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什么意思

\u7a0b\u6731\u7406\u5b66\u662f\u4ec0\u4e48\uff1f


在提倡读书的同时,赵匡胤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登基伊始,就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并亲自为孔子、颜渊撰写赞辞,命宰臣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所有这些,对宋初儒学的复兴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对儒学的厚爱激励着儒生们奋发求学,贡献智慧,儒生门的奉献也确乎没有辜负统治者的期待。有鉴于宋初的政治格局与外部环境,儒学的复兴最先体现在《春秋》学这一热点问题上。因为在儒家诸多重要经典中,只有《春秋》学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的宗旨无须经过多少改装,就可以用来为宋初的现实服务。因此宋初儒家学者出于最直接的现实感受,很自然地将研究的视点集中在《春秋》上。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有关《春秋》的著述在二百种以上,而仅仅在宋初学者刘敞之前,所列宋人《春秋》传注就达十七种一百八十四卷。据此可知宋初儒学复兴确以《春秋》经传之华为主。其中如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明确宣布他的研究目的在于尊王,在于正君臣之分,明大一统之义,开宗明义地强调隐公 " 元年眷王正月 " 的基本主题就是 " 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 " 在他看来,《春秋》之所以书 " 王正月 " ,原因在于 " 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严其终者,必先正其始。元年书王,所以端本;正月,所以正始也。 " 这就是他所揭示的《春秋》尊王的微言大义。

作为 " 宋初三先生 " 之一,孙复的《春秋》学研究不仅为有宋一代《春秋》学研究开风气,定调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舍弃传注,直探经文本义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儒家经典研究史上的一种范式革命,它的价值似乎不在于儒学的复兴,而在于儒学的更新。对此,欧阳修、朱熹以及四库馆臣等都深明其中的意蕴,不论他们是否赞成孙复的具体学术观念,他们都不能不承认孙复的研究方法对后世儒学进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他们看来,孙复于《春秋》的研究结论不必尽信,然而其方法确实对后儒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仅就方法而言,孙复不惑传注的做法渊源有自,这实际上是唐中期以啖助、赵匡、陆淳等为代表的怀疑学派思想传统的必然延续;也就是说,包括孙复在内的宋儒,继承啖、赵、陆的学术传统在合三传为通学的同时,依然怀疑早期传注的权威性,以为儒学的真正复兴,不在于记诵传统传注的训诂,而是要结合现实社会需要,抛开传注,直探经文本义。易言之,儒学复兴的真正出路,不在于对传统传注的因袭,而在于重为注释,讲究与现实相关的微言大义,从而使儒学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能回到经典的形态。

疑传尊经是宋初儒学的基本特征,他们以回归经典为号召,展开了一场远比中庸疑传学派规模更大的怀疑运动。这一运动由孙复肇其始,中经其门人石介、十建中、张炯等人的发挥,加之范仲淹 i 欧阳修等文坛祭酒的呼应,至庆历年间继续深化,终于演化成由疑传向疑经的根本转变。这一思潮的必然结果,不只是对传统儒学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且必然意味着儒家精神的解放,为抛开传注、自由议论的性命义理之学开辟一条通路。

如果说对儒家经传的怀疑思潮是由孙复肇其始的话,那么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呼应与支持则是这一运动得以开展的最大助力。严格地说,范仲淹和欧阳修都不是纯粹的学者,作为文坛祭酒和执牛耳的人物,他们在宋初最早倡导儒学复兴,并将儒学的忧世情怀坷宋初现实密切结合起来。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复苏,既是对早期儒学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精神的认同与复旧,当然也是对汉唐烦琐经学的批判与扬弃。它的意义除使士大夫崇尚风节,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外,便是启导儒家知识分子不能脱离现实,惜首穷经,而要学以致用,积极干预政事,议论国事,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 。这实际上开启了宋儒自由议论的风气。

