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谁 孔子的祖先是谁?

\u5b54\u5b50\u662f\u8c01\u3002

\u5b54\u5b50\u662f\u6211\u56fd\u8457\u540d\u7684\u6559\u80b2\u5b66\u5bb6\uff0c\u4ed6\u4e00\u751f\u52e4\u4e8e\u94bb\u7814\u5b66\u95ee\uff0c\u5b66\u672f\u9020\u8be3\u5f88\u9ad8\uff0c\u7136\u800c\u4ed6\u4ecd\u4e0d\u6ee1\u4e8e\u81ea\u5df1\u7684\u5b66\u8bc6\uff0c\u4e8e\u662f\u524d\u5f80\u5404\u5730\u8d24\u4eba\u62dc\u5e08\u6c42\u5b66\u3002

\u5b54\u5b50\u662f\u6211\u56fd\u8457\u540d\u7684\u6559\u80b2\u5b66\u5bb6\uff0c\u4ed6\u4e00\u751f\u52e4\u4e8e\u94bb\u7814\u5b66\u95ee\uff0c\u5b66\u672f\u9020\u8be3\u5f88\u9ad8\uff0c\u7136\u800c\u4ed6\u4ecd\u4e0d\u6ee1\u4e8e\u81ea\u5df1\u7684\u5b66\u8bc6\uff0c\u4e8e\u662f\u524d\u5f80\u5404\u5730\u8d24\u4eba\u62dc\u5e08\u6c42\u5b66\u3002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俗称孔老二,汉族,东周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原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孔子画像(39张)
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徒弟孟子统称为“孔孟”。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2]
历史记载
  祖籍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今河南商丘),故他可以说是殷商(华夏族)的贵族后裔

孔子讲学图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孔子的先祖)即位。
  移居鲁国
  说法一: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
  说法二: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与宋国当政大臣华氏不和,离开宋国,移居鲁国。
家庭背景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

孔庙精美石柱
  叔梁纥先

孔子
[2]
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施氏和叔梁纥的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没有善待他们。颜征在唯有带着孔子离开,移居曲阜阙里,独自抚养孔子,过着清贫的生活。到了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十九岁成亲,娶宋国亓官氏的女儿(有说朱国兀氏)为妻,次年生了唯一的儿子孔鲤。孔鲤比孔子早死,有遗腹子孔伋。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
编辑本段个人成就少时聪颖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最著名的一篇《关雎》。
  现人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东游》。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收录《孔子游春》。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现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
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

周游列国
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思想体系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

孔子讲学图(7张)
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

孔子讲学
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

杏坛
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孔林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一生勤于钻研学问,学术造诣很高,然而他仍不满于自己的学识,于是前往各地贤人拜师求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孔子,东周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首开私塾教育。

