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介绍一下牛顿的生平? 牛顿的生平事迹

\u725b\u987f\u7684\u751f\u5e73\u7b80\u4ecb

1643\u5e741\u67084\u65e5\uff0c\u827e\u8428\u514b\u00b7\u725b\u987f\u51fa\u751f\u4e8e\u82f1\u683c\u5170\u6797\u80af\u90e1\u4e61\u4e0b\u7684\u4e00\u4e2a\u5c0f\u6751\u843d\u4f0d\u5c14\u7d22\u666e\u6751\u7684\u4f0d\u5c14\u7d22\u666e(Woolsthorpe)\u5e84\u56ed\u3002\u5728\u725b\u987f\u51fa\u751f\u4e4b\u65f6\uff0c\u82f1\u683c\u5170\u5e76\u6ca1\u6709\u91c7\u7528\u6559\u7687\u7684\u6700\u65b0\u5386\u6cd5\uff0c\u56e0\u6b64\u4ed6\u7684\u751f\u65e5\u88ab\u8bb0\u8f7d\u4e3a1642\u5e74\u7684\u5723\u8bde\u8282\u3002
1648\u5e74\uff0c\u725b\u987f\u88ab\u9001\u53bb\u8bfb\u4e66\u3002\u5c11\u5e74\u65f6\u7684\u725b\u987f\u5e76\u4e0d\u662f\u795e\u7ae5\uff0c\u4ed6\u6210\u7ee9\u4e00\u822c\uff0c\u4f46\u4ed6\u559c\u6b22\u8bfb\u4e66\uff0c\u559c\u6b22\u770b\u4e00\u4e9b\u4ecb\u7ecd\u5404\u79cd\u7b80\u5355\u673a\u68b0\u6a21\u578b\u5236\u4f5c\u65b9\u6cd5\u7684\u8bfb\u7269\uff0c\u5e76\u4ece\u4e2d\u53d7\u5230\u542f\u53d1\uff0c\u81ea\u5df1\u52a8\u624b\u5236\u4f5c\u4e9b\u5947\u5947\u602a\u602a\u7684\u5c0f\u73a9\u610f\uff0c\u5982\u98ce\u8f66\u3001\u6728\u949f\u3001\u6298\u53e0\u5f0f\u63d0\u706f\u7b49\u7b49\u3002
1654\u5e74\uff0c\u725b\u987f\u8fdb\u4e86\u79bb\u5bb6\u6709\u5341\u51e0\u516c\u91cc\u4e5d\u9f99\u7684\u91d1\u683c\u65af\u7687\u5bb6\u4e2d\u5b66\u8bfb\u4e66\u3002\u725b\u987f\u7684\u6bcd\u4eb2\u539f\u5e0c\u671b\u4ed6\u6210\u4e3a\u4e00\u4e2a\u519c\u6c11\uff0c\u4f46\u725b\u987f\u672c\u4eba\u5374\u65e0\u610f\u4e8e\u6b64\uff0c\u800c\u9177\u7231\u8bfb\u4e66\u3002
\u540e\u6765\u8feb\u4e8e\u751f\u6d3b\u56f0\u96be\uff0c\u6bcd\u4eb2\u8ba9\u725b\u987f\u505c\u5b66\u5728\u5bb6\u52a1\u519c\uff0c\u8d61\u517b\u5bb6\u5ead\u3002\u4f46\u725b\u987f\u4e00\u6709\u673a\u4f1a\u4fbf\u57cb\u9996\u4e66\u5377\uff0c\u4ee5\u81f3\u7ecf\u5e38\u5fd8\u4e86\u5e72\u6d3b\u3002
1661\u5e746\u67083\u65e5\uff0c\u4ed6\u8fdb\u5165\u4e86\u5251\u6865\u5927\u5b66\u7684\u4e09\u4e00\u5b66\u9662\u3002\u5728\u90a3\u65f6\uff0c\u8be5\u5b66\u9662\u7684\u6559\u5b66\u57fa\u4e8e\u4e9a\u91cc\u58eb\u591a\u5fb7\u7684\u5b66\u8bf4\uff0c\u4f46\u725b\u987f\u66f4\u559c\u6b22\u9605\u8bfb\u4e00\u4e9b\u7b1b\u5361\u5c14\u7b49\u73b0\u4ee3\u54f2\u5b66\u5bb6\u4ee5\u53ca\u4f3d\u5229\u7565\u3001\u54e5\u767d\u5c3c\u548c\u5f00\u666e\u52d2\u7b49\u5929\u6587\u5b66\u5bb6\u66f4\u5148\u8fdb\u7684\u601d\u60f3\u3002
