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成长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子,这是发生在2003年,咱们的沈阳警方抓住一个犯罪人,这个犯罪人身材只有一米六零,非常瘦弱,但是经审讯,警方非常震惊地发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个人,他居然在沈阳繁华的地区,比如说宿舍区、街心花园,先后扎死几十人,那么扎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抢劫,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这个人他作案的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当时这个人非常残忍,其中有一次他扎的一对情侣,他把男的扎死以后,女的当时就给跪下了,就求他,说我家里就我一个独生女,我父母怎么怎么样?求你饶了我,我不会去怎么样的?这个犯罪嫌疑人叫王强,他当时对这个女的讲,俩人唠叨了有二十分钟,他后来想,我还是不能饶了你,我不能让你活着,因为你活着对我就是危险,他只是对这个女的讲了一句,说我让你死得痛快,最后他从后心一刀扎进去,把这个女的扎死。后来他事后在交代过程当中,他也讲,他说我曾经有过这么一次善念,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放过,那么我们就要去解析这个人,他为什么变得这么没有人性?他曾经犹豫过,但是仍然没有放过她,这么一个弱女子,他居然仍要把她杀掉,原因在哪儿呢?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一个成长过程?这里头他曾经有一段自我描述:

在我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幸福和童年的快乐,爸爸是个赌徒,他一天到晚地赌,赢了就喝大酒,输了就拿我妈和我哥俩撒气。不是打就是罚跪,一跪就是半夜。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和爸爸离婚了,我跟了爸爸,但他根本不管我,他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也不管我,动不动就打我。13岁那年我才上小学一年级……

我们看这个孩子多可怜,在这个时候他完全是无助的,他所依赖的环境对他是什么样子?他十三岁才上学,上了一年多就不上了,我们可以理解,班里的孩子都比他小,整天就在外边瞎溜达,我先是到了铁岭,肚子饿了就向别人家要,晚上睡在火车站,票房子他叫,就这么过了半年左右,有一天我看有一个火车拉了一车箱草袋子,他说我就爬了上去,迷迷糊糊睡着了,等我醒的时候到了沈阳,就这样一直到我被抓,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沈阳度过的,我们看他这个描述,然后他后来又谈到,他在沈阳是怎么度过的,刚开始是和其他小伙伴乞讨,连偷带抢,后来因为抢被少年管教了,管教出来了以后,他虽然已经接近了十七、八岁,快成年了,但是他真的是一无所有,没有知识,没有受过任何好的教育,你想他怎么生存?他最习惯的就是混在社会上去以这种方式得到钱财,不是偷就是抢,所以他很快又抢,但他讲了,和别人一块儿抢不安全,所以他后来改成自己干,而且凡是抢绝不留活口,因为被抢的人是能够见到自己的。这么一个人就这么发展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所以有很多研究就指出,说暴力人格始于童年,一个人不可能三十五岁以前突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完全邪恶的人,所以暴力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关键就在人的童年,那么很多研究都指出,说一些家庭外表看似正常,实际上问题众多,比如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障碍、冷淡、有距离感,互相排斥,最后概括一句话就是这些暴力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时代被剥夺了一个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爱,结果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此付出代价,而社会也为此付出代价,很多无辜的人被他们杀害。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出,就是未成年人问题他是成年人造就,正是因为他先是弱者,所以弱者的报复往往更为残忍,更为强烈。

未成年人的问题,常常是成年人造就的,每一个偏离正常轨道的孩子几乎都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生活经历。这是一则来自大墙内的声音:

