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u5510\u592a\u5b97\u65f6\u671f\u6700\u8457\u540d\u7684\u8c0f\u81e3\u662f\uff08 \uff09 A\uff0e\u623f\u7384\u9f84 B\uff0e\u9b4f\u5f81 C\uff0e\u5f20\u7384\u7d20 D\uff0e\u675c\u5982

B \u8bd5\u9898\u5206\u6790\uff1a\u5510\u592a\u5b97\u65f6\u671f\u6700\u8457\u540d\u7684\u8c0f\u81e3\u662f\u5bb0\u76f8\u9b4f\u5f81\uff0c\u4ed6\u4ee5\u76f4\u8c0f\u6562\u8a00\u8457\u79f0\uff0c\u662f\u4e2d\u56fd\u53f2\u4e0a\u6700\u8d1f\u76db\u540d\u7684\u8c0f\u81e3\uff0c\u5510\u592a\u5b97\u628a\u4ed6\u6bd4\u4f5c\u81ea\u5df1\u201c\u77e5\u5f97\u5931\u7684\u4e00\u9762\u955c\u5b50\u201d\uff0c\u6545\u9009B\u3002\u623f\u7384\u9f84\u3001\u5f20\u7384\u7d20\u3001\u675c\u5982\u6666\u90fd\u662f\u5510\u592a\u5b97\u65f6\u671f\u7684\u8d24\u81e3\u3002\u70b9\u8bc4\uff1a\u5173\u4e8e\u9b4f\u5f81\uff0c\u5b66\u751f\u8fd8\u8981\u77e5\u9053\uff0c\u4ed6\u662f\u5510\u671d\u653f\u6cbb\u5bb6\uff0c\u8457\u6709\u300a\u968b\u4e66\u300b\u5e8f\u8bba\uff0c\u300a\u6881\u4e66\u300b\u3001\u300a\u9648\u4e66\u300b\u3001\u300a\u9f50\u4e66\u300b\u7684\u603b\u8bba\u7b49\u3002\u5176\u8a00\u8bba\u591a\u89c1\u300a\u8d1e\u89c2\u653f\u8981\u300b\u3002\u5176\u4e2d\u6700\u8457\u540d\uff0c\u5e76\u6d41\u4f20\u4e0b\u6765\u7684\u8c0f\u6587\u8868\u2014\u2014\u300a\u8c0f\u592a\u5b97\u5341\u601d\u758f\u300b\u3002

\u9b4f\u5fb5\uff08580\u5e74\uff0d643\u5e742\u670811\u65e5\uff09\uff0c\u5b57\u7384\u6210\uff0c\u949c\u9e7f\u90e1\uff08\u4eca\u6cb3\u5317\u7701\u90a2\u53f0\u5e02\uff09\u4eba\uff0c\u5510\u671d\u653f\u6cbb\u5bb6\u3001\u601d\u60f3\u5bb6\u3001\u6587\u5b66\u5bb6\u548c\u53f2\u5b66\u5bb6\uff0c\u56e0\u76f4\u8a00\u8fdb\u8c0f\uff0c\u8f85\u4f50\u5510\u592a\u5b97\u5171\u540c\u521b\u5efa\u201c\u8d1e\u89c2\u4e4b\u6cbb\u201d\u7684\u5927\u4e1a\uff0c\u88ab\u540e\u4eba\u79f0\u4e3a\u201c\u4e00\u4ee3\u540d\u76f8\u201d\u3002

  魏征

  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的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

  “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动乱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关于魏征的几个小故事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魏征玉照几张: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297901303d9c8a8aa8018e69.jpg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148f28d377f715143bf3cf40.jpg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魏征 不用写那样麻烦