1665\u5e74\uff0c\u4ed6\u53d1\u73b0\u4e86\u5e7f\u4e49\u4e8c\u9879\u5f0f\u5b9a\u7406\uff0c\u5e76\u5f00\u59cb\u53d1\u5c55\u4e00\u5957\u65b0\u7684\u6570\u5b66\u7406\u8bba\uff0c\u4e5f\u5c31\u662f\u540e\u6765\u4e3a\u4e16\u4eba\u6240\u719f\u77e5\u7684\u5fae\u79ef\u5206\u5b66\u30021665\u5e74\uff0c\u725b\u987f\u83b7\u5f97\u4e86\u5b66\u4f4d\uff0c\u800c\u5927\u5b66\u4e3a\u4e86\u9884\u9632\u4f26\u6566\u5927\u761f\u75ab\u800c\u5173\u95ed\u4e86\u3002
\u5728\u6b64\u540e\u4e24\u5e74\u91cc\uff0c\u725b\u987f\u5728\u5bb6\u4e2d\u7ee7\u7eed\u7814\u7a76\u5fae\u79ef\u5206\u5b66\u3001\u5149\u5b66\u548c\u4e07\u6709\u5f15\u529b\u5b9a\u5f8b\u3002
1669\u5e74\uff0c\u88ab\u6388\u4e88\u5362\u5361\u65af\u6570\u5b66\u6559\u6388\u5e2d\u4f4d\u3002
1689\u5e74\uff0c\u4ed6\u5f53\u9009\u4e3a\u56fd\u4f1a\u8bae\u5458\u3002\u725b\u987f\u57281689\u5e74\u52301690\u5e74\u548c1701\u5e74\u662f\u7687\u5bb6\u79d1\u5b66\u9662\u7684\u6210\u5458\uff0c\u57281703\u5e74\u6210\u4e3a\u7687\u5bb6\u5b66\u4f1a\u4f1a\u957f\uff0c\u5e76\u4efb\u804c24\u5e74\u4e4b\u4e45\uff0c\u5728\u5386\u4efb\u4f1a\u957f\u4e2d\u4ec5\u6b21\u4e8e\u7ea6\u745f\u592b\u00b7\u73ed\u514b\u65af\uff0c\u540c\u65f6\u4e5f\u662f\u6cd5\u56fd\u79d1\u5b66\u9662\u7684\u4f1a\u5458\u3002
1696\u5e74\uff0c\u725b\u987f\u901a\u8fc7\u4e86\u5f53\u65f6\u7684\u8d22\u653f\u5927\u81e3\u67e5\u5c14\u65af\u00b7\u5b5f\u5854\u53e4\u7684\u63d0\u643a\u8fc1\u5230\u4e86\u4f26\u6566\u4f5c\u7687\u5bb6\u94f8\u5e01\u5382\u7684\u76d1\u7ba1\uff0c\u4e00\u76f4\u5230\u53bb\u4e16\u3002
1705\u5e74\uff0c\u725b\u987f\u88ab\u5b89\u59ae\u5973\u738b\u5c01\u4e3a\u7235\u58eb\u3002
1727\u5e743\u670831\u65e5(\u683c\u5170\u5386)\uff0c\u4f1f\u5927\u7684\u827e\u8428\u514b\u00b7\u725b\u987f\u901d\u4e16\uff0c\u4e0e\u5f88\u591a\u6770\u51fa\u7684\u82f1\u56fd\u4eba\u4e00\u6837\u88ab\u57cb\u846c\u5728\u4e86\u5a01\u65af\u654f\u65af\u7279\u6559\u5802\u3002\u4ed6\u7684\u5893\u7891\u4e0a\u954c\u523b\u7740\uff1a\u8ba9\u4eba\u4eec\u6b22\u547c\u8fd9\u6837\u4e00\u4f4d\u591a\u4e48\u4f1f\u5927\u7684\u4eba\u7c7b\u8363\u8000\u66fe\u7ecf\u5728\u4e16\u754c\u4e0a\u5b58\u5728\u3002