我多想永远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因为那里最安全,最温暖,那里没有孤独,没有歧视,没有仇恨,没有暴力,可这永远不可能了,妈妈的离家出走,让我变成了一只无助的羔羊……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那么我认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它是利于这样一个宗旨,什么呢?就是说未成年人他需要保护的原因是他是弱势群体,他是年龄上的弱者,这个年龄上的弱者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大致上给它归纳这样四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弱体现在人他一出生,在他的早年,他是相当地无助。我们说人出生以后,他头不能抬、身不能翻,他惟一的一个本事,我们把他叫做吸吮反射,也就是说,当你一个东西轻轻地触及他脸上的某一点的时候,这个孩子会迅速地把嘴转过去,这叫吸吮反射,也就是他准备一个吃奶的动作,然后还有一个哭的本领,他所有的问题都以哭来表达。那么这个时候,他这种对人的依赖就非常地强,所以人早年的这种弱,也就是他不能言语,不能表达自己他也不能自食其力,那么需要他人的抚养和帮助,而这个早年的抚养,我们以为这只是简单地喂奶,错了,这个阶段对他来讲,对他的一生,对每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个重要是在人的心理上,这个问题我要展开讲一下。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在孩子一出生之后,拿出各种各样的物品从他眼前走过,看孩子的注视时间,那么就发现孩子,因为他很小,他睁开眼的时间很短,当一个新鲜东西到跟前的时候,他会有一定的眼神的盯注,叫注视,那么他们发现,不同的材料注视时间最长的是模仿人脸的一个面具。换句话讲,人天生就对同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知,那么这种感知意味着什么?就是小孩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他的就是人脸,而这个人脸当它一出现,他就会有一种满足,比如说吃饱了,然后底下湿的尿布被换掉了,甚至给他变换体位,把他抱起来,使他感觉到非常舒服,所以他渴望人脸,对人脸的这种渴望和期待,当他在抚养人和孩子互动的半年之后,孩子就出现了一种依恋的心态。但是如果说,这个依恋的对象没有,或者很少,那么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没有是什么呢?比如说有的孩子父母出生了以后,因为孩子什么问题给扔在了医院,医院今天这个带回来喂奶,明天那个护士来喂奶,来的都是穿白大褂的,但是他们是不一样的人,所以孩子最后慢慢在长大,到半岁了、到一岁了、到一岁半的时候,他会觉得跟谁都行,但是跟谁都不亲。这就属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依恋。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形成对一个人的依恋,比如说这个孩子家里没有别人了,是一个老爷爷把他从外面捡回来的一个孩子,弃儿,那么这个孩子他所长大过程当中,抚养他的就是这个爷爷,这爷爷如果当这孩子五岁,或者八岁去世,这个孩子的依恋对象就会消失,就是中断,那么这时候孩子他还没有长大,他心理上还需要依恋这样一个人,这个依恋对孩子有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对他心理这么重要?作用就是说刚才我们讲,一个是他见到这样熟悉的脸,他会很高兴,他情绪会稳定下来,第二,他有一种安全感,大家知道,熟悉和安全感是相关的,那么如果说他找不到这种安全感,他就会出现一种惊恐,出现一种非常警惕的反应,或者甚至是不愿意轻易的表现自己的,那么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他从小抚养过程当中有一些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曾经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在北京的动物园拿硫酸浇熊,这个案子当时发生了以后,北京市民非常地震惊,我们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怎么会去伤害一个那么憨态可(掬)的熊?那么当时也有些记者问我说,这个大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后来我跟他们分析这个人,我认为他不是故意去伤害熊,他不是说这熊伤害过我,我要去害他,而是什么呢?人都说熊的嗅觉好,那怎么才能证实这熊的嗅觉好,也就是说,他的思路在一个问题,在一个困惑当中他去做,所以他最大的一个缺陷是什么?他没有这种移情的能力,他不会想熊一旦被浇伤了,那种疼痛感,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情感方面的某种移情欠缺,一定和他的抚养方式有关,那么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孩子他的母亲是个单亲,就是他的家庭是个单亲家庭,他是由母亲带大的,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母亲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只要他一外出,从小就把这孩子锁在家里,除了后来上学,这个孩子他自己后来讲到,他长大的记忆就是眼前的一个书桌,然后就是家里的窗户,通过窗户看到外面,所以他学习很好,他惟一喜欢能看到活的东西是生物,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对动物、对生物这么感兴趣,但是他脑子里没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他只是想到,这个问题我怎么想?怎么去做?然后我要怎么得到一个答案?换句话讲这种抚养方式,因为他接触不到人,他只是一个单一的依恋,因此他的情感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刚才讲,有很多人以后成年的问题,往往是他生活早期造成的。

童年是快乐的,然而这种快乐没维持多久就破碎了。八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开始闹离婚,当时我感到那么的无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婚,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抛弃我……

