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核心教诲(2)—— 真理是无路之国

克在开篇即讲,“ 真理是无路之国 ”,我们逐字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首先是关于“真理”这个词,在上一篇 核心教诲(1)—— 谁在教诲? 中第二小节中已经提到,真理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关于我们心理层面或者内心世界的那些事实,另一个是指无论怎样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和传递的真相,也就是 爱、慈悲、智慧、自由等 。关于两者的关系也做了简要说明。

“真理是无路之国”这个陈述句中隐含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真理是存在的,存在于某个地方,克用“国”这个词来代替,英文原文使用的是“land”,大家习惯翻译为“国”。无论翻译成哪个词,这句话承认了真理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真理有可能不存在,那么整篇文章就失去了讨论的基础和意义。既然真理存在,那么它就不会因为人们是否相信,是否能够看到或领悟而有丝毫改变,就像心经中所描述的那样“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如果真理真实存在,接下来说说“路”。这句话中的“路”显然是指抽象的道路、路线、途径,如果把真理视为“目标”,那这个“路”就是方法、技巧、策略、方案、路径......在技术领域或者日常生活中,从发现问题、设定目标到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思维模式早已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司空见惯且屡屡成功。那么,在通向心理世界真相的“国度”,同样存在这样一条路吗?

路,意味着什么?在物理世界,假设我们站在A点,目标是需要到达B点,在A与B之间存在着距离,而缩短这个距离的唯一方法就是划出一条路径,将A点和B点连接起来,然后沿着这个路径走过去,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间。这个过程在物理世界或技术领域去应用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心理世界就未必适用了。

在心理世界中,大家也会习惯地把混沌和糊涂的状态称为A点,把清醒和觉悟的状态称为B点,然后企图通过某种固定的方法,去除内心所有的障碍,进而实现觉悟,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飞跃。如果把对世界的认知看成此岸,把真相看做彼岸,那么此岸和彼岸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路,架起一座桥,然后沿着它走过去呢?

先说一个事实,严格意义上讲,在某一个瞬间,物理世界只能存在唯一真实的状态,而且这个状态是实时变化和更新的,不可被重复或复制。当这个真实状态被感知系统捕捉并投射到心理世界时,即刻在头脑中被抽象为一幅二维的图像,无论这幅图像是发生了轻微的扭曲,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与真实世界毫无关系了。大家能否发现,真实的瞬间和头脑中形成的那幅扭曲的图像就是彼岸和此岸,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烦恼即菩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烦恼和菩提本身是一件事,两者同时出现。若能够在烦恼中见到菩提,才是真正的觉悟,如果离开烦恼见证的菩提,已经不是菩提了,只是头脑的想象而已,这种脱离事实的“菩提”仍然是烦恼 。 这句被很多人引用无数遍的话,大家能否体味到其真意呢? 烦恼就是A,菩提就是B,从A到B需要一个过程吗?需要时间吗?完全不需要,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事物,一直紧紧地“粘”在一起。 为什么同一个事物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呢?根源就是心理记忆,这些记忆存在时,就是呈现A状态,当它们消失后,就呈现B状态。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关于所谓“出世”和“入世”的问题,无论出世还是入世,相对内心世界来说,都是外境,如果你入世无法看清,出世同样也看不清,六祖曾说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心理层面的执迷与觉悟,也就是常说的此岸和彼岸,就像生命体的“生”与“死”一样,要么活着,要么死亡,是同一个体的两种互斥的状态,不存在任何过渡地带,活着无论多么不堪,哪怕是奄奄一息,它仍旧是活着的状态,有呼吸、有感知、有反应,而死亡,与这些毫不相干。只不过,觉悟时,心理上的那些记忆,也就是思想,恰恰是彻底的“死亡”状态,而它的死亡让生命重新变得鲜活,拥有了完全的自由。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达到真理是“无路”的这个事实了?路,意味着方法、途径,意味着需要时间;那么,无路,意味着对所有这些东西的否定,因为此岸和彼岸始终紧紧地拥在一起,从来没有过一点儿缝隙,本来就是一体。克接下来的一句话是对“无路”的诠释,“ 人不可能通过任何组织、任何信仰、任何教义,牧师或仪式、任何哲学知识或者心理技巧,来达到它。 ” 在这句话中,克虽然没有逐一否定某个具体的“路径”,但他所提到的组织、宗教、哲学、心理学(代指科学)几乎囊括了所有追求真理的方法,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统统都被否定了。

克为什么把“路”否定得如此彻底和坚决?是因为他看到了方法、经验、手段的本质,它们都是 “过去”的累积, 这些累积的内容横亘在我们和真相之间,阻碍头脑看到真相。也就是说,如果头脑中存在现成的经验,无论它来自于别人,还是来自于自己,只要它发挥了作用,实际上就污染和干扰了此时此刻鲜活的发生。

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时,会把“无路”曲解成不存在一条固定、统一的路,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因此要去通过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再沿着它走向真理。很多宗教、学派或者组织也都基于这种理解总结了很多方法、路径,组织大量的信徒跟随其练习,还根据人所谓的“根基”不同,设定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而克在这一点上,说得非常明确,永远无法循着一条路去找到真理,无路就是没有路, 这一点,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无可争议的 。

那么,接下来的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困惑,“ 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观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内省式的剖析,来找到它。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在说,可以通过关系、通过理解心灵、通过观察来找到真理,这显然是一个“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的标准表达方式,前一句还说寻求真理是“无路”的,紧接着又说可以通过了解关系、理解心灵,从而找到真理,难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们先别急于反驳,不妨看看两者的区别。

先看看“关系的镜子”、“自我的心灵”以及“观察”,这些词是指什么呢?在这里先不提“关系”,但可以简单说一下,“关系其实就是自我的一个投射,是自我的一部分”(大家可以先这么理解,关系也是一个比较庞杂的话题,后续我会详细论述),而“自我的心灵”就可以理解为心理记忆的内容,“观察”就是一个动作,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观察“自我”(可以暂时视为和“观察关系”是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即刻的发生,尽管观察的对象是过去的记忆。由此可见,观察与理智的分析和内省式的剖析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只是单纯地看和了解 ,后者是在不断地加工和利用过去的记忆制造新的意识内容。

接下来,回过头来去看前一句话,克否定了组织、宗教、哲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完全由过去所积累形成的,包括经验、知识、教义、方法甚至是定理、规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分析和内省式的剖析,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过去的属性。 都是过去在现在这个时刻的一个延续 ,这种延续就是对当下真相的破坏。

真正的观察,是对真相和记忆内容的同时看到,而不是用记忆内容去淹没和阻碍真相的出现 ,真正的观察不会受到过去的冲击和欺骗,不是过去的延续,因此, 它并不是“路” 。

扩展阅读:心理治愈术 库埃 ... 心之所达 目不能及 ... 判官的恻隐之心p5r考试 ... 新时代五 心 教师是指 ... 心理自愈术 ... 王阳明四颗心恻隐之心 ... 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 新 上 ... 赞美 之心 ...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概要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