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梵高解读梵高:杏枝开花了

                          文|筠心

上周六,我们去了松丹特小镇,那儿是文森特•梵高的出生地,亦是他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虽然时隔一百多年,所见犹如他在1889年1月23日,从法国阿尔致弟弟提奥的信:

“当我生病时,我又看到了松丹特的房子,每一个房间,每一条小路,花园里的植物,周边的环境,田间地头,邻居,墓地,教堂,屋背后的小菜园,以及墓地旁——高高的金合欢树上的喜鹊窝。”

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是梵高因不堪幻听,割下自己的左耳一个月后写下的。在异乡的孤独中,在病魔的折磨中,这是他对故乡最深情的回忆,亦是最好的解读。毫不夸张地说,在未读信前,松丹特是稀松平常的;而经由梵高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在游客的眼里蒙上了一层情纱。

梵高有大量的信件留世,绝大多数写给弟弟提奥。临近而立之年,依旧一事无成的他,被父母视为社会的弃儿,他们甚至想将其送往精神病院。而小他四岁的提奥,坚信哥哥的艺术天赋,始终如一给予他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提奥是梵高在世上唯一的知己,也是最有耐心的倾听者。

在那些信中,除了述说对故乡的怀念,梵高还将作画时的心情,甚至每一幅画的构思,向弟弟、家人、朋友细细道来。来自梵高对梵高的解读,真实生动,我们又怎可不听呢!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不算拥有童年。童年时的梵高曾经无数次与父亲、弟弟,在松丹特的乡间散步。绿油油的麦苗长在黑土地上,云雀从其上方掠过欢叫,白云飘荡在火辣辣的蓝天中,走在石头路上的父子几个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而据说,人生前二十年的经历,决定了往后品味与思念的指向。梵高对乡村、村舍、农民一直深有感情,虽然他去了法国后的作品,色调明显变亮,但内容依旧是他最热爱的土地与自然景物。

是的,巴黎有画不尽的美景。不必说克利希大街的繁华,蒙特马尔的风情,圣保罗广场的浪漫,即便自公寓向外望去,就是诗一般的境界。然而,对于呼吸惯乡村自由、清新空气的梵高来说,巴黎的喧嚣让他疲惫。《画家的自画像》反映了他在巴黎最后几个月的精神状态,在给妹妹维尔的信中,他如是描述:

“有着绿眼睛的红灰色的脸庞,浅灰色的头发,额头、嘴角上有皱纹,显得呆板且拘谨的嘴巴,杂乱的红胡须及悲伤的表情……我深深地感到,在冬天我既不能作画也不能照顾好自己。”

于是,1888年2月他离开住了两年的巴黎,动身前往法国南部,寻找新的灵感之源。

梵高到达阿尔时,遭遇二十八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到处白雪皑皑,使得他无法长时间在外作画。他只能退居室内,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春天的讯息。关于《花瓶中开花的小杏枝》,他在3月3日信中写道:

“这里的冰雪很美,田野里仍然银装素裹,我完成了一幅以城市为背景的白色冬季风景作品。另外还有两个小的杏枝习作,尽管天气如此寒冷,杏枝还是开花了。”

杏树因为开花早,二月报春,常常被人赋予新生、希望、喜悦的象征。这也是梵高最喜欢的创作题材之一。两年后,小侄子出世,他送的贺礼便是那幅著名的《杏花满枝》——蓝天映衬着一树繁花,美妙如梦,轻柔似绸。

至于这瓶中小小的一枝,是梵高之于自己的希望与祝福。但愿南部的大自然能给予他多多创作的灵感,并且看到画的人会喜欢、愉快,然后卖出去,减轻弟弟的经济负担……

一大一小的两幅杏花,如今都挂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它们默默地告诉经过的人:寒冬已经过去,春天来了!

是啊,春天来了!可是,梵高的愿望只实现了一半。在三、四月间,他以阿尔盛开的果树为题材,创作了十四幅油画。惊人的高产,却没有带给他些许回报,他,依旧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然而,梵高的创作激情并未有一丝丝消减,他坚信自己的天赋能得到世人的肯定。

1888年4月他写道:“我疯狂地进行创作,现在树都开花了,我要画一幅赏心悦目的普罗旺斯果园的画。”

他还急切地要求提奥:“看在上帝的份上,快点给我寄颜料来,果树开花的季节是很短暂的!”

