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n S(埃安S),只是因为在车流中多看了你一眼

从混动汽车问世开始,就在持续关注新能源车,同时也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新能源车的优缺点不敢说了如指掌,但也算基本胸中有数。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时候买新能源车最合适,我想主要还是看自己的需求和使用场景,但是2018年以前肯定不是很好的时机,之前的新能源车及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存在五大痛点(续航短、质量差、充电难、成本高、残值低),并且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包括T公司、B公司这些先驱们(向他们致敬,希望先驱不要变先烈^_^)。你可能说,那时候政府有大笔补贴啊,对呀,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新能源存在各种问题,所以才需要政府花血本去补贴、去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算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之路。 从2018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五大痛点逐步解决,比如续航,2018年400公里、2019年500公里、2020年则实现600+公里。蔚来、小鹏、威马这些造车新势力,就好比搅动新能源产业的鲶鱼,刺激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快速转变,传统造车势力(上汽、广汽、长安、吉利等)等厚积薄发,促进整个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也在快速地良性发展,政策的调整、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范之必由之路。 很早开始就关注广汽新能源的Aion S产品,也跟几何A、Marvel X等作过对比(造车新势力不在考虑之列,毕竟车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移动工具,不是玩具,还是更相信传统车厂造车实力的技术沉淀、和对生命安全的敬畏),最后还是毅然决定选择Aion S。 我为什么选择Aion S呢?原因也很简单。

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

钥匙表面比较光滑,容易留下手指印,不过我一般放在包里并不拿出来

俗话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好像找对象得靠眼缘,每个人对汽车外观的偏好也不尽相同。 Aion S给我过目不忘的感觉,让我瞬间想起那句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无法忘掉你的容颜……”。非常协调的三围尺寸、高脉冲腰线、俯冲的运动姿态、融合传统与新能源特征的前脸及内饰风格、画龙点睛的大灯及其超强视觉冲击力的“雷神之锤”日行灯、极具辨识度的贯穿式尾灯,以及几乎家族化的悬浮车顶等等。所有的流行元素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没有堆砌感,年轻时尚而又不失稳重大气,非常和谐,有一种“两看相不厌、只有我埃安”的感觉。 前脸无格栅设计显得很简约,能够明显区别于燃油车,但相比Tesla的前脸大口罩包覆之极其苍白空洞的设计(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极简设计),Aion S显然更善于做取舍,没有一简到底,其前脸内容更丰富、更有内涵,从燃油车到EV车的过渡不会显得太突兀,更接地气。 我给Aion S的颜值评价是:丰神俊朗、卓尔不群、无出其右!

“鹤立鸡群”的感觉

霸气十足

高脉冲腰线

日行灯神似雷神之锤

LED模组有金边点缀

这个品质不单单指的产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素,本身广汽品牌就是质量的通行证---我想说的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品质感。 正如大家买房,都希望公摊面积少一些、没有浪费多余的设计、套内面积尽可能的大一些。而正好Aion S率先使用纯电专属平台,将纯电专属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不像几何A、BYD的车系等“油改电”需要保证与油车共通化。在设计中完全不需要考虑发动机、变速箱、油箱、机油壶、传动轴、排气管、散热等的位置以及其兼容性设计,将电池装配在地板上(电动车的主流做法),其它零件也布置得非常紧凑,所以才实现了A+级车身、B级空间的极致体验。 别看只是比几何A多了50mm轴距,但坐进后排,与前排的空间感立即拉大了,后排中间地板也比较平坦,即使坐中间也无须畏手畏脚、局促不安了。空间的扩大,自然带来了极佳的驾乘品质感---对得起广汽新能源自己的宣传---“鲸空间”!