自由议论是一切学术得以进步的基本条件。末代儒学之所以获得超越汉唐的进步,并影响此后数百年,一个最为重耍的前提就是末代统治者虽然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同时尊重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自由议论。宋太祖曾立下誓规: " 不杀士大夫 " ,而且 " 不欲以言罪人 " 。知识分子面对这种情势,在自由议论的同时,当然极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必要的游戏规则。试看宋人文集和各种语录,天下事似乎没有他们不敢议论者,但却极少见他们有与统治者直接对立的情绪。于是末代儒者不论是对现实的忧患,还是对传统的批判与怀疑,都极易获得统治者的同情和支持,因为统治者不难觉察他们的忠诚心迹。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宋初知识分子首开自由议论之风,这种风气对儒学的直接影响便是使以孙复为代表的怀疑精神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视为正常而不视为异端。尤其是范仲淹对孙复的竭力举荐,更使宋儒的怀疑精神获得相当的自觉与充分的发展。与范仲淹时代相当的欧阳修,虽也同样不是一个严格的儒家学者,但凭借他那大文学家的睿智与敏感,对儒家经典提出多方面的质疑,从而使宋初的疑传疑经思潮达到高潮,并终于导致儒学发展的转变。他大胆批评被钦定为儒学标准解释的唐代《九经正义》,掇诸人情史实,疑经疑传。他认为,儒家经典经过秦火的摧残早已大量散失,汉唐以来的诸家解说收拾亡逸,发明遗义,正其讹谬,得其粗备,故而有参考价值。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自孔子殁,群弟子散亡,而六经多失其旨,再经秦火,六经之旨更隐而不显。因此汉唐以来的诸家解说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毕竟不可尽信。因此他对儒家群经的可信性提出全面质疑,从而使宋初的疑经疑传思潮达到高峰。但由于欧阳修毕竟不是一个纯正的经学家,他的大胆怀疑虽对学界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然而其论证过程总显得粗疏。真正将这种怀疑转化为一种正面的研究并进行详尽论证的,还是刘敞等人。刘敞的《七经小传》标志着儒学由汉唐训诂之学向宋明理学的正式转变。

《七经小传》虽然不乏穿凿之辞,但其毕竟首开议论之风,将原先奉为至上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经典拿出来议论一番,因此其价值不在个别论点的得失,而在学风的转移,在于学术范式的革命和重建,那就是义理之学的兴起并终于取代训诂之学而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儒家学者一改汉唐诸儒的章句训诂之学,转而探求儒学的身心性命之学,从而促进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的开创和奠基。

在宋初诸儒中,最先探讨身心性命义理之学的首推胡瑗。作为 " 宋初三先生 " 之一,他似乎比孙复更进一步。如果说孙复对儒家经典权威性的怀疑开启了宋初怀疑思潮的话,那么胡瑗以经义和时务为重点进行教学,则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辞的学风,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正式开端。

从儒学史的观点看,以义理解经并不始自胡瑗。在儒学史上大凡有创见的思想家,差不多都能抛开经典的传统解说,结合自身的生命感受,重新阐释传统,以合乎现实需要。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王弼、王通等莫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并不存在唯一的解释模式,条件不同,结论必异。据此再看胡瑗对儒家经典的义理化解释,不论是他的《周易口义》、《春秋口义》、《洪范口义》,还是他的《中庸义》、《安定言行录》等,虽然对先儒的解说有相当的困惑,但就其总体而言,则是适合了宋初的社会现实,在价值体系和运思模式上完成一重大转变。比如在他的《周易》研究中,他的解说既不同于传统的象教派,也不同于传统的义一派,而是在两派之外别出新解,征引史事以证经义,进而阐释他所理解的儒学思想本质。这实际上意味着《易》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开启宋儒以性命道德之学解说《周易》之先河。

性命道德之学的探究,是宋明儒学的主题,也是胡瑗学术的一个正要关切点。在这方面,他推崇孟子,反对荀子,在承认圣人也有情有欲的前提下,鼓励人们圣人可学,不必在圣人面前自卑。在胡瑗看来,圣人既非木石,当然有情有欲,问题在于圣人的情欲并不会引出罪恶,故而胡瑗并不是后来道学家那种伪善的绝对禁欲主义者,而是肯定了情与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为此,胡瑗提出 " 明体达用 " 的修身养性之学。他的所谓 " 体 " 依然只是儒家伦理中的三纲五常,所谓 " 用 " 依然只是实践这些观念。只是由于胡瑗在宋初最先提出体用之说,因而对宋儒尤其是程颐的天理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先导作用。程颐在《易传序》中说: "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将体视为理,将胡瑗的体用思想作为理学的内涵继承下来,因此,胡瑗便自然成为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在理学的先驱者中,除了胡瑗、孙复等人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石介。他们三人合称 " 宋初三先生 " ,均可视为理学的开山人物。就其思想主体而言,石介与胡、孙一样,皆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故而其学术的出发点皆从批评佛教与道教开始。石介在《辩惑篇》中声称,天地间本没有佛,更没有什么神仙,只有自古以来圣圣相传的 "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孔之道 " ,才是 " 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 " 。他认为,儒家关于君臣父子、礼乐刑政、仁义忠信的道理皆合乎大通,而佛道二教所鼓吹的非君臣、非父子、非夫妇、非兄弟、非宾客、非朋友等奇谈怪论,显然有悸于人道。因此他对三教采取了不妥协的批评态度,宣称 " 吾学圣人之道,有攻我圣人之道者,吾不可不反对彼也。 " 唯此点与后来的理学家援佛大儒或以儒补佛明显不同。

