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百科 数学百科

\u5173\u4e8e\u6570\u5b66\u7684\u767e\u79d1\u5c0f\u77e5\u8bc6

1.\u53bb\u6389\u5c0f\u6570\u70b9\u540e\u9762\u76840\uff0c\u5c0f\u6811\u7684\u5927\u5c0f\u4e0d\u53d8\u3002 \uff08X\uff09
2.9.5959\u5faa\u73af\u4fdd\u7559\u4e24\u4f4d\u5c0f\u6570\u662f9.60. \uff08\u221a \uff09
3.\u5927\u4e8e5\u5206\u4e4b1\u800c\u5c0f\u4e8e5\u5206\u4e4b3\u7684\u6700\u7b80\u5206\u6570\u53ea\u67095\u5206\u4e4b2. \uff08X\uff09
4.\u628a78\u5206\u89e3\u8d28\u56e0\u6570\u662f78=2x39\u3002 \uff08X\uff09
5.\u96642\u4ee5\u5916\u7684\u53bb\u4ed6\u8d28\u6570\u90fd\u662f\u5947\u6570\u3002\uff08\u221a\uff09
6.0.3\u548c0.30\u5927\u5c0f\u76f8\u540c\uff0c\u4f46\u8ba1\u6570\u5355\u4f4d\u4e0d\u540c\uff0c0.30\u7684\u8ba1\u6570\u5355\u4f4d\u662f0.3\u7684\u8ba1\u6570\u5355\u4f4d\u768410\u500d\u3002\uff08X\uff09
7.\u82e5\u7532\u6570\u9664\u4ee5\u4e59\u6570\u7684\u5546\u662f10\uff0c\u90a3\u4e48\u7532\u6570\u4e00\u5b9a\u662f\u4e59\u6570\u7684\u500d\u6570\u3002\uff08\u221a \uff09
8.\u4e00\u4ef6\u5546\u54c1\u6253\u516d\u6298\u51fa\u552e\uff0c\u5c31\u662f\u73b0\u4ef7\u6bd4\u539f\u4ef7\u964d\u4f4e\u4e8660%\u3002\uff08X\uff09

您好!

1.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不但精通天文、历法,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特别对“圆周率”研究的杰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在世界数学史上放射着异彩。
我们都知道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和同一圆的直径的比,这个比值是一个常数,现在通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不能用分数、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完全准确地表示出来。由于现代数学的进步,已计算出了小数点后两千多位数字的圆周率。
圆周率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凡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求得的最早的圆周率值是“ 3”,这当然很不精密,但一直被沿用到西汉。后来,随着天文、数学等科学的发展,研究圆周率的人越来越多了。西汉末年的刘歆首先抛弃“3”这个不精确的圆周率值,他曾经采用过的圆周率是3.547。东汉的张衡也算出圆周率为**=3.1622。这些数值比起π=3当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精密。到了三国末年,数学家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圆周率的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大致是这样:先作一个圆,再在圆内作一内接正六边形。假设这圆的直径是2,那末半径就等于1。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一定等于半径,所以也等于1;它的周长就等于6。如果把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6当作圆的周长,用直径2去除,得到周长与直径的比π=6/2=3,这就是古代π=3的数值。但是这个数值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远远小于圆周的周长。
如果我们把内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加倍,改为内接正十二边形,再用适当方法求出它的周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周长比内按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的周长,这个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也更接近圆面积。从这里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圆内所做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它各边相加的总长度(周长)和圆周周长之间的差额就越小。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时,那时正多边形的周界就会同圆周密切重合在一起,从此计算出来的内接无限正多边形的面积,也就和圆面积相等了。不过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而使这无限正多边形的周界同圆周重合。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它的周界和圆周接近重合。所以用增加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办法求圆周率,得数永远稍小于π的真实数值。刘徽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地增加边数,一直计算到内接正九十六边形为止,求得了圆周率是3.141O24。把这个数化为分数,就是157/50
刘徽所求得的圆周率,后来被称为“徽率”。他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近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的一个光辉成就。
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方面又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根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把一丈化为一亿忽,以此为直径求圆周率。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盈数(即过剩的近似值),为3.1415927;一个是朒数(即不足的近似值),为3.1415926。圆周率真值正好在盈朒 两数之间。《隋书》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没有具体说明他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过从当时的数学水平来看,除刘徽的割圆术外,还没有更好的方法。祖冲之很可能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采用刘徽的方法,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到24576边时,便恰好可以得出祖冲之所求得的结果。
盈朒 两数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实的圆周率)<3.1415927(盈),这表明圆周率应在盈朒 两数之间。按照当时计算都用分数的习惯,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一个是355/119(约等于3.1415927),这一个数比较精密,所以祖冲之称它为“密率”。另一个是了(约等于3.14),这一个数比较粗疏,所以祖冲之称它为“约率”。在欧洲,直到1573年才由德国数学家渥脱求出了355/119这个数值。因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建议把355/119这个圆周率数值称为“祖率”,来纪念这位中国的大数学家。