棕色内饰,高级感满满

内后视镜没有流媒体行车记录仪功能,有些小遗憾

电动车是智能驾驶的最佳载体。犀利的全LED头灯、尾灯、雾灯、高位刹车灯、车内阅读灯等,节能、科技又时尚,而且据了解这个大灯是华域视觉(前身上海小糸,比肩德国海拉、法国法雷奥的超一流科技灯厂)设计制造的,质量非常有保障。双12.3寸高清大屏,出色的UI设计和操作便利性,特别是实时的导航地图可以关联显示在仪表液晶屏上而不需要偏头看娱乐系统的大屏或者手机导航,非常的人性化;此外,从实用性来看,更喜欢这种传统的横屏而不是Tesla那种后装ipad感极强的竖屏(当然Tesla的风格也不乏B**等国内主机厂进行效仿)。 从使用第一台车开始就严重依赖摄像头泊车的我,这次依然毫不犹豫地选装了泊车无忧套装,高清360全景泊车给倒车以及在拥堵路段低速行驶观察爱车周边环境带来极大的便利性,自动泊车功能也挺不错,对于停车小白很实用(前提是你得放心将方向盘控制权给汽车控制器),但也有小bug(相比后面出来的Aion LX、V等车型),就是在自动泊车的时候需要一直摁着自动泊车键,显得不够友好,不知道后续能否通过OTA升级去除这个略显繁琐的操作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权衡,L2智驾系统也最终被选装了。在这段时间,每个功能都进行了体验。Adigo系统的确给驾驶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舒适性,比如车道保持功能,一旦汽车偏离车道比如压线,方向盘会有纠偏的力反馈、同时仪表相应符号由绿色变为橙色示警;30-120km的自适应巡航在高速上也非常好用,可以在设定的车速范围内跟车、自动调整车速、帮你转动方向盘(但车主必须手握方向盘,一旦脱离方向盘超过一定时间,便会报警提示),我体验过使用集成式巡航辅助ICA功能,基本上两小时内都不会有驾驶疲劳感。必须提醒的是,L2智驾可以给车主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但不能完全代替人---或许Aion LX和V的L3级智驾可以大部分代替人的操作,所以事关生命安全一定不能放松警惕,避免踩Tesla FSD撞车惨案的坑。 另外,比较灵敏的语音识别也给人车互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喊一声“你好、baby”、或者“叮当叮当”就能唤醒语音系统,发出比如导航到某地、点歌、开空调、关闭天窗、锁门等指令,识别后就会马上执行,但也不是没有槽点,比如发指令“打开酷我音乐程序”,车机就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是不是还需要学习才可以执行额外的指令? 此外,座椅舒适性也是亮点,包裹性非常强,看起来有飞行员座舱的感觉。双窗拼接式的全景天窗也使得座舱更通透、更明亮,与整体可开式相比天窗面积可以更大。而按键设计既有减法,也有所保留,比如实体空调按键。这个设计有见仁见智,有T粉就喜欢Tesla一个屏幕全搞定的极简方案,而我却觉得Aion S的设计更符合使用习惯,方便传统燃油车主向新能源车的操作习惯之无缝对接和迁移。 所有这些设计,既科技感满满、又实用性极强,符合其“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的品牌定位!

PU的方向盘简洁更耐看,顶配真皮方向盘的电镀装饰有些堆砌过度的感觉,个人并不是很喜欢

灯光穿透雨雾,很犀利

L2级智驾,高速非常方便

还是拿几何A作参照吧。既有410km版的,Aion S 49.4度电,几何A 51.9度电,相差2.5度电;也有500km级别的,Aion S 510km/58.8度电,几何A 500km/61.9度电,相差3度电。 这几年是比拼续航的时代,主要靠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大家一窝蜂地采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芯、想方设法利用车的有限空间多塞电池,从提高电池包电量的方式来增加续航;节流就是造型上降低风阻、轮胎及传动上降低滚阻,使用I-pedal、ibooster等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等,从节能上来增加续航。 从两个车型的车身来看,都差不多,甚至几何A的还要小一些,加上又是帝豪平台的油改电、空间利用方面显然没有Aion S那么出色。就拿500km版而言,用同样的独角兽企业CATL公司811电芯,几何A更小的空间,能够比大空间的Aion S装更多的电芯?(3度电的差异可不小,鄙人估计布置电芯需要的空间大概要5~6L吧)大家想一想,这没有道理呀?所以呢,我估计这就是江湖传说中的电量检测标准的差异。据电池技术员介绍,1/3C充放电标准测试出来的电量会比1C测试的高一些,也就是说Aion S可能采用的是1C检测标准,实打实的58.8度电,几何A用的是1/3C检测标准的,61.9度电,比Aion S高3度,但实际电量可能一样的(所以不矛盾、不奇怪啊)。按照网上信息,电池参数对比如下:

从以上对比不难发现端倪,两款电池重量的计算值差不多,说明啥问题?要么几何A电池的外壳更薄?要么几何A为了拔高能量密度值采用了1/3C的电量值,即几何A与Aion S的电池可能根本就是一样的。 假设真的电量基本相同,那么Aion S的续航怎么会比几何A高10km呢?大家不要忘了Aion S用了钢铝混合车身、铝车盖,重量比几何A轻25kg,此外,采用高效率电驱动系统、低滚阻轮胎和传动部件、低风阻造型设计,续航更高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从续航上来看,两款车伯仲之间。 论坛里吐槽最多的恐怕还是续航缩水问题,核心原因还是电池不给力,尽管主机厂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但现阶段还是不得不含泪替“无能”的电池厂背下这口“大锅”。当然,这也不是某一个车企、某一款车型的个案,是电池先天不足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也是整个行业亟待攻克的难题: ①锂电池天生就怕热畏寒,无论你是三元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夏天的时候,你在户外用手机玩玩游戏,甚至刷刷微信、看看头条,手机很可能会热的烫手;天冷的时候你的手机掏出来,不管是华为、水果,还是小米、Vivo,是不是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关机、揣在兜里焐热了又能重启开机?所以,电动车也一样,需要夏凉冬暖,细心呵护。夏天需要专门的设备(液冷系统)给电池散热,这个液冷系统工作肯定要耗电的,早些年很多纯电动车采取风冷散热技术,长时间驾驶电池很容易过热罢工的;冬天需要给电池加热保温,这块儿耗电也很厉害(常用的加热器功率大约7kW/h,基本上占用了行驶电耗的20~30%左右),所以北方的车主抱怨冬天续航大幅缩水,那不是瞎说、是有根据的。 ②其次也由车主驾驶习惯、驾驶环境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我以前开SUV燃油车,有的同款车主可以开出平均7点多、有的8点多个油,我跟踪了3年大约4.5万km(用小熊油耗记录),平均油耗去到9.3L/100km,差别不可谓不大,所以电动车也是同样的道理、续航因人而异吧。 ③最后是车子的BMS控制策略。允许你用车过程中电池满充满放吗?还是限制了放电深度(专业术语叫DOD)以及充电上限?一般基于安全以及延长电池寿命考虑,电池管理的策略不会为了迁就续航里程而允许满充满放。安全起见、充电可能到了96%左右的电量水平就限制继续充电,考虑电池寿命、比如大众的放电策略可能在剩余6%左右就不允许再放电。但是整车厂在公告前进行的续航测试,几乎100%放电的,所以如果你的车续航水平与NEDC有10%左右的差异,不稀奇,那可能是电池管理系统在作怪---不过是为了保护你及你的爱车。 所以呢,关键是你的用车环境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你需要多长的续航?就拿我而言,平时上下班也就20km左右的车程,正常情况下2~3周才需要充一次电,偶尔珠三角旅游,若跨省长途自驾,做足攻略、在解决充电顾虑的情况下,尝试电动车其实也未尝不可,因此410km续航足矣。最后之所以忍痛多加几万元选择510版的,主要还是因为410km版没有智驾包可选装,愚以为智能驾驶的科技享受才是电动车的真正魅力所在! 拿到车,熟悉了一段时间之后,满电状态开始续航测试。就是平时上下班,周末没事跑跑高速(疫情期间曾经较长一段时间免费),经过3个多月的使用,完成几个常用场景的测试。按照各种使用场景进行了续航里程跟踪,结果如下,仅供参考:

场景一: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ECO+能量回收中模式,基本不开空调(序号2),续航里程500km左右,约等于NEDC续航;操作优秀的话,达到NEDC 510km的值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使用I-Pedal模式,估计能达到550km左右,完全满足个人日常用车需求(但I-pedal不太容易适应,所以尝试之后没有作为首选项); 场景二: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ECO+能量回收中模式,80%开空调26℃、1档风(序号4),续航约458km,NEDC打9折; 场景三:日常上下班。100%城市道路,按照燃油车习惯开,Normal+能量回收高模式,30%下雨天+70%开空调(序号6),续航455km,NEDC打89折,与场景二基本相当,Normal模式起步电耗稍高,但驾驶体验要好一些; 场景四:75%城市道路+25%高速(限速100)。ECO+能量回收中模式,90%开空调(序号3),续航464km,NEDC打91折; 场景五:60%城市道路+40%高速(限速120、开智驾及导航)。ECO+能量回收中模式,基本不开空调(序号1),续航446km,NEDC打87折,符合春秋季节驾驶条件,若高速限速100,则续航应在9折左右; 场景六:20%城市道路+80%高速(限速100、开智驾及导航)。ECO+能量回收中模式,90%开空调(序号5),续航448km,NEDC打88折; 场景七:100%纯高速(限速100、开智驾及导航)。解方程式,设纯城市路况续航X,纯高速路况续航Y。∵0.6X+0.4Y=446km,X≈500km,∴Y≈436km。也就说春秋季不开空调纯高速续航范围436km,NEDC续航打85折;∵0.2X+0.8Y=448km,X≈458km,∴Y≈410km。夏季开空调预计纯高速续航410km,NEDC续航打折8折,考虑10%的电量作为安全余量,那么满电高速单程跑370km应该是可行的,行驶更长就不建议了。当然续航里程主要取决于驾驶习惯、行驶速度(≤100km/h的电耗大概是13左右,还算比较经济)、路况、气候环境等。走长途高速的话,建议还是得提前做好规划,至少每200~250km就补一次电,避免“里程焦虑”的产生。 实测结论(未考虑寒冷地区情形): 1、日常城市道路通勤,续航455~550km,NEDC的89折以上水平 2、日常城市+高速用车,续航445~465km,NEDC的87~91折水平 3、高速用车,限速100km/h,续航410~430km,NEDC的8~85折水平 这样的续航表现,个人觉得算是比较优秀了,你怎么看呢?

众所周知、相比燃油车,电动车的用车成本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购车成本有没有优势呢?以广州为例、与同级别配置相近的几款畅销燃油车对比,购车成本的优势其实也很明显(特别是限购限行的城市):

其次看用车成本,主要对比能源成本吧,保养哪些就不对比了,电车的保养肯定比燃油车要少一些。 按照92号油两年均价6.6元/L、电价1元/kWh、年度行驶15000公里计算,电动车的经济性优势更加明显(省钱率55%以上):

整体来看,电动车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优势明显,拿Aion S跟朗逸、雷凌双擎的5年综合成本对比,大概为Aion S:15.28+0.195*5=16.255w,朗逸:18.2+0.686*5=21.63w,Aion S综合成本比朗逸低(16.255-21.63)=-5.4万元;雷凌:23.93+0.46*5=26.23w,Aion S综合成本比雷凌低(16.255-26.23)≈-10万元,还是相当给力的。 这样算下来,智能电动车代表Aion S香不香?

比如车子的销量(Aion S销量一路走高,2020年排在Model 3之后,屈居第二,展现出非凡实力)、市场口碑(这个要甄别是车黑还是车托,没有认证车主的帖子我基本上不太采信)、销售店的服务(广汽新能源的25hours就很有意思,多出来的1小时干什么呢?疫情关系,也没有在体验店里多停留)、厂家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比如新冠肺炎一爆发,广汽新能源和吉利这些厂家就马上开发N95汽车超滤)、品牌价值(感觉上汽、广汽、长安、吉利、长城等,这些有历史、有沉淀、有实力、有底蕴、有情怀的老牌子还是更让人放心一些;新势力、小品牌们资金紧张、朝不保夕,已不是新闻,万一哪天就突然没啦,车主们找谁去说理去?售后维保找谁去?)、厂家上下游关系(死命压榨供应商、剥削经销商等负面新闻太多的品牌我也基本不予考虑)等等,都是选择的参考因素。

