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遵守纪律规则 从小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如何让孩子遵守纪律规则 从小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很难形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给家长朋友提几点建议: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规则 首先家长本身要有规则,再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家长要有帮孩子定规则的意识,比如说,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与人交往时主动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临升入小学,到学校后要遵守纪律。纪律是什么?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规则,给孩子定规则,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 二、规则表述要清楚明确,易于理解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你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快点吃!”因为你要求他“快点吃”,他会理解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是让他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做别的事情。 三、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 家长要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吃饭时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带着情绪说反话。倘若家长说反话,告诉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当真慢慢吃,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让我慢慢吃吗?”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听懂反话,但他就和家长对着干,所以,家长最好用积极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让孩子参与定规则 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定规则。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出门,让孩子当导游,领着家长过马路,启发孩子说出:红绿灯要遵守,要走斑马线。让孩子身体力行,他接受起来会很容易。这样,让孩子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孩子还会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 五、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做得很好时,家长应给孩子表扬或鼓励,这种表扬或鼓励不一定是买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鼓励,都会使孩子非常愉快,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六、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年幼的孩子最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说,家长要求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而家长自己却痴迷网路,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所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比如,看完书后放回原处,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对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七、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点起床,家长就必须6点起床,每天都这样做,这对孩子是一种带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规则怎么合理,讲得怎么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这里给家长朋友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持之以恒。

如何让孩子遵守纪律呢

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这很容易和家长产生矛盾,这时家长该让孩子服从吗?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呢?对孩子而言,造物主的功劳比老师、父母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孩子还是任由监护人指使摆布。老师们习惯于挥着教鞭,向孩子们发号施令。在《圣经》中有关所 罗门王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家长不忍心惩罚孩子、最终孩子进了地狱这样的情节。对于成人来说,纪律往往建立在威胁和恐惧的基础上。我们通常认为,听话 的孩子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太淘气。我们常犯的一个基本错误是假设一个人只有在意志被摧毁之后才会服从,才能接受另一个人的指令并按其行事。这个判断适用于教育吗?难道我们应该在教授孩子知识之前推翻他们脑子里已经形成的一些想法?当一个人完全有了自己作决定的能力后再选择遵照别人的指令行事,这种行为就和上面所说的那种“听话”不同了。这种形式上的服从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体现 了一种较高层次的理解。如果一个孩子以这种方式听家长的话,那么家长毫无疑问会很高兴。鉴于个人意愿是重要的基础,而服从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稍后一个阶段, 两者事实上是相互联络的。“服从”这个词也就有一个较日常含义更高层次的意义,同时代表了个人意愿的一种升华。服从的自然展现过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服从是人的自然天性。孩子的服从意识的发展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成熟的、一个自然却又无法预料的漫长过程。如果人类不具有这种特性,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未获得这种服从的能力,那么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根本不可能开展。随便看看世界上发生的事,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才是会服从的人。这种服从是一种不能轻易被掌控的服从,是为什么许多人轻易就被打击毁灭的真正原因,它甚至 可能毁灭一个国家。我们这个世界缺少服从吗?恰恰相反。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服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对服从的掌控。如果我们为孩子设 计一种可以帮助他们自然成长的环境,那么不难从中观察到服从这种性格的发展可以算是一个人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服从这种性格看上去和孩子其他性格特征的发展没有什么不同。起初,它完全受生命冲动支配;接着,便上升到了意识的层次;随后,一步一步发展,直到最终完全受到意志掌控。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服从真正意味着什么。对“服从”最肤浅的理解往往是:家长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孩子按照指示去做。但是研究了服从的自然展现过程后,我们发现这个过程存在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孩子有时听家长的话,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听。这时的小孩往往给人留下善变的印象,但事实上这种现象是要经过深入分析的。服从首先但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俗称的“良好的控制力”。事实上,孩子在人生最 初阶段的行为都只是出于本能冲动。这一点很明显,并且这一阶段将持续到一岁之后。在一岁到六岁之间,随着意识慢慢形成,孩子开始学会自控,“有时听话,有 时不听”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见。孩子必须成熟到一定程度并且拥有了所需的技能后,才能完成别人的指示。所以,在这个阶段,服从取决于能力。让一个人用鼻子走路很荒谬,让一个文盲写信也很可笑。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他所能达到的能力。在三岁之前,孩子根本不会听话, 除非大人的某个指示与孩子身体的欲望相符。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形,正在忙于构建自己,还不能有意识地引导自己。只有成长到一个新的层次,孩子才开始 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实,大人的常见举动已表明了没人指望一个两岁的孩子会真正听话,不过本能告诉大人,在这个阶段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禁止孩子某些持续的行为。但遗憾的是,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阻止他的行为更加有害了。如果孩子都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都还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又怎么能按照别 人的意愿行事呢?这就是为什么他有时能按照大人的指示行事、有时却又不能的原因。这个阶段中,服从与不服从是相互并存的。第二层次是孩 子可以完全听从大人的话,或是说,他们不再因为缺乏控制力而存在障碍。这时孩子的能力已经得到巩固,可以同时以自己和他人的意愿作为指引。这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就像学语言的人已经可以翻译外语作品了。孩子这时已经可以理解别人的想法,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现出来。这已经达到目前一般意义上 的教育对孩子的服从所提出的最高要求了。普通的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也就是如此听从他们的指示。但是,当孩子的成长与其本身自然发展规律相一致时,他就会到达一个我们无法预料的程度,那就是服从的第三层次。第三层次的服从并不止步于孩子学会利用新学到的本领,而是发展至他体会到自我构建的美好,这让孩子充满了愉悦。当一个人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美好中获得指引时,他便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热情。这时,孩子变得渴望听从大人的话。总之,家长们一定要重视的,掌握好具体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聪明。

