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的历史事件!急求 不用详细 急求中国各省地图简图

\u6025\u6c42\u201c\u7ec6\u6570\u4e2d\u56fd\u5404\u5730\u6e38\u884c\u6076\u6027\u4e8b\u4ef6\u201d\u82f1\u8bed\u600e\u4e48\u8bf4

\u7528\u4f5cPPT\u6807\u9898\u7684\u8bdd\u8fd8\u662f\u8fd9\u6837\u7ffb\u5427\uff1a
Recent vicious incidents of anti-Japanese parade in China

\u4e2d\u56fd\u5404\u7701\u7b80\u79f0\u4e00\u89c8

黑龙江,辽宁,吉林: 九一八事变
河北省 七七事变
河南省 三国时期,魏国
山东省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所在地
上海 中国共产党成立
安徽省 淮海战役
陕西省 西安事变
宁夏
甘肃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新疆 张骞出使西域
西藏 解放西藏
贵州 红军长征
云南 红军长征
四川 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
广西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
广东 北伐战争的起源地
湖北 武昌起义
湖南 秋收起义
江西 南昌起义
浙江 浙江余姚,河姆渡人
江苏 渡江战役
福建

黑龙江,辽宁,吉林: 九一八事变
河北省 七七事变
河南省 三国时期,魏国
山东省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所在地
上海 中国共产党成立
安徽省 淮海战役
陕西省 西安事变
宁夏
甘肃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新疆 张骞出使西域
西藏 解放西藏
贵州 红军长征
云南 红军长征
四川 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
广西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
广东 北伐战争的起源地
湖北 武昌起义
湖南 秋收起义
江西 南昌起义
浙江 浙江余姚,河姆渡人
江苏 渡江战役
福建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秦统一六国