石介在思想史上的另一贡献,是继承唐中期以来开始的古文复兴运动的基本精神,竭力反对此宋初年轻浮华丽的文风,主张承继韩愈 " 文以载道 " 的思想,以为文章之弊不亚于佛老之害,宣称只有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为此,他竭力张扬韩愈的道统说,强调儒家的真精神自孔子之后基本上没有得到发挥, " 孔子没,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 " 韩愈。然而自韩之后又三百年,中无圣者贤人,道统又断。还是乃师孙复出, " 上学周孔,下拟韩孟 " ,继承道统。且不说石介的道统编制有否漏洞,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石介的这种编制对宋儒尤其是朱熹反复强调的道统问题实在是启发良多。

总之,宋初三先生的思想贡献不是营构理学的完整体系,而是以其批判性的思考启发后儒,从而对理学的形成具有先导意义,构成理学思想资源的一条重要线索。与此前后,周敦颐、张载等人也在进行类似而又有所不同的思想探索,从而最终完成理学体系的建构。

周敦颐素来被看作是理学的开山祖师。所谓宋明理学的主题即“心性义理”的提出主要还是周敦颐的贡献。

所谓 " 心性义理 " 主要是指性命道德问题,它既是宋明儒学的主题,也是整个儒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孟子和乃师子思,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并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此后的一些儒者如苟子、董仲舒、扬雄、韩愈等,虽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种说法,但由于主要停留在儒学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触及人性的善恶层面,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意义。只是到了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佛教徒为了解决佛性问题,才开始借用儒学的心性术语,从而使心性义理问题具有本体的意义。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且得到宋儒的赞赏与支持,其思想资源主要是来源于佛教的启示,是数百年来儒佛冲突的真正化解。

周敦颐思想贡献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吸收道教的思想资源而提出简明扼要的宇宙生成模式论,他以《周易》的 " 太极 " 范畴为主体,杂揉道教的无极、无欲、主静等概念,从而组合出一个优美和谐的宇宙图式,完成理学世界观的建构。其《太极图说》仅寥寥二百五十余宇,但结构谨严,精密而完整地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系统的宇宙生成图式和人类生成发展的全部过程,且极富有哲学思辩色彩,为其后的理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故而被后世的理学家奉为经典:文献。

如果就思想资源来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固然包含先儒的许多意思,但如果没有释老的启示,特别是道教宗师陈抟的思想贡献,其图式便很难成立。即便是最不愿承认周敦颐之学出于老氏的朱熹,也不能不承认周民之太极图主要来源于陈抟的道教系统。综合明清以来学者的研究,《太极图》主要源于道教系统的《太极图》或《太极先天图》,其基本线索一如南宋朱震所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放。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然而问题在于,陈抟的《太极图》毕竟没有周氏《图说》中的儒学气味,否则只有陈抟,何须敦颐?因此不论《太极图》是否真的来源于道教系统 " ,都似乎无关周敦颐思想贡献的基本评估,因为周氏的贡献不在于图的改造与创新,而是他基于此图而提出的一套全新的解释。这才是周敦颐营构思想体系的基本路数,即“出入释老 " 而 " 反诸六经 ' 的特色。

作为周敦颐思想体系的基本纲领,《太极图说》主要是提供子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动静观和人生观。在谈到宇宙本原问题时,周敦颐抛弃了道教体系中的成仙得道的炼丹术 " ,吸收了其中宇宙生成论的一些说法,描绘了一幅世界生成;发展的图景。他把道教的无极视为宇宙的本原,把儒家的太极视为无极饱派生物,由无极而为太极,由太极的阴阳运动而生五行,由五行的运动而生万物,生男女。这样,周敦颐借助于道教的无极概念便比较好地解决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发生、发展与统一问题,既沟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又抛弃了佛道二家以及其他的唯心主义神学创世说,并有效地容纳了汉代以来的宇宙生成论,从而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本体论方面的依据。

