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如果你还没看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建议去电影院看一下,能看60帧或者120帧的当然最好,普通的24帧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抱着开放、谦虚的心态去观赏。

为什么要强调最后一点?在我准备去看之前,在网络上听到了太多的差评,特别是一些你平时觉得电影口味和你蛮接近的人,再加上美国观众的普遍中评,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不期待,结果真是奇妙,只想感叹,李安的水准还是那么高呀!所以,要强调抱着开放的心态,是因为已经预备好有许多人是不喜欢它的。

这个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在伊拉克的战场中,比利因为冒险救班长而立功(班长蘑菇还是不幸去世了),并因为救人视频而红遍全美,于是这一个典型的爱国集体被临时召回国,接受媒体的采访,并参加一个大型橄榄球比赛的中场表演。整部电影是以比利回美国这几天的经历为线索,在中间不断闪回他在伊拉克的经历。我想是这是最好的还原这些患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简称PTSD,属于“ 创伤后应激障碍 ”的一种)的方式,比如我们看的的焰火是绚烂美丽的景色,他们看到的焰火却是炸弹爆炸瞬间的情景,所以我常常被突然切到伊拉克的镜头吓到,所以试想当事人头脑里的场景,会不会更可怕?

电影里表现的伊拉克战争会让人有一种荒谬感,并不是说它表现的不够真实,而是伊拉克战争本身就真实地荒谬,有一个情节是美军去伊拉克平民家搜查地下伊拉克士兵,翻出了一本貌似敏感的小本子,双方突然失控地紧张起来,他们的沟通要通过随身的翻译,可是彼时乱作一团,妇女失声痛苦,男人情绪激动,美军举枪警示,让人怀疑下一下情节可能就是误杀某个平民。这里的荒谬感在于,因为翻译的中断,双方根本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却突然认为对方会把自己杀死,他们想先下手为强,但又搞不清对方是不是真的敌人。我想,这是不是就是整个伊拉克战争的状态呢?每一方都陷入囚徒困境里的博弈,并不是对真实伤害的反击。

电影里对比利的家人做了清楚的描述,除了姐姐,其他人都认为他参军是好事,是美国人民的英雄。可以说,比利不仅是被政府派到战场,更是被他的家人们送过去的,然而他们却拒绝谈论这场战争对于比利个人的意义,因为饭桌上“不谈政治”。

事实上,除了战场上的人,没有人了解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电影有很多的场景都强调了这一点,最明显的场景大概是比利与想买下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富商议价,这位动辄投资几千万的富豪竟然只愿意给他们每人5000美元的报酬,原因是:“我清楚现在没有其他人给你们报价,所以,有总比没有好。”比利的回答是:“你根本不了解战争,不尊重军人,我敢说,战场的上伊拉克士兵都会比你还尊重我们。“不仅是民众不了解战争,更重要的是所有上战场前的美军自己也不了解,他们或许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所以这场战争的荒谬之处就在于,发起和支持战争的人都不在战场,而在战场的人都无法决定战争。

有人说这根本不是关于反战的电影,而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和孤独,我也是赞同的。有个场景是他和上级的聊天,他说到如果他现在不是在伊拉克,估计会在美国的街头随便晃荡,这句话的潜在意思似乎是,做一位”美国人民的英雄“,总比做一个小混混要好。可是你也分明可以听出他说这句话时并不那么肯定,因为我们大概都没有想过,军人和小混混的差别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被一些民众喊作”杀人机器“?

在电影的最后,比利终于决定回到伊拉克战场,看到这里都不泪奔的人也是坚强,看着他坐在车上,用宗教的方法去解释做这个决定的理由,和战友互相说”我爱你“,我觉得,他比所有人都要勇敢和理智。

p.s.

关于技术的事,60帧确实看得非常爽,清晰,因此这时的3D是加分的(许多电影用的3D是减分的),有些人觉得这种新技术应该应用到大片上,但我觉得用于这类真实事件电影会让人代入感更强,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走在体育馆时,拥挤的人群和喧嚣声,让人觉得此刻你就站在旁边,还有那位富商的特定大头,至今害怕他会出现在我的梦中。

扩展阅读:比利林恩的战争故事 ... 比利琳恩的中场战完整 ... 国家男篮中锋 ... 詹姆斯 ... 比利林恩是真实故事吗 ... 李安比利林漫长的中场 ... 比利林恩中场故事 ... 费厄泼赖 网暴运动员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观后感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