在百度输入“xx省历史事件”就可以了,我试过,不错的

  山东省
  约公元前5400年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县东南,为大汶口文化之渊源。
  约公元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以山东泰安县大汶口命名,属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距今约4000年前
  龙山文化。以济南龙山命名,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父权制时代。是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
  公元前11世纪
  伯禽封于鲁,建鲁国,都曲阜。
  公元前11世纪
  姜尚建齐国,都营丘。
  公元前685年
  齐桓公即位,管仲相齐。
  公元前684年
  齐鲁长勺之战。鲁胜。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678年
  齐桓公建立霸权。
  公元前594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表明井田制度已经瓦解。
  公元前590年
  鲁国实行“作丘甲”,即按“丘”科派兵役和军需品。
  公元前481年
  田氏代齐。田成子杀齐简公和右相简止,从此齐国由田氏专政。
  公元前375年
  田齐桓公田午继位,为招纳贤士,在临淄城稷门外稷下建立学宫。以后,稷下学术活动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354年
  齐魏桂陵之战。齐围魏救赵,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
  公元前342年
  马陵之战。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杀,从此魏国国势衰落。
  公元前279年
  田单火牛阵大败燕军。
  公元前255年
  楚考烈王占据鲁国。
  公元前249年
  楚亡鲁。
  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
  公元前219、218、210年
  秦始皇三次巡游山东,封泰山。
  公元前219年
  徐福从山东登州入海东渡。
  公元前154年
  西汉七国之乱,胶东、胶西、胶南、淄川为其中四国。
  18—22年
  赤眉军起义,反抗王莽政权的统治,后为刘秀镇压,失败。
  184年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张角等牺牲后,青州成为各地黄巾军及其他农民武装的集结地,形成著名的青州黄巾军。后大部分接受曹操诱降,改编为“青州兵”,在曹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398年
  燕丞相慕容德称王建南燕,定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611年
  王薄领导山东农民起义,后与窦建德等部汇合,形成隋末农民大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了重大作用。
  874年
  王仙芝、黄巢领导农民大起义,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从此唐王朝名存实亡。
  1119—1122年
  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后失败。
  1211年
  金末,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红袄军进行抗金斗争。
  1420年
  唐赛儿领导明初山东农民起义。
  1544—1555年
  戚继光任登州都指挥佥事,备倭抗倭。
  1640—1665年
  山东榆园、满家洞、东明等地抗清斗争。
  1861年
  白莲教、宋景诗起义抗清。
  1874年
  清廷开办北洋水师学堂,建旅顺、威海为军港。
  1876年9月13日
  英国与清政府在烟台签订《烟台条约》。
  1886年
  兖州教案。
  1894年
  大刀会成立。
  1897年
  巨野教案,德国借此强占胶州湾。
  1898年3月
  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1898年7月1日
  英强迫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务》。
  1898年11月8日
  日照教案。后德出兵日照,强取津镇(后改为津浦)铁路修筑权。
  1896—1900年
  初为大刀会、义和拳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后义和拳改为义和团,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1905—1911年
  山东展开收回权利运动。
  1905年
  同盟会山东支部成立,徐镜心为主盟人。
  1910年
  莱阳人民开展抗捐抗税斗争。
  1911年11月23—24日
  辛亥革命中,山东响应,宣布独立。
  20年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烟台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河南洛阳
  夏太康迁都斟寻:夏朝前期,太康迁都斟寻其地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是为洛阳建城之始。�
  商汤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诸侯讨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国王桀,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辅国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方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八百诸侯会孟津: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营建洛邑: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洛阳)。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洛邑进行了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护拥,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孔子入周问礼: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孔子入周问礼后,学业大进,广招弟子,传播儒学。
  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诸侯服役。次年夏,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兴: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汉顺帝时扩建。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余人。�
  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国(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节来洛阳朝贡,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岗县出土,现藏于福岗市美术馆,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官府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是为中国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五经”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宦官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改进,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著《灵宪》。�
  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党锢之祸:东汉延熹九年(166)、建宁二年(169),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两次“党锢”,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与宦官集团之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反映出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正定"六经"文字,经朝廷批准,蔡邕书《尚书》、《周易》、《礼记》、《论语》于石,使工镌刻成碑,互相参检,凡46碑(块),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董卓之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失败后,挟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随之西迁,沿途死亡无数。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