\u6269\u5c55\u8d44\u6599\uff1a
\u4e0d\u7ba1\u725b\u987f\u7684\u751f\u5e73\u6709\u8fc7\u591a\u5c11\u8c1c\u56e2\u548c\u4e89\u8bae\uff0c\u4f46\u8fd9\u90fd\u4e0d\u8db3\u4ee5\u964d\u4f4e\u725b\u987f\u7684\u5f71\u54cd\u529b\u30021726\u5e74\uff0c\u4f0f\u5c14\u6cf0\u66fe\u8bf4\u8fc7\u725b\u987f\u662f\u6700\u4f1f\u5927\u7684\u4eba\uff0c\u56e0\u4e3a\u201c\u4ed6\u7528\u771f\u7406\u7684\u529b\u91cf\u7edf\u6cbb\u6211\u4eec\u7684\u5934\u8111\uff0c\u800c\u4e0d\u662f\u7528\u6b66\u529b\u5974\u5f79\u6211\u4eec\u201d\u3002
\u4e8b\u5b9e\u4e0a\uff0c\u5982\u679c\u4f60\u67e5\u9605\u4e00\u90e8\u79d1\u5b66\u767e\u79d1\u5168\u4e66\u7684\u7d22\u5f15\uff0c\u4f60\u4f1a\u53d1\u73b0\u6709\u5173\u725b\u987f\u548c\u4ed6\u7684\u5b9a\u5f8b\u53ca\u53d1\u73b0\u7684\u6750\u6599\u8981\u6bd4\u4efb\u4f55\u4e00\u4f4d\u79d1\u5b66\u5bb6\u90fd\u591a\u4e8c\u5230\u4e09\u500d\u3002
\u83b1\u5e03\u5c3c\u8328\u5e76\u4e0d\u662f\u725b\u987f\u7684\u670b\u53cb\uff0c\u4ed6\u4eec\u4e4b\u95f4\u66fe\u6709\u8fc7\u975e\u5e38\u6fc0\u70c8\u7684\u4e89\u8bba\u3002\u4f46\u4ed6\u5199\u9053\uff1a\u201c\u4ece\u4e16\u754c\u7684\u5f00\u59cb\u76f4\u5230\u725b\u987f\u751f\u6d3b\u7684\u65f6\u4ee3\u4e3a\u6b62\uff0c\u5bf9\u6570\u5b66\u53d1\u5c55\u7684\u8d21\u732e\u7edd\u5927\u90e8\u5206\u662f\u725b\u987f\u505a\u51fa\u7684\u3002\u201d
\u4f1f\u5927\u7684\u6cd5\u56fd\u79d1\u5b66\u5bb6\u62c9\u666e\u62c9\u65af\u5199\u5230\uff1a\u201c\u300a\u539f\u7406\u300b\u662f\u4eba\u7c7b\u667a\u6167\u7684\u4ea7\u7269\u4e2d\u6700\u5353\u8d8a\u7684\u6770\u4f5c\u3002\u201d\u62c9\u683c\u6717\u65e5\u7ecf\u5e38\u8bf4\u725b\u987f\u662f\u6709\u53f2\u4ee5\u6765\u6700\u4f1f\u5927\u7684\u5929\u624d\u3002
\u5728\u7f8e\u56fd\u5b66\u8005\u9ea6\u514b\u00b7\u54c8\u7279\u6240\u8457\u7684\u300a\u5f71\u54cd\u4eba\u7c7b\u5386\u53f2\u8fdb\u7a0b\u7684100\u540d\u4eba\u6392\u884c\u699c\u300b\uff0c\u725b\u987f\u540d\u5217\u7b2c2\u4f4d\uff0c\u4ec5\u6b21\u4e8e\u7a46\u7f55\u9ed8\u5fb7\u3002\u4e66\u4e2d\u6307\u51fa\uff1a\u5728\u725b\u987f\u8bde\u751f\u540e\u7684\u6570\u767e\u5e74\u91cc\uff0c\u4eba\u4eec\u7684\u751f\u6d3b\u65b9\u5f0f\u53d1\u73b0\u4e86\u7ffb\u5929\u8986\u5730\u7684\u53d8\u5316\uff0c\u800c\u8fd9\u4e9b\u53d8\u5316\u5927\u90fd\u662f\u57fa\u4e8e\u725b\u987f\u7684\u7406\u8bba\u548c\u53d1\u73b0\u3002
\u5728\u8fc7\u53bb500\u5e74\u91cc\uff0c\u968f\u7740\u73b0\u4ee3\u79d1\u5b66\u7684\u5174\u8d77\uff0c\u5927\u591a\u6570\u4eba\u7684\u65e5\u5e38\u751f\u6d3b\u53d1\u751f\u4e86\u9769\u547d\u6027\u7684\u53d8\u5316\u3002\u540c1500\u5e74\u524d\u7684\u4eba\u76f8\u6bd4\uff0c\u6211\u4eec\u7a7f\u7740\u4e0d\u540c\uff0c\u996e\u98df\u4e0d\u540c\uff0c\u5de5\u4f5c\u4e0d\u540c\uff0c\u66f4\u4e0e\u4ed6\u4eec\u4e0d\u540c\u7684\u662f\u6211\u4eec\u8fd8\u6709\u5927\u91cf\u7684\u95f2\u6687\u65f6\u95f4\u3002
\u79d1\u5b66\u53d1\u73b0\u4e0d\u4ec5\u5e26\u6765\u6280\u672f\u4e0a\u548c\u7ecf\u6d4e\u4e0a\u7684\u9769\u547d\uff0c\u5b83\u8fd8\u5b8c\u5168\u6539\u53d8\u4e86\u653f\u6cbb\u3001\u5b97\u6559\u601d\u60f3\u3001\u827a\u672f\u548c\u54f2\u5b66\u3002
\u53c2\u8003\u8d44\u6599\u6765\u6e90\uff1a\u767e\u5ea6\u767e\u79d1-\u827e\u8428\u514b\u00b7\u725b\u987f

