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狄青南征平蛮官兵名录 文学历史都有什么

\u5386\u53f2\u4e0e\u6587\u5b66

\u5386\u53f2\u4e0e\u6587\u5b66\u65e2\u6709\u8054\u7cfb\uff0c\u53c8\u5404\u6709\u5343\u79cb\u3002\u5386\u53f2\u6ce8\u91cd\u4e8e\u5b9e\u9645\uff0c\u8bb0\u5f55\u8fc7\u53bb\u53d1\u751f\u7684\u4e8b\u60c5\uff1b\u6587\u5b66\u5219\u66f4\u6ce8\u91cd\u4e8e\u7d20\u517b\uff0c\u6709\u66f4\u9ad8\u7684\u89c2\u8d4f\u4ef7\u503c\u3002

\u6b4c\u8c23\u3001\u4f20\u8bf4\u3001\u795e\u8bdd\u3001\u6545\u4e8b\u3001\u5bd3\u8a00\u3001\u7ae5\u8bdd\u3001\u4f20\u8bb0\u3001\u8bd7\u7bc7\u3001\u7a17\u53f2\u3001\u6e38\u8bb0\u3001\u5267\u672c\u3001\u5c0f\u8bf4\u3001\u968f\u7b14\u3001\u8bc4\u8bba\u2026\u2026\u7e41\u591a\u7684\u4f53\u88c1\u6784\u6210\u4e86\u6587\u5b66\uff0c\u4e5f\u6784\u6210\u4e86\u6587\u5b66\u7684\u5386\u53f2\u3002\u7136\u800c\uff0c\u5e76\u4e0d\u662f\u6bcf\u79cd\u6292\u6000\u6216\u8bb0\u53d9\u6587\u5b57\u90fd\u80fd\u8fdb\u5165\u6587\u5b66\u53f2\u3002\u5c31\u6bcf\u4e2a\u5177\u4f53\u65f6\u4ee3\u800c\u8a00\uff0c\u80fd\u4ee5\u7ecf\u53d7\u65f6\u5149\u7684\u7b5b\u7c38\uff0c\u7a7f\u8d8a\u540e\u4e16\u5386\u4ee3\u7684\u4f20\u8ff0\u800c\u5b58\u7559\u4e0b\u6765\u7684\u6587\u5b66\u4f5c\u54c1\u5fc5\u662f\u5c11\u6570\u3002\u4ece\u8fd9\u4e2a\u610f\u4e49\u4e0a\u8bb2\uff0c\u6587\u5b66\u7684\u5386\u53f2\u5b9e\u8d28\u4e0a\u662f\u7cbe\u54c1\u6587\u5b66\u7684\u5386\u53f2\u3001\u7ecf\u5178\u6587\u5b66\u7684\u5386\u53f2\u3002
\u5728\u4e00\u4e2a\u6280\u672f\u624b\u6bb5\u5df2\u7ecf\u80fd\u591f\u65e0\u9650\u91cf\u63d0\u4f9b\u8d44\u8baf\u4e0e\u5a31\u4e50\u7684\u65f6\u4ee3\uff0c\u6211\u4eec\u4e3a\u4ec0\u4e48\u8fd8\u5728\u9605\u8bfb\uff1f\u8fd9\u5c31\u662f\u6587\u5b66\u7684\u9b45\u529b\u6240\u5728\u3002\u5728\u63a2\u7a76\u5fc3\u7075\u548c\u4eba\u6027\u65b9\u9762\uff0c\u5728\u6479\u5199\u751f\u5b58\u72b6\u6001\u65b9\u9762\uff0c\u5728\u5f20\u626c\u60f3\u50cf\u529b\u65b9\u9762\uff0c\u5728\u6587\u660e\u7684\u4f20\u627f\u4e0e\u5851\u9020\u65b9\u9762\uff0c\u6709\u54ea\u4e00\u79cd\u6587\u5316\u6837\u5f0f\u7684\u80fd\u529b\u53ef\u5728\u6587\u5b66\u4e4b\u4e0a\uff1f\u7b54\u6848\u662f\u6ca1\u6709\u3002\u6587\u5b66\u65e0\u7591\u662f\u8868\u73b0\u529b\u6700\u4e3a\u5bbd\u5e7f\u6700\u4e3a\u5f3a\u5927\u7684\u4eba\u7c7b\u60c5\u611f\u5de5\u5177\uff0c\u5176\u751f\u547d\u529b\u65e2\u53e4\u8fdc\u53c8\u84ec\u52c3\uff0c\u81ea\u4ece\u4ee5\u6b4c\u8c23\u4f20\u8bf4\u4e4b\u7c7b\u7684\u5f62\u5f0f\u8bde\u751f\u4e8e\u53e3\u8ff0\u5e74\u4ee3\u4ee5\u6765\uff0c\u5b83\u7684\u5386\u53f2\u4ece\u672a\u4e2d\u65ad\u8fc7\uff0d\u54ea\u6240\u662f\u6d2a\u6c34\u6ed4\u5929\u8fd8\u662f\u66b4\u653f\u7a92\u606f\u4e00\u5207\u4e4b\u65f6\u3002\u53ea\u8981\u751f\u6d3b\u5728\u7ee7\u7eed\uff0c\u4eba\u7c7b\u5c31\u4f1a\u628a\u6545\u4e8b\u4e00\u76f4\u8bb2\u4e0b\u53bb\uff0c\u628a\u60c5\u612b\u4e0d\u65ad\u8868\u8fbe\u51fa\u6765\u3002\u9762\u5bf9\u6587\u5b66\u7684\u5386\u53f2\uff0c\u6211\u4eec\u53ef\u4ee5\u53