他不知疲倦地作画,无一日不出门。为了避免暴风把画架吹走,他将其与地上的椿子绑在一起,他如痴如醉地要将阿尔绚烂的春天献给世人。三月底梵高完成了一幅自己相当满意的果树开花,作为礼物与慰籍,寄给了刚刚离世的画家莫夫的遗孀。

随即他又画了一幅更大的姊妹篇——《粉红色的梨树》,画中那原本鲜亮的粉红色,由于经年累月的光照而褪色,但是梵高想要带给人愉悦的心意,却崭新如初。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很快炎热的夏季来临。梵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麦田和谷物收获的绘画中,一周多的时间内,在烈日烘烤下,他创作了十幅油画和五幅素描,《收获》即其中之一。

梵高认为它是自己最成功的油画,他在阿尔曾三次这样写信给弟弟:“这幅画绝对胜于所有其它的画……”

那么,它到底好在哪儿呢?正如梵高在纽南时就曾说过,与春天相反,夏天并不容易画。在《收获》中,他利用蓝色与镀金麦田的橙黄色作对比,成功地烘托出夏天的气氛。此外,就是他的细腻。凡是农民收割的场景,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入画,将收获季节的乡村生活全面、真实地呈现于画布上。

照理说,丰收是喜悦的。可是,梵高却看到了死亡:“被割倒的谷物象征着人类。”

两年后的1890年7月27日,同样是夏天,同样是麦田,他向自己的胸部开了枪……

梵高租住在拉马丁广场对面的一栋黄房子里,他按自己喜欢的风格将房子装饰了一番。在他的油画《卧室》中:淡蓝色的墙壁、绿色的窗户、黄色的床与椅子、橙色的方桌与画框………明亮的色彩与简单的陈设,合成适宜入眠的安静氛围。

至于黄房子和他每天去吃饭的餐馆也入画了,虽然这两处地方在二战期间被销毁,却依然有数不清的游客,前来寻访梵高的遗迹。阿尔成就了梵高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梵高也让阿尔举世闻名。如此互惠的缘分,梵高当年可曾料到?

在阿尔的日子里,虽然他有画笔陪伴,也与邮递员鲁林一家交往,但他仍然孤独。他渴望与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一起创作生活,一起切磋技艺,一起心灵对话。终于,在他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下,十月底,高更来到了阿尔。

为了当高更到达时,在他的卧室挂上一幅向日葵的景物画,梵高忙不迭地赶工:“我满怀着激情在绘画,就如一个马塞人喝着浓味鱼肉汤那样,而我这里是大向日葵。”

高更盛赞此画,并认为向日葵当属梵高的特征标记。不得不说,他真的很有眼力!而本文中的《向日葵》创作于1889年,或许是梵高忆及与高更共处时的产物……虽然,他们只同住了两个月。

俗话说,相见好,同住难。梵高与高更,两人的性格反差导致彼此关系越来越紧张。平安夜的前一天,梵高在精神错乱之下,割掉了自己的左耳。高更匆匆地逃回了巴黎,而梵高则被送进了医院。热切盼来的相聚居然如此收场!

出院后的梵高,尽管耳朵的外伤已痊愈,但仍然饱受癫痫的困扰。于是,1889年5月他自愿住进了圣雷米附近的一家精神病疗养院。最初他的病处于危险阶段,不能到外边去作画。所以,他只能靠临摹名家的版画作品来过画瘾。

这幅《圣母怜子图》就是临摹德拉克洛瓦的石版画。宗教题材在梵高的作品中十分罕见,或许是因为生病的缘故,使他联想到了耶稣受难。

他写道:“我不是冷淡的,这幅受难画中的宗教思想使我得到很多安慰。”

也有人说,梵高与画中有着红头发、红胡子的耶稣形象相似。那么,圣母哀痛的神情,大约是梵高渴望得到的,久违的母爱吧!病会使人脆弱,何况独在异乡。

渐渐地,梵高开始不满足于临摹。他在周围发掘了大量的灵感之源:疗养院的花园、建筑物的走廊和有栏栅的窗子、窗外的景色、病友的肖像……甚至在有人陪伴下,到附近的采石场作画。尽管光是七月,他便两次癫痫病发作,但只要稍稍缓过劲来,他就闲不住。

