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寄尘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广东南海人,生于1912年2月17日,播音艺员出身。能够独立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他在丽的呼声由星期一至六中午12时半主持的"邓寄尘谐剧",一讲便讲了20多年……多才多艺的艺人,早于40年代已在广州演粤剧,1950年获李我引荐来港入丽的呼声主讲谐剧,不久即进军影坛,成为著名的谐星,又不时灌录谐趣粤曲及粤语流行曲,较为人熟知的粤语流曲名曲有<墨西哥女郎>、<飞哥跌落坑渠>;(合唱:李宝莹、郑君绵)、<;诈肚痛>;(合唱:郑碧影)等。

邓寄尘自1950年开始拍电影,绝大部分是谐趣喜剧,与新马师曾合作的"两傻"系列尤其著名。邓寄尘主演的电影包括《失魂鱼》(1951)、《十字街头》(1955)、《荒唐镜五斗陈梦吉》(1957)、《两傻游天堂》(1958)等等。

邓寄尘于1975年移民加拿大,从此淡出艺坛,不过多年来亦有客串演出香港电影《鬼马智多星》,石天版《追女仔》等。1991年7月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两个懵仔争老豆

1964

二宝

罗志雄

林家声

通天师父

1964

李系德

陈焯生

新马师曾

烂赌二当老婆

1964

隔篱邻舍两家亲

1964

张昆祥

龙图

吴君丽

半张碌架床

1964

钱六叔

黄鹤声

余丽珍

骑楼底新娘

1964

陈丁

珠玑

林家声

抢闸新娘

1964

烂赌二

黄尧

邓碧云

苦恋

1964

乐维正

李铁

马昭慈

刮龙世界

1964

锦绣年华

1963

.. 金大福

莫康时

白露明

受薪太太

1963

三傻寻女

1963

邓人庆

莫康时

林家声

小偷捉贼记

1962

李七

林伯恒

含笑

冷战夫妻

1962

吴君丽

路边千金

1962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黄秘书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因祸得福

1962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傻人发达记

1961

周日德

陆邦

新马师曾

糊涂金龟婿

1961

莫康时

张瑛

傻人发达记

1961

糊涂金龟婿

1961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张子超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三凤求凰

1960

朱石麟

朱虹

亚福对错马票

1960

阿禄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因祸得福

1960

杜一鸣

蒋伟光

新马师曾

乌龙王发达记

1960

. 尖咀茂

珠玑

梁醒波

乌龙王飞来艳福

1960

珠玑

梁醒波

两傻捉鬼记

1959

.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花灯照玉郎

1959

进福

黄岱

任剑辉

二世祖盲公问米

1959

陈皮

冯惠文

扫把精

1959

戴得禄

珠玑

余丽珍

夫妻和顺榄

1959

德叔

胡鹏

新马师曾

两傻擒凶记

1959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斗气夫妻

1959

阿福

李应源

张瑛

搭错线

1959

邓兆炳

两个大泡和

1959

邓仁庆

龙图

郑君绵

终归有日龙穿凤

1959

珠玑

陈皮梅

鬼马福星

1959

林振星

胡鹏

新马师曾

阿福当兵

1959

张寿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彩凤喜迎春

1958

杨恩

一把存忠剑

1958

黄明

杨工良

新马师曾

两傻游天堂

1958

黄禄

杨工良

李冰娜

拉车得美

1958

王亚威

马票女郎

1958

水叔

莫康时

芳艳芬

两傻游地狱

1958

黄禄

六渡何仙姑

1957

李铁拐

冯志刚

吴君丽

荒唐镜五斗陈梦吉

1957

沙超

黄鹤声

李宝莹

恩爱冤家

1957

陈叔南

莫康时

芳艳芬

荒唐镜扭死官

1957

沙超

武松血溅狮子楼

1956

武大郎

胡鹏

关德兴

百年好合

1956

蒋伟光

芳艳芬

傻大姐

1956

富贵似浮云

1956

莫明

冯志刚

红线女

情海恩仇

1955

任剑辉舞台奋斗史

1955

程侠云

雪姑七友

1955

何其忍

周诗禄

吴丹凤

王先生与肥陈

1955

王先生

丁零

曾蓝施

十字街头

1955

鲁大南

莫康时

张瑛

乞儿太子

1955

周七

龙图

新马师曾

唔做媒人三代好

1955

春色满西厢

1955

阿福

关文清

羽佳

春色满西厢

1955

吴德

佛前姊妹花

1955

吴德

蒋伟光

王英奇

真假千金

1955

陈一多

代代平安

1953

生娘唔大养娘大

1953

老叔叔

冯志刚

何非凡

有心唔怕迟

1953

余半仙

吴回

白燕

鸿运当头

1953

初入情场

1953

叶天生

蒋伟光

马金铃

红粉多情

1953

余何

鸿运当头

1953

张阿湖

三个陈村种

1952

沙震

冯志刚

新马师曾

笑星降地球

1952

阿坚

梁锋

罗艳卿

艳福齐天

1952

裁缝张近发

蒋伟光

芳艳芬

春宵醉玉郎

1952

戏人

胡鹏

吴楚帆

傻仔洞房

1952

梁小平

周诗禄

罗艳卿

大良阿斗官

1952

龙柱臣(阿斗官)