d1\u73b0\u4e00\u79cd\u7279\u8d28\uff0d\u6838\u5fc3\u4f5c\u54c1\u7684\u4ef7\u503c\u4e98\u53e4\u4e0d\u53d8\u3002\u5c3d\u7ba1\u4f5c\u5bb6\u7684\u5199\u4f5c\u6280\u5de7\u5728\u4e0d\u65ad\u63d0\u9ad8\uff0c\u5927\u4f17\u7684\u9605\u8bfb\u8da3\u5473\u4e5f\u65e5\u65b0\u6708\u5f02\uff0c\u4f46\u5373\u4f7f\u5728\u5df2\u7ecf\u8fdb\u5165\u7535\u5b50\u9605\u8bfb\u7684\u4eca\u5929\uff0c\u300a\u8377\u9a6c\u53f2\u8bd7\u300b\u6216\u5510\u5409\u8bc3\u5fb7\u7684\u9b45\u529b\u4f9d\u7136\u4e1d\u6beb\u65e0\u51cf\u3002

  北宋中叶,广源州壮族豪强侬智高叛宋,北宋名将狄青率将士南征平叛。据史料记载,叛乱平定后,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还在广西各地屯兵1万人。这些留戍的将士中,许多人和当地人通婚定居,繁衍后代。后来,朝廷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为“老营”。因为地域等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
  侬智高叛宋
  北宋中叶,广源州壮族豪强侬智高叛宋,狄青率将士南征前往平叛并留兵戍守一事,是宋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客家移民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侬智高生于公元1025年,是北宋时期岭南边境广源州人,“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民间传其武功盖世,精骑射、剑道。广源州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的西南,其地为郁江之源,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宋沿唐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单位分州、县、峒三级,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官,世袭,受边州长官统辖)之一。广源州原有韦、黄、周、侬四大姓,到了宋代初年,侬姓成了最有实力的一支势力。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春正月,其首领侬民富被北宋朝廷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到了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时,其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了傥犹州(今广西扶绥县)的知州,还杀掉了其弟侬存禄和妻弟侬当道,占领了他们的地盘万涯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内)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境内),从而拥有了一片相当大的势力范围。侬全福于公元1029年建立“长生国”,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阿侬为“明德皇后”,封侬智高为“南衙王”。
  侬全福被交趾国杀死时,侬智高14岁,与其母集聚族人,于宋仁宗皇祐初年攻占与广源相邻的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国出兵打败侬智高,夺去了傥犹州。侬智高只好派人向宋朝廷进献金银和驯象,请求宋朝正式授以官职。宋朝廷认为他叛服无常,不可信任,既没接受他的贡礼,也没授予他官职。侬智高恼羞成怒,集中兵力进攻宋朝的广西南路,企图攻占邕州、广州,割据称王。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4月,侬智高率兵5000沿郁江东下,攻占了右江上游重镇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旋即攻破邕州,杀死知州,在那里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并仿照宋朝官制设置官吏。当时宋朝在岭南各州县驻兵不多,武备单薄,见侬智高率兵来攻,地方官不知所措,大都弃城而逃。侬智高没有遇到多大抵抗便攻陷了横(今广西横县)、贵(今广西贵县)、浔(今广西桂平)、康(今广西德庆)、端(今广东肇庆)等九州数十县。所过之处,侬智高派兵杀戮官吏、焚劫福库,一直杀到岭南另一重镇——广州城下,但广州军民拼死抵抗。侬智高围城50余日未能攻下,其战舰也被番禺县令所募土丁及海上豪杰焚毁。侬智高远道奔袭,利在速战,不易持久,遂于7月间撤了广州之围,向邕州撤退,途中又顺手牵羊攻破贺(今广西贺县)、昭(今广西平乐县)、宾(今广西宾阳)等州。昭州数千百姓逃入山谷中躲避,被侬智高追上,堵在山谷中,被活活烧死。
  一时间,大宋皇帝为之宵衣旰食,朝野震动,群臣商讨对策。正当宋廷苦无良方之际,有一人上表请缨,愿统兵南下征讨侬智高。此人正是狄青。
  名将狄青16岁从军