这幅《采石场的入口》,梵高将它寄给了弟弟提奥。随画同至的信中,他表示对此画满意:

“我觉得在我感到要发病前,所画的这幅采石场的入口很不错,因为在我看来,深绿色与黄赭石色一起用很协调。强健中透出一丝悲伤,因此我很喜欢它。”

而随着秋天——他最喜欢的季节到来,他为圣保罗疗养院的花园创作了多幅作品。他告诉提奥,南边的风景和落叶总使他想到北方——荷兰的风景。

他是那么地想念故乡,然而终究没能回去。

1890年5月梵高离开圣雷米,在巴黎短暂地停留几日,看望了弟弟一家后,就来到了奥维尔。这个距离巴黎不过三十公里的村庄,宁静且风景优美,梵高对它感觉不错。

可是,奥维尔的美无法慰籍梵高的心灵。虽然那时他的作品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但他却失去了最初的激情。他感到一事无成,并且只能认命。尤其当他得知提奥工作不顺,便担心起自己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深深地自责,觉得拖累了弟弟。失落、沮丧、担忧、愧疚、病痛……数根绳索拧在一起,箍得他难以呼吸。

他向提奥描述《暴风雨中的麦田》:“忧郁的天空下宽阔无边的麦田,我有意在此强调那种悲苍与极度的孤寂。”

从巴黎到阿尔,到圣雷米,到奥维尔,他画过无数次麦田。最后一次来到麦田,他用原本拿画笔的手扣动了扳机……

二十世纪初,梵高的作品获得广泛赞誉。属于梵高的春天,其实并不遥远,如果他再坚持一下,再等等,那该多好啊!

结语: 由于天寒地冻,加之并无梵高画作真迹,松丹特的梵高之家异常冷清,工作人员加游客十根手指头数得过来。对面广场卖油炸球的流动车子,贴着梵高的《吃土豆的人》,生意倒十分红火。油炸球作为荷兰传统冬季食品,辞旧迎新的象征,已进入销售的尾声。再过些天,杏枝又将开花了……

(图片来自《梵高博物馆的杰作》)

  • 鍝湁娴峰痉鏍煎皵瀵姊甸珮娌圭敾銆婂啘闉嬨嬬殑瑙h
    绛旓細娴峰痉鏍煎皵銆婅壓鏈綔鍝佺殑璧锋簮銆嬶紝杞姐婃灄涓矾銆嬶紝瀛欏懆鍏磋瘧锛屼笂娴疯瘧鏂囧嚭鐗堢ぞ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95706 Heidegger,"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 Hofstadter,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5.http://www.amazon.com/...
  • 楂樿冧綔鏂囦汉鐗╃礌鏉:姊甸珮鐨瑙h
    绛旓細浜虹墿瑙h涔姊甸珮: 銆愪汉鐗╃畝浠嬨 鑽峰叞鐢诲姊甸珮,鍚庢湡鍗拌薄鐢绘淳浠h〃浜虹墿,鏄19涓栫邯浜虹被鏈鏉板嚭鐨勮壓鏈涔嬩竴銆備粬鐑埍鐢熸椿,浣嗗湪鐢熸椿涓薄閬尗鎶,鑹拌緵鍊嶅皾銆備粬鐚韩鑹烘湳,澶ц儐鍒涙柊,鍦ㄥ箍娉涘涔犲墠杈堢敾瀹朵鸡鍕冩湕绛変汉鐨勫熀纭涓,鍚告敹鍗拌薄娲剧敾瀹跺湪鑹插僵鏂归潰鐨勭粡楠,骞跺彈鍒颁笢鏂硅壓鏈,鐗瑰埆鏄棩鏈増鐢荤殑褰卞搷,褰㈡垚浜嗚嚜宸辩嫭鐗圭殑鑹烘湳椋庢牸,鍒涗綔鍑鸿澶氭磱婧...
  • 扩展阅读:梵高的真实情史 ... 梵高的杏花表达了什么 ... 对梵高最经典的评价 ... 为什么梵高要对自己开一枪 ... 梵高和高更是友情还是爱情 ... 梵高最后怎么了 ... 梵高名画50幅 ... 梵高为什么疯了 ... 梵高的星空画表达了什么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