Aion S具备造型时尚、科技领先、空间宽敞、车内静谧、加速快、真正的无级变速、综合成本低(特别是广州出台新能源车补1万、厂家补1万的利好)等诸多优秀品质。 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仍然存在政策需要稳定、充电设施需要扩大布局点和面、居民安装充电桩需要更方便、解决油车占用充电桩位等需要改善的地方,这些无形中增加了车主使用中的“里程焦虑”,也是影响准车主下定决心的因素。不管怎样,对新能源车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清楚的认识、以及平和包容的心态。一切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原则,无需苛求完美、或者人云亦云,实用就好。 “金无赤足”,Aion S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有槽点。比如: ①EVO 630是非真皮的座椅面料。采用的是提花刺绣工艺,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可是透气性不好,春秋冬感觉还行,但是大夏天则会使跟座椅接触的部位全部汗水淋漓,舒适感全无。所以选座椅,最好还是真皮的,如果带有通风功能则更好,特别是南方的车主,如果不巧你的爱车不是真皮座椅,那就买一套凉席坐垫吧。 ②我的这款已经是次顶配(选装不算),但是副驾驶座椅还是手动调节,你没看错---就是手动的。要知道Aion S的主力客户是出行客户,乘客坐在副驾驶,却不能享受到一键调节座椅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对得起“电动、智能”的电动车属性吗? 虽然Aion S有一些缺点(个人的感觉而已),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一款真正的好车。一旦开上了电动车,享受了纯电动车的乐趣,估计你就再也难以回到燃油车的驾驶席上。你可能会非常不适应燃油车的换挡顿挫感,讨厌嘈杂的机器轰鸣声,痛恨燃油车半天提不上速超不了车的无力感……

贯穿式尾灯辨识度极高

展翼欲飞

珍珠白百看不厌。

前段时间看到某新势力汽车创始人发表关于tesla的言论。认为国内新能源车企不理解tesla的成功之处,认为Tesla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建超充,认为它国产后给竞争者带来“灭顶之灾”般的致命打击等。个人不太认同其观点。 关于Tesla成功的因素,个人认为核心还是创新、不走燃油车传统路的创新,有四点: 1、纯电专属平台,整车布局、外形设计与传统燃油车或者油改电的“伪电动车”截然不同; 2、科技引领,掌握并率先应用L2级智能驾驶、OTA等核心技术; 3、设计理念前卫,类似苹果LIM(Less is more)的极简风格,吸引一批有相同理念的车主; 4、商业模式超前,线上订购的直营模式,打破传统的4S店经营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更直接地对接车主,省钱、省事、省心、逼格高。 针对tesla的特点,其实国内新能源车企都有应对之策,比如: 1、传统车企广汽在埃安车系率先量产纯电专属平台,新势力蔚来等亦然,反而理想汽车则仍然是传统的燃油车平台; 2、Aion S量产的L2级智驾不输Tesla、“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逐渐深入人心,上汽也有“互联网汽车”的概念,新势力们也将智能网联作为核心竞争力; 3、新势力在简约风格上更彻底,传统车企在简约、实用、人机工程方面更均衡; 4、传统车企以实体店代销为主,但比如埃安愈加注重App订购、App直接服务车主,打造厂-店-车主“金三角”关系等,而蔚来等则是直销模式。 也就是说,竞争者们都在学习、借鉴tesla的经验,创新方面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小,目前tesla受众多的一个原因,可能还有情怀的因素在里面,就好像KTV小姐姐们几乎人手一台苹果手机一样---不管是真喜欢、还是虚荣心作祟也好,反正就认可它。 新能源车的痛点,比如续航问题、质量问题、残值问题、充电问题、电池安全问题等等,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如果整个行业没有质的提升,显然凭Tesla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扭转局面,最多就是蚕食其他新能源品牌的份额---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容量目前就这么大。 还是需要所有参与者一起培育、一起经营这个市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打嘴炮、无聊的自嗨、互吹或者互黑,则显得格局太小,皆不可取。



扩展阅读:广汽埃安s魅580价格 ... 广汽埃安aion价目表 ... 埃安s魅580参数配置 ... aion电动汽车价格 ... 广汽aions价目表 ... 广汽埃安aion y plus价格 ... 广汽新能源埃安aion y ... 广汽埃安aion官网 ... 广汽传祺新能源aion s价格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