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意思

\u5343\u5904\u7948\u6c42\u5343\u5904\u5e94\uff0c\u82e6\u6d77\u5e38\u4f5c\u6e21\u4eba\u821f\u662f\u4ec0\u4e48\u6b4c\u91cc\u7684\u53e5\u5b50

\u89c2\u97f3\u83e9\u8428\u8d5e\u3002
\u89c2\u97f3\u83e9\u8428\u5999\u96be\u916c\u3001
\u6e05\u51c0\u8358\u4e25\u7d2f\u52ab\u4fee
\u6d69\u6d69\u7ea2\u83b2\u5b89\u8db3\u4e0b\u3001
\u6e7e\u6e7e\u79cb\u6708\u9501\u7709\u5934
\u74f6\u4e2d\u7518\u9732\u5e38\u904d\u6d12\u3001
\u624b\u91cc\u6768\u679d\u4e0d\u8ba1\u79cb
\u5343\u5904\u7948\u6c42\u5343\u5904\u5e94\u3001
\u82e6\u6d77\u5e38\u4f5c\u5ea6\u4eba\u821f
\u89c2\u97f3\u5927\u58eb\u6089\u53f7\u5706\u901a\u3001
\u5341\u4e8c\u5927\u613f\u8a93\u5f18\u6df1
\u82e6\u6d77\u6e21\u8ff7\u6d25\u3001
\u6551\u82e6\u5bfb\u58f0\u3001
\u65e0\u5239\u4e0d\u73b0\u8eab
\u5357\u65e0\u89c2\u4e16\u97f3\u83e9\u8428\u6469\u8bc3\u8428\u3002\u3002\u3002\u3002\u8fd8\u6709\u8bb8\u5dcd\u7684\u5357\u65e0\u89c2\u4e16\u97f3\u83e9\u8428\u3002

\u8fd9\u662f\u4f5b\u5b66\u91cc\u7684\u53e5\u5b50\u3002
\u89c2\u97f3\u83e9\u8428\u5999\u96be\u916c\uff0c
\u6e05\u51c0\u5e84\u4e25\u7d2f\u52ab\u4fee\u3002
\u6d69\u6d69\u7ea2\u83b2\u5b89\u8db3\u4e0b\uff0c
\u6e7e\u6e7e\u79cb\u6708\u9501\u7709\u5934\u3002
\u74f6\u4e2d\u7518\u9732\u5e38\u904d\u6d12\uff0c
\u624b\u5185\u6768\u679d\u4e0d\u8ba1\u79cb\u3002
\u5343\u5904\u7948\u6c42\u5343\u5904\u5e94\uff0c
\u82e6\u6d77\u5e38\u4f5c\u5ea6\u4eba\u821f\u3002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普门品》。

《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叙述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迹。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

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

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扩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

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观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

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

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门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世音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普门品》。

佛学里的句子,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如果人们遇难,只要称她的名字,便会前来救助,有着“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慈悲心肠。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扩展资料:

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

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高僧根据一些佛经内容,创立了各自的宗派。其中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出自于,《普门品》,,观音赞: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歌曲:观音菩萨赞

扩展阅读:表白暗号qs ihs in ... &quot ... 一键生成文言文转换器 ... 报废 ... 《地下室的少年》by小暹罗 ... &quot12123&quotapp ... 《迟到的惩罚》 ... &amp ... quot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