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为什么是11首?求答案 屈原九歌中11首诗分别代表什么意象?

\u4e3a\u4ec0\u4e48\u5c48\u539f\u7684\u4e5d\u6b4c\u670911\u7bc7\u800c\u4e5d\u7ae0\u67099\u7bc7\uff1f

\u6709\u4eba\u8ba4\u4e3a\u7684\u89e3\u91ca\u5c31\u540c\u4e95\u4e2d\u661f\u53d8\u8bf4\u7684\u4e00\u6837\uff0c\u8ba4\u4e3a\u201c\u4e5d\u201d\u5e76\u975e\u5b9e\u6307\u4e5d\u7bc7\uff1b \u53e6\u6709\u4eba\u8ba4\u4e3a\u300a\u4e5d\u6b4c\u300b\u4e2d\u7684\u300a\u6e58\u541b\u300b\u300a\u6e58\u592b\u4eba\u300b\u5e94\u89c6\u4e3a\u4e00\u7bc7\uff0c\u300a\u56fd\u6b87\u300b\u4e00\u7bc7\u4e3a\u4e32\u5165\uff0c\u7684\u786e\u8fd9\u4e00\u7bc7\u4e5f\u548c\u5176\u4ed6\u5341\u7bc7\u4e0d\u5927\u4e00\u6837\u3002 \u4e5d\u6b4c\uff1a\u300a\u695a\u8f9e\u300b\u7bc7\u540d\u3002\u201c\u4e5d\u6b4c\u201d\u539f\u4e3a\u4f20\u8bf4\u4e2d\u7684\u4e00\u79cd\u8fdc\u53e4\u6b4c\u66f2\u7684\u540d\u79f0\u3002\u300a\u695a\u8f9e\u300b\u7684\u300a\u4e5d\u6b4c\u300b\uff0c\u662f\u6218\u56fd\u695a\u4eba\u5c48\u539f\u636e\u6c11\u95f4\u796d\u795e\u4e50\u6b4c\u6539\u4f5c\u6216\u52a0\u5de5\u800c\u6210\u3002\u5171\u5341\u4e00\u7bc7\uff1a\u300a\u4e1c\u7687\u592a\u4e00\u300b\u3001\u300a\u4e91\u4e2d\u541b\u300b\u3001\u300a\u6e58\u541b\u300b\u3001\u300a\u6e58\u592b\u4eba\u300b\u3001\u300a\u5927\u53f8\u547d\u300b\u3001\u300a\u5c11\u53f8\u547d\u300b\u3001\u300a\u4e1c\u541b\u300b\u3001\u300a\u6cb3\u4f2f\u300b\u3001\u300a\u5c71\u9b3c\u300b\u3001\u300a\u56fd\u6b87\u300b\u3001\u300a\u793c\u9b42\u300b\u3002\u300a\u56fd\u6b87\u300b\u4e00\u7bc7\uff0c\u60bc\u5ff5\u548c\u9882\u8d5e\u4e3a\u695a\u56fd\u800c\u6218\u6b7b\u7684\u5c06\u58eb\uff1b\u591a\u6570\u7bc7\u7ae0\uff0c\u5219\u7686\u63cf\u5199\u795e\u7075\u95f4\u7684\u7737\u604b\uff0c\u8868\u73b0\u51fa\u6df1\u5207\u7684\u601d\u5ff5\u6216\u6240\u6c42\u672a\u9042\u7684\u54c0\u4f24\u3002\u738b\u9038\u8bf4\u662f\u5c48\u539f\u653e\u9010\u6c5f\u5357\u65f6\u6240\u4f5c\uff0c\u5f53\u65f6\u5c48\u539f\u201c\u6000\u5fe7\u82e5\u82e6\uff0c\u6101\u601d\u6cb8\u90c1\u201d\uff0c\u6545\u901a\u8fc7\u5236\u4f5c\u796d\u795e\u4e50\u6b4c\uff0c\u4ee5\u5bc4\u6258\u81ea\u5df1\u7684\u8fd9\u79cd\u601d\u60f3\u611f\u60c5\u3002\u4f46\u73b0\u4ee3\u7814\u7a76\u8005\u591a\u8ba4\u4e3a\u4f5c\u4e8e\u653e\u9010\u4e4b\u524d\uff0c\u4ec5\u4f9b\u796d\u7940\u4e4b\u7528\u3002

