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有多重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u5317\u5e08\u5927\u7248\u5c0f\u5b66\u6570\u5b66\u4e09\u5e74\u7ea7\u4e0b\u518c\u7b2c\u56db\u5355\u5143\u300a\u6709\u591a\u91cd\u300b\u6559\u5b66\u8bbe\u8ba1

\uff08\u4e00\uff09\u6559\u6750\u5206\u6790
\u6559\u6750\u5206\u6790\u90e8\u5206\u7684\u5199\u4f5c\u8981\u6c42\uff1a\u4e09\u4e2a\u64cd\u4f5c\u8981\u6c42\uff1a\uff081\uff09\u5206\u6790\u300a\u8bfe\u7a0b\u6807\u51c6\u300b\u7684\u8981\u6c42.\uff082\uff09\u5206\u6790\u6bcf\u8bfe\u6559\u6750\u5185\u5bb9\u5728\u6574\u4e2a\u8bfe\u7a0b\u6807\u51c6\u4e2d\u548c\u6bcf\u4e2a\u6a21\u5757\uff08\u6bcf\u672c\u6559\u6750\uff09\u4e2d\u7684\u5730\u4f4d\u548c\u4f5c\u7528.\uff083\uff09\u5206\u6790\u9ad8\u4e2d\u6bcf\u8bfe\u6559\u6750\u5185\u5bb9\u4e0e\u521d\u4e2d\u6559\u6750\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533a\u522b\u548c\u8054\u7cfb.
\uff08\u4e8c\uff09\u5b66\u751f\u5206\u6790
\u5b66\u751f\u5206\u6790\u90e8\u5206\u7684\u5199\u4f5c\u8981\u6c42\uff1a\u4e09\u4e2a\u64cd\u4f5c\u8981\u6c42\uff1a\uff081\uff09\u5206\u6790\u5b66\u751f\u5df2\u6709\u7684\u8ba4\u77e5\u6c34\u5e73\u548c\u80fd\u529b\u72b6\u51b5.\uff082\uff09\u5206\u6790\u5b66\u751f\u5b58\u5728\u7684\u5b66\u4e60\u95ee\u9898.\uff083\uff09\u5206\u6790\u5b66\u751f\u7684\u5b66\u4e60\u9700\u8981\u548c\u5b66\u4e60\u884c\u4e3a.
\uff08\u4e09\uff09\u6559\u5b66\u76ee\u6807
\u6559\u5b66\u76ee\u6807\u90e8\u5206\u7684\u5199\u4f5c\u8981\u6c42\uff1a\u4e09\u4e2a\u64cd\u4f5c\u8981\u6c42\uff1a\uff081\uff09\u786e\u5b9a\u77e5\u8bc6\u76ee\u6807.\uff082\uff09\u786e\u5b9a\u80fd\u529b\u3001\u65b9\u6cd5\u57f9\u517b\u76ee\u6807\u53ca\u5176\u6559\u5b66\u5b9e\u65bd\u7b56\u7565.\uff083\uff09\u786e\u5b9a\u5f15\u5bfc\u5b66\u751f\u60c5\u611f\u3001\u6001\u5ea6\u3001\u4ef7\u503c\u89c2\u76ee\u6807\u7684\u6559\u5b66\u9009\u70b9\u53ca\u5176\u6559\u5b66\u5b9e\u65bd\u7b56\u7565.

