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是大学里的吗

\u6c42! \u300a\u7d20\u95ee\u00b7\u9634\u9633\u5e94\u8c61\u5927\u8bba\u300b

\u9ec4\u5e1d\u9053\uff1a\u9634\u9633\u662f\u5b87\u5b99\u95f4\u7684\u4e00\u822c\u89c4\u5f8b\uff0c\u662f\u4e00\u5207\u4e8b\u7269\u7684\u7eb2\u7eaa\uff0c\u4e07\u7269\u53d8\u5316\u7684\u8d77\u6e90\uff0c\u751f\u957f\u6bc1\u706d\u7684\u6839\u672c\uff0c\u6709\u5f88\u5927\u9053\u7406\u5728\u4e4e\u5176\u4e2d\u3002\u51e1\u533b\u6cbb\u75be\u75c5\uff0c\u5fc5\u987b\u6c42\u5f97\u75c5\u60c5\u53d8\u5316\u7684\u6839\u672c\uff0c\u800c\u9053\u7406\u4e5f\u4e0d\u5916\u4e4e\u9634\u9633\u4e8c\u5b57\u3002\u62ff\u81ea\u7136\u754c\u53d8\u5316\u6765\u6bd4\u55bb\uff0c\u6e05\u9633\u4e4b\u6c14\u805a\u4e8e\u4e0a\uff0c\u800c\u6210\u4e3a\u5929\uff0c\u6d4a\u9634\u4e4b\u6c14\u79ef\u4e8e\u4e0b\uff0c\u800c\u6210\u4e3a\u5730\u3002\u9634\u662f\u6bd4\u8f83\u9759\u6b62\u7684\uff0c\u9633\u662f\u6bd4\u8f83\u8e81\u52a8\u7684\uff1b\u9633\u4e3b\u751f\u6210\uff0c\u9634\u4e3b\u6210\u957f\uff1b\u9633\u4e3b\u8083\u6740\uff0c\u9634\u4e3b\u6536\u85cf\u3002\u9633\u80fd\u5316\u751f\u529b\u91cf\uff0c\u9634\u80fd\u6784\u6210\u5f62\u4f53\u3002\u5bd2\u5230\u6781\u70b9\u4f1a\u751f\u70ed\uff0c\u70ed\u5230\u6781\u70b9\u4f1a\u751f\u5bd2\uff1b\u5bd2\u6c14\u80fd\u4ea7\u751f\u6d4a\u9634\uff0c\u70ed\u6c14\u80fd\u4ea7\u751f\u6e05\u9633\uff1b\u6e05\u9633\u4e4b\u6c14\u5c45\u4e0b\u800c\u4e0d\u5347\uff0c\u5c31\u4f1a\u53d1\u751f\u6cc4\u6cfb\u4e4b\u75c5\u3002\u6d4a\u9634\u4e4b\u6c14\u5c45\u4e0a\u800c\u4e0d\u964d\uff0c\u5c31\u4f1a\u53d1\u751f\u80c0\u6ee1\u4e4b\u75c5\u3002\u8fd9\u5c31\u662f\u9634\u9633\u7684\u6b63\u5e38\u548c\u53cd\u5e38\u53d8\u5316\uff0c\u56e0\u6b64\u75be\u75c5\u4e5f\u5c31\u6709\u9006\u8bc1\u548c\u987a\u8bc1\u7684\u5206\u522b\u3002

\u9634\u9633\u8005\uff0c\u5929\u5730\u4e4b\u9053\uff0c\u4e07\u7269\u4e4b\u7eb2\u7eaa\uff0c\u53d8\u5316\u4e4b\u7236\u6bcd\uff5e

阴阳是我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事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象,指形象、征象。应象,吴昆《素问吴注》:“应乎天象,而配乎阴阳五行也。”“阴阳应象”,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四时五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意思。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由于本篇的内容,是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以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道理,因此以“阴阳应象”名篇。正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中篇名冠以“大论”的,除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外,只有“四气调神”和本篇。至于本篇之所以称大论,可能是由于本篇内容既阐明了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运用,又论证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更重要的是阐发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关系,其内容丰富广泛,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至为重要而有较为完整的一篇,故称“大论”。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4注释编辑
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腻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溪谷属骨:肉之小会为溪,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溪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
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
哕:即干呕。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右行,阳左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所以说阳从左右是阴阳的道路。
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
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
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
七损八益: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
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
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
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

5译文编辑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别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阴阳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答: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1]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五篇...