在谈到动静问题时,《太极图说》比较好地解决了阳动与阴静的关系问题,也比较好地回答了太极运动的形式与动力问题。在周敦颐看来,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云云,并不是把太极作为一切运动的根本动力,因为太极并不是最后的本原,而是无极而太极。这样,不仅阳动与阴静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也就是说,就具体事物而言,运动与静止是相互排斥的,是不能并存的,运动时没有静止,静止时没有运动。但是对于 " 妙万物 " 的 " 神 " 来说,则是静止中有运动,运动中有静止。这便是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尽的基本规律。在谈到人生观等问题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明确提出,圣人主静的主张。他认为,自无极而太极的运动结果,最后产生了“得其秀而最灵 " 的人,因此人具有判断善恶的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于是圣人以静作为身心休养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他明确提出无欲的主张,以为 " 无欲故静 " 。显然,周敦颐这种无欲的主张并不来源于早期儒家,而是受到了道家无欲、主静的影响。因为早期儒家包括孟子最多只讲寡欲,而不讲无欲,况且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寡欲是可能的,无欲则是不可能的。然而周敦颐却认为,寡无之别虽力量的界定,但实际上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在周敦颐看来,只有无欲,才能达到静的境界;只有达到静的境界,才能实现圣人身心休养的基本标准。

那么,周敦颐的圣人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 简言之,就是一种诚的境界。诚的概念最先见于《中庸》和《孟子》,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思孟学派提出的。只是由于周敦颐对此大加发挥,并以此作为其论学的基础,故而显得诚的概念在周敦颐那里格外重要。周敦颐对诚的理解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伦理学概念,而是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意义。

总之,作为理学思想的先驱,周敦颐对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解释,而正是在这一解释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吸取了佛道的思想因素,从而有可能在新的基础上重建儒学思想体系。

和周敦颐在理学中的地位相当的还有张载。举凡对理学有所推崇的后世儒者,大都极为推崇张载。他的著作也一直被视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尤其是他的《西铭》、《东铭》和《正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简直可以视为理学的经典作品。《西铭》原名《订顽》,本是张载书于学堂西墙的一篇短文,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座石铭性质。后程颐以为《订顽》之名另起争端,遂改的;《西铭》。由于此文立意高远,意蕴无穷,因而极受后世理学家的推崇。二程说,《西铭》是儒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也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订顽》之言 " 极纯无条,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 说, " 《订顽》立心,便可边天德。 " 是继孟子之后绝无仅有的重要著作, " 孟子之后只有《原道》一篇,其间言语固多病,然大要尽近理。若《西铭》则是《原道》之祖宗也。 " 程氏对《西铭》的推崇,主要是《西铭》中所体现的道德理想的新建构,也正足这种新建构基本解决了宋以前儒者所面临的理论困难。

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的道德理想简单地说就是 " 民胞物与 " 的泛爱论。其主要思想实际上是在以儒学伦理去规范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趋向也基本上是传统儒学的那一套。只是他在强调泛爱的同时,也相当明确地与墨子的 " 兼爱 " 主张相区别,更加强调了爱的等级次序。他再三强调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因而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性格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知识分子素来轻看 " 小我 " ,视个体生命微不足道,而是将大我作为小我的终极追求,总是以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此而言,张载 " 民胞物与 " 的见解实在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脊梁。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程颐在谈到《西铭》的价值时所提出的另一种见解,即《西铭》中所强调的所谓 " 理一分殊 " 。 " 理一分殊 " 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也见于此。其意义是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的 " 理 " ,而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的理的具体体现。后来朱熹借用佛教 " 月印万川 " 说来解释,强调 " 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县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 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对立起来,并以此论证中国传统社会 " 尊卑贵贱 " 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正蒙》一书是张载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张载利用《周易》、《诗经》、《论语》、《孟子》的思想资料,着重发挥儒学天道学说,以期建立以气为一元本体的宇宙论。张载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由于气的变化。这种气就是太虚。从自己方面看,其中间有活动性,称为太和;从本性看,其德为虚明之气。气凝聚的时候,便成物;气分散的时候,便是虚空。其聚其散,都是太虚所变化的客形,而本体就是太虚。万物千变万化,仍复归于本体的人虚。这样一来,张载就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了前儒曾经提出而并未解决的宇宙本体问题。据此,张载进一步推论为人要 " 穷理尽性 " ,要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以改变气质之性,以发现自己的本然之性,以使性与天道合一,以达到内外一致的诚的境界。也就是说,人有各种脾气,有才与不才,这是气质之性;养真气,令其返本而不偏;去情欲,以天之德性为其之德性,此即 " 尽性 " 。

