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上课时主要讲什么内容 孟子两章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

\u5b5f\u5b50\u4e24\u7ae0\u4e3b\u8981\u5185\u5bb9\u662f\u4ec0\u4e48\uff1f

\u5b5f\u5b50\u662f\u6307\u4e24\u7bc7\u6587\u8a00\u6587\u2014\u2014\u300a\u5f97\u9053\u591a\u52a9\uff0c\u5931\u9053\u5be1\u52a9\u300b\u53ca\u300a\u751f\u4e8e\u5fe7\u60a3\uff0c\u6b7b\u4e8e\u5b89\u4e50\u300b\uff0c\u90fd\u51fa\u81ea\u300a\u5b5f\u5b50\u300b\u3002

\u2014\u2014\u300a\u5f97\u9053\u591a\u52a9\uff0c\u5931\u9053\u5be1\u52a9\u300b\uff1a
\u6307\u51fa\u5929\u65f6\u3001\u5730\u5229\u3001\u4eba\u548c\u4e09\u56e0\u7d20\u5728\u6218\u4e89\u4e2d\u6240\u8d77\u7684\u4f5c\u7528\u5927\u5c0f\u4e0d\u540c\uff1b\u6700\u540e\u7531\u4eba\u548c\u63a8\u6f14\u51fa\u201c\u5f97\u9053\u8005\u591a\u52a9\uff0c\u5931\u9053\u8005\u5be1\u52a9\u201d\u7684\u7ed3\u8bba\uff0c\u5b8c\u6210\u672c\u6587\u7684\u8bba\u8bc1\u3002

\u2014\u2014\u300a\u751f\u4e8e\u5fe7\u60a3\uff0c\u6b7b\u4e8e\u5b89\u4e50\u300b\uff1a
\u501f\u75286\u4f4d\u540d\u4eba\u7684\u4e8b\u4f8b\uff0c\u8bba\u8bc1\u201c\u751f\u4e8e\u5fe7\u60a3\u3001\u6b7b\u4e8e\u5b89\u4e50\u201d\u7684\u89c2\u70b9\u3002

\uff08\u8be6\u7ec6\u770b\u6b63\u6587\uff0c\u6bd4\u8f83\u597d\u61c2\u3002\uff09

\u5f97\u9053\u591a\u52a9\uff0c\u5931\u9053\u5be1\u52a9

\u5929\u65f6\u4e0d\u5982\u5730\u5229\uff0c\u5730\u5229\u4e0d\u5982\u4eba\u548c\u3002\u201c\u4eba\u548c\u201d\u662f\u4eba\u5fc3\u6240\u5411\u4e0a\u4e0b\u56e2\u7ed3\uff0c\u662f\u514b\u654c\u5236\u80dc\u7684\u91cd\u8981\u6761\u4ef6\u3002\u800c\u53ea\u6709\u65bd\u884c\u201c\u4ec1\u653f\u201d\uff0c\u65b9\u80fd\u5f97\u201c\u4eba\u548c\u201d\uff0c\u65b9\u80fd\u201c\u5929\u4e0b\u987a\u4e4b\u201d\uff0c\u4f5c\u6218\u624d\u4f1a\u53d6\u5f97\u80dc\u5229\u3002 \u672c\u7bc7\u8bba\u8bc1\u7684\u4e3b\u8981\u7279\u70b9\u662f\u91c7\u53d6\u201c\u603b\u2014\u2014\u5206\u2014\u2014\u603b\u201d\u7684\u8bba\u8bc1\u7ed3\u6784\u3002 \u5148\u63d0\u51fa\u4e2d\u5fc3\u8bba\u70b9\u201c\u5929\u65f6\u4e0d\u5982\u5730\u5229\uff0c\u5730\u5229\u4e0d\u5982\u4eba\u548c\u201d\uff1b\u7136\u540e\u518d\u5206\u522b\u8bbe\u4f8b\u8bc1\u660e\u201c\u5929\u65f6\u4e0d\u5982\u5730\u5229\u201d\uff0c\u201c\u5730\u5229\u4e0d\u5982\u4eba\u548c\u201d\uff1b\u6700\u540e\u518d\u4ece\u9053\u7406\u4e0a\u8bba\u8bc1\u4e2d\u5fc3\u8bba\u70b9\u3002
\u201c\u751f\u4e8e\u5fe7\u60a3\uff0c\u6b7b\u4e8e\u5b89\u4e50\u201d\u3002