[\u5929\u65876]\u725b\u987f\u7684\u4e00\u751f\uff0c\u8ba9\u725b\u987f\u51fa\u4e16\u5427\uff01\u4e8e\u662f\u4e00\u5207\u8c41\u7136\u5f00\u6717

  艾萨克·牛顿的生平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牛顿的勤奋学习

  一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有一次,他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掉?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后来他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

  求学岁月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

  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晚年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牛顿的生平

1642年12月25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1661年 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当工读生。

1664年 获得三一学院奖学金,开始专心研究。

1665年 大学毕业。发明二项式定理。

1666年 发现万有引力、微积分学,研究光谱及望远镜。

1667年重回剑桥大学,被选为特别研究员。发明反射望远镜。

1668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三一学院的数学讲座教授。开始讲授光学。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1672年 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675年发现《牛顿环》,提供光的《微粒说》。

1677年 莱布尼兹宣告发明微积分学,两人开始论战。

1684年开始写《数学原理》 。

1687年 《数学原理》出版,举世震惊。

1689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母亲过世。

1692年患上神经衰弱。

1699年任造币局局长。

1703年任皇家学会会长。

1704年《光学》出版。

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1708年微积分学公开论战。

1727年3月20日,牛顿病逝于伦敦郊区。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艾萨克·牛顿,英国著名科学家。
(详见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约翰·牛顿[/b
],英国牧师。
约翰·牛顿(John Newton,1725年7月24日–1807年12月21日),英国牧师。之前从事大西洋上的贩奴生意,在皈依基督教并放弃其生意之后,写出了著名的赞美诗《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1725年7月24日,约翰·牛顿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个从事地中海贸易的船长的儿子。牛顿曾和他父亲共同出海6次直到1742年他父亲去世。在1743年他应征进入海军,在皇家海军“哈维奇”号上作为海军少尉替补军官服役。

物理与数学

牛顿 (国际单位),一种衡量受力大小的国际单位。
在物理中牛顿(Newton,符号为N)是力的公制单位。它是以发现经典力学的伊萨克·牛顿(Sir Isaac Newton)命名。
牛顿是一个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它是由kg·m·s−2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伊萨克·牛顿提出了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牛顿法

牛顿法(Newton's method)又称为牛顿-拉夫逊方法(Newton-Raphson method),它是一种在实数域和复数域上近似求解方程的方法. 方法使用函数f(x)的泰勒级数的前面几项来寻找方程f(x) = 0的根.