张载所提出的 " 穷理尽性 " ,以及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都是对儒家思想的重大贡献,都是前人所末道。它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先前儒者在人性论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个理论出发,张载进一步提出 " 德性之知 " 与 " 见闻之知 " 的区别,强调人们的认识仅仅满足于靠感官经验得来的 " 见闻之知 " 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达到 " 诚 " 的境界与 " 圣 " 的境界,就必须凭借另一种知识,即德性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 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 ,而是主观生的, "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惜其心 "," 大真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 ,只要通过内心修养便可认识一切事物。显然,张载的这些思想已使儒学超越传统的经学而向心性、义理、道德修养等领域深入,从而使儒学呈现出一副全新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由于张载的特殊地位,其学说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在当时张载不仅与王安石、司马光等学界名流有着广泛的接触与来往,培养了一大批有名的弟子,形成了关中学派,而且由于他与程是亲戚关系,相互之间的来往比较多,二程对张载也比较尊重,从张载那里吸收了许多东西,如理一分殊、天地之气与气质之气等理论。这些理论经过二程及朱熹等人的扩充与发展,成为理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

在宋明理学奠基者的名列中,除了周敦颐、张载之外,应该提到的还有邵雍。邵雍的思想贡献主要在于宇宙本原及其演化规律的探讨上。其《皇极经世》一书据 " 物理之学 " 敷衍铺陈,创造成 " 洞彻蕴奥,汪洋浩博 " 的象数学,尤其是他以元、会、运、世之数推演天地运化终始、治乱兴衰时节等,都对后世儒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部书中,他以《周易》的六十四卦进行推演,以期证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存在一种先验的图式。这一推论过程相当复杂,但其结论只是说:一是宇宙万物只是由一个总的本体即 " 太极 " 演化而来。这一点与周敦颐的思想极其相似,同样对宋明理学的正式形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后经朱熹等人的扩充与发挥,遂成为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二是强调太极在主万物时遵循 "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 的加一倍法进行演化的。三是指出太极为心。以小为太极,则宇宙万物生于心;宇宙的法则就是我心的法则。这样心物不分无二,天地之道便备于人。

显然,邵雍以太极作为万物的本原,以小物不分无二作为基本的规律,这就必然涉及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邵雍的明确答复是人的认识并不在于如何把握客观外界,而是如何认识自心。邵雍认为,知识只能是心本身所固有的,致知之途只有返求于心,不可外求于物。为此,邵雍提出 " 以物观物 " 的认识论,以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本质上与人体的构造并无太大差别,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则有四肢,故而最终天地与人合一。由此看来,邵雍的以物观物并不是指理性对于外部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而是指主体运用一定的精神境界去观照事物、看待事物。这样一来,邵雍便和张载一样,将儒学原来的经学传统转换为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理所当然地成为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便大体形成。而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正式形成,还要归功于 " 洛学 " 的兴起。洛学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学派,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所开辟。前面说过,二程与张载有着亲戚关系,他们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张载的思想影响,但从根本上说,二程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不仅别具一格,而且自成体系,特别是他们进一步摆脱了道教的影响而回归到儒学正宗,因而其思想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学的正统与典型形态。

当然,二程的思想并非绝对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二人之间的分歧也并不算小。先看程颖,程颢为程颐的胞兄,人称明道先生。其学据《宋史》本传说,是以述仁为主,力主 "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尽性至命,本于孝悌,穷神知化,通于礼乐,是儒学道统的真正传人。乃弟程颐评价道: "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 " 至于程颐,于书无所不读,以《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为基本途径,而达于 " 六经 " 。其为人不苟言笑,一副圣人派头。