  • 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01 瀛 瀛斿瓙濮撳瓙锛屽瓟姘忥紝鍚嶄笜銆傚瓟瀛愮敓浜庡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ワ紝瀛旀皬锛屽悕涓橈紝瀛椾徊灏笺傛槸鏄ョ鏈湡鐨勯瞾鍥介櫖閭戜汉锛屼篃鏄腑鍥藉彜浠d紵澶х殑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鍜屽剴瀹跺娲剧殑鍒涘浜哄瓟瀛愬紑鍒涗簡绉佷汉璁插鐨勯姘旓紝鍊″鏈夋暀鏃犵被锛屼粬鐨勬濇兂瀵逛腑鍥藉拰涓栫晫閮芥湁鐫闈炲父娣辫繙鐨勫奖鍝嶃傚瓟瀛愬瀛愶紝瀛斿瓙鐖朵翰鍦ㄥ瓟瀛愪笉鍒颁笁宀佺殑鏃跺...
  • 璇烽棶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鏄鎴戝浗鍙や唬鏈浼熷ぇ鐨勬斂娌诲銆佹濇兂瀹躲佹暀鑲插涔嬩竴銆備粬鏄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锛屼笘鐣屾渶钁楀悕鐨勬枃鍖栧悕浜恒傚瓟瀛愭槸褰撴椂绀句細涓婃渶鍗氬鑰呬箣涓锛屽湪涓栨椂灏辫灏婂涓衡滃ぉ绾典箣鍦b濃滃ぉ涔嬫湪閾庘濓紝鏇磋鍚庝笘缁熸不鑰呭皧涓哄瓟鍦d汉銆佽嚦鍦c佽嚦鍦e厛甯堛佸ぇ鎴愯嚦鍦f枃瀹g帇鍏堝笀銆佷竾涓栧笀琛ㄣ傚叾鎬濇兂瀵逛腑鍥藉拰涓栫晫閮芥湁娣辫繙鐨勫奖鍝嶏紝鍏朵汉琚垪...
  • 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浠栧甫棰嗗紵瀛愬懆娓稿垪鍥藉崄鍥涘勾鍘嗗敖鑹拌緵锛屼笉浠呮湭寰楀埌璇镐警鐨勪换鐢紝杩橀櫓浜涗抚鍛斤紝浣瀛斿瓙骞朵笉鐏板績锛屼粛鐒朵箰瑙傚悜涓婏紝鍧氭寔鑷繁鐨勭悊鎯炽備富寮犫滀负鏀夸互寰封濓紝鐢ㄩ亾寰峰拰绀兼暀鏉ユ不鐞嗗浗瀹舵槸鏈楂樺皻鐨勬不鍥戒箣閬擄紝鎵撶牬浜嗚吹鏃忓拰搴舵皯闂村師鏈夌殑涓鏉¢噸瑕佺晫闄愩傞噸瑕佺晫闄愩傚瓟瀛愬鏃犲父甯堬紝璋佹湁鐭ヨ瘑锛岃皝閭i噷鏈変粬鎵涓嶇煡閬撶殑涓滆タ锛屼粬灏辨嫓璋...
  • 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鏄皝?  鎴戞潵绛 5涓洖绛 #鐑# 姝﹀ぇ闈栧湪鍐ゥ鐨勮〃鐜,鎬庝箞璇勪环鏈鎭板綋? liao7757 2007-09-24 鐭ラ亾绛斾富 鍥炵瓟閲:12 閲囩撼鐜:0% 甯姪鐨勪汉:0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瀛斿瓙涓汉绠浠嬪瓟瀛(鍓551-鍓479)鑻辨枃鍚嶅瓧:Confucius 鍚嶄笜,瀛椾徊灏,鏄ョ鍚庢湡椴佸浗浜恒傚叕鍏冨墠551骞9鏈28鏃(...
  • 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銆備腑鍥戒紵澶х殑鍝插瀹瀛斿瓙鏄涓崕鏂囧寲鎬濇兂鐨勯泦澶ф垚鑰咃紝鍎掑瀛﹁鐨勫垱濮嬩汉銆備粬鐨勫摬瀛︽濇兂鎻愬♀滀粊涔夆濓紝鈥滅ぜ涔愨濓紝鈥滃痉娌绘暀鍖栤濓紝浠ュ強鈥滃潎浠ユ皯涓轰綋鈥濄傚剴瀛︽濇兂娓楀叆涓浗浜虹殑鐢熸椿锛屾枃鍖栭鍩熶腑锛屽悓鏃朵笌褰卞搷浜嗕笘鐣屼笂鍏跺畠鍦板尯鐨勪竴澶ч儴鍒嗕汉杩戜袱鍗冨勾銆傘婅璇20绡囷紝鏄瓟瀛愬紵瀛愬強鍏跺啀浼犲紵瀛愬叧浜庡瓟瀛...