\u4f5c\u8005\u4ece\u4e2a\u4eba\u3001\u56fd\u5bb6\u4e24\u65b9\u9762\u8bba\u8bc1\u3002 \u6587\u7ae0\u5148\u8c08\u9020\u5c31\u4eba\u624d\u7684\u95ee\u9898\u3002\u5148\u4ee5\u516d\u4e2a\u51fa\u8eab\u4f4e\u5fae\u3001\u7ecf\u8fc7\u79cd\u79cd\u78e8\u70bc\u800c\u7ec8\u4e8e\u8eab\u8d1f\u201c\u5927\u4efb\u201d\u7684\u663e\u8d35\u4eba\u7269\u4e3a\u4f8b\u6765\u8bf4\u660e\u4eba\u624d\u662f\u5728\u8270\u82e6\u73af\u5883\u4e2d\u9020\u5c31\u7684\uff0c\u540c\u65f6\u53c8\u91cd\u89c6\u4eba\u7684\u4e3b\u89c2\u56e0\u7d20\uff0c\u63d0\u51fa\u201c\u56f0\u4e8e\u5fc3\uff0c\u8861\u4e8e\u8651\uff0c\u800c\u540e\u4f5c\u201d\u7684\u89c2\u70b9\u3002\u4ece\u4e24\u65b9\u9762\u8bf4\u660e\u4eba\u8981\u6709\u6240\u4f5c\u4e3a\uff0c\u6210\u5c31\u5927\u4e1a\uff0c\u5c31\u5fc5\u987b\u5728\u751f\u6d3b\u3001\u601d\u60f3\u3001\u884c\u4e3a\u7b49\u65b9\u9762\u7ecf\u53d7\u4e00\u756a\u8270\u96be\u751a\u81f3\u75db\u82e6\u7684\u78e8\u70bc\u3002 \u63a5\u7740\u7531\u4e2a\u4eba\u8bf4\u5230\u56fd\u5bb6\uff0c\u6307\u51fa\u51b3\u5b9a\u56fd\u5bb6\u5b58\u4ea1\u7684\u56e0\u7d20\u548c\u4e2a\u4eba\u80fd\u5426\u6210\u5c31\u5927\u4e1a\u7684\u56e0\u7d20\u76f8\u4eff\uff0c\u6700\u540e\u63a8\u51fa\u8bba\u70b9\u300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 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 之 。 课题:孟子二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1)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 傅说(yue) 胶鬲(ge) 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 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fu)违背、受阻挠“乱”:动词,扰(读时在“行拂乱”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是原因” “曾”:与“增”通假 2)学生活动: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问题五)(3) 3)教师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人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2)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2)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fu)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 3)抽样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2) 参考答案: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1)学生依据注释试译,指名翻译后教师评价 2)教师讲解: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指导背诵课文 1.采用教师扼要板书,学生寻规律背诵的方法逐段解决 第一段: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第二段: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2.学生边看书边试着寻找规律默读 3.学生试背 4.全班齐背 六、布置作业 A.熟练背诵全文 B.默写全文 课题:孟子二章(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的修辞方法 2.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3.巩固练习: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4.正确理解并认识“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内涵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如何正确看待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4 难点:目标1、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查中下生背诵《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二、继续分析《生死忧患,死于安乐》 1.讨论论证方法 1)教师提示,创设情境: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分二个方面分别来论证论点的,本文在论证的思路上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结构呢?试作具体分析(1)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必要时给以点拨(5) 3)抽样提问,师生共同评价(5)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 2.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5) 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师生共同评价: 1)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顺便分析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的语句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对比见第三段末。另上一篇也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 2)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似之处。 3)齐读课文一次,再次体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三、难句分析:(7) 结合课后练习三(先提问学生分析,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补充后教师小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什么?(仁政、王道,与“霸道”相反) 2.“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四、自由讨论:学生自由发言,若无学生举手,教师点较优生回答(8) 1.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有什么进步意义及局限) 2.你赞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 五、堂上练习:(10) 1.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代“小城”) 3)委而去之(代词,代那座城池) 4)寡助之至(动词“到”) 5)亲戚畔之(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城非不高也 古___ 今____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这里还有很多 http://www.cn910.net/showtext.asp?id=3463