  • 姣曚笟璁烘枃寮曠敤鍙傝冩枃鐚槸灏卞彲浠ョ洿鎺ュ鍒跺悧
    绛旓細濡傦細璁烘枃涓紩鐢ㄧ殑銆婄伒鏋⒙锋湰钘忕瘒銆嬨併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嬨併婁激瀵掕路搴忋嬬瓑銆傞殢鐫涓尰涓嵂鐨勯仐浜х殑鍙戞帢鍙婂浗闄呬氦娴佸姏搴︾殑鍔犲ぇ锛屼腑鍖讳腑鑽爺绌剁殑璁烘枃涔熸棩瓒嬪墽澧烇紝浣滆呭湪鎾板啓鍖诲璁烘枃鏃跺簲姝g‘寮曠敤鍜岃憲褰曚腑鍖荤粡鍏歌憲浣溿5.娉ㄦ剰寮曠敤鍙傝冩枃鐚竴瀹氳灏戣岀簿锛岃鍒犳帀鍙湁鍙棤銆佸鏈环鍊间笉楂樼殑鍙傝冩枃鐚傜洰鍓嶅浗鍐...
  • 闃撮槼瀹惰褰曞叏鏂囩簿閫,闃撮槼瀹惰褰曠簿閫
    绛旓細2銆佹按鐏咃紝闃撮槼涔嬪緛鍏嗕篃銆傦紙銆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嬶級3銆佸鍏堕槾闃筹紝浠ュ埆鏌斿垰锛岄槼鐥呮不闃达紝闃寸梾娌婚槼锛屽畾鍏惰姘旓紝鍚勫畧鍏朵埂銆傦紙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嬶級4銆佹晠閲嶉槾蹇呴槼锛岄噸闃冲繀闃淬傦紙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嬶級5銆侀槾鍦ㄥ唴锛岄槼涔嬪畧涔燂紱闃冲湪澶栵紝闃翠箣浣夸篃銆傦紙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嬶級6銆...
  • 闃撮槼搴旇薄澶ц
    绛旓細鎴戜滑鐪嬧滈槼搴旇薄澶ц鈥濄備腑鍖讳竴瀹氳鎳闃撮槼,榛勫笣灏辫浜,鈥滈槾闃宠呭ぉ鍦颁箣閬撲篃,涓囩墿鐨勭翰璁,鍙樻崲鐨勭埗姣,鐢熸潃涔嬫湰,鐢熷懡涔嬭緟鈥,娌荤梾涓瀹氳姹傛湰,绉槼涓哄ぉ,绉槾涓哄湴銆 鏁存湰銆婇粍甯濆唴缁忋嬮兘鍦ㄨ璁洪槾闃炽備緥濡:鐓按,姘寸殑鏉傝川姣旇緝澶氭椂,鐓紑婊氱殑鏃跺,钂告苯灏卞線涓婅窇,娓呴槼灏卞線涓婂崌,鎵浠ユ竻闃冲湪涓,娴婇槾鍦ㄤ笅,鏄甯哥殑鐜拌薄銆
  • 璁鸿堪:鎹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鍦ㄨ京璇佷笌璇婃硶涓浣曟硶闃撮槼?
    绛旓細鍏墜鏈鸿闂殑璇濓紝闃撮槼闃村ぇ璞澶ц鐨璇濓紝鍦ㄨ京璁轰腑涓庢硶韬硶鐨勪腑锛屽浣曠殑闃撮槼娉曢槾闃虫笎鍙樻笎鍙樼殑涓涓繃绋嬶紵
  • 闃撮槼瀛﹁鍦ㄤ腑鍖涓殑搴旂敤
    绛旓細2. 闃撮槼鐩涜“鐨勭梾鐞嗚〃鐜帮細銆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嬫寚鍑衡滈槼鑳滃垯鐑紝闃磋儨鍒欏瘨鈥濓紝銆婄礌闂疯皟缁忚銆嬩害璇达細鈥滈槼铏氬垯澶栧瘨锛岄槾铏氬垯鍐呯儹锛涢槼鐩涘垯澶栫儹锛岄槾鐩涘垯鍐呭瘨銆傗3. 闃撮槼浜掓崯鍙婅浆鍖栧湪鐥呯悊涓婁箣浣撶幇锛氫腑鍖荤梾鏈哄璁や负锛屽湪鐤剧梾鐨勫彂鐢熴佸彂灞曡繃绋嬩腑锛屾満浣撻槾绮鹃槼姘斾换浣曚竴鏂硅櫄鎹熷埌涓瀹氱殑绋嬪害锛屼害甯稿鑷村鏂逛箣...
  • 銆婂唴缁忋嬧滈槼鍖栨皵,闃存垚褰⑩濆惈涔夋帰璁
    绛旓細绗旇呭湪鈥滆缁忓吀, 鍋氫复搴娾濈殑杩囩▼涓彂鐜: 涓尰鐞嗚鈥滈槼鍖 姘斻 闃存垚褰⑩濊暣鍚繁鍒荤殑鐢熷懡瑙傘 鎭掑姩瑙傘 鐤剧梾瑙傘 灏嗚鐞嗚杩愮敤浜庣柧鐥呯殑璁ょ煡 鍙婃不鐤, 鍏锋湁涓瀹氫复搴婃寚瀵兼с 鍥犳, 娣卞叆璁ょ煡鍜岀悊瑙h涓尰鐞嗚鍏锋湁蹇呰鎬с 1 鈥滈槼鍖栨皵銆 闃存垚褰⑩濅箣鐞嗚婧簮 銆婄礌闂 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 鏇: 鈥滈槼鍖栨皵銆 闃存垚褰⑩...