2.牛顿和微积分

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其间,莱布尼茨已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叙述。此外,莱布尼茨的符号和“微分法”被欧洲大陆全面地采用,在大约1820年以后,英国也采用了该方法。莱布尼茨的笔记本记录了他的思想从初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在牛顿已知的记录中只发现了他最终的结果。牛顿声称他一直不愿公布他的微积分学,是因为他怕被人们嘲笑。牛顿与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法蒂奥·丢勒(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的联系十分密切,后者一开始便被牛顿的引力定律所吸引。 1691年,丢勒打算编写一个新版本的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但从未完成它。一些研究牛顿的传记作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爱情的成分。 不过,在1694年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冷却了下来。在那个时候,丢勒还与莱布尼茨交换了几封信件。

在1699年初,皇家学会(牛顿也是其中的一员)的其他成员们指控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争论在1711年全面爆发了。牛顿所在的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一项调查表明了牛顿才是真正的发现者,而莱布尼茨被斥为骗子。但在后来,发现该调查评论莱布尼茨的结语是由牛顿本人书写,因此该调查遭到了质疑。这导致了激烈的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论战,并破坏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生活,直到后者在1716年逝世。这场争论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数学家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并可能阻碍了英国数学至少一个世纪的发展。

3.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关于他的生平,现在知道的很少。早年大概就学于雅典,深知柏拉图的学说。公元前300年左右,在托勒密王(公元前364~前283)的邀请下,来到亚历山大,长期在那里工作。他是一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对有志数学之士,总是循循善诱。但反对不肯刻苦钻研、投机取巧的作风,也反对狭隘实用观点。据普罗克洛斯(约410~485)记载,托勒密王曾经问欧几里得,除了他的《几何原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学习几何的捷径。欧几里得回答说: “几何无王者之路。”意思是, 在几何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 这句话后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学习箴言。斯托贝乌斯(约 500)记述了另一则故事,说一个学生才开始学第一个命题,就问欧几里得学了几何学之后将得到些什么。欧几里得说:给他三个钱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
欧几里得生于雅典,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科学活动主要是在亚历山大进行的,在这里,他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数学学派。
欧几里得,以他的主要著作《几何原本》而著称于世,他的工作重大意义在于把前人的数学成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严密的演绎逻辑,把建立在一些公理之上的初等几何学知识构成为一个严整的体系。
欧几里得建立起来的几何学体系之严谨和完整,就连20世纪最杰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能对他不另眼相看。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当他最初接触欧几里得几何学时,如果不曾为它的明晰性和可靠性所感动,那么他是不会成为一个科学家的。”
《几何原本》中的数学内容也许没有多少为他所创,但是关于公理的选择,定理的排列以及一些严密的证明无疑是他的功劳,在这方面,他的工作出色无比。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共有13篇,首先给出的是定义和公理。比如他首先定义了点、线、面的概念。
他整理的5条公理其中包括:
1.从一点到另一任意点作直线是可能的;
2.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3.a=b,b=c,则a=c;
4.若a=b则a+c=b+c等等。
这里面还有一条公理是欧几里得自己提出的,即:整体大于部分。
虽然这条公理不像别的公理那么一望便知,不那么容易为人接受,但这是欧氏几何中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他能提出来,这恰恰显示了他的天才。