  • 瀛熷瓙涓ょ珷涓昏鍐呭鏄浠涔?
    绛旓細瀛熷瓙鏄寚涓ょ瘒鏂囪█鏂団斺斻婂緱閬撳鍔╋紝澶遍亾瀵″姪銆嬪強銆婄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嬶紝閮藉嚭鑷銆婂瓱瀛愩銆傗斺斻婂緱閬撳鍔╋紝澶遍亾瀵″姪銆嬶細鎸囧嚭澶╂椂銆佸湴鍒┿佷汉鍜屼笁鍥犵礌鍦ㄦ垬浜変腑鎵璧风殑浣滅敤澶у皬涓嶅悓锛涙渶鍚庣敱浜哄拰鎺ㄦ紨鍑衡滃緱閬撹呭鍔╋紝澶遍亾鑰呭鍔┾濈殑缁撹锛屽畬鎴愭湰鏂囩殑璁鸿瘉銆傗斺斻婄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嬶細鍊熺敤6浣嶅悕浜虹殑浜...
  • 銆婂瓱瀛愩嬩袱绔犱笂璇炬椂涓昏璁蹭粈涔鍐呭
    绛旓細1)鎻愰棶瀛︾敓瀛熷瓙鐨勬斂娌讳富寮,鍚庡紩瀵煎洖椤銆婂瓱瀛愩鐨涓昏鍐呭,寮曞嚭瀛熷瓙鐨勨滀釜浜轰慨鍏烩濈殑涓诲紶,浠庤岃繘鍏ヨ鏂囨儏澧2)鏁欏笀鎸囧嚭銆婄敓浜庡咖鎮,姝讳簬瀹変箰銆嬩竴鏂囨槸鍙嶆槧瀛熷瓙涓汉淇吇銆佸浜虹敓鎬佸害鐨勪唬琛ㄤ綔銆傛湰鏂囬夎嚜銆婂瓱瀛 鍛婂瓙涓嬨嬩笁銆佹鏌ラ涔:(1)鎸囧悕姒傝堪鏈枃鎵璁茬殑澶ц嚧鎰忔(涓笅鐢)鍥涖佽鏋愯鏂1.鑼冭璇炬枃,姝i煶(2)鐣庝憨(quan)...
  • 銆婂瓱瀛愪簩绔犮鏁欐
    绛旓細2.鎸囧悕鑳岃銆婂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銆嬨 浜屻佸鍏ユ柊璇俱 寮曞瀛︾敓璁ㄨ瀛熷瓙鐨勬斂娌讳富寮,鎸囧嚭銆婄敓浜庡咖鎮,姝讳簬瀹変箰銆嬩竴鏂囨槸鍙嶆槧瀛熷瓙涓汉淇吇銆佸浜虹敓鎬佸害鐨勪唬琛ㄤ綔銆傛湰鏂囬夎嚜銆婂瓱瀛•鍛婂瓙涓嬨嬨 涓夈佹寚瀵奸涔犮 1.闃呰鏈夊叧鈥滄彁绀衡濄 2.渚濇嵁涔︿笅娉ㄩ噴,澶ц嚧浜嗚В鏈枃鎵璁茬殑鎰忔濄 鍥涖佽鏋愯鏂囥 1.鏁欒呰寖璇昏鏂,姝i煶銆
  • 閮ㄧ紪鐗堝叓骞寸骇涓婂唽璇枃绗簩鍗佷竴璇俱浜岀珷銆鏁欐鍙婄煡璇嗙偣