规则意识淡漠,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提醒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除了考虑别人,也应该考虑自己,别让自己受伤,
要帮助孩子从小建立一种意识,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做,或者说可不可以做,要看它是否符合两个条件,一个就是“不要侵害非特定他人的权益”,另一个就是“不要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如何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学前期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

如何让小班孩子遵守纪律

很难整顿好纪律,其实也没必要去整顿,幼儿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活跃,而不是呆板的坐在那。
百度知道团队4很高兴为你解答!资料来源百度,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遵守纪律

上课的时候叫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他回答对了呢,你就说,某某同学今天真棒!继续加油!
如果他回答错了,你应该把正确答案公布出来,然后说,没关系,再继续努力!
一般孩子是非常需要外界认可的。也许你这么叫他一次,那下一次在你的课堂上,他肯定要比上节课堂要认真的多。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纪律

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有团队意识。制定制度,进行奖惩。树立榜样,学赶超。

小班观察记录:如何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眼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然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著,拿着饭碗追着他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时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在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给孩子定好规则,那么以后再定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他。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告诉他“可以抓住大人的手、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否则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个误区:
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小打小闹可以(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元、20元的,到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
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下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错。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给你一些纸撕”。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这种守纪律截然不同。在谈到纪律时,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以理解,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
人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她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溼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溼了保姆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小女孩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的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行为的是保姆。?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心声,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不能成为他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个事例是一个经典的事例呢?因为儿童时期的父母、儿童时期的教师、儿童时期的保姆最重要。儿童到了8岁,还在崇拜或热爱他的老师,但到了初中,孩子将去爱一个朋友,爱一个明星,到了高中,他将去爱或暗中爱一个同学或心中的爱人。在儿童成长中,成人是逐步退出他爱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们学校有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以前他们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由老师来安排。就是老师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院以后,突然把自由给他,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著老师给他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的话,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这在蒙特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一个孩子,这更像一个老人。事实上我们人类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的孩子6岁时力气已经特别大了,为了到电视机后面找乒乓球,孩子不小心把电视机碰到地上,电视机摔碎了。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是个贵重的东西,我同学的妈妈、妹妹以及亲戚朋友都说她:“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也不打孩子,也不训孩子,也不说孩子,你会把孩子惯成什么样?”她说:“不,我决不训我的孩子,我只对他说:‘没关系,你是不小心的。’”她说,她小时候动了收音机,她妈妈训她,不让她动。每次都这样,结果搞得她有了心理障碍,她现在就是不敢动音响上面的那些按钮,一动就恐惧。她知道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有心理障碍,她自己知道。所以她说,她决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碍。
自己有心理障碍又自知的人太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又不自知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一拿改锥手就发抖。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帮他分析童年的经历,说到他爸爸对他怎样怎样。这个“好孩子”不断点头。后来他成为蒙氏教育的一个坚定支持者。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在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



扩展阅读:如何让小孩听话守规矩 ... 小学生如何遵守纪律 ... 心理疏导的7个小方法 ... 学纪知纪守纪自查自纠 ... 孩子磨蹭的原因和改正方法 ... 军人如何做到遵规守纪 ... 让孩子主动学习的10个小方法 ... 学生怎样做到遵守纪律 ... 自查自纠六个方面内容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