《几何原本》第1~4篇主要讲多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像全等多边形的定理,平行线定理,勾股弦定理等。
第2篇讲几何代数,用几何线段来代替数,这就解决了希腊人不承认无理数的矛盾,因为有些无理数可以用作图的方法,来把它们表示出来。
第3篇讨论圆的性质,如弦、切线、割线,圆心角等。
第4篇讨论圆的内接和外接图形。
第5篇是比例论。这一篇对以后数学发展史有重大关系。
第6篇讲的是相似形。其中有一个命题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矩形,其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的两个与这相似的矩形面积之和。读者不妨一试。
第7、8、9篇是数论,即讲述整数和整数之比的性质。
第10篇是对无理数进行分类。
第11~13篇讲的是立体几何。
全部13篇共包含有467个命题。《几何原本》的出现说明人类在几何学方面已经达到了科学状态,在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逻辑的理论。
欧几里得,这位亚历山大大学的数学教授,已经把大地和苍天转化为一幅由错综复杂的图形所构成的庞大图案。
他又运用他的惊人才智,指挥灵巧的手指将这个图案拆开,分成为简单的组成部分:点、线、角、平面、立体——把一幅无边无垠的图,译成初等数学的有限语言。
尽管欧几里得简化了他的几何学,但他坚持对几何学的原则进行透彻的研究,以便他的学生们能充分理解它。
据说,亚历山大国王多禄米曾师从欧几里得学习几何,有一次对于欧几里得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他的原理表示不耐烦。
国王问道:“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学的途径?”
欧几里得答道:“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难走的小路,一条是供皇家走的坦途。但是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走同一条路。走向学问,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请陛下明白。”
欧几里得的这番话后来推广为“求知无坦途”,成为传诵千古的箴言。
关于欧几里得的一生的细节,由于资料缺乏,我们知道得很少。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欧几里得和妻子吵架,妻子很为恼火。
妻子说:“收起你的乱七八糟的儿何图形,它难道为你带来了面包和牛肉。”
欧几里得天生是个憨脾气,只是笑了笑,说道:“妇人之见,你知道吗?我现在所写的,到后世将价值连城!”
妻子嘲笑道:“难道让我们来世再结合在一起吗?你这书呆子。”
欧几里得刚要分辩,只见妻子拿起他写的《几何原本》的一部分投入火炉中。欧几里得连忙来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据说妻子烧掉的是《几何原本》中最后最精彩的一章。但这个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她烧的不仅仅是一些有用的书,她烧的是欧几里得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如果上面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他妻子的那场震怒可能并不是欧几里得引起来的。因为古代的作家们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温和慈祥的老头。”
由于欧几里得知识的渊博,他的学生们简直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欧几里得在教授学生时,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引导他们,关心他们。
然而有时,他也用辛辣的讽刺来鞭挞学生中比较傲慢的,使他们驯服。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定理之后,便问道:“学习几何,究竟会有什么好处?”
于是,欧几里得转身吩咐佣人说:“格鲁米阿,拿三个钱币给这位先生,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得实利。”
欧几里得主张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刻苦钻研,不赞成投机取巧的作风,更反对狭隘的实用观念。后来者帕波斯就特别赞赏他这谦逊的品德。
像古希腊的大多数学者一样,欧几里德对于他的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是不大在乎的。他喜爱为研究而研究。
他羞怯谦恭,与世无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个到处充满勾心斗角的世界里,对于人们吵吵闹闹所作出的俗不可耐的表演,则听之任之。
他说:“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究会过去,但是,星罗棋布的天体图案,却是永恒地岿然不动。”
欧几里得除了写作重要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外,还著有《数据》、《图形分割》、《论数学的伪结论》、《光学》、《反射光学之书》等著作。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 }"和中括号"[ ]"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能不能再具体些,貌似这样的题目太宽泛了