    绛旓細2.鎺ヤ笅鏉瀛熷瓙閽堥攱鐩稿,杩涜鍙嶉棶:杩欏摢绠楁槸澶т笀澶憿?姝よ鎸亱鍙戣仼,鐩存帴琛ㄦ槑鎬佸害椹虫枼瀵规柟3.瀛熷瓙鍚﹀畾鍏瓩琛嶃佸紶浠槸澶т笀澶殑鐞嗙敱鏄粈涔?瀛熷瓙璁や负鍏瓩琛嶃佸紶浠箣娴侀潬鎽囧攪榧撹垖銆佹洸鎰忛『浠庡線涓婄埇,濂夎鐨勬槸鈥滃濡囦箣閬撯,鍏惰涓轰笉鍚堥亾涔,鍝噷璋堝緱涓婂ぇ涓堝か?4.瀛熷瓙鍦ㄩ槓杩扳滃濡囦箣閬撯濈殑杩囩▼涓,杩愮敤浜嗗摢浜涜璇佹柟娉?涓句緥銆...
  • 瀛熷瓙涓ょ珷鐨勮鐐瑰垎鍒槸浠涔?
    绛旓細銆婂瓱瀛愪袱绔犮涓婂緱閬撳鍔╋紝澶遍亾瀵″姪銆嬬殑璁虹偣鏄細寰楅亾鑰呭鍔╋紝澶遍亾鑰呭鍔┿傘婄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嬬殑璁虹偣鏄細鐢熶簬蹇ф偅锛屾浜庡畨涔愩傛彁鍑哄拰闃愯堪璁虹偣鐨勬柟寮忕殑寮傚悓鐐瑰涓嬶細涓ょ瘒鏂囩珷鐨勭浉鍚岀偣锛氶鐩兘鏄鐐广傚畠浠涓昏閮芥槸閽堝鏈楂樼粺娌昏呮潵璇淬傝繖涓ゅ垯鐭枃閮界敤浜嗙被姣旇璇佺殑鎵嬫硶:绗竴鍒欎互鎴樹簤涓殑鎯呭喌浣滀负浜嬩緥...
  • 銆婂瓱瀛愩嬩袱绔鍘熸枃鍙婄炕璇戞槸浠涔?
    绛旓細鈥銆婂瓱瀛愩嬩袱绔鈥濇槸鎸囧嚭鑷瓱瀛愮殑鏂囪█鏂囦綔鍝併婂緱閬撳鍔╋紝澶遍亾瀵″姪銆嬪強銆婄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嬶紝姝や袱绡囬兘閫夊叆浜嗗寳浜鏀圭増涓璇枃璇炬湰涔濆勾绾т笅鍐屻傛湰 鍚嶏細瀛熻讲 鍒 绉帮細瀛熷瓙 鎵澶勬椂浠o細鎴樺浗鏃舵湡 姘戞棌鏃忕兢锛氭眽 鍑虹敓鍦帮細閭 鍑虹敓鏃堕棿锛氬墠372 鍘讳笘鏃堕棿锛氬墠289 涓昏浣滃搧锛氥婂瓱瀛愩嬩富瑕佹垚灏憋細鍎掑瀛︽淳...
  • 銆婂瓱瀛愪袱绔犮涓,銆婂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銆嬬殑涓績璁虹偣鏄浠涔?
    绛旓細瀛熷瓙鐢熸椿鍦ㄦ垬鍥戒腑鏈燂紝閭d釜鏃跺欐垬浜夋槸婵鐑堢殑锛屼粬涓诲紶鈥滀粊鏀库濅互缁熶竴澶╀笅銆傚洜姝わ紝鍦銆婂瓱瀛愪袱绔犮涓紝銆婂緱閬撳鍔╋紝澶遍亾瀵″姪銆嬬殑涓績璁虹偣搴旇鏄細澶╂椂涓嶅鍦板埄锛屽湴鍒╀笉濡備汉鍜屻備粬璁や负锛屽湪鍐冲畾鎴樹簤鑳滆礋鐨勨滃ぉ鏃躲佸湴鍒┿佷汉鍜屸濅笁涓潯浠朵腑锛屸滀汉鍜屸濇槸鍏嬫晫鍒惰儨鐨勯瑕佹潯浠讹紝鈥滃緱浜哄拰鈥濈殑缁撴灉灏辨槸鈥滄垬蹇呰儨鈥濄傛墍...