  • 鎬ユ眰鐗涢】鐨勭敓骞充粙缁~!鍜屼粬鐨勫姛缁﹡!
    绛旓細鐗涢】(Isaac Newton,1643锝1727)浼熷ぇ鐨勭墿鐞嗗瀹躲佸ぉ鏂囧瀹跺拰鏁板瀹,缁忓吀鍔涘浣撶郴鐨勫鍩轰汉銆 鐗涢】1643骞1鏈4鏃(鍎掔暐鍘1642骞12鏈25鏃)璇炵敓浜庤嫳鏍煎叞涓滈儴灏忛晣涔屽皵鏂储鏅竴涓嚜鑰曞啘瀹跺涵銆傚嚭鐢熷墠鍏節涓湀鐖舵浜庤偤鐐庛傝嚜灏忕槮寮,瀛ゅ兓鑰屽斿己銆3宀佹椂姣嶄翰鏀瑰珌,鐢卞绁栨瘝鎶氬吇銆11宀佹椂缁х埗鍘讳笘,姣嶄翰鍙堝甫3涓紵濡瑰洖瀹跺姟鍐溿傚湪涓嶅垢...
  • 璋佹湁鐗涢】鐨勭敓骞浜嬭抗???鍗佷竾鐏!!!
    绛旓細鍦ㄨ皥璇濅腑鈥滀粬(鎸囩墰椤)鍛婅瘔鎴戞鏄湪杩囧幓鍚屾牱鎯呭喌涓,娉ㄦ剰寮曞姏鐨勬濇兂鍑虹幇鍦ㄤ粬鐨勮剳娴烽噷,閭f槸鍦ㄤ竴妫佃嫻鏋滄爲涓嬪伓鐒跺彂鐢熺殑,褰撴椂浠栧浜庢矇鎬濆啣鎯充箣涓傗濊繕鏈夌墰椤挎櫄骞寸殑鍙︿竴浣嶅瘑鍙嬫綐浼】鍦ㄦ湁鍏宠拷蹇鐗涢】鐨钁椾綔涓,涔熻皥鍙婂洜鑻规灉钀藉湴鑰屽紩璧烽獙璇佸紩鍔涘钩鏂瑰弽姣斿叧绯荤殑鏁呬簨銆傜墰椤垮湪鏅氬勾鍐嶆璁茶堪褰撴椂鑻规灉鐨勬晠浜,閭f槸绂昏嫻鏋滆惤鍦版椂宸茬粡鏄6...
  • 璋佹湁鐗涢】鐨勭敓骞浜嬭抗???鍗佷竾鐏!!!
    绛旓細涓銆佺敓骞崇畝浠 鐗涢】(1643鈥1727)鏄嫳鍥借憲鍚嶇殑鐗╃悊瀛﹀銆佹暟瀛﹀鍜屽ぉ鏂囧瀹,鏄崄涓冧笘绾渶浼熷ぇ鐨勭瀛﹀法鍖銆1643骞1鏈4鏃(鍎掔暐鍘1642骞12鏈25鏃)鐗涢】璇炵敓浜庤嫳鏍煎叞鏋楄偗閮$殑灏忛晣涔屽皵鏂储鏅殑涓涓嚜鑰曞啘瀹跺涵銆12宀佽繘鍏ョ瀹朵笉杩滅殑鏍煎叞鐟熷涓銆 鐗涢】浜1661骞翠互鍑忚垂鐢熺殑韬唤杩涘叆鍓戞ˉ澶у涓変竴瀛﹂櫌,1664骞存垚涓哄瀛﹂噾鑾峰緱鑰,16...
  • 鐗涢】鐢熷钩绠浠鐗涢】鐢熷钩鐨绠浠