这是一名从少管所出来多年后的成功人士纂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话。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家庭的变故,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久久抹不去的阴影……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二个弱体现在他的童年,童年一般只是孩子他的学龄早期,也就是说,他的小学这个阶段,我们知道小学生是很容易被侵害的,因为首先他的身体的体力,包括他的智力,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弱的,所以这个阶段,他对家庭、对父母是相当地依赖,那么这个依赖刚才我们前面讲的,人早期的这个依恋现象到这个时期还是在延续,我讲,有些家庭比如说我这孩子一出生,因为工作关系,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己带他,我曾经让别人带了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刚才我讲,他十二岁之前,青春期之前,你有条件的话,带回身边,还是一个弥补的过程,也就能弥补你前一部分的缺失,如果说这一阶段我们仍然就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亲身带这个孩子,等到他十二岁,就十一、二岁再回来的话,即使是亲生的孩子,他也很难和母亲建立一种很好的情感关系。孩子他虽然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很关注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给予爱心,我以前曾经跟一些老师座谈,我就提到过这一点,就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重点不同,在小学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式的教育,就要有一种情感的关爱,那么到大学没必要了,大学我们知道,老师来了就讲课,下了课夹着书本就走了,没必要去关心那个孩子有什么困难,但是在小学不一样,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还要关心孩子的家庭,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特别需要帮助。

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这个家庭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有些婚姻之后,生完孩子,过个四、五年,父母离异了,恰恰是在孩子该上学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呢,当他去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一比较,或者被同学知道自己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他们会有一种不明白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是什么呢?他们会纳闷儿,为什么别人都有父亲有母亲,而我只是有父亲,或者只是有母亲,那么有些孩子会问父母,而且他们会跟父亲或者母亲要另外一方,但是有些孩子会出现什么呢?当他问完以后,因为成人在这种问题上,也无法去回答他,他就开始不问了,不问的这种孩子更具有一些心理问题,他会感受到什么呢?我的这种家庭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他怕别人知道,因此他会在同伴交往当中,开始减少和人家接触的频率,然后减少表达自己情况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他就开始变得内向,变得自我压抑。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不像成年人,比如说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离异了,他觉得那是他们俩自己的事,他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小学这个阶段,童年这个阶段,他很难理解,所以如果家庭在人的这个年龄破裂的话,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有些父母闹离婚,有些人认为离婚只是双方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很多人强调,婚姻只是感情问题,我说错了,如果说结婚之后没有孩子,婚姻就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如果当你结婚之后有孩子,那么婚姻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定还有第三个人,而且这第三个人是没有选择权的,他是没法参与意见的,但他是需要你们双方的,所以我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在这个年龄段,我建议一些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情况,来克制自己的一些问题

很多研究都发现,就是我前面讲的,一些有着心理障碍、有些行为问题的儿童,比如有些孩子走在街上会给人家把玻璃砸碎,会做一些故意破坏性的行为,这些孩子我们讲,为什么这么小就这么恶呢?他不是,他是有情绪,这个情趣往往来源于他家庭的感受,他往往看到父母不和,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看到缺父少母他们由最终的悲哀和委屈到产生一个被自己最亲近的,被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亲近的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他们在这种背景下,会慢慢地产生一些怨恨,产生对人的不相信,最后产生对人的敌视,所以有时候我们研究犯罪问题就会看到,一些人到成年,他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就源于他的早年,这个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孩子他太弱小了,这时候他太需要你们父母双方了。所以我曾经讲,我们在讲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觉得做父亲、做母亲都有责任,这个时期别太自私了,你要想到你对孩子的责任和对孩子的保护,不是有钱就能把孩子养大的,情感的抚养有时候不亚于物质的抚养。

未成年人的认知是极为有限,他们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有着直接关系。我们来听听这位少年的心声。

“我是家里的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说一不二,我恨我的父母……”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三个问题是未成年人的这种弱势表现在什么呢?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上,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所以即使孩子后来出现一些性格上的问题,比如自私、冷漠、无情,或者懒惰,好吃懒做等等,这个问题在哪儿呢?也不在孩子本身,仍然在成年人身上。为什么?因为人在小的时候,他一个行为反应,他往往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当这个方式有效的时候,他就会重复这样的行为,我们知道,小孩最开始表达是什么?是哭,在大一点儿会闹,闹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撕东西、摔东西,甚至不吃饭,甚至怎么样?那么这个过程,大人往往在教育当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理念,没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让孩子知道他自己错在哪儿?不能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为,那么当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一定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你发现你再改变他很难了,所以有很多家长跟我讲,我这孩子毛病很多,比如说什么事也干不到底,好吃懒做,我说好吃懒做不是天生的,一定是你在教育他的过程当中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孩子不能辨别父母那些行为是对的,但父母应该能够辨别哪些行为对,哪些行为不对,所以即使孩子出现性格上的行为习惯性的问题,仍然是他的成年人对他的教育保护不到位,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保护完全是一种爱,完全是一种满足,完全是把他包起来,不对,有的时候保护也代表着一点儿狠心,也代表着一些惩罚,换句话讲,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那么这里头刚才我讲,孩子认知能力不到位,他对自己的行为对与错他不懂,他只是根据你大人的反应来发展或者来克制自己的某一个行为,所以我们如果在保护当中,错误的理解保护的概念。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去保护他,也会造就孩子的问题,所以这是第三个,也就是说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弱。