  • 涔濆勾绾т笅鍐屻娿瀛熷瓙銆涓ょ珷銆鏁欏璁捐
    绛旓細绗竴璇炬椂 銆婂緱閬撳鍔,澶遍亾瀵″姪銆 涓銆佸鍏 寮曞瀛︾敓鍥炲繂銆婃櫤鍙栫敓杈扮翰銆嬩腑鐨勬湁鍏冲唴瀹瑰鍏ユ湰璇俱 浜銆佹鏌ラ涔 1.闆嗕綋浜ゆ祦瀛︾敓鎼滈泦鐨勬潗鏂欍 2.璇句欢灞曠ず瀛熷瓙鍜銆婂瓱瀛愩鐨勫浘鏂囪祫鏂 銆 瀛熷瓙:鍚嶈讲,鎬濇兂瀹躲佹暀鑲插,鏄户瀛斿瓙浠ュ悗鍎掑瀛︽淳鐨勪唬琛ㄤ汉鐗,涓庡瓟瀛愬悎绉扳滃瓟瀛熲,鏈夆滀簹鍦b濅箣绉;瀛熷瓙鐨勬斂娌讳富寮涓昏鏄滀粊鏀库...
  • 銆婂瓱瀛愩嬩袱绔
    绛旓細鐢辨鎴戞兂鍒颁簡浜猴紝鍏跺疄浜哄湪杩欐柟闈篃鏄姝わ紝姝e瀛熷瓙鎵璇寸殑锛氣滅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傗濅汉鐢熸梾閫斾腑锛岄嗗鍌汉璀﹂啋锛屾縺浜哄杩涳紝鑰屽畨閫镐紭瓒婄殑鐜鍗存秷纾ㄤ汉鐨勬剰蹇楋紝浣夸汉鑰戒簬瀹変箰锛屽敖浜垝閫傦紝甯稿父涓浜嬫棤鎴愩傛湁鐨勪汉鐢氳嚦鍦ㄥ畨閫镐箣鏃舵矇婧洪厭鑹诧紝鑷垜姣佺伃銆傝繖浜庨潚铔欎复闅炬椂鐨勫璧蜂竴璺冨拰娓╂按涓殑鍗т互寰呮瘷鏄綍鍏剁浉浼...
  • 銆婂瓱瀛愪袱绔犮嬩袱鏂囩殑娌诲浗涓诲紶鍒嗗埆鏄浠涔?
    绛旓細銆婄敓浜庡咖鎮o紝姝讳簬瀹変箰銆嬭繖涓绔犺鐨勬槸閫犲氨浜烘墠鍜屾不鐞嗗浗瀹剁殑闂銆瀛熷瓙璁や负浜烘墠鏄湪鑹拌嫤鐜涓犲氨鐨勶紝鎵浠ヨ鈥滃繀鍏堣嫤鍏跺績蹇椻︹﹁鎷備贡鍏舵墍涓衡濓紝鏈変簡杩欐牱鐨勭(缁冿紝鎵嶈兘鈥滃姩蹇冨繊鎬э紝鏇剧泭鍏舵墍涓嶈兘鈥濄備絾杩欏彧鏄棶棰樼殑涓涓柟闈紝闂鐨勫彟涓涓柟闈㈡槸锛屼粬鍙堥噸瑙嗕汉鐨勪富瑙傚洜绱狅紝鎻愬嚭鈥滃洶浜庡績锛岃 浜庤檻锛岃屽悗...
  • 扩展阅读:孟子一书主要讲的什么 ... 初二《孟子三章》 ... 孟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 23《孟子》三章 ... 《孟子》三章全文 ... 《孟子》全文及译文 ... 孟子两章翻译及注释 ... 《孟子》全文及解释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