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回忆父亲邓绍昌:变卖家产凑三百元供他留学,一别终生未见

【 文 | 河东狮子 】

1997年2月,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按照他生前的心愿, 离世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将骨灰撒入大海,把一切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

然而,这个亿万中华儿女在心中呼唤的同一个名字——邓小平, 自16岁离家求学后,他一生都未回到家乡,与父母分别的那一年也成了永别

可以说,若是没有他的父亲——邓绍昌的远见卓识,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或将少了这么一位闪耀的巨星。


1904年8月,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牌坊村,这里也是他生活了整整16年的老家,关于他的家境,邓小平的三女儿毛毛曾在 《我的父亲邓小平》 一书中有过叙述:

这份家业之后就由 邓绍昌 接手了。

虽然邓小平出生于一个还算不错的旧 社会 家庭,但 父亲邓绍昌思想比较新潮,他早年在成都政法学校读书时接受过一些新式教育 ,后来又参加了民间一种帮会组织“袍哥会”,又叫哥老会,还做到了首领“掌旗大爷”的位置,人们称他为“三爷”。

看着颇有些江湖之气。



而他给儿子取名就更霸气了,按照家族的字辈排名, 儿子名叫“邓先圣”,后来私塾先生觉得这两字比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还要“圣”,就改成了“邓希贤”。

此名一直用到他后来投身革命事业,才自己改成了邓小平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邓绍昌在乡间颇有威望,他为人仗义,办事公正,经常乐善好施,还成为了贫苦农乡的代言人,哪家有纠纷了,哪家遇到难事了,基本都会来找他帮忙和调节。

有句话叫 “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 而邓小平的母亲淡氏为人十分热情,她总是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别人。

曾经在邓家做过佃农的一户人家,要求退佃出去谋生,结果很快就迫于生活的艰辛而回来了,他很是难为情的找到淡氏希望能够再帮他一下,邓母二话没说就打扫出一间空房给这对夫妻居住,并帮他重新找了门差事。

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被早早的送到了私塾读书。


那时候他学的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启蒙读物,这时候他的天资就开始显露出来了,不仅每本书背诵无误,还写了一手极其流畅的毛笔字。

看到儿子如此聪慧,邓绍昌又惊又喜,他不仅无条件的支持儿子读书,更是风雨无阻的接送他。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邓绍昌看到了儿子不同凡响的品格。

在北山小学时,有一次他得知一位小同学的妹妹得了重病发烧不退,可是家里已经穷困潦倒根本请不起医生。

如果这样下去的同学的妹妹很难活下来,几经思索之后,他从父亲那里“偷”来5块银元,悄悄塞给了同学让他赶紧给妹妹治病。

要知道,当时的5块银元,足够买500斤的大米,若非救人心切他绝不会这么做的。

几天之后邓绍昌发现丢了钱,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询问,邓小平不等父亲发问,就主动站了出来只说是自己拿了钱,并递给了父亲一根棍子。

十分生气的邓绍昌给了他一顿打,等到怒气平息了点后,总觉得儿子平常那么节俭,给他的零花钱都舍不得用怎么会偷钱呢?

父子两沟通了一番,在得知真相后,他很是感动,可是为什么儿子在被打之前不替自己辩解呢?

原来在邓小平心里有一杆秤: 随便拿家里的钱是不对的,错了就该受罚。

邓绍昌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在这个小小少年的身上,他看到了儿子身上那强烈的责任感与同情心,若是给他更好的教育,日后必有出息。



果然,严父出才子,到了1918年,14岁的邓小平已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

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广安建立革命军,血气方刚的邓绍昌加入了革命军成为了新兵训练的营长,因为在乡里受人尊敬又颇具影响力,所以当权者想要拉拢他。

可是邓绍昌刚正不阿并不愿意同流合污,最终受到排挤,在县里做了两年团练局局长后被撤换,不得已去了重庆避难。

当时的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为了青年学子的未来,预备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发动了 社会 各界名流捐款两万多元,在重庆开办了留法预备分分校。

学制一年制,毕业后去法国。

邓绍昌知道以后,就写信回家问儿子想不想去,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若想救国,就必须得“师夷长技以制夷”。

邓小平非常愿意,他希望在这乱世之中博弈,谋求国家和自己的出路。

可是邓小平的母亲因为疼爱儿子,她十分反对,很害怕这一别再难相见,在家人的说服下她终于同意了。



邓小平顺利考上留法预备学校后,困难还是来了。

因为是自费生,留学法国,就需要钱,足足300元!学校只补助一点点。想象一下,当时5块大洋都能买一头牛,300银元是一笔极大的数目。

为了支持儿子出国留学,邓绍昌回到广安, 他不仅变卖了家中大部分的存粮,又变卖了家中的一部分田产,又向外面借了一些,最终东拼西凑出300元钱。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家里也不是大富农,又要养那么多人,这简直是败家子的行为,可是邓父毅然变卖了家产,将儿子送上了留学的道路。



这一刻,邓小平懂得了什么是父爱如山,他更是深知这笔钱的不易,到了法国后几乎没再向家里要钱,16岁的他为了养活自己做过太多劳累艰苦的杂活,经常忙到筋疲力尽。

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从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而又传奇跌宕的革命道路。

在接受西方的教育的时候,邓小平还有一段与旧 社会 包办婚姻作斗争的经历, 邓绍昌虽然思想开明但为人颇有江湖义气,他与一位姓唐人士交情极好,为了能够亲上加亲,两人就给自己的儿女定下娃娃亲。

在他们的眼里这门亲事称得上是一门好姻缘,可是在接受西方教育后,受到了革命启蒙思想的邓小平已经不能够接受这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这与他的人生信仰相违背。

那时的他,已经从法国又去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他寄出家书: 第一,因为革命道路越发危险而又漫长,恐连累家人以后不能回家,也顾及不到家人了,希望父母保重身体。

第二,要求解除娃娃亲,这样的旧式婚约,不仅耽误那位姑娘的未来,也与自己的信仰相违背。


邓绍昌收到信后当时强烈反对,他把情义看得很重,可是邓小平执意退婚,又再次回信,邓绍昌知道儿子的性格,无奈之下只有应允。

邓小平的娃娃亲对象,那个唐姓女孩子,最后由父亲邓绍昌做主,以邓家女儿的身份将她嫁了出去。

这段往事,也是根据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填写的《自传》中的回忆,才被后人知晓。

1927年,随着革命形势的越发严峻,为了不让敌人抓到,邓小平养成了把事情记在脑子里、不随便留下字条的习惯。

他也不再使用本名“邓希贤”,自然也不能再与家人联系,令人遗憾的是,他早年的家书在战火连天的岁月中也没有保存下来。

令邓小平万万没想到的是, 自16岁赴法国留学,父子两在重庆见过一面后,他再也没有回家,16岁那年的相见,竟然了永别。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晚年回忆:

更令人心痛的是,1936年,邓绍昌因为被害而离世,年仅50岁。 普遍的说法是他在重庆回老家的路上,经过南充而被杀害。

这位刚正不阿,侠肝义胆的父亲,宁愿变卖家产也要供儿子读书,走上救国的道路,而他自己再也不看不到儿子成为开国元勋,胜利归来的那一天。


而邓小平自己, 自从16岁离开四川广安的老家,一直到去世也没回去过,他曾作为党的领导人9次去四川视察都是过家门而不入。



我们不知道伟人的“怕”是因为近乡情怯,还是因为早已登上高峰的他怕太过兴师动众,或许是那里有着16岁一别终生未能相见的父亲,太过深爱,太怕“相见”。

因为啊,人生总有遗憾,回首才知情深。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