  • 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鏄椴佸浗浜猴紝鍏跺厛绁栦箖瀹嬪浗璐垫棌锛屼负鍟嗕汉鍚庤銆傚鏋滄妸浼犺涓庝俊鍙茬粨鍚堣捣鏉ワ紝瀛愬瀛旀皬鏈夌潃鏄捐但鐨勪笘绯汇備紶璇翠腑鐨勪簲甯濇椂浠o紝鏈夊█姘忎箣绠鐙勭敓濂戙傚鐨勫悗瑁旀堡寤虹珛浜嗗晢鐜嬫湞銆傚懆鐏晢鍚庯紝灏佺海鐨勫憾鍏勫井瀛愬惎浜庡畫銆傚井瀛愬惎浼犱綅浜庡叾寮熷井浠层傚井浠插悗鍥涗笘寮楃埗浣曡鍥戒簬寮燂紝涓哄畫鍗裤傚紬鐖朵綍鍚庡洓涓栧瓟鐖跺槈锛屸滀簲涓栦翰灏...
  • 瀛斿瓙鏄皝 鏉庣櫧鍙堟槸璋
    绛旓細瀛斿瓙鍚嶅瓟涓 锛堝墠551骞9鏈28鏃<鍐滃巻鍏湀寤夸竷>锝炲墠479骞4鏈11鏃<鍐滃巻浜屾湀鍗佷竴>锛夛紝瀛椾徊灏笺傛帓琛岃佷簩锛 姹夋棌浜猴紝鏄ョ鏃舵湡椴佸浗浜恒瀛斿瓙鏄鎴戝浗鍙や唬浼熷ぇ鐨勬濇兂瀹跺拰鏁欒偛瀹讹紝鍎掑瀛︽淳鍒涘浜猴紝涓栫晫鏈钁楀悕鐨勬枃鍖栧悕浜轰箣涓銆傜紪鎾颁簡鎴戝浗绗竴閮ㄧ紪骞翠綋鍙蹭功銆婃槬绉嬨嬨傛嵁鏈夊叧璁拌浇锛屽瓟瀛愬嚭鐢熶簬椴佸浗闄倯鏄屽钩涔★紙浠婂北涓滅渷...
  • 瀛斿瓙鏄皝鐨勫悗浠?
    绛旓細瀛斿瓙(鍏厓鍓551--鍏厓鍓479)锛屽悕涓,瀛椾徊灏硷紝鏄ョ鏈湡椴佸浗闄倯(浠婂北涓滄洸闃滃競涓滃崡)浜恒 涓撳涓哄瓟瀛愬舰璞¢噸鏂板畾浣嶏細鐩歌矊鍫傚爞鐢峰瓙姹 瀛斿瓙鏄鎴戝浗鍙や唬钁楀悕鐨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銆佸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銆傜浉浼犳湁寮熷瓙涓夊崈锛岃搐寮熷瓙涓冨崄浜屼汉锛屽瓟瀛愭浘甯﹂寮熷瓙鍛ㄦ父鍒楀浗14骞淬傚瓟瀛愯繕鏄竴浣嶅彜鏂囩尞鏁寸悊瀹讹紝鏇句慨銆婅瘲銆嬨併婁功銆嬶紝瀹...
  • 瀛斿瓙鐨勮佸笀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鐨勮佸笀鏈夐儻瀛愶紝鑻屽紭锛岃佽亙锛屽笀瑗勩傚瓟瀛愶細瀛椾徊灏硷紝绁栫睄瀹嬪浗鏍楅倯锛屽嚭鐢熶簬椴佸浗闄倯锛屾槸涓浗鍙や唬钁楀悕鐨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锛屽剴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锛岃鍚庡皧涓瀛斿湥浜銆佽嚦鍦e厛甯堢瓑锛屸滀笘鐣屽崄澶ф枃鍖栧悕浜衡濅箣棣栥傞儻瀛愶細瀛斿瓙鏇惧悜浠栧涔犲畼鑱屻傝媽寮橈細瀛斿瓙鏇惧悜浠栧涔犱箰銆傝佽亙锛氬瓟瀛愭浘鍚戜粬瀛︿範绀笺傚笀瑗勶細瀛斿瓙鏇惧悜浠栧涔...
  • 闄嬪閾寰楀瓟瀛愪簯,瀛斿瓙鏄皝
    绛旓細瀛斿瓙鐨勫師璇濇槸锛氣滃悰瀛愬眳涔嬶紝浣曢檵涔嬫湁?鈥濆瓟瀛愯繖鍙ヨ瘽鏄竴涓吀鏁咃紝瀛斿瓙鎵撶畻鎼埌涔濆し灞卞幓浣忥紝鏈変汉瀵逛粬璇达紝閭d釜鍦版柟鍗佸垎绠闄嬶紝浣犳庝箞鑳藉幓浣忓憿?瀛斿瓙鍥炵瓟璇达細鈥滃悰瀛愬眳涔嬶紝浣曢檵涔嬫湁?鈥濆瓟瀛(鍓551骞9鏈28鏃ワ綖鍓479骞4鏈11鏃)鍚嶄笜锛屽瓧浠插凹锛屾槬绉嬫湯鏈熼瞾鍥戒汉锛屾眽鏃忋傝嫳鏂囷細Confucius, Kung Tze 銆備腑鍥藉彜浠...
  • 扩展阅读:孔子为什么要杀老子 ... 孔子的真正死因 ... 孔子资料大全 ... 孔子姓孔还是子 ... 孔子的真实姓名 ... 老子比孔子大几岁 ... 孔子真名叫李耳 ... 孔子是春秋还是战国 ... 孔子的真正原名叫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