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 对当时耻学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感慨的两句

\u9ad8\u8003\u8bed\u6587\u600e\u4e48\u63d0\u9ad8\u6210\u7ee9?\u5bb6\u957f\u7528\u8fd9\u62db\uff0c\u5e2e\u52a9\u5b69\u5b50\u8fc5\u901f\u63d0\u9ad8\u6210\u7ee9

《师说》中 对当时耻学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感慨的两句是: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