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少,你认为影响这两次战役胜负的原因有哪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原因是什...

\u5b98\u6e21\u4e4b\u6218\u66f9\u64cd\u4ee5\u5c11\u80dc\u591a\uff0c\u800c\u8d64\u58c1\u4e4b\u6218\u53c8\u4ee5\u591a\u8d25\u5c11\uff0c\u4f60\u8ba4\u4e3a\u5f71\u54cd\u8fd9\u4e24\u6b21\u6218\u5f79\u7684\u539f\u56e0\u6709\u54ea\u4e9b\uff1f

\u5b98\u6e21\u4e4b\u6218\u66f9\u64cd\u4e4b\u6240\u4ee5\u80fd\u591f\u53d6\u80dc\u4e3b\u8981\u662f\u56e0\u4e3a\u8881\u7ecd\u519b\u961f\u5185\u90e8\u6d3e\u7cfb\u592a\u591a\u800c\u4e14\u8bb8\u6538\u592a\u8fc7\u8d2a\u5a6a\u5bfc\u81f4\u8881\u7ecd\u4e0d\u4fe1\u4efb\u4ed6\u800c\u8d64\u58c1\u4e4b\u6218\u5219\u662f\u66f9\u519b\u4e0d\u4e60\u6c34\u6218\u800c\u4e14\u9047\u5230\u4e86\u761f\u75ab

\uff081\uff09\u5b98\u6e21\u4e4b\u6218\u524d\uff0c\u66f9\u64cd\u201c\u631f\u5929\u5b50\u4ee5\u4ee4\u8bf8\u4faf\u201d\uff0c\u53d6\u5f97\u653f\u6cbb\u4e0a\u7684\u4f18\u52bf\uff1b\u62db\u8d24\u7eb3\u58eb\uff0c\u5e7f\u7ed3\u4eba\u624d\uff1b\u5b9e\u884c\u5c6f\u7530\uff0c\u4f7f\u519b\u7cae\u6709\u4e86\u4fdd\u8bc1\uff1b\u5728\u6218\u4e89\u4e2d\uff0c\u80fd\u8c0b\u5584\u65ad\uff0c\u711a\u6bc1\u8881\u7ecd\u519b\u7cae\uff0c\u53d6\u5f97\u80dc\u5229\u3002\u800c\u8d64\u58c1\u4e4b\u6218\u524d\uff0c\u66f9\u64cd\u4eba\u6570\u867d\u591a\uff0c\u4f46\u58eb\u5175\u4e0d\u4e60\u6c34\u6218\uff1b\u672c\u4eba\u53c8\u9a84\u50b2\u8f7b\u654c\uff1b\u5b59\u3001\u5218\u8054\u519b\u91c7\u7528\u4e86\u6b63\u786e\u7684\u6218\u672f\u3002 \uff082\uff09\u7ed9\u6211\u4eec\u7684\u542f\u793a\u662f\uff1a\u505a\u4efb\u4f55\u4e8b\u60c5\u90fd\u4e0d\u80fd\u9a84\u50b2\u8f7b\u654c\uff0c\u8981\u7b26\u5408\u5f53\u65f6\u7684\u5386\u53f2\u6761\u4ef6\u7b49\u3002\uff08\u610f\u601d\u5bf9\u5373\u53ef\uff09

官渡之战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原因 :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
[军阀混战所致说] 周谷城、韩国磐等持此说。

周谷城认为:东汉后期“群雄并立,各据地盘,各拥大军。然为着要巩固自己的存在,取得优势的地位起见,均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样一来,并立的群雄,乃相互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曰魏、蜀、吴三国。凡弱小不能独树一帜的,都依着地位之所在,陆续分别隶属于此三大集团之下”。1

韩国磐认为:“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董卓就是其中最嚣张者之一,由于黄巾、黑山等起义军在各处依然很活跃,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可是,这却加强了地方割据势力”。董卓被杀后,“各地割据势力,封建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混战时间,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以出现”。2

[封建经济的发展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范文澜等持此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3

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4

[由各方面条件造成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持此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存在,是由各方面条件造成的。政治上,曹操团结了中原的地主豪强,孙权以长江南北的世族豪强为支柱,刘备则依靠荆、益两州地主的支持。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这些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你说的这两个都是有史可考的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至于你说曹操的成败原因,其实这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就拿抗美援朝来说吧,美国真的拿不下朝鲜吗?他可以在日本扔原子蛋,为什么不可以在朝鲜扔?其实战争的胜败与否并不只是单单的数学计算,不是说多的一定能赢少的,也不能说少的一定能赢多的,也许用一句古话来回答你的问题更好吧,
“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官渡之战:
袁绍
一、袁绍太过自大 不听良言 致使最终战略方针都没有确定。
二、刚愎自用,很多将领都临阵叛逃,如许攸、张郃等。
三、优柔寡断,致使士气不振。
曹操
一、兵精将猛,士气高涨
二、乌巢奇兵
三、了解袁绍为人,知己知彼;善于利用袁绍的弱点。

赤壁之战:
一、曹操起兵北方 兵士不习水战 到南方后水土不服
二、灭刘表后志得意满,为对眼前形势进行细致分析,错误的认为孙权也会像刘琮一样投降,后来有些措手不及。
三、战略意图不清晰,错用蒋干。
孙刘联军:
一、诸葛亮、周瑜、庞统、鲁素几大谋臣同心抗敌
二、利用蒋干,除掉蔡瑁、张允;
用庞统的名气误导曹操连环战船
苦肉计令曹操丢盔弃甲

如果非要从这两个战役中找出些差异,那么表象的几点还是可以说说的:
1、曹操手下头号谋士郭嘉死于官渡,未参加赤壁。
(曹操赤壁失败后,也曾说如果奉孝在就不会致使他有此大败了)
2、孙权、刘备决策力远高于袁绍。
3、谋士里诸葛亮、周瑜,也不是袁绍手下那一杆乌江所能比的。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战略成功;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都是基于奇谋妙计的。

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统据北方的袁绍依托自己强大的兵力,与实力明显弱小的曹操大战一场,
史称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曹操、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决 战势在必然。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 精粮足。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二万人,且所占之地战乱连绵,物资供应远不丰富。 曹操颇有军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干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袁名将文丑。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寻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曹操纳其言,击败鸟巢守将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官渡之战,
一,袁绍太过自大 刚愎自用 不听良臣忠言 如田丰 许莜
二许莜叛逃 一到曹营就献计烧粮草 并指出袁绍的粮草存放地
三张颌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
一曹操起兵北方 兵士不习水战 到南方后水土不服
二连环船 战略失误
三一统北方后曹操骄傲自满 轻信黄盖的诈降

作战的胜负不是以人数的多寡,以装备的差别来决定的,抗日初期我国人口众多不也是被日本鬼子打的只剩半壁江山?抗日结束后,国民党有优良的武器,人员众多也被共产党赶到台湾去了么?原因是什么?正义必战胜邪恶,不变的道理。

扩展阅读:昆明官渡古镇游玩攻略 ...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之比 ...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视频 ... 刘备以少胜多的战役 ... 老版三国演义官渡之战 ...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完整版 ... 官渡之战视频完整版 ... 新三国官渡之战视频 ... 曹军以少胜多的战役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