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五章所有翻译 论语第十五章翻译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

\u8bba\u8bed\u7b2c\u5341\u4e94\u7ae0\u7ffb\u8bd1

\u53ea\u6709\u541b\u5b50\u624d\u80fd\u591f\u5728\u7a77\u56f0\u65f6\u56fa\u5b88\u9053\u5fb7\uff0c\u4e34\u4e8b\u4e0d\u82df\u3002\u5c0f\u4eba\u7a77\u56f0\u4fbf\u65e0\u6240\u4e0d\u4e3a\u4e86\u3002
\u541b\u5b50\u9047\u5230\u95ee\u9898\u591a\u4ece\u81ea\u8eab\u627e\u539f\u56e0\uff0c\u68c0\u8ba8\u81ea\u5df1\uff0c\u4e0d\u6028\u5929\u5c24\u4eba\u3002\u800c\u5c0f\u4eba\u5219\u8d23\u5907\u4ed6\u4eba\u3002

\u53ea\u6709\u541b\u5b50\u624d\u80fd\u591f\u5728\u7a77\u56f0\u65f6\u56fa\u5b88\u9053\u5fb7\uff0c\u4e34\u4e8b\u4e0d\u82df\u3002\u5c0f\u4eba\u7a77\u56f0\u4fbf\u65e0\u6240\u4e0d\u4e3a\u4e86\u3002
\u541b\u5b50\u9047\u5230\u95ee\u9898\u591a\u4ece\u81ea\u8eab\u627e\u539f\u56e0\uff0c\u68c0\u8ba8\u81ea\u5df1\uff0c\u4e0d\u6028\u5929\u5c24\u4eba\u3002\u800c\u5c0f\u4eba\u5219\u8d23\u5907\u4ed6\u4eba\u3002

卫灵公篇第十五

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有关行军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宗庙祭祀陈列俎豆的事,我曾经听说前辈说过;出兵作战的事,我没有学到。“隔天孔子一行人便离开卫国。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蔡之间断绝了粮食,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守本分,换了是小人,会为突破困境,不顾一切,胡作非为。”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天下道理而且是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执一理而贯通万事万物之理。”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必有什么作为而却能平治天下,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恭肃自己的容貌行为,端坐在天子的位置而已。”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奥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请教孔子如何行遍天下而无碍。孔子说:“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踏实而谨慎,能如此即使到了南蛮北狄这些外邦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诚而无信,做事虚浮而草率,即使在自己本乡本土,难道可以行得通吗?

要切记这两条:站立的时候,它就在眼前;坐在车中,它就像车上横木一般,如此的郑重,则到处都行得通。”子张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上轨道的时候,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不上轨道的时候,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上轨道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国家不上轨道就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去同他谈话,这样就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去同他谈话,这样就浪费了言词。明智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词。”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志向有仁德的人,绝不为了求生而败坏道德,有时宁可牺牲生命以保全仁道。”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向,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事,必须先磨利他所用的器具。居住在这一国家,要先去事奉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之中的仁者。”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向孔子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乘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奏韶和武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花言巧语的人太危险。”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做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很快就来到的烦恼。”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貌的人。”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这个人,他其实是盗得的职位啊!明知柳下惠是个贤良的人,却不举荐,让他同立于朝上。”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

译文:孔子说:“责备自己多,而责备别人少,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来提醒自己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行事的骨干,再依礼法施行,谦逊形诸外表,最后以诚挚信实的态度去完成。能这样的话,才真可算是君子了。”

18、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一群人整天相处在一起,说的是无关道义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恨自己死后的声名无人称道。”