  • 灏忓鏁板鐨勭煡璇嗙偣鏈夊摢浜?
    绛旓細鍥涗釜鏂归潰鍚э細鏁存暟銆佺櫨鍒嗘暟銆佸皬鏁般佸垎鏁 鐭ヨ瘑鐐逛竴锛氭暣鏁 鏁存暟鐨勫叏浣撴瀯鎴愭暣鏁伴泦锛屾暣鏁伴泦鏄竴涓暟鐜傚湪鏁存暟绯讳腑锛岄浂鍜屾鏁存暟缁熺О涓鸿嚜鐒舵暟銆傜煡璇嗙偣浜岋細鐧惧垎鏁 鐧惧垎鏁版槸琛ㄧず涓涓暟鏄彟涓涓暟鐨勭櫨鍒嗕箣鍑狅紝涔熷彨鐧惧垎鐜囨垨鐧惧垎姣斻傜櫨鍒嗘暟閫氬父涓嶄細鍐欐垚鍒嗘暟鐨勫舰寮忥紝鑰岄噰鐢ㄧ鍙封%鈥濓紙鐧惧垎鍙凤級鏉ヨ〃绀 鐭ヨ瘑鐐逛笁 锛...
  • 鏁板鐧剧
    绛旓細1.鍘绘帀灏忔暟鐐瑰悗闈㈢殑0锛屽皬鏍戠殑澶у皬涓嶅彉銆 锛圶锛2.9.5959寰幆淇濈暀涓や綅灏忔暟鏄9.60. 锛堚垰 锛3.澶т簬5鍒嗕箣1鑰屽皬浜5鍒嗕箣3鐨勬渶绠鍒嗘暟鍙湁5鍒嗕箣2. 锛圶锛4.鎶78鍒嗚В璐ㄥ洜鏁版槸78=2x39銆 锛圶锛5.闄2浠ュ鐨勫幓浠栬川鏁伴兘鏄鏁般傦紙鈭氾級6.0.3鍜0.30澶у皬鐩稿悓锛屼絾璁℃暟鍗曚綅涓嶅悓锛0.30鐨勮鏁板崟浣嶆槸0....
  • 鏁板鐨勮捣婧愪笌鍙戝睍鏄粈涔?
    绛旓細鍩虹鏁板鐨勭煡璇嗕笌杩愮敤鏄釜浜轰笌鍥綋鐢熸椿涓笉鍙垨缂虹殑涓閮ㄥ垎銆傚叾鍩烘湰姒傚康鐨勭簿鐐兼棭鍦ㄥ彜鍩冨強銆佺編绱笉杈剧背浜氬強鍙ゅ嵃搴﹀唴鐨勫彜浠f暟瀛︽枃鏈唴渚垮彲瑙傝銆備粠閭f椂寮濮嬶紝鍏跺彂灞曚究鎸佺画涓嶆柇鍦版湁灏忓箙搴︾殑杩涘睍銆備絾褰撴椂鐨勪唬鏁板鍜屽嚑浣曞闀夸箙浠ユ潵浠嶅浜庣嫭绔嬬殑鐘舵併備唬鏁板鍙互璇存槸鏈涓轰汉浠箍娉涙帴鍙楃殑鈥滄暟瀛︹濄傚彲浠ヨ姣忎竴涓汉...
  • 鏁板鍗曚綅鏈夊灏戜釜?
    绛旓細鏁板鍗曚綅鏈夊緢澶氾紝渚嬪锛氶暱搴﹀崟浣嶏細姣背锛屽帢绫筹紝鍒嗙背锛岀背锛屽崈绫...闈㈢Н鍗曚綅锛氬钩鏂规绫筹紝骞虫柟鍘樼背锛屽钩鏂瑰垎绫筹紝骞虫柟绫筹紝鍏》锛屽钩鏂瑰崈绫...浣撶Н鍗曚綅锛氱珛鏂规绫筹紝绔嬫柟鍘樼背锛堟鍗囷級锛岀珛鏂瑰垎绫筹紙鍗囷級锛岀珛鏂圭背...鏃堕棿鍗曚綅锛氱锛屽垎锛屽皬鏃...閲嶉噺鍗曚綅锛堣川閲忓崟浣嶏級锛氬厠锛屽崈鍏嬶紝鏂わ紝鍏枻锛屽惃...涓浗浼犵粺鐨勯暱搴﹀崟浣...
  • 鏁板灏忕櫨绉銆嬪崟鏈堝垔,姣忓唽20鍏,濡傛灉璁㈣喘鏁村勾鐨,姣忓唽浼樻儬0.6鍏,涓骞撮渶瑕...
    绛旓細姣忓唽鍗曞崠20鍏冿紝姣忎釜鏈堜竴鍐岋紱璁㈣喘涓骞达紝12涓湀锛屾病鍐屼环鏍煎皯0.6鍏 鎵浠 12*锛20-0.6锛=232.8鍏
  • 涓嶄竴鏍风殑瓒呯骇鐧剧涔:瓒呮湁瓒g殑鏁板榄旀硶鍥句功鐩綍