  狄青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北宋名将。狄青家境贫寒,16岁时代兄受过,按照北宋的惯例,被强制入伍从军,被选为禁卫军的马兵卫士,担任御前散直(即侍从之官)。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夏宋争战中,在西夏游牧骑兵的猛烈进攻下,习惯了步兵作战的宋军一直处于劣势。宋仁宗下令挑选善于骑射的禁军卫士充实边疆,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来到了西北前线保安(今陕西志丹)。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士兵严重畏战,而新到的狄青却主动要求担任先锋,他骑马持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宋军趁势掩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他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而逃,无人敢挡,人称“面涅将军”。
  经略判官尹洙与狄青谈论军事,很欣赏他,认为他是“良将之才”,便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两人一见狄青,便认为他是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从此,狄青刻苦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逐步成为宋朝西北防御战的主帅。
  狄青因脸上留有黑疤,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
  狄青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因功高震主,备受朝廷猜忌,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遗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主动请缨平叛
  狄青主动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侬智高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
  “狄青和副将杨文广等率步兵、骑兵2万人,一路南下,于皇祐五年年初,出昆仑关,直奔邕州。”天波杨府联谊会副会长杨庆化说。
  侬智高造反后,宋朝廷曾分别任命官员带兵去剿灭,他们或被侬智高打死,或因战败被降职。狄青奉命南下之前,尚在指挥镇压侬智高的重要官员有余靖和孙沔。狄青、孙沔、余靖,就是所谓的“平蛮三将”,其中以狄青为首。余靖为韶州(今广东韶关)曲江人,曾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等,丁父忧尚未结束,即于公元1052年6月30日被任命为秘书监、桂州(今桂林市)知州、广南西路都钤辖兼经略安抚使、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孙沔系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陕西、河东都转运使等,于公元1052年9月14日被任命为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抚使,旋加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广南经制贼盗。
  当时侬智高连战皆捷,锐气正盛,而岭南官军屡战屡败,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战斗力极差。狄青到达湖南后,传令诸军不得擅自出战,一切听从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擅自率兵进攻,结果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逃跑。狄青抵达后,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集袁用等30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
  为了扭转士气低落这一不利因素,狄青想了一个办法:桂州城南有一庙宇,当地土民盛传庙中神圣十分灵验,于是狄青率部属来到庙中,跪拜之后狄青拿出一百枚铜钱,当众向神祷告说:如此次征南能够获胜,这一百枚钱撒出去后应当全部字面都朝上。僚属们都大吃一惊,认为绝无百钱字面都朝上之理,这样干只会动摇军心,影响本来就不高的士气,于是纷纷劝阻。狄青不为所动,将钱撒出,想不到竟如所祷,百枚铜钱字面无一不朝上。一时间全军欢声雷动,人们都认为此次征南有神灵相助,不愁不胜,于是军心、士气得到极大提振。
  夜袭昆仑关击溃叛军
  邕州、宾州之间,横卧着巍峨的昆仑关。相传昆仑关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昆仑关是南宁门户和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昆仑关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战斗,昆仑关关门上刻有“昆仑关”三个大字,有“南方天险”之称。
  狄青经过多日侦察,觉得强攻难以取胜,决定偷渡过关。为了迷惑侬智高,狄青在宾州按兵不动,先是下令预备5天的粮草,后来又命准备10天粮草,并在元宵节张灯结彩,让士兵狂欢、休息。侬智高得知消息后,认为狄青不会即刻进攻,遂放松警惕,竟然未派兵把守作为邕州屏障的昆仑关。
  趁侬智高军不备,狄青命全军急速前行,抵达昆仑关口。接着冒雨驰行,连夜渡过昆仑关。当侬智高发现失去险关后,立刻派全军出城迎战。双方在距邕州城10多公里的归仁铺(今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三塘街)相遇。两军摆开阵势,狄青命偏将孙节、祝贵率步兵打前阵,自己与孙沔、余靖领骑兵紧随其后。侬智高军则以持标枪大盾的“标牌军”居前,羸弱者殿后。两军交锋,侬智高军旗开得胜;宋军前锋孙节战死,其他将领惊慌失色,全军有败退之势。