魏徵

魏征

  • 榄忓緛鏄攼鏈鏈钁楀悕鐨勮皬宸ュ伐鑷銆傚綋鏃剁殗甯鏄皝浠栧紑鍒涗簡鍝竴鐩涗笘灞闈?
    绛旓細榄忓緛鏄攼鏈钁楀悕鐨勮皬鑷锛屽綋鏃剁殑鐨囧笣鏄鍞愬お瀹楁潕涓栨皯锛屼粬寮鍒涗簡鈥滆礊瑙備箣娌烩溾濈殑鐩涗笘灞闈1.鍞愬お瀹楁潕涓栨皯 鏉庝笘姘戯紙598骞1鏈28鏃ャ愪竴璇599骞1鏈23鏃ャ戔649骞7鏈10鏃ワ級锛岄檱瑗跨媱閬擄紙浠婄敇鑲冪渷涓存串鍘匡級浜恒傚攼鏈濈浜屼綅鐨囧笣锛626骞粹649骞村湪浣嶏級锛屾斂娌诲銆佹垬鐣ュ銆佸啗浜嬪銆佽瘲浜恒傛潕涓栨皯灏戝勾浠庡啗锛屾浘寰闆侀棬...
  • 鍞愬お瀹楁椂鏈浠ョ洿瑷鏁璋钁楃О,鍘讳笘鍚庤鍞愬お瀹楁劅鍙光滃け鍘讳竴闈㈤暅瀛愨濈殑涓浠...
    绛旓細鍞愬お瀹楁椂鏈浠ョ洿瑷鏁璋钁楃О锛屽幓涓栧悗琚攼澶畻鎰熷徆鈥滃け鍘讳竴闈㈤暅瀛愨濈殑涓浠h搐鑷f槸榄忓緛銆傞瓘寰碉紙580骞达紞643骞达級锛屽瓧鐜勬垚銆傛眽鏃忥紝宸ㄩ箍浜猴紙宸ㄩ箍閮′笅鏇查槼锛屽嵆鍘熸湰鐨勬檵鍘匡紝鐜颁粖鐨勬渤鍖楃渷鏅嬪窞甯傘傚張璇存渤鍖楅偄鍙板競宸ㄩ箍鍘夸汉鎴栨渤鍖楅闄跺幙锛変汉锛屽攼鏈濇斂娌诲銆傛浘浠昏皬璁ぇ澶佸乏鍏夌澶уか锛屽皝閮戝浗鍏紝浠ョ洿璋忔暍瑷钁楃О锛屾槸...
  • 鍞愬お瀹楁椂鏈,鍏堝悗杩涜皬200澶氭鐨钁楀悕澶鑷f槸鍝竴浣?
    绛旓細鍦鍞愬お瀹楁椂鏈锛屽厛鍚庤繘璋忎袱鐧惧娆$殑涓涓憲鍚嶅ぇ鑷o紝浠栧氨鏄瓘寰併備负鏇撅紝浠栫殑绁栦笂鏄竴涓功棣欓棬绗紝浣嗘槸浠庡皬鐖舵瘝鏃╀骸锛屾墍浠ヤ粬灏卞嚭瀹跺仛浜嗛亾澹傚悗鏉ョ粡杩囧緢澶氱殑椋庨闆ㄩ洦涔嬪悗锛屼粬灏变竴鐩磋窡鐫鏉庝笘姘戙傞瓘寰佷綔涓轰竴鍚嶈搐鑷锛屼粬鏃㈡竻寤夛紝鍙堝嫟鍔筹紝骞朵笖杩樺崄鍒嗙殑鑳藉共锛屼粬鏄攼鏈濅竴涓潪甯鏉板嚭鐨鏀挎不瀹讹紝鏂囧瀹讹紝鎬濇兂瀹跺拰鍙插...
  • 榄忓镜鍦鍞愬お瀹楁椂鏈熸槸濡備綍琛ㄧ幇鐨?
    绛旓細鍞愬お瀹浠ヨ櫄鎬绾宠皬钁楃О浜庝笘锛岃礊瑙備竴鏈璋忚嚕浜戦泦锛钁楀悕鐨鏈夐瓘寰点佽櫈涓栧崡銆佺帇纭呫佸垬娲庛佸矐鏂囨湰銆佽閬傝壇銆侀┈鍛ㄧ瓑浜猴紝鍏朵腑浠ラ瓘寰鏈涓烘澃鍑銆備粬绱犳湁鑳嗘櫤锛屽繝蹇冭胯匡紝鏁簬鐘鐩磋皬锛岄潰鎶樺环璇わ紝鍓嶅悗鎵濂忎簩鐧句綑浜嬶紝鍏朵腑澶ч儴鍒嗕繚鐣欏湪銆婇瓘閮戝叕璋忓綍銆嬪拰銆婅礊瑙傛斂瑕併嬩袱涔︿腑銆
  • 鍞愬お瀹楃殑璋忚嚕鏄皝闃叉鏉滄柇鎸鏄皝?
    绛旓細鍞愬お瀹楃殑璋忚嚕寰堝锛屽榄忓敬銆佽閬傝壇銆侀┈鍛ㄣ佸瓩浼忎冀绛夛紝鍏朵腑鍚嶅0鏈鍝嶇殑鏄瓘寰达紝鈥滄埧璋嬫潨鏂濇寚鐨勬槸鎴跨巹榫勫拰鏉滃鏅︺鍞愬お瀹楁潕涓栨皯浠ラ殝鐐甯濇嫆璋忎骸鍥戒负鎴掞紝鍗充綅鍚庡敖鍔涙眰瑷锛屼粬鎶婅皬瀹樼殑鏉冨姏鎵╁ぇ锛屽張榧撳姳缇よ嚕鎵硅瘎浠栫殑鍐崇瓥鍜岄鏍笺傚叾涓瓘寰靛环璋忎簡200澶氭锛屽湪鏈濆爞涓婄洿闄堢殗甯濈殑杩囧け锛屽湪鏃╂湞鏃跺娆″彂鐢熶簡浣...