周诗禄

周坤玲

张天师遇鬼迷

1952

二儿

观音兵

1952

佳偶兵戎

1952

副官张全

莫康时

何非凡

剑姑七友传

195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指天笃地

1951

周诗禄

曾蓝施

乌龙夫妻

1950

周维贡

任护花

白燕

狗饭喂状元

1950

进福

杨工良

吴君丽

蛇王

1950

周诗禄

周坤玲

五福临门

1950

邓家福

任护花

新马师曾

歌词作品

曲:顾嘉辉词:邓伟雄莫要多唏嘘情如逝纵不见不必追缘份似冰炭仍未忧虑莫愁莫悲心莫碎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 戏曲片

据估计,在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⒉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13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著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⒊古装武侠片

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⒋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1971-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著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 瀵讳竴閮ㄥ枩鍓ч鐗?
    绛旓細鏄婂紑蹇冧箰鍥嬨備富婕旓細閮戞旦鍗 榛勭櫨楦 鏌忓畨濡 鏉滀附鑾 闄堝姞鐜 Bonnie Law 鏉庝附鐝 缃楃編钖 琚佹磥鑾 閭撳瘎灏 鍓ф儏绠浠 鎬ф儏鍙ゆ澘鐨勭鍐涙暀缁冿紙鏉滀附鑾庯級甯﹂绔ュ啗鍒版捣澶栭泦璁紝涓嶆枡椋炴満閬囦笂姘旀祦锛屽彂鐢熸剰澶栵紝浼椾汉渚ュ垢鐢熻繕锛屾祦钀戒竴鑽掑矝锛屽悓鏈轰箻瀹㈠寲瑁呭搧鎺ㄩ攢鍛樼粡绾粍锛堥粍鐧鹃福锛変篃鍚屽ス浠竴璧峰湪宀涗笂鐢熷瓨锛岄粍缂轰箯閲庡鐢熷瓨甯歌瘑锛...
  • 姘旇蛋涓冧釜鑰佸笀 鐗涢煎搫鍝勭殑鐢靛奖鍚嶅彨浠涔
    绛旓細鏂版潵鐨勬彃鐝敓濮氬锛堥檲鍔犵幉楗帮級琚煎姞鍏モ滃崙閯欎細鈥濄傚悍妫吹甯堣寖姣曚笟鍚庯紝杩涗簡鍦i珮璐典腑瀛︿换鑱屾暀甯堬紝浠绘暀鏂囩鍜屼綋鑲层傚湪棣栨浣撹偛璇句笂锛屾埓鍗撲华鏈兂钘夎憲灏勭鐞冪殑鎶鏈潵缁欏悍sir涓涓笅椹▉锛屼絾搴穝ir鍗村嚟钁楁洿楂樿秴鐨勫皠绡妧鏈В鍥淬備紬浜轰笉鏈嶆皵锛屼簬鏄皢鎭朵綔鍓ц鍔ㄥ崌绾э紝浣垮悍sir鍚冨敖鑻﹀ご锛屽垢寰楀皬椋熼儴閭撲集锛閭撳瘎灏...
  • 榛勭櫨楦h繖涓涓崚宀涢噷闈㈤噷闈㈣繕鏈夌尒鐚╃殑閭d釜鏄粈涔堢數褰
    绛旓細濂逛滑渚挎崏寮勫悓鏈虹殑鎺ㄩ攢鍛樼帇鍒濅竴锛堥粍鐧鹃福楗帮級锛屼护鍒濅竴琚暀缁冭瀹氫负鑹茬嫾銆傞琛屽崐璺晠闅滃け浜嬶紝濂崇鍐涘拰鍒濅竴娴佽惤涓搴ц崚宀涖傚叓浜鸿В闄よ浼氬悗銆傚湪娼滆棌鐫澶х尒鐚╁拰鍚勭鎬紓鐢熺墿鐨勫矝涓婇氬姏鍚堜綔锛屽皢鑽掑矝鏀归犳垚涓涓皬灏忎箰鍥紝涓嶄箙锛屽洜闃跨彔鍙椾激锛屼粬浠粨璇嗕簡鍦ㄦ垬浜夊勾浠e氨鏉ュ矝涓婂畾灞呯殑鑰佸叺閭撲集锛閭撳瘎灏楗帮級杩樻湁鐚╃尒浼欎即鈥滈潛浠...
  • 姹備竴閮80-90骞翠唬鐨勯娓枩鍓
    绛旓細銆婂紑蹇冧箰鍥嬪婕旓細楹﹀綋鏉 缂栧墽锛氶粍鐧鹃福 鍔ㄤ綔璁捐锛氶挶鏈堢瑱 鐩戝埗锛氶粍鐧鹃福 涓绘紨锛氶儜娴╁崡榛勭櫨楦f煆瀹夊Ξ鏉滀附鑾庨檲鍔犵幉Bonnie Law鏉庝附鐝嶇綏缇庤枃琚佹磥鑾閭撳瘎灏 棣栨槧锛1985-12-21 鐗囬暱锛96鍒嗛挓 绫诲瀷锛氬枩鍓 鍦板尯锛氫腑鍥介娓 閰嶉煶锛氱菠璇 鍓ф儏绠浠锛氭ф儏鍙ゆ澘鐨勭鍐涙暀缁冿紙鏉滀附鑾庯級甯﹂绔ュ啗鍒版捣澶栭泦璁紝涓嶆枡椋炴満閬囦笂姘旀祦锛...
  • 扩展阅读:邓玉华的孩子 ... 邓氏的资料整理 ... 邓姓皇帝一共36位 ... 邓姓100位名人 ... 邓文迪的婚姻情史 ... 邓见超哪年出生 ... 邓若曾为何辞职 ... 邓文迪当年怀孕照 ... 邓肖禹落款真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