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评析】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原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评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 瀛斿瓙杩芥眰鐨勯亾鏄粈涔?
    绛旓細鏇惧弬瀵瑰瓟瀛愮殑閬撹璇嗙殑姣旇緝绠鍗曪紝鏄繝鍜屾仌銆傛浘鍙傝繖鏍风悊瑙e瓟瀛愮殑閬撹兘鍑虹幇鍦ㄣ婅璇嬮噷闈紝涔熶唬琛ㄤ簡涓閮ㄥ垎寮熷瓙鐨勫叡璇嗭紝杩欐牱鐞嗚В涔熻皥涓嶄笂涓嶅锛屽彧鏄寰椾笉鍏ㄩ潰銆傚瓟瀛愯拷姹傜殑閬撴槸浠涔堬紵涓嶅悓鐨勫鐢熸湁涓嶅悓鐨勭悊瑙o紝璋堣皥鎴戠殑鐞嗚В 瀛斿瓙瀵瑰瓙璐′篃璇磋繃绫讳技鐨勮瘽锛銆婅璇嬬鍗佷簲绔鍗伒鍏噷闈㈡湁杩欐牱涓娈佃瘽锛氬瓙鏇帮細&...
  • 璁鸿鍚嶅彞鍘熸枃涓缈昏瘧,灏介噺璇︾粏,涓嶅皯鏈100鏉°
    绛旓細灞曞紑鍏ㄩ儴 璁鸿瀛﹁岀瘒绗竴瀛斿瓙銆愭湰绡囧紩璇 銆婂鑰屻嬫槸銆婅璇嬬涓绡囩殑绡囧悕銆傘婅璇嬩腑鍚勭瘒涓鑸兘鏄互绗竴绔犵殑鍓嶄簩涓変釜瀛椾綔涓鸿绡囩殑绡囧悕銆傘婂鑰屻嬩竴绡囧寘鎷16绔,鍐呭娑夊強璇稿鏂归潰銆傚叾涓噸鐐规槸鈥滃惥鏃ヤ笁鐪佸惥韬;鈥滆妭鐢ㄨ岀埍浜,浣挎皯浠ユ椂鈥;鈥滅ぜ涔嬬敤,鍜屼负璐碘濅互鍙婁粊銆佸瓭銆佷俊绛夐亾寰疯寖鐣淬 銆愬師鏂囥 1路...
  • 璁鸿缈昏瘧銆
    绛旓細缈昏瘧锛氬悰瀛愪妇姝笉搴勯噸,灏辨病鏈夊▉涓,鎬佸害涓嶅簞閲,瀛︿範鐨勭煡璇嗗闂氨涓嶅珐鍥.鍋氫汉涓昏璁插繝璇,瀹堜俊鐢.涓嶈鍚屼笉濡傝嚜宸辩殑浜轰氦鏈嬪弸.濡傛灉鏈変簡杩囬敊,灏变笉瑕佸鎬曟敼姝.(4)涓嶆媴蹇冧汉浠笉鐭ラ亾鑷繁锛屽彧鎷呭績鑷繁涓嶇煡閬撳埆浜恒傝繍鐢ㄤ簡鍚﹀畾瀹捐鍓嶇疆鐨勫彞寮忋傗滀笉宸辩煡鈥濆嵆鈥滀笉鐭ュ繁鈥濓紝涓嶇煡閬撹嚜宸便(5)銆愯瘧鏂囥戞湁瀛愯锛氣滀綔涓...
  • 璁鸿鍗佸垯姣忎釜瀛楃殑缈昏瘧
    绛旓細1.瀛愭洶锛氣滃鑰屾椂涔犱箣锛屼笉浜﹁涔?鏈夋湅鑷繙鏂规潵锛屼笉浜︿箰涔?浜轰笉鐭ヨ屼笉鎮︼紝涓嶄害鍚涘瓙涔?鈥1.瀛斿瓙璇:"瀛︿範浜(鐭ヨ瘑),鐒跺悗鎸変竴瀹氱殑鏃堕棿鍘诲疄涔(娓╀範)瀹,涓嶄篃楂樺叴鍚 鏈夊織鍚岄亾鍚堢殑浜轰粠杩滃(鍒拌繖閲)鏉,涓嶄篃蹇箰鍚 浜哄涓嶄簡瑙f垜,鎴戝嵈涓嶆ㄦ仺,涓嶄篃鏄悰瀛愬悧 "2.鏇惧瓙鏇:"鍚炬棩涓夌渷(x菒ng)鍚捐韩:涓轰汉...
  • 銆婅璇鍗佷簩绔 鐨缈昏瘧
    绛旓細銆婅璇鍗佷簩绔犵殑缈昏瘧濡備笅锛1銆佸瓙鏇帮細鈥滃鑰屾椂涔犱箣锛屼笉浜﹁涔庯紵鏈夋湅鑷繙鏂规潵锛屼笉浜︿箰涔庯紵浜轰笉鐭ヨ屼笉鎰狅紝涓嶄害鍚涘瓙涔庯紵鈥濄婂鑰屻嬨傜炕璇戜负锛氬瓟瀛愯锛氣滃浜嗙煡璇嗙劧鍚庢寜鏃舵俯涔狅紝涓嶆槸寰堟剦蹇悧锛熸湁蹇楀悓閬撳悎鐨勪汉浠庤繙鏂规潵锛屼笉鏄緢蹇箰鍚楋紵浜哄涓嶄簡瑙f垜锛屾垜鍗翠笉鎭兼掞紝涓嶆槸鏈夋墠寰风殑浜哄悧锛熲濄2銆佹浘...
  • 璁鸿鐨勫墠鍏珷涓枃缈昏瘧