    绛旓細銆傝嚜鐒朵笌绉戝涓紝閫熷害鍜屾祿搴︾殑璁$畻锛堥熷害鈥斺旀苯鑹囦笌灏忔苯杞﹀摢涓洿蹇紵鍜屾祿搴︾殑璁$畻鈥斺旇绠楃洂姘寸殑娴撳害锛夋彮绀轰簡鑷劧鐜拌薄鐨勮寰嬨傚垎褰㈢悊璁猴紙鍒嗗舰鈥斺旀极娓稿綋浠鏁板涓栫晫锛夊垯灞曠ず浜嗘暟瀛﹀湪澶嶆潅绯荤粺涓殑搴旂敤銆傝繖鏈秴绾鐧剧涔︼紝涓嶄粎鏄煡璇嗙殑瀹濆簱锛屾洿鏄悊瑙d笘鐣屻佽В鍐冲疄闄呴棶棰樼殑宸ュ叿锛岃鎴戜滑涓鍚屾劅鍙楁暟瀛︾殑榄旀硶鍚э紒
  • 灏忓鐢鏁板鐭ヨ瘑鐧剧鐨勭洰褰
    绛旓細鏈灏忓叕鍊嶆暟姣旇緝鏂圭▼鐨勮В瑙f柟绋嬪垪鏂圭▼瑙e簲鐢ㄩ鐨勪竴鑸楠や簩銆佹暣鏁拌嚜鐒舵暟鏁存暟鏁板瓧鍔犳硶鍔涘彛鏁扮煡鍑忔硶琚噺鏁板噺鏁板樊涔樻硶鍥犳暟绉櫎娉曡闄ゆ暟闄ゆ暟鍟嗗洓鑸嶄簲鍏ユ硶浼扮畻璁℃暟鍗曚綅鍗佽繘鍒惰鏁版硶鈥︹﹀熀鏈妧鑳芥濇兂鏂规硶鎶宸鏁板搴旂敤瓒e懗鏁板
  • 浠涔堟槸涓閮ㄤ粙缁嶈タ鏂鏁板鐭ヨ瘑鐨鐧剧鍏ㄤ功?
    绛旓細銆婂尽鍒舵暟鐞嗙簿钑淬嬫槸涓閮ㄤ粙缁嶈タ鏂鏁板鐭ヨ瘑鐨鐧剧鍏ㄤ功锛岀敱娓呮湞搴风啓鐨囧笣缁勭粐缂栨挵锛屽唴瀹瑰寘鎷笂缂5鍗凤紝涓嬬紪40鍗凤紝鏁板鐢ㄨ〃鍥涚8鍗凤紱涓婄紪鍚嶄负涓昏浠嬬粛銆婂嚑浣曞師鏈嬨併婃紨绠楁硶鍘熸湰銆嬶紝涓嬬紪鍖呯綏浜嗙畻鏈佷唬鏁般佸嚑浣曘佷笁瑙掔瓑鍒濈瓑鏁板鐨勫鏂归潰鐭ヨ瘑銆傝タ鏂规暟瀛﹀彶鐨勭粡鍏歌憲浣滐細1銆併婂嚑浣曞師鏈嬫鍑犻噷寰凤紝鍙ゅ笇鑵婃暟瀛﹀...
  • 鏁板鐧剧鐨勭畝浠
    绛旓細鏈功浠嬬粛浜鏁板鐨勫綊绾虫硶鐨勮В閲婏紱鐢ㄥ垪涓炬硶瑙e喅鍑犱綍闂锛涚敤閫掓帹娉曡В鍐虫暟鐑堢殑閫氶」闂锛涚敤缁煎悎娉曡В鍐冲嚑浣曢棶棰樼瓑銆
  • 涔颁笁鏈鏁板灏忕櫨绉闇瑕225鍏冧拱鍗佷簩鏈暟瀛﹀皬鐧剧闇瑕佸灏戦挶浣犺繕_鐧惧害鐭...
    绛旓細涔颁笁鏈鏁板灏忕櫨绉闇瑕225鍏冧拱鍗佷簩鏈暟瀛﹀皬鐧剧闇瑕佽繕675鍏冦傛牴鎹鎰忥紝3鏈225鍏冿紝鐢225闄や互3绛変簬75姣忔湰锛屼拱鍗佷簩鏈渶瑕75涔樹互225绛変簬900鍏冨噺鍘3鏈殑225鍏冪瓑浜庤繕闇浠樼殑675鍏冦
  • 扩展阅读:数学小百科知识大全 ... 数学科普小知识摘抄 ... 数学小百科手抄报内容 ... 数学小常识 ... 初中数学教学视频 ... 数学100个小知识 ... 数学小常识大全集 ... 数学趣味小知识10篇 ... 有关数学的百科知识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