这是一个连续杀害17名少年的杀人狂的自白:“我十二三岁时,看了一个录像叫《自由人》,讲的是一个杀手独来独往的故事,从此我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杀手,第一次杀人后,心理有一种喜悦感,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诱惑能力的弱小,让许多孩子一步步走入了歧途……

《成长的故事》告诉您保护孩子的理由。

第四个弱是体现在,未成年时期,人对于外界的辨别和抵御能力的弱。刚开始讲,对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的辨别弱,这是讲对外界。也就是说,在未成年人时期,很多的少年,甚至是稍微大一点儿的孩子,都会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案子在2003年,河南驻马店当时有一个叫黄勇的,这个黄勇他把一些少年从网吧骗回家一个一个杀害,他骗的都是十七岁到二十一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我们一般称做青少年了,也就是十八岁以前我们称为少年,十八岁之后就已经进入到青年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容易被骗,那么更何况再小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对外界的这个辨别能力弱,他们辨别主要是对社会的纷繁复杂的人的辨别,我们知道人心叵测,坏人包括犯罪人他不会在脸上写字,我是扒手,我是杀人犯,他会在外表看,跟你相同,甚至他有微笑,甚至他有甜言蜜语,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是有一定的准备,比如防范犯罪的一些思想准备,对于孩子来讲,他没有见过很多的事情,他往往想不到一些问题,因此他们也容易受到侵害,而且这些年我们大家也看到了,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侵害,这是外界的,比如说小学的女孩儿被老师猥亵,那么中学的男孩被人抢劫,等等。除了刚才我讲的这个抵御能力弱,除了外界的这个侵害之外,还有一种侵害是来自父母的善意的侵害,我们知道未成年这个弱势,他表现在哪儿?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自己作主,得由父母来作主,比如我想看电视,父母“噌”把电视关了,你不许看了,你该写作业去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理由自己再去按电视,他只能去写作业,如果说,父母要是很多方面,比如说你这个学习为什么这样?你老师为什么今天又说了你?你又怎么怎么样?甚至有些父母在善意的教育孩子当中施加一些暴力,很多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是无法和父母去对峙的,我们甚至发生这样的案子,大家可能在报道中都看到过,母亲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一顿痛揍,打得孩子肾衰竭,那么像前不久,北京电视台还公布了一个判决的案例,也是一对父母,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最后把他伤害致死。那么也就是说,即使像这种特殊的爱,往往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承受不了,因为他是弱者,所以我们讲的未成年人,他不管是在你故意的伤害当中,还是在你善意的教育当中,有时候都会受到一种,他无法抵抗的侵害,他是一个弱者。

所以这个保护,刚才我讲,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保护,我们既要关注很好地去抚养他,更要注重我们在教育当中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大人的教育或者抚养方式出了问题。抚养孩子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多人都比喻像一棵树,这个过程是不可逆向的,什么叫不可逆向呢?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一旦错过这个阶段,可能你要用更长的时间去弥补,甚至不能弥补。早年的情感依恋的满足和缺陷,这个东西一旦造成缺陷,可能会对他终生有影响,那是不可弥补的,因此强调这个问题,就是鉴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力量不平衡,我们才制定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同时鉴于人的成长不可逆转性,社会才以法律的方式指导并且单一作战的父母。

扩展阅读:李玫瑾抑郁症的原因 ... 李玫瑾家庭教育女孩 ... 李玫瑾12-18岁青少年心理 ... 李玫瑾三个灵异事 ... 李玫瑾讲的因果报应 ... 李玫瑾谈3-6岁孩子教育 ... 李玫瑾的真实嘴脸 ... 李玫瑾心理抚养电子版免费 ... 李玫瑾儿子近况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