  曹魏建都洛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魏继承两汉制度,于洛阳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兴修水利,使洛阳成为全国水利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马钧制“龙骨水车”:曹魏嘉平六年(254),马钧在洛阳发明农业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对当时农业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此外,马钧还改进了织缕机,制成了指南车、转轮式发石车、水转百戏等,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建都洛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晋咸宁五年(279),晋灭吴,统一中国。�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著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306),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528),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隋炀帝继皇帝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605),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次年,东京修建完工。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氵廛河,洛水横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608年,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今北京)。610年,开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2500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武周迁都洛阳: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天寿元年(690),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创立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丽正书院。该院负责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融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761),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后梁迁都洛阳:天四年(907),唐哀帝禅位于朱温,改元为开平。朱温以梁为国号,都开封,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后唐迁都洛阳:后梁龙德三年(923),后唐灭后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称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李存勖以继唐而有天下,故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都洛:后唐末年,晋王石敬瑭起兵晋阳,天福元年(936)闰十一月攻入洛阳,灭后唐。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其为大晋皇帝,国号晋,建都洛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403),下迄五代(959),记事凡1362年,为文共294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金中京保卫战: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中京洛阳被蒙古军包围,中京留守强申率2500人坚守,蒙古军围攻3个月不能破城。�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汴洛、洛潼铁路修建: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汴洛铁路勘测工程全面铺开,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竣工通车,全长1838公里。宣统二年(1910)七月七日洛潼铁路破土动工,民国20年(1931)完工,全长2372公里。�
  吴佩孚驻兵洛阳:民国9年(1920)9月2日,吴佩孚战败皖系军阀段祺瑞,进驻洛阳,同时被任命为直鲁豫巡阅副使。10月10日,吴佩孚在西工兵营挂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公署"、"陆军第二师司令部"的牌子,扩建西工兵营。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的大本营。�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民国21年(1932)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洛阳为行都。同年12月1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
  洛阳红枪会活动:民国15年(1926)1月,河南民众为驱逐省长岳维峻,联合成立了民间组织"红枪会"。红枪会既抗拒军阀、土匪,也与军阀勾结杀害共产党人和普通百姓。洛阳红枪会西起新安,东到偃师,北起邙岭,南到龙门,几乎村村都有。冯玉祥占领洛阳后,严禁民间私藏武器,对红枪会进行收编、改编,红枪会逐渐被瓦解。�
  洛阳抗日保卫战:民国33年(1944)春,陷于困境的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以夺取洛阳为主要军事目标的河南战役。5月5日,日军攻占龙门,由洛阳地方民团组成的国军第15军和94师守卫的洛阳成为一座孤城。面对数倍的日军,洛阳民众和爱国官兵誓与洛阳共存亡。日军穷凶极恶,每日发射炮弹近万发,把洛阳炸成一片火海。洛阳民众、爱国官兵寸土必争,把每个街巷、民居、沟岔变成战场,人人当先,个个英勇,白刃格斗,血染古城。在坚守洛阳的21天中,中国军队自师参谋长到士兵,阵亡1�3万人,仅剩1000余人。日军虽被歼2万,但不断增援。而拥有重兵的刘峙、蒋鼎文违抗中国军事最高统帅部命令,坐视洛阳沦陷而不救。5月25日,洛阳沦陷,未退到城外的爱国官兵全部战死。洛阳抗日保卫战是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一首民族正气之歌。�
  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1948年3月3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杨少桥任市长。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城,杨少桥入城,发布施政纲领。1949年12月28日,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毛泽东致电洛阳前线指挥部:1948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洛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了《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谨慎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明确官僚资本界限、禁止农民团体进城捉拿和斗争地主、人民自己负责管理城市等作了9条指示。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地区的军政领导,对当时的城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确定洛阳为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洛阳建立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滚珠轴承厂、热电厂、铜加工厂等,共占地307�5万平方米,国家投资78657万元。同时确定洛阳市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1997年10月28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计划顺利截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供水和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预计340亿元。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工,1994年9月2日主体工程开工。计划2001年12月31日完工。全部工程竣工后,可使黄河中下游防洪能力从5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江西
  源工人运动
  秋收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
  井冈山斗争
  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长征赣南三年游击战争
  1955年至I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
  湖北
  赤壁之战
  败走麦城
  武昌起义
  下面是,湖北宜昌的
  刘备兵败夷陵
  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关羽复仇 ,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地。相传秭归即为刘备征东吴时所筑。蜀军乘胜东进,分兵围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拒。到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败逃四川。章武三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这段历史,演变产生了火烧连营、烧铠、断道、白帝托孤等一系列关于刘备的故事与战争遗迹。

  葛亮黄陵庙撰碑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攻取四川,曾途经三峡,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黄牛山麓的黄陵庙(宜昌境内)前,至今立有《黄陵庙记》碑,其碑文相传说是诸葛亮撰写,称武候碑。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把兵书宝剑世藏于峡中,神奇的兵书宝剑峡(宜昌境内)便由此而得名。巫峡中一块岩壁上,还有所谓“孔明碑”供人凭吊,奉节河滩上,还传说诸葛亮当年曾在这儿摆八阵图使陆逊被困,至今留有遗迹。

  关羽宜昌城点军
  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这位常秉烛夜读《春夜》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今日当阳市境,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宜昌市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4县,属山南东道。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辖原4县,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4县。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8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只能输这么多了,要是喜欢,就加我QQ我慢慢给你
  好了,你先将就着用啊

扩展阅读:中国唯一没驻军的省份 ... 党史100年大事件顺序 ... 1987年震惊全国的事 ... 1986年学校闹事为什么隐瞒 ... 中国发生过的暴乱 ... 国内十大暴恐事件 ... 1840-1949时间轴图片 ... 1945年新中国成立 ... 历史知识大全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