  • 鍞愬お瀹楁椂鏈浠ョ洿瑷 澶卞幓涓闈㈤暅瀛鐨勬槸璋
    绛旓細鍞宸ㄩ箍锛堜粖娌冲寳宸ㄩ箍鍘夸汉锛屽張璇存檵宸炲競鎴栭闄跺幙锛変汉锛屽攼鏈濇斂娌诲銆傛浘浠昏皬璁ぇ澶佸乏鍏夌澶уか锛屽皝閮戝浗鍏紝璋ユ枃璐烇紝浠ョ洿璋忔暍瑷钁楃О锛屾槸涓浗鍙蹭笂鏈璐熺洓鍚鐨勮皬鑷銆傝憲鏈夈婇殝涔︺嬪簭璁猴紝銆婃涔︺嬨併婇檲涔︺嬨併婇綈涔︺嬬殑鎬昏绛夈傚叾瑷璁哄瑙併婅礊瑙傛斂瑕併嬨傚叾涓鏈钁楀悕锛屽苟娴佷紶涓嬫潵鐨勮皬鏂囪〃---銆璋忓お瀹鍗佹...
  • 鍘嗗彶涓婃暍浜庤繘璋忕殑澶ц嚕
    绛旓細鍞愬お瀹瀵归瓘寰佹槸鏃㈣祻璇嗗張鏁晱鐨勩傞瓘寰佺梾閫濆悗锛屽攼澶畻鎮蹭激鍦拌锛氣滀竴涓汉鐢ㄩ摐浣滈暅瀛愶紝鍙互鐓ц琛e附鏄笉鏄┛鎴村緱绔锛涚敤鍘嗗彶浣滈暅瀛愶紝鍙互鐭ラ亾鍥藉鍏翠骸鐨勫師鍥狅紱鐢ㄤ汉浣滈暅瀛愶紝鍙互鍙戠幇鑷繁鍋氬緱瀵逛笌涓嶅銆傜幇鍦ㄩ瓘寰佹浜嗭紝鎴戝け鍘讳簡鏈鐝嶈吹鐨勪竴闈㈤暅瀛愩傗濅负浠涔堝攼澶畻浼氭妸榄忓緛褰撲綔鑷繁鐨勯暅瀛愬憿锛熻繖鏄湁鍘熷洜鐨勩傞瓘...
  • 鍞愬お瀹楁椂鏈钁楀悕鐨勮皬鑷f槸璋?
    绛旓細閾佸畾鏄瓘寰侊紝鍒棤浠栦汉锛涙浜嗕箣鍚庯紝鍞愬お瀹閮借灏戜簡涓闈㈤暅瀛愩備笉鏄粬杩樻湁璋?
  • 鍞愬お瀹楃殑璋忚嚕闄や簡榄忓緛杩樻湁璋?
    绛旓細鎴跨巹榫 鏉滃鏅
  • 榄忓緛浣滀负鍞愭湞钁楀悕鐨勮皬鑷,鏈鍚庣殑缁撳眬鏄庢牱鐨?
    绛旓細鍚屾椂榄忓緛涔熸槸鍑岀儫闃佷簩鍗佸洓浣嶅姛鑷d腑鐨勪竴浣嶏紝骞朵笖鎺掑悕绗洓銆備笉杩囧悗鏉ラ瓘寰佸洜涓鸿鏉庝笘姘鎬鐤戝拰鍙涘厷鏈夊叧绯伙紝浜庢槸鍦ㄦ劋鎬掍箣涓嬩究鎺ㄥ掍簡榄忓緛鐨勫纰戯紝鐩村埌鏉庝笘姘戜翰鑷嚭寰侀珮鍙ヤ附锛岄殢鍚庡ぇ鑾峰叏鑳滀箣鍚庯紝鍦ㄦ病鏈夊畬鍏ㄥ崰棰嗛珮鍙ヤ附鍚庯紝鍥犱负鎯冲埌浜嗛瓘寰侊紝浜庢槸渚垮懡浜洪噸鏂颁慨寤轰簡澧撶銆傞瓘寰佷竴寮濮鐨勬椂鍊欐槸鍦ㄩ瓘鍏潕瀵嗙殑韬竟鍋氫簨锛岄殢鍚...
  • 扩展阅读:唐代最出色三位皇帝 ... 唐朝十大丞相排名 ... 魏徵 ... 唐太宗是明君还是昏君 ... 历史上有名的谏臣5个 ... 唐朝最著名的十大宰相 ... 明朝最强的三个皇帝 ... 大唐传奇十大名将 ... 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及事迹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