    绛旓細1銆1643骞1鏈4鏃ワ紝鑹捐惃鍏嬄风墰椤垮嚭鐢熶簬鑻辨牸鍏版灄鑲儭涔′笅鐨勪竴涓皬鏉戣惤浼嶅皵绱㈡櫘鏉戠殑浼嶅皵绱㈡櫘搴勫洯銆2銆1648骞达紝鐗涢】琚佸幓璇讳功銆傚皯骞存椂鐨勭墰椤匡紝浠栨垚缁╀竴鑸紝鍠滄鐪嬩竴浜浠嬬粛鍚勭绠鍗曟満姊版ā鍨嬪埗浣滄柟娉曚功锛鑷繁鍔ㄦ墜鍒朵綔涓浜涘鎬殑灏忕帺鎰忋3銆1654骞达紝鐗涢】杩涘叆涔濋緳鐨勯噾鏍兼柉鐨囧涓璇讳功銆鐗涢】鐨姣嶄翰甯屾湜浠栬兘鎴愪负涓...
  • 鐗涢】鐨勭敓骞浜嬭抗
    绛旓細鐗涢】锛屼紵澶х殑鑻卞浗鐗╃悊瀛﹀锛1642骞12鏈25鏃ョ敓浜庢灄鑲儭浼嶅皵绱㈡櫘鏉戠殑涓涓啘姘戝搴紟12宀佷粬鍦ㄦ牸鍏版拻濮嗙殑鍏珛瀛︽牎璇讳功鏃讹紝灏辫〃鐜颁簡瀵瑰疄楠屽拰鏈烘鍙戞槑鐨勫叴瓒o紝鑷繁鍔ㄦ墜鍒朵綔浜嗘按閽熴侀纾ㄥ拰鏃ユ櫡绛夛紟1661骞达紝鐗涢】灏辫浜庡墤妗ュぇ瀛︾殑涓変竴瀛﹂櫌锛屾垚浜嗕竴鍚嶄紭绉瀛︾敓锛1669骞达紝骞翠粎27宀侊紝灏辨媴浠讳簡鍓戞ˉ鐨勬暟瀛︽暀鎺堬紟1672骞...
  • 鐗涢】鐨勭敓骞绠浠
    绛旓細1643骞1鏈4鏃ワ紝鑹捐惃鍏嬄鐗涢】鍑虹敓浜庤嫳鏍煎叞鏋楄偗閮′埂涓嬬殑涓涓皬鏉戣惤浼嶅皵绱㈡櫘鏉戠殑浼嶅皵绱㈡櫘(Woolsthorpe)搴勫洯銆傚湪鐗涢】鍑虹敓涔嬫椂锛岃嫳鏍煎叞骞舵病鏈夐噰鐢ㄦ暀鐨囩殑鏈鏂板巻娉曪紝鍥犳浠栫殑鐢熸棩琚杞戒负1642骞寸殑鍦h癁鑺傘1648骞达紝鐗涢】琚佸幓璇讳功銆傚皯骞存椂鐨勭墰椤垮苟涓嶆槸绁炵锛屼粬鎴愮哗涓鑸紝浣嗕粬鍠滄璇讳功锛屽枩娆㈢湅涓浜浠嬬粛鍚勭绠鍗曟満姊...
  • 鐗涢】浜虹墿绠浠
    绛旓細浜虹墿鐢熷钩 1643骞1鏈4鏃ワ紝鑹捐惃鍏嬄鐗涢】鍑虹敓浜庤嫳鏍煎叞鏋楄偗閮′埂涓嬬殑涓涓皬鏉戣惤浼嶅皵绱㈡櫘鏉戠殑浼嶅皵绱㈡櫘锛圵oolsthorpe锛夊簞鍥傚湪鐗涢】鍑虹敓涔嬫椂锛岃嫳鏍煎叞骞舵病鏈夐噰鐢ㄦ暀鐨囩殑鏈鏂板巻娉曪紝鍥犳浠栫殑鐢熸棩琚杞戒负1642骞寸殑鍦h癁鑺傘傜墰椤垮嚭鐢熷墠涓変釜鏈堬紝浠栧悓鏍峰悕涓鸿壘钀ㄥ厠鐨勭埗浜叉墠鍒氬幓涓栥傜敱浜庢棭浜х殑缂樻晠锛屾柊鐢熺殑鐗涢】鍗佸垎鐦﹀皬銆傛嵁...
  • 鏈夊叧鐗涢】鐢熷钩绠浠嬪唴瀹规槸浠涔?