  • 闃撮槼鑰,澶╁湴涔嬮亾涔,鍑鸿嚜鍝噷
    绛旓細鍑哄锛氬嚭鑷垬鍥芥椂鏈熴婇粍甯濆唴缁忋嬮噷鐨勩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嬨傚師鏂囪妭閫夛細榛勫笣鏇帮細闃撮槼鑰咃紝澶╁湴涔嬮亾涔燂紝涓囩墿涔嬬翰绾紝鍙樺寲涔嬬埗姣嶏紝鐢熸潃涔嬫湰濮嬶紝绁炴槑涔嬪簻涔燂紝娌荤梾蹇呮眰浜庢湰銆傛晠绉槼涓哄ぉ锛岀Н闃翠负鍦般傞槾闈欓槼韬侊紝闃崇敓闃撮暱锛岄槼鏉闃磋棌銆傞槼鍖栨皵锛岄槾鎴愬舰銆傚瘨鏋佺敓鐑紝鐑瀬鐢熷瘨銆傚瘨姘旂敓娴婏紝鐑皵鐢熸竻銆傛竻姘斿湪涓...
  • 闃撮槼鑰,澶╁湴涔嬮亾涔,鍑鸿嚜鍝噷
    绛旓細闃撮槼杩欎竴姒傚康锛屾簮鑷垬鍥芥椂鏈熺殑缁忓吀鍖诲钁椾綔銆婇粍甯濆唴缁忋嬩腑鐨勩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嬬瘒绔犮傚湪杩欓噷锛岄槾闃宠瑙嗕负澶╁湴鐨勬牴鏈硶鍒欙紝鏄竾鐗╄繍琛岀殑绾茬邯鍜屽彉鍖栫殑婧愭硥锛屽畠鍐冲畾浜嗙敓鍛界殑鐢熼暱銆佹潃浼愩佽棌鍖垮拰杞寲杩囩▼銆傞粍甯濈殑璁鸿堪涓紝闃宠薄寰佺潃娲诲姏銆佷笂鍗囧拰姘斿寲锛岃岄槾鍒欎唬琛ㄦ矇闈欍佷笅闄嶅拰鐗╄川鍖栥傚瘨鍐峰彲浠ュ瓡鑲叉俯鏆栵紝鐐庣儹鍙堝偓鐢...
  • 闃撮槼涔嬪緛鍏嗘寚鐨勬槸浠涔
    绛旓細闃撮槼涔嬪緛鍏嗘寚鐨勬槸姘寸伀銆傞槾闃充箣寰佸厗鍑鸿嚜銆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嬶紝澶╁湴鑰咃紝涓囩墿涔嬩笂涓嬩篃锛涢槾闃宠咃紝琛姘斾箣鐢峰コ涔燂紱宸﹀彸鑰咃紝闃撮槼涔嬮亾璺篃锛涙按鐏咃紝闃撮槼涔嬪緛鍏嗕篃锛涢噾鏈ㄨ咃紝鐢熸垚涔嬬粓濮嬩篃銆傛皵鏈夊灏戯紝褰㈡湁鐩涜“锛屼笂涓嬬浉鍙紝鑰屾崯鐩婂桨鐭c傞氫織鐨勮В閲婏細鈥滄按鐏咃紝闃撮槼涔嬪緛鍏嗕篃鈥 浠ユ按鐏岃█锛屸滄按涓洪槾锛岀伀涓...
  • 涓尰鍏荤敓鐨勪竷涓熀鏈師鍒欐槸浠涔
    绛旓細銆婂唴缁忋嬫彁鍑衡滃疄鍒欐郴涔,铏氬垯琛ヤ箣(銆婄礌闂蜂笁閮ㄤ節鍊欒銆)鈥;鈥滅洓鑰呮郴涔,铏氳呴ギ鑽互琛ヤ箣(銆婄伒鏋⒙疯剦搴︺)鈥;鈥滃舰涓嶈冻鑰,娓╀箣浠ユ皵,绮句笉瓒宠,琛ヤ箣浠ュ懗(銆婄礌闂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鈥;鈥滆“鑰呰ˉ涔??鍔宠呮俯涔,鎹熻呮俯涔(銆婄礌闂疯嚦鐪熻澶ц銆)鈥濄傝繖浜涙湁鍏虫俯琛ョ殑绁涚梾鍏荤敓鍘熷垯涓哄悗涓栧尰瀹舵墍鍙戞尌銆傛潕涓...
  • 扩展阅读:阴将阳将阴阳俱将查询表 ... 阴阳不将吉日查询表 ... 最正确的阴阳不将日 ... 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 中医阴阳概念是指 ...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 阴阳修仙诀 ... 五脏六腑阴阳分类表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调整阴阳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