\u4e1c\u7687\u592a\u4e00 \u2015\u2015\u2015\u8fce\u795e\u4e4b\u521d
\u4e91\u4e2d\u541b\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5c06\u81f3
\u6e58\u541b\u6e58\u592b\u4eba\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964d\u4e34
\u5927\u53f8\u547d \u2015\u2015\u795e\u4e4b\u7ec8\u59cb
\u5c11\u53f8\u547d \u2014\u2014\u795e\u4e4b\u8ff7\u72c2
\u4e1c\u541b\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5149\u8292
\u6cb3\u4f2f \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7075\u6027
\u5c71\u9b3c\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5b64\u72ec
\u56fd\u6b87\u2015\u2015\u2015\u795e\u4e4b\u4eba\u50cf
\u677f\u8868\u6f14\u8005\uff1a\u738b\u4e00\u5e06\u3001\u8d75\u5cf0\u3001\u738b\u70bc\u3001\u80e1\u4fca\u4e1c\u7b49
\u5c3e \u58f0 \u2015\u2015\u795e\u4e0e\u4eba

《九歌》篇目考证

我广东人按:《九歌》篇目问题,是楚辞学的一个千年难题。自北宋以来,众多杰出的学者对它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富有启发性,为研究问题指示了众多可行的门径。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包括晁补之、朱熹、周用、胡文英、蒋骥、王邦采、吴世尚、顾成天、刘梦鹏、青木正儿、陈子展、梅琼林、黄文焕、林云铭、朱冀、贺贻孙、林庚、徐志啸、汪瑗、潘啸龙、陆时雍、李光地、徐焕龙、周健、张寿平、黄凤显、方铭、钱澄之、王闿运、徐英、刘永济、谭介甫、李延陵、程嘉哲、黄露生、李修生、吴龙辉、国光红、朱东润、李青石、闻一多、郑振铎、姜亮夫、孙作云、萧兵、陈世骧、王夫之、屈复、梁启超、支伟成、陆侃如、冯沅君、游国恩、董楚平、袁梅、姚宽、杨慎、吴景旭、纪昀、马其昶、张元勋、刘树胜、何新、褚斌杰、雎宽、郭沫若、龚维英、易重廉、林河、刘自兵、吴孟复、夏培文、洪兴祖、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雷庆翼、王泗原、章培恒、骆玉明、汤炳正、汤漳平、文见贤、石川三佐男、魏炯若、马茂元、李大明、李诚、熊良智、聂石樵等。这些古今中外的学者当中,不乏像朱熹、杨慎、王夫之、纪昀、梁启超等超一流的大家,也不乏像洪兴祖、汪瑗、蒋骥、刘永济、闻一多、姜亮夫、汤炳正、褚斌杰、徐志啸、方铭、聂石樵、潘啸龙、骆玉明、萧兵、金开诚、高路明、雷庆翼、熊良智、黄凤显、周健、董楚平、易重廉、汤漳平、梅琼林、国光红、李诚等一流的名家。鄙人在众多前辈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略有管窥,成此一文,不揣鄙陋,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不过,鄙人始终深信,《九歌》篇目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应当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解决,只要沿着拙文所提供的思路,搜集更广泛的文献,拙文的观点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证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我广东人于古祯州之吾亦爱吾庐。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逸《楚辞章句》、五臣《文选》注、皮日休《九讽》、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分析,考证出原本的屈原《九歌》的体例是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这九篇作品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今本《礼魂》是乱辞,且本来无篇名,“礼魂”二字在乱辞的开头,原本《九歌》没有《国殇》。
关键词:《九歌》,《国殇》,《礼魂》,《楚辞章句》,五臣注,《九讽》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able of Contents of the Jiuge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on the Chuci zhangju by Wang Yi,the Wuchenzhu of the Wenxuan,the Jiufeng by Pi Rixiu and the Chuci buzhu by Hong Xingzu,verifies that the style of the Jiuge by Qu Yuan is nine works with an epilogue,the original works of the Jiuge are Donghuangtaiyi,Yunzhongjun,Xiangjun,Xiangfuren,Dasiming,Shaosiming,Dongjun,Hebo,Shangui,except Guoshang. The Lihun, a new edition , originally written without any title,is the epilogue in the Jiuge.The very word of Lihun 礼魂 was p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pilogue.
Key words: Jiuge,Guoshang,Lihun, Chuci zhangju,Wuchenzhu,Jiufeng