    绛旓細銆傚ぉ鐢熺靖寮辩殑鐗涢】璁╁浜轰竴搴︿负浠栨媴蹇э紝璋佷篃涓嶄細鏂欏埌杩欎釜瀛╁瓙闀垮ぇ鍚庨潪甯稿仴搴凤紝涓旀椿鍒颁簡涓庝腑鍥藉彜浠e瓱瀛愪竴鏍风殑楂橀緞锛84宀併傜墰椤挎槸涓涓仐鑵逛簡锛岀埗浜插湪浠栧嚭鐢熶笁涓湀鍓嶅氨鍘讳笘浜嗭紝褰撲粬闀垮埌18涓湀鐨勬椂鍊欙紝姣嶄翰鏀瑰珌缁欎簡涓涓瘜鏈夌殑鐗у笀锛屽苟鎼埌濞佺憻濮嗛檮杩戝眳浣忥紝鎶婅繕涓嶅埌涓ゅ瞾鐨勭墰椤夸氦缁欎簡澶栧﹩鎶氬吇銆
  • 鐗涢】鐨勭敓骞浜嬭抗
    绛旓細灏戝勾鏃剁殑鐗涢】骞朵笉鏄绔ワ紝浠栬祫璐ㄥ钩甯革紝鎴愮哗涓鑸紝浣嗕粬鍠滄璇讳功锛屽枩娆㈢湅涓浜浠嬬粛鍚勭绠鍗曟満姊版ā鍨嬪埗浣滄柟娉曠殑璇荤墿锛屽苟浠庝腑鍙楀埌鍚彂锛鑷繁鍔ㄦ墜鍒朵綔浜涘濂囨殑灏忕帺鎰忥紝濡傞杞︺佹湪閽熴佹姌鍙犲紡鎻愮伅绛夌瓑銆傝嵂鍓傚笀鐨勬埧瀛愰檮杩戞寤洪犻杞︼紝灏忕墰椤挎妸椋庤溅鐨勬満姊板師鐞嗘懜閫忓悗锛岃嚜宸变篃鍒堕犱簡涓鏋跺皬椋庤溅銆傛帹鍔ㄤ粬鐨勯杞﹁浆鍔ㄧ殑...
  • 鐗涢】鐨勭敓骞浜嬭抗 鐗涢】绠浠
    绛旓細3銆佸皯骞存椂鐨鐗涢】骞朵笉鏄绔ワ紝浠栬祫璐ㄥ钩甯革紝鎴愮哗涓鑸紝浣嗕粬鍠滄璇讳功锛屽枩娆㈢湅涓浜浠嬬粛鍚勭绠鍗曟満姊版ā鍨嬪埗浣滄柟娉曠殑璇荤墿锛屽苟浠庝腑鍙楀埌鍚彂锛鑷繁鍔ㄦ墜鍒朵綔浜涘濂囨殑灏忕帺鎰忥紝濡傞杞︺佹湪閽熴佹姌鍙犲紡鎻愮伅绛夌瓑銆4銆佽嵂鍓傚笀鐨勬埧瀛愰檮杩戞寤洪犻杞︼紝灏忕墰椤挎妸椋庤溅鐨勬満姊板師鐞嗘懜閫忓悗锛岃嚜宸变篃鍒堕犱簡涓鏋跺皬椋庤溅銆傛帹鍔ㄤ粬鐨...
  • 扩展阅读:萌娃搞笑名场面 ... 我学会了流氓作文 ... 心理测试写20个我是谁 ... 我学会了拉屎作文优秀 ... 心理课写出20个自己 ... 我学会杀了人450字 ... 十万个冷知识 ... 王子异自我介绍那段话 ... 番名《快要坏掉的八音盒》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