性格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对于二程来说尚是次要问题,从学术史的观点来观察,他们之间的理论区别可能更有意义。虽然他们二人都是理学的创建者;但是他们对于 " 理 " 的理解却是同中有异。

程颢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 " 理者,天也 "," 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 " ;对于 " 道 " 与 " 器 " ,则认为 " 器亦道,道亦器 " ,将道视为无始无终的万物主宰。强调 " 天人本无二 " ,人心与万物不可分,人心本无内外,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只要 " 诚敬存之 " ,使心寂然无事, " 郭然大公 " ,内外两忘,便可以达到 " 仁 " 的境界。因此他强调 "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 " ,以为天理内在于心中,穷理尽性, " 当处便识取,更不可外求 "," 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阔无根,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 " 显然,按照程颢的理解,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须去认识客观世界,而只需认识自心即可。这不仅上承周敦颐等人的思想,而且直接开启了此后的陆王心学。

而程颐则不然。程颐认为,所谓 " 理 " ,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都是因为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显然,这种主张虽说与程颢的主张并不根本冲突,但差别却是极其明显的。在气与道的关系问题上,程颐以为离开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是道。阴阳者,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为此,程颐特别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道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

  • 绋嬫湵鐞嗗鎸囩殑鏄摢涓や釜浜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鎸囩殑鏄▼棰愬拰鏈辩喒銆1銆佺▼棰愶紙1033骞9鏈11鏃モ1107骞10鏈5鏃ワ級锛屽瓧姝e彅锛屼笘灞呬腑灞憋紝鍚庡緳涓烘渤鍗楀簻娲涢槼锛堜粖娌冲崡鐪佹礇闃冲競锛変汉锛屼笘绉颁紛宸濆厛鐢燂紝鍖楀畫鐞嗗瀹躲佹暀鑲插銆備负绋嬮ⅱ涔嬭優寮熴傚巻瀹樻睗宸炲洟缁冩帹瀹樸佽タ浜浗瀛愮洃鏁欐巿銆傚厓绁愬厓骞达紙1086骞达級闄ょ涔︾渷鏍′功閮庯紝鎺堝磭鏀挎璇翠功銆2銆佹湵鐔癸紙1130骞粹1200骞...