序言
屈原的《九歌》题名为“九歌”,却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总共十一篇。对于《九歌》篇目名实不符的问题,古今学者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本文试图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北宋晁补之最早提出了《九歌》篇目名实不符的问题。他在《重编楚辞·离骚新序》中说:
《汉书》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今起《离骚》、《远游》、《天问》、《卜居》、《渔父》、《大招》而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则《原赋》存者二十四篇耳。并《国殇》、《礼魂》在《九歌》之外,为十一,则溢而为二十六篇。不知《国殇》、《礼魂》何以系《九歌》之后。又不可合十一以为九。
晁补之对他所看到的《九歌》文本感到困惑,提出了《九歌》篇目问题,然而严格来讲,他并不能算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南宋朱熹在《楚辞集注》附《楚辞辩证》中说:
篇名《九歌》,而实十有一章,盖不可晓,旧以九为阳数者,尤为衍说。……今姑阙之,以俟知者,然非义之所急也。
朱熹对这个问题表示存疑,态度是很严谨的。他又批判了阳九说,但却没有说明理由。而认为“非义之所急”的看法,则不大科学,因为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一定会影响对《九歌》的诗义进行最准确的理解。
自宋以后,经历明、清两代,到近、现、当代,众多的学者对《九歌》篇目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众多的解释,大体可分为四派观点:一、认为“九”是实数;二、认为“九”是约数;三、认为“九”不是数,而对其进行字义解释;四、认为“九歌”是专名。认为“九”是实数的一派又可大体分为合篇说、去篇说、合篇去篇说、迎送神曲说;认为“九”是约数的一派又可大体分为十篇说、十一篇说;认为“九”不是数,而对其进行字义解释的,又可大体分为九天说、九为纠说、九为鬼说、九为终说、龙歌说、槱歌说;认为“九歌”是专名的一派,又可大体分为旧题说、古歌舞名说、古乐名说、表阴阳关系说、编辑拟名说。但它们都提不出合理的证据,都是假说。本文不拟对它们进行一一辨析。而直接对《九歌》篇目问题进行考证。

汉唐人的阳九说
对《九歌》篇目问题的研究,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是令宋代以后的人们困惑不已的《九歌》篇目问题,对汉唐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九歌》的篇目多少,影响着对屈原作品的总数的判定。汉唐人只有屈原作品二十五篇的说法,此外,再没有像宋代以后的学者那样至少是因为对《九歌》的篇目多少感到困惑而产生的屈原作品总数究竟为多少篇的异说。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唐代韩愈就坦然地说:“屈原离骚二十五。”他们都明确说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并没有像北宋的晁补之那样对屈原的作品篇数多少感到困惑。汉唐人并没有提出过《九歌》篇目问题。那么,汉唐人是如何解释《九歌》的“九”的意思的呢?第一个为全本《楚辞》作注的东汉的王逸在《楚辞章句》的《九歌序》中无说,而在《九辩序》中说:
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故天有九星,以正玑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屈原怀忠贞之性,而被谗邪,伤君闇蔽,国将危亡,乃援天地之数,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以讽谏怀王。明己所言,与天地合度,可履而行也。
那么,这个后人所指为的所谓的阳九说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认为“九”是个数字,然而到底指的是实数呢,还是约数呢?“九星”、“九州”、“九窍”的“九”,在战国以来的典籍中多指为实数,从而可以假设王逸所说的“援天地之数,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中的“九”都是实数“九”,《九歌》与《九章》一样,都是九篇。并且,王逸自己作有《九思》,而《九思》就是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乱辞是不能算独立的一篇的,所以,《九思》就是九篇,《九思》题中的“九”就是实数“九”。于是,可以再一次假设王逸用“阳之数”作解释的“九”应该指的