    绛旓細缈昏瘧锛氭浘瀛愯锛氣滄垜姣忓ぉ澶氭鍙嶇渷鑷繁锛氭浛鍒汉鍔炰簨鏄惁灏藉績绔姏浜嗗憿?鍚屾湅鍙嬩氦寰鏄惁璇氬疄鍛?鑰佸笀浼犳巿缁欐垜鐨勭煡璇嗘槸鍚﹀涔犱簡鍛?鈥3瀛愭洶锛氣滃惥鍗佹湁浜旇屽織浜庡,涓夊崄鑰岀珛,鍥涘崄鑰屼笉鎯,浜斿崄鑰岀煡澶╁懡,鍏崄鑰岃抽『,涓冨崄鑰屼粠蹇冩墍娆,涓嶉剧煩.鈥濄婁负鏀裤嬬炕璇戯細瀛斿瓙璇达細鈥滄垜鍗佷簲宀佺珛蹇楀涔,涓夊崄宀佺珛瓒充簬绀句細,鍥涘崄...
  • 璁鸿12绔犮傜畝鐭缈昏瘧,姣忓彞20瀛椾互鍐
    绛旓細璇戞枃锛氭垜姣忓ぉ澶氭鍙嶇渷鑷繁锛氫负鍒汉鍔炰簨鏄笉鏄敖蹇冪鍔涗簡鍛紵鍚屾湅鍙嬩氦寰鏄笉鏄仛鍒拌瘹瀹炲彲淇′簡鍛紵鑰佸笀浼犳巿缁欐垜鐨勫涓氭槸涓嶆槸澶嶄範浜嗗憿锛3銆佸瓙鏇帮細鈥滃惥鍗佹湁浜旇屽織浜庡锛屼笁鍗佽岀珛锛屽洓鍗佽屼笉鎯戯紝浜斿崄鑰岀煡澶╁懡锛屽叚鍗佽岃抽『锛屼竷鍗佽屼粠蹇冩墍娆诧紝涓嶉剧煩銆傗濄婁负鏀裤嬭瘧鏂囷細鎴鍗佷簲宀佸紑濮嬫湁蹇椾簬瀛﹂棶锛屽埌涓夊崄宀...
  • 璋佹湁涓冨勾绾т笂鍐岃嚜璇昏鏈璁鸿鍗佸垯銆嬬殑缈昏瘧?缈昏瘧?缈昏瘧!
    绛旓細銆婅璇鏄竴閮ㄨ褰曞瓟瀛愬拰浠栬嫢骞插紵瀛愮殑瑷琛岀殑涔,鐢辫嫢骞茬瘒绔犵粍鎴,鍓嶅悗涓ょ珷涔嬮棿涓嶄竴瀹氭湁浠涔堝叧鑱斻傚悇绔犵殑浣撳紡涔熶笉灏界浉鍚,褰掔撼璧锋潵,鏈変互涓嬪嚑绉: 涓绉嶆槸璇綍浣(涔熷彲绉版牸瑷浣),浠呮寚鏄庢槸瀛斿瓙鐨勮瘽,涓嶅啓鍑鸿璇濈殑鐜(鍖呮嫭璇磋瘽鐨勫璞),鍐呭澶у鏄叧浜庡涔犮侀亾寰蜂慨鍏汇佷负浜哄浜嬬殑涓鑸師鍒,杩欑瘒璇炬枃涓殑绗1鑷9鍒欓兘灞炰簬...
  • 涓冨勾绾т笂鍐岃鏂囦功绗崄璇璁鸿鍗佸垯鍓嶄簲鏉
    绛旓細绗洓鍒欐槸瀛︿範鎬佸害,寮鸿皟瀛︿範瑕佸拰鎬濊冪浜斿垯鏄涔犳佸害,閫氳繃瀵硅瘽璁鸿堪浜嗚仾鏁忓ソ瀛︺佽櫄蹇冩眰鏁欑殑鍙吹銆 绗叚鍒欐槸瀛︿範鏂规硶浜烘暀鐗堜竷骞寸骇涓婂唽璇枃绗崄璇俱璁鸿鍗佷簩绔犮嬬殑缈昏瘧 涓冨勾绾т笂鍐岃鏂囩鍗佽<璁鸿銆嬪崄浜绔犵涓夊垯鎬庝箞缈昏瘧? 瀛斿瓙璇,鎴15宀佸紑濮嬬珛蹇楀涔,30宀佽兘鑷珛浜庝笘,40宀佽兘閬囦簨涓嶈糠鎯,50宀佷簡瑙e苟椤哄簲浜嗚嚜鐒惰寰,...
  • 涓冨勾绾т笂鍐岃鏂囥璁鸿鍗佷簩绔犮嬬殑鍘熸枃鍜缈昏瘧(鏂扮増)
    绛旓細銆璁鸿鍗佷簩绔犮缈昏瘧锛1銆佸瓙鏇帮細鈥滃鑰屾椂涔犱箣锛屼笉浜﹁涔庯紵鏈夋湅鑷繙鏂规潵锛屼笉浜︿箰涔庯紵浜轰笉鐭ヨ屼笉鎮︼紝涓嶄害鍚涘瓙涔庯紵鈥濊瘧鏂囷細瀛︿簡鐭ヨ瘑锛屾寜鏃跺涔狅紝杩欐槸鎰夊揩鐨勪簨銆傝繖閲屾棦鏈夊涔犳柟娉曪紝涔熸湁瀛︿範鎬佸害銆傛湅锛岃繖閲屾寚蹇楀悓閬撳悎鐨勪汉銆傛湁蹇楀悓閬撳悎鐨勪汉浠庤繙鏂规潵锛屽湪涓璧锋帰璁ㄩ棶棰橈紝鏄竴绉嶄箰瓒c2銆佹浘瀛愭洶锛氣滃惥鏃...
  • 扩展阅读:论语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 论语第十五章全文 ...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 论语正义全文翻译完整 ... 《论语》原文全文翻译 ... 《论语》全文及翻译 ... 《论语》完整版及翻译 ... 论语十五章原文卫灵公 ...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