\u5199\u6559\u6848\u7684\u5177\u4f53\u5185\u5bb9\u5305\u62ec\u4ee5\u4e0b\u5341\u9879\uff1a
\u4e00\uff0e\u8bfe\u9898\uff08\u8bf4\u660e\u672c\u8bfe\u540d\u79f0\uff09
\u4e8c\uff0e\u6559\u5b66\u76ee\u7684\uff08\u6216\u79f0\u6559\u5b66\u8981\u6c42\uff0c\u6216\u79f0\u6559\u5b66\u76ee\u6807\uff0c\u8bf4\u660e\u672c\u8bfe\u6240\u8981\u5b8c\u6210\u7684\u6559\u5b66\u4efb\u52a1\uff09
\u4e09\uff0e\u8bfe\u578b\uff08\u8bf4\u660e\u5c5e\u65b0\u6388\u8bfe\uff0c\u8fd8\u662f\u590d\u4e60\u8bfe\uff09
\u56db\uff0e\u8bfe\u65f6\uff08\u8bf4\u660e\u5c5e\u7b2c\u51e0\u8bfe\u65f6\uff09
\u4e94\uff0e\u6559\u5b66\u91cd\u70b9\uff08\u8bf4\u660e\u672c\u8bfe\u6240\u5fc5\u987b\u89e3\u51b3\u7684\u5173\u952e\u6027\u95ee\u9898\uff09
\u516d\uff0e\u6559\u5b66\u96be\u70b9\uff08\u8bf4\u660e\u672c\u8bfe\u7684\u5b66\u4e60\u65f6\u6613\u4ea7\u751f\u56f0\u96be\u548c\u969c\u788d\u7684\u77e5\u8bc6\u70b9\uff09
\u4e03\uff0e\u6559\u5b66\u8fc7\u7a0b\uff08\u6216\u79f0\u8bfe\u5802\u7ed3\u6784\uff0c\u8bf4\u660e\u6559\u5b66\u8fdb\u884c\u7684\u5185\u5bb9\u3001\u65b9\u6cd5\u6b65\u9aa4\uff09
\u4e5d\uff0e\u677f\u4e66\u8bbe\u8ba1\uff08\u8bf4\u660e\u4e0a\u8bfe\u65f6\u51c6\u5907\u5199\u5728\u9ed1\u677f\u4e0a\u7684\u5185\u5bb9\uff09
\u5341\uff0e\u6559\u5177\uff08\u6216\u79f0\u6559\u5177\u51c6\u5907\uff0c\u8bf4\u660e\u8f85\u52a9\u6559\u5b66\u624b\u6bb5\u4f7f\u7528\u7684\u5de5\u5177\uff09
\u5728\u6559\u6848\u4e66\u5199\u8fc7\u7a0b\u4e2d\uff0c\u6559\u5b66\u8fc7\u7a0b\u662f\u5173\u952e\uff0c\u5b83\u5305\u62ec\u4ee5\u4e0b\u51e0\u4e2a\u6b65\u9aa4\uff1a
\uff08\u4e00\uff09\u5bfc\u5165\u65b0\u8bfe
1\uff0e\u8bbe\u8ba1\u65b0\u9896\u6d3b\u6cfc\uff0c\u7cbe\u5f53\u6982\u62ec\u3002
3\uff0e\u63d0\u95ee\u90a3\u4e9b\u5b66\u751f\uff0c\u9700\u7528\u591a\u5c11\u65f6\u95f4\u7b49\u3002
\uff08\u4e8c\uff09\u8bb2\u6388\u65b0\u8bfe
1\uff0e\u9488\u5bf9\u4e0d\u540c\u6559\u5b66\u5185\u5bb9\uff0c\u9009\u62e9\u4e0d\u540c\u7684\u6559\u5b66\u65b9\u6cd5\uff0e\u3002
\uff08\u4e09\uff09\u5de9\u56fa\u7ec3\u4e60
1\uff0e\u7ec3\u4e60\u8bbe\u8ba1\u7cbe\u5de7\uff0c\u6709\u5c42\u6b21\u3001\u6709\u5761\u5ea6\u3001\u6709\u5bc6\u5ea6\u3002
\uff08\u56db\uff09\u5f52\u7eb3\u5c0f\u7ed3
\uff08\u4e94\uff09\u4f5c\u4e1a\u5b89\u6392
\u5e03\u7f6e\u90a3\u4e9b\u5185\u5bb9\uff0c\u8981\u8003\u8651\u77e5\u8bc6\u62d3\u5c55\u6027\u3001\u80fd\u529b\u6027\u300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认识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吨的概念。
2.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教师用课件(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350×3=1050(千克)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
100×10=1000(千克) 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50×20=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
25×40=1000(千克) 40人约重1000千克。
(2)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第3题

 2.填一填。第1题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 kg
  18 t=( )kg( )kg=6 t
  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四——千克、克、吨的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 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2.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他们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
(请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口答)
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板:1t=1000kg,1kg=1000g)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质量单位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在○里填上> < 或 =
3t○4000kg 4kg○4t 6t○6000g 8kg○20kg
让学生说说填什么符号,并说说为什么?
如:因为1t=1000kg,3t=3000kg,所以3t<4000kg.
“练习四”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四”第1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台称,注意每个台秤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先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再次强调要注意台秤上标记的计量单位。
3.“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练习四”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9÷3=3(元)
6. “练习四”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1000÷100=10(g)
7.“练习四”第10题

让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1)10克,10克的称,要称5次
(2)先称2个20克,再称1个10克
(3)先称30克,再称20克
8.“练习四”第11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 : 3个梨子=4个桃子
3个苹果=5个桃子
把前两个天平左右分别相加,
3个梨子+3个苹果=4个桃子+5个桃子=9个桃子
1个梨子+1个苹果=3个桃子

扩展阅读:三下数学必背知识打印 ... 三下数学试卷可打印 ... 三下数学必考题100题 ... 三下数学期末测试卷 ... 三下计算可打印 ... 三下数学计算题300道 ... 三下数学全套真题考卷 ... 三下数学四单元手抄报 ... 三年下册4单元思维导图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