  • 绋嬫湵鐞嗗涓昏鍐呭鏄粈涔 鏈変粈涔堝巻鍙插奖鍝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涓昏鍐呭 1銆佺悊涓鍏冭鐨勫敮蹇冧富涔変綋绯伙紝璁や负鐞嗘垨澶╃悊鏄嚜鐒朵竾鐗╁拰浜虹被绀句細鐨勬牴鏈硶鍒欍2銆佺悊涓鍒嗘畩锛岃涓轰竾浜嬩竾鐗╁悇鏈 涓鐞嗭紝姝や负鍒嗘畩銆傜墿銆佷汉鍚勮嚜涔嬬悊閮芥簮浜庡ぉ鐞嗭紝姝や负鐞嗕竴銆3銆佸瓨澶╃悊銆佺伃浜烘锛屽ぉ鐞嗘瀯鎴愪汉鐨勬湰璐紝鍦ㄤ汉闂翠綋鐜颁负浼︾悊閬撳痉鈥滀笁绾蹭簲甯糕濄傗滀汉娆测濇槸瓒呭嚭缁存寔浜轰箣鐢熷懡鐨勬姹傚拰...
  • 鏈辩喒涓轰粈涔堣绉颁负绋嬫湵鐞嗗?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鍙嶅浣涢亾鐨勮櫄鏃犱富涔夛紝璁や负瀹冨拷鐣ヤ簡浼︾悊閬撳痉绉╁簭锛涗絾鍚屾椂鍙堜粠閬撳鎬濇兂閲屽熼壌浜嗚澶氬叧浜庨亾鐨勮杩帮紝浣滀负鍎掑褰㈣屼笂瀛︿綋绯荤殑鏉愭枡銆傚叾瀹炶繖姝f槸鍎掑缁忓吀銆婂ぇ瀛︺嬫墍璋撯滃ソ鑰岀煡鍏舵伓锛屾伓鑰岀煡鍏剁編鈥濈殑鍏蜂綋琛ㄧ幇銆傛湵鐔圭殑鎬濇兂浣撶郴鍗氬ぇ绮惧井锛屾暀浜虹殑鏂规硶涔熻緝涓哄钩鏄撹繎浜猴紝鍥犳鑳介泦瀹嬩唬鐞嗗涔嬪ぇ鎴愶紝鏄户瀛斿瓙鍚庡剴瀛...
  • 绋嬫湵鐞嗗鏄粈涔堟剰鎬 绋嬫湵鐞嗗鐨勯噴涔
    绛旓細1銆绋嬫湵鐞嗗锛屼害绉颁负鈥滅▼鏈遍亾瀛︹濓紝鏄畫鏄庣悊瀛︾殑涓昏娲惧埆涔嬩竴锛屼篃鏄悊瀛﹀悇娲句腑瀵瑰悗涓栧奖鍝嶆渶澶х殑瀛︽淳涔嬩竴銆傜悊瀛︾殑澶╃悊鏄亾寰风瀛︼紝鍚屾椂鎴愪负鍎掑绁炴潈鍜岀帇鏉冪殑鍚堟硶鎬т緷鎹 锛屽叾鐢卞寳瀹嬫椂鏈熸渤鍗楋紙浠婃渤鍗楁礇闃筹級浜轰簩绋嬶紙绋嬮ⅱ銆佺▼棰愶級鍏勫紵寮濮嬪垱绔嬶紝鍏堕棿缁忚繃寮熷瓙鏉ㄦ椂锛屽啀浼犵綏浠庡溅锛屼笁浼犳潕渚楃殑浼犳壙锛屽埌鍗楀畫鏃舵湡鏈辩喒...
  • 绠鍗曚粙缁嶄竴涓绋嬫湵鐞嗗鐨勭壒鐐,涓昏鍐呭,璋㈣阿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浜︾О绋嬫湵閬撳,鏄畫鏄庣悊瀛︾殑涓昏娲惧埆涔嬩竴,涔熸槸鐞嗗鍚勬淳涓鍚庝笘褰卞搷鏈澶х殑瀛︽淳涔嬩竴銆傚叾鐢卞寳瀹嬩簩绋(绋嬮ⅱ銆佺▼棰)鍏勫紵寮濮嬪垱绔,鍏堕棿缁忚繃寮熷瓙鏉ㄦ椂,鍐嶄紶缃椾粠褰,涓変紶鏉庝緱鐨勪紶鎵,鍒板崡瀹嬫湵鐔瑰畬鎴愩 鐩稿叧涔︾睄鍏跺熀鏈鐐瑰寘鎷: 1鐞嗕竴鍏冭鐨勫敮蹇冧富涔変綋绯,璁や负鐞嗘垨澶╃悊鏄嚜鐒朵竾鐗╁拰浜虹被绀句細鐨勬牴鏈硶鍒; 2銆佺悊涓鍒嗘畩,璁や负...
  • 绋嬫湵鐞嗗鐨勬牳蹇冩濇兂鏄粈涔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鐨勬牳蹇冩濇兂鏄滄у嵆鐞嗏濓紙鎬у嵆鐞嗭紝鎬т笌鐞嗗悎涓锛夛紝涔熺О涓衡滃績鍗崇悊鈥濇垨鈥滅悊鍗冲績鈥濄 浜虹殑鏈э紙鎬э級涓庡畤瀹欑殑鐞嗭紙閬撳痉瑙勮寖銆佸ぉ鐞嗭級鏄浉涓鑷寸殑銆備竴銆佺悊瀛 鐞嗗鏄袱瀹嬫椂鏈熺殑涓昏鍎掑瀛﹁銆傜悊瀛︾殑澶╃悊鏄亾寰风瀛︼紝鍚屾椂鎴愪负绁炴潈鍜岀帇鏉冪殑鍚堟硶鎬т緷鎹傗滅悊瀛︹濅箣鍚嶏紝鑷畫浜哄鏈変箣銆傚畫鏄庣悊瀛︼紝...
