓変綋鍛筹紝鎵嶈兘棰嗘偀鍏舵繁灞傚惈涔夛紱鎴栬呭悓涓瀵撹█锛屼笉鍚岀殑浜鸿涔嬩細鏈変笉鍚岀殑鐞嗚В銆傝繖绉嶅惈钃勭殑"鏆楃ず"鎵嬫硶鐨勮繍鐢紝姝d笌...
  • 搴勫瓙鏁f枃鐨勫瘬瑷鐗硅壊. 濡傛灉鏄杩伴鎬庝箞鍥炵瓟?
    绛旓細銆搴勫瓙銆嬩互涓板瘜鐨勫瘬瑷鍜屽宕涚殑鎯宠薄,鏋勬垚浜嗙懓鐜珨璇$殑鑹烘湳澧冪晫,鍏锋湁 鏁f枃璇鑸殑鑹烘湳鏁堟灉,浣嗐婂簞瀛愩嬫瘯绔熸槸鍝茬悊鏁f枃,鍜屽叾浠栬瀛愯鐞嗘枃涓鏍,灞 浜庤璁烘枃銆傚彧鏄畠鐨勮鐞嗕笉浠ラ昏緫鎺ㄧ悊涓轰富,鑰屾槸琛ㄧ幇鍑哄舰璞℃仮璇$殑璁鸿京椋庢牸銆 銆婂簞瀛愩嬪父浠ュ瘬瑷浠f浛鍝插瑙傜偣鐨勯槓杩,鐢ㄦ瘮鍠汇佽薄寰佺殑鎵嬫硶浠f浛閫昏緫鎺ㄧ悊鐨勮 杩般傝緝灏戠洿鎺ュ彂琛ㄨ嚜...
  • 搴勫瓙鐨勫瘬瑷鏈変粈涔鐗圭偣
    绛旓細涓銆佸簞瀛愪腑鐨"瀵撹█","閲嶈█","鍗█"鍒嗗埆鏄細鈥滃瘬瑷鈥濅笌璀柣璁鸿瘉銆傚叾鐗瑰緛鏄滆棄澶栬涔嬧銆傗滈噸瑷鈥濅笌寮曠敤璁鸿瘉銆傚叾鐗瑰緛鏄滃熸湁瑙佽В銆佹湁鎵嶅痉涔嬮暱鑰呮垨鍏堜汉鐨勮█璁烘潵璁鸿鈥濄傗滃嵁瑷鈥濅笌浜嬪疄璁鸿瘉銆傚叾鐗瑰緛鏄滀簨瀹為檲杩扳濄備簩銆佲滃瘬瑷鈥濄佲滈噸瑷鈥濄佲滃嵁瑷鈥濊寮忓簞瀛愬叧浜庘滃瘬瑷銆侀噸瑷銆佸嵁瑷鈥濇蹇电殑鎻愬嚭锛...
  • 搴勫瓙瀵撹█鏁呬簨鐨勭壒鐐
    绛旓細搴勫瓙鐨勫瘬瑷锛涓昏鐨勮〃鐜版墜娉曟槸澶稿紶涓庡彉褰锛屽じ寮犱笌鍙樺舰鏄负浜嗘洿濂藉湴绐佸嚭瀵撹█鐨勮薄寰佹剰涔変互琛ㄧ幇瑙傚康鐨勬娊璞℃с備笉浠呰〃鐜颁簡鐜板疄绀句細鏈韩鐨勮崚璋э紝浠ユ樉绀轰汉涓庤嚜鐒惰瀺鍚堢殑鍚堢悊鎬э紝鍚屾椂鍙嶆槧浜嗕粬瀵圭幇瀹炵ぞ浼氱殑璁よ瘑锛屽厖婊℃壒鍒ょ簿绁烇紝涔熸槸搴勫瓙浜庤薄寰佹х殑浣撴偀閬撶悊鐨勯噸瑕佽〃杈炬柟寮忋傚湪銆婂簞瀛愩嬩腑锛屼笉浣嗘湁澶哥殑鏋佸ぇ鐨勪簨鐗╋紝濡...
  • 銆搴勫瓙銆嬪拰銆婇煩闈炲瓙銆瀵撹█鐨涓嶅悓鐗硅壊
    绛旓細鍦ㄥ厛绉﹁鐞嗘暎鏂囦腑,銆婂簞瀛愩嬪拰銆婇煩闈炲瓙銆嬭繖涓ら儴鏉颁綔,鍏跺瘬瑷涓嶄粎鏁伴噺杈冨,鑰屼笖鍚勫叿鐗硅壊.浠庢濇兂鍐呭鐪,銆婂簞瀛愩嬪瘬瑷浣撶幇浜嗛亾瀹跺娲剧殑涓诲紶,銆婇煩闈炲瓙銆嬪瘬瑷琛ㄧ幇浜嗘硶瀹跺娲剧殑瑙傜偣.浠庨鏉愭潵婧愮湅,銆婂簞瀛愩嬪瘬瑷棰樻潗姣旇緝骞挎硾,鏉ヨ嚜鑷劧鐨勩佸巻鍙茬殑銆佺幇瀹炵殑,搴旀湁灏芥湁锛涖婇煩闈炲瓙銆嬪瘬瑷棰樻潗姣旇緝鍗曚竴,澶氭潵鑷巻鍙叉晠浜.浠...
  • 浠ュ吇鐢熶富涓轰緥璁鸿堪搴勫瓙鏁f枃瀵撹█鐨鐗圭偣?