  在这危急关头,狄青手执军旗,指挥精悍骑兵由左、右两翼杀出,纵横开阖,前后夹击。侬智高军的“标牌军”被骑兵冲垮,阵势大乱,士兵纷纷溃逃。宋军追杀8公里,侬智高的两个弟弟侬建中、侬智中,军师黄师宓等50余名得力干将及2000名士卒战死,500余人被俘。侬智高率残部退回邕州城,见大势已去,遂往大理国特磨道(今云南富宁县)撤退。据有关史料记载,邕州城破之时,侬智高率其残部弃城而走,携其母、弟、妻、子,依附于特磨寨之侬夏卿,并在这里收集残部,购买马匹,练习骑战,以图东山再起。当时的新任邕州知州肖注带领兵勇前往清剿,活捉了侬智高军的一个裨将。肖注以威胁利诱的手段,知道了侬智高的有关实情。皇祐五年12月(公元1054年),在桂州知州余靖的主持下,以杨元卿、陈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袭击特磨寨,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二子侬继封、侬继明以归宋,侬智高下落不明。
  狄青率部进入邕州城内,缴获金帛数万,牲畜数千。其后,在邕州城下将黄师宓等人枭首示众。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侬智高燃起的熊熊战火被平息了之后,狄青率部北还至桂州,撰写《平蛮三将题名》,记录镇压侬智高的各级将领的姓名。余靖亦撰《大宋平蛮碑》,记述这次用兵的大致过程,对主帅狄青称颂有加:“以方召之才,兼机轴之重,出翦狂蛮,无唯类矣。……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疾顽凶。请缨即路,仗节临戎;英才遴集,猛将从风。”如今,这两处碑文分别刻于今广西桂林市龙隐岩和镇南峰(今铁封山)的石壁上,至今保存尚好。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邕州知州陶弼为褒扬“平蛮三将”,在州治望仙坡(今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建“三公亭”(后改为“三公祠”,后人又增祀苏缄、王守仁、莽吉图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将其拆除建镇宁炮台。
  宋官兵客居广西
  平叛战争中,宋军不断俘获一些叛军官兵,而且解救了被侬智高俘虏的万余人。侬智高占领的数十个州县重新回到了宋朝的统治之下。杨庆化告诉记者,狄青因平叛有功,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杨文广也因在平叛中有战功,知德顺军,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宋廷以其有统御之才,超升四级,出任广西钤辖,兼知宜(今广西宜山县)、邕二州。
  战乱结束后,宋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还在广西各地屯兵1万人。这些留戍的将士中,许多人在当地娶妻生子。后来朝廷还允许禁军官兵家属随军行动,称为“老营”。因此,留戍岭南的官兵大多落籍广西或广东西部,成为广西人或广东人。这些中原移民大多自称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因为地域等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据广西当地史料记载,北宋皇祐四年,时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树旗反宋,宋仁宗遂命狄青讨侬,平蛮结束,狄青派将士戍边,桂州、邕州及左右江、柳江沿岸留下了后裔,桂中北有“客军”之说。
  广西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麦群忠2012年撰文指出,北宋、南宋300多年间,向广西迁徙的客家人日渐增多,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广西已经有主户和客户的区分,当时的桂州,“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而客户多从山东、河南、江西、湖南及广东各省迁来,不但在桂东、桂南落户,还有少数客家人已深入桂北和桂西南的山区定居。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村庄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他们是宋皇祐年间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一些落籍地方官兵的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他们迁入的时间早,居住多属僻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丁不旺,没有族谱,不修祠堂,但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客家完全相同。
  麦群忠说,两宋时期,还有不少客家人向桂西各地迁移,如崇左县的黄姓,就是宋皇祐年间狄青奉命率军南征侬智高,部众多来自山东,事平后,黄胜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就成了现今崇左江州万余户黄氏的先祖。
  留戍广西的官兵不仅给当地带去了先进技术,也带去了先进文化,广西方言——平话的产生就与他们有密切关系。据《宋史》及族谱记载,说平话的居民祖先是宋代从山东随狄青南征广西屯驻下来的。“平话人的历史与军事有关,宋朝将领狄青曾南下驻军,留守屯戍的士兵和古邕州的百姓通婚,逐渐融合演变成了南宁平话人群体。”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平话人研究权威学者徐杰舜说,据统计,广西的平话人约有650万左右,南宁市区从津头村、白沙村、亭子、平西村、友爱村到心圩、石埠均有平话人的踪迹。广西医科大学的一位教授用DNA检测技术研究平话人的基因,发现在母系遗传中,广西本地人的基因占据主体,也就是说,当时驻军广西的士兵多与本地妇女通婚繁衍后代,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平话人。

扩展阅读:狄青的妻子双阳公主 ... 杨家将为什么黑狄青 ... 大宋最牛将军狄青 ... 狄青是哪个皇帝的名将 ... 狄青昆仑关之战 ... 大英雄狄青玉玲儿 ... 浦思青兰旗袍 ... 狄青和百花公主 ... 狄青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