  • 绋嬫湵鐞嗗鎻愬嚭鏃剁殑鍘嗗彶鑳屾櫙鏄粈涔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鎻愬嚭鏃剁殑鍘嗗彶鑳屾櫙锛1銆侀瓘鏅嬩互鏉ヤ經閬撶洓琛岋紝鍐插嚮浜嗗剴瀛︾殑缁熸不鍦颁綅锛屽嚭鐜板剴瀛﹀嵄鏈恒2銆侀瓘鏅嬩互鏉ョ殑涓夋暀鍚堜竴鐨勬疆娴侊紝淇冭繘鍎掑鐨勫彂灞曘3銆佸攼浠e悗鏈熻嚦瀹嬩唬鍓嶆湡锛屽壊鎹斂鏉冧互鍙婃皯鏃忔斂鏉冨苟绔嬶紝瀵艰嚧姘戞棌鐭涚浘銆侀樁绾х煕鐩惧皷閿愶紝缁熸不鑰呴渶瑕佽皟鏁村畼鏂瑰剴瀛︿互宸╁浐缁熸不銆4銆佸畫浠i噸鏂囩殑鏀挎不椋庢皵浠ュ強绉戜妇鍒跺害鐨勫畬鍠勶紝鎻愪緵鑹ソ...
  • 绋嬫湵鐞嗗鏄畫鏄庣悊瀛︾殑涓昏娲惧埆涔嬩竴,鍏朵腑鈥滅▼鈥濇寚绋嬫樉,鈥滄湵鈥濇槸鎸囨湵鑷竻...
    绛旓細銆愰敊璇戞湰棰樿冩煡浜烘枃鍘嗗彶銆绋嬫湵鐞嗗锛屼害绉颁负鈥滅▼鏈遍亾瀛︹濓紝鏄畫鏄庣悊瀛︾殑涓昏娲惧埆涔嬩竴銆傚叾涓紝鈥滅▼鈥濇寚鐨勬槸浜岀▼锛堢▼棰佺▼棰愶級锛屸滄湵鈥濇寚鐨勬槸鏈辩喒銆傛晠琛ㄨ堪閿欒銆
  • 浠涔堟槸绋嬫湵鐞嗗?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锛屾寚涓浗瀹嬫湞浠ュ悗鐢辩▼棰佺▼棰愩佹湵鐔圭瓑浜哄彂灞曞嚭鏉ョ殑鍎掑娴佹淳銆傗滅悊瀛︹濆湪涓浗鍙や唬鍙堢О涔夌悊涔嬪鎴栭亾瀛︼紝鍏跺垱濮嬩汉涓哄寳瀹嬬殑鍛ㄦ暒棰愩侀偟闆嶅強寮犺浇銆傜户鍚庢湁绋嬮ⅱ鍜岀▼棰愮瓑浜虹户缁彂灞曪紝鏈缁堢敱鍗楀畫鏈辩喒闆嗗叾澶ф垚锛屽洜姝よ繖绉嶇悊瀛﹀父琚О涓衡滅▼鏈辩悊瀛︹濓紝鍦ㄥ厓鏈濆強鍏跺悗鐨勬湞浠d腑鍧囦负鍥藉鐨勫畼鏂规濇兂銆
  • 鍦ㄦ槑鍒濆彉寰椾繚瀹堜笌鍍靛寲鐨绋嬫湵鐞嗗,鏄皝浠ゅ畠鍙堣兘閲嶆柊鐒曞彂鍑哄己澶х殑鐢熷懡鍔...
    绛旓細绋嬫湵鐞嗗璇炵敓浜庡畫鑰岄紟鐩涗簬鍏冿紝鍒颁簡鏄庢湞鍓嶆湡锛岃櫧缁忓巻浜嗕簲鐧惧骞寸殑鍙戝睍锛屽嵈钀藉悗浜庢椂浠g殑鑴氭锛岃鍑濆浐鍦ㄤ簡鍒绘澘鐨勪功鏈綋涓紝鏇剧粡娲昏穬鐨勬濇兂鍙樺緱淇濆畧涓庡兊鍖栵紝鍎掑濡備綍鎵嶈兘閲嶇幇鍑哄簲鏈夌殑寮哄ぇ鐢熷懡鍔涘拰闈掓槬姘旀伅鍛紵闃虫槑蹇冨锛屽畬鎴愪簡鍎掑鎬濇兂鐨勫張涓娆¤嚜鎴戞洿鏂颁笌澶у鏁伴檲闄堢浉鍥犮佽皑瀹堟湵瀛愰棬鎴风殑绉戜妇澹瓙涓嶅悓锛岀帇闃虫槑鍦...
  • 扩展阅读:王阳明心学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 程朱理学是哪两个人 ... 朱熹的思想主张 ... 朱熹的十大罪状 ... 程朱理学对女子改嫁的态度 ... 陆王心学 ...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 程朱理学对女子的主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