    绛旓細搴勫瓙鏁f枃鐨鐗圭偣涔嬩竴鏄杽鐢ㄨ鍠汇傜浜岄儴鍒嗘湁涓杩炰覆鐨勮鍠伙紝铏界劧浠庤〃闈㈢湅锛屾槸褰㈣薄鎬濈淮锛屼絾灏卞叾鏍规湰瀹炶川鏉ヨ锛屾槸鎶借薄鎬濈淮銆備綔鑰呭苟涓嶄互鏋勬垚鑹烘湳褰㈣薄鐨勪汉鐗╂垨鏁呬簨涓烘弧瓒筹紝鑰屾槸瑕佸湪褰㈣薄涔嬩腑瀵勫瘬鑷繁鐨勬濇兂锛岃繖閲岀殑褰㈣薄鍙笉杩囨槸鎬濇兂鐨勮函澹崇舰浜嗐傚簞瀛愭暎鏂囩殑鍙︿竴鐗圭偣鏄綋鐗╁啓蹇楋紙鎴栫О鍥犵墿鏄庡織锛夛紝绗簩閮ㄥ垎鍏釜瀵...
  • 涓句緥璇存槑搴勫瓙鏁f枃涓殑瀵撹█鐨鐗圭偣
    绛旓細...鎶婄湅浼兼柇鏂画缁殑瀛ょ珛鐨勫瘬瑷涓庡瘬瑷涔嬮棿锛屾涓庢涔嬮棿鑱旂粨鍦ㄤ竴璧凤紝铻嶄负涓涓湁 鏈轰綋銆傘婇嶉仴娓搞嬬殑涓婚鏄拷... 鑰屼互 鎶掓儏璇楄埇鐨勫瘬瑷浣滅粨銆傘搴勫瓙銆嬪唴绡囷紝鍙互璇存槸鍝茬悊鎶掓儏鏁f枃銆
  • 鍏堢Е璇稿瓙鏁f枃銆搴勫瓙銆鐨勫瘬瑷鐗圭偣
    绛旓細鍏ㄤ功浠モ滃瘬瑷鈥濄佲滈噸瑷鈥濄佲滃嵁瑷鈥濅负涓昏琛ㄧ幇褰㈠紡锛岀户鎵胯佸瓙瀛﹁鑰屽″鐩稿涓讳箟锛岃攽瑙嗙ぜ娉曟潈璐佃屽¤█閫嶉仴鑷敱锛屽唴绡囩殑銆婇綈鐗╄銆嬨併婇嶉仴娓搞嬪拰銆婂ぇ瀹楀笀銆嬮泦涓弽鏄犱簡姝ょ鍝插鎬濇兂銆傚闈㈣繖閲屼富瑕佹帰璁ㄧ殑鏄搴勫瓙銆鏁f枃涓殑瀵撹█鐨鐗圭偣銆傛荤粨璧锋潵锛屻婂簞瀛愩嬫暎鏂囩殑璇█鐗圭偣琛ㄧ幇鍦ㄤ簲涓柟闈細绗竴.濂囧够璋茶鐨...
  • 璁恒搴勫瓙銆瀵撹█鐨鎬濇兂鑹烘湳鐗硅壊
    绛旓細涔嬩笅鍔;鎬濇兂瑙傜偣鏄晠浜嬬殑姣斿柣涔,琚滃瘎瀵撯濆湪鏁呬簨涔嬩腑銆傝繖灏辨槸搴勫瓙鐨勫瘬瑷鏁呬簨鐨勮鐞嗘с傚簞瀛愮殑瀵撹█鏁呬簨鐨勮鐞嗘ч潪甯告湁鏁堝湴鎻愰珮浜嗚杈╃殑鎴樻枟鍔涢噺涓庤璇寸殑鐪熷疄鎬с備簩銆併婂簞瀛愩嬪瘬瑷鏁呬簨鍏锋湁褰㈣薄鎬х殑鑹烘湳鐗硅壊 搴勫瓙鐨勫摬瀛︽濇兂鏄瘮杈冮珮娣辩巹濡欑殑,杩欎簺鎶借薄鐨勮鐞嗗鏋滀粎浠呯敤鎶借薄鐨勮杩版潵璁茶堪鏄护浜鸿垂鐢ㄩ毦鎳傜殑銆
  • 搴勫瓙鏂囩珷鏈澶鐨勭壒鑹鏄粈涔?
    绛旓細棣栧厛锛屽畠鍠勪簬閫氳繃褰㈣薄鐨勬瘮鍠诲拰鎯呰妭鎬у己鐨勫瘬瑷鏁呬簨璇寸悊锛屽皢鏂囧涓庡摬鐞嗙啍涓轰竴鐐夛紝浣挎繁閭冪殑鍝茬悊褰㈣薄鐢熷姩锛屽厖婊℃儏瓒c傘搴勫瓙銆嬭嚜瑷瀵撹█鍗犲崄鍒嗕箣涔濓紝鐜板湪缁熻鏈180浣欏垯銆傝繖浜涘瘬瑷鎯宠薄涓板瘜锛岀敓鍔ㄥ舰璞★紝澧炲己浜鏂囩珷鐨娴极鑹插僵鍜岃鏈嶅姏銆佹劅鏌撳姏銆傚叾娆★紝銆婂簞瀛愩嬫兂璞′赴瀵岋紝鏋勬濆鐗癸紝閫夎薄缁勮薄锛屽ぇ鑳嗗じ寮狅紝娉㈣浜戣安...
  • 扩展阅读: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 庄子最浪漫诡异的寓言 ...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 ... 庄子的寓言有哪些特点 ... 庄子著名的寓言故事 ... 庄子的文学特色 ... 庄子的寓言分类 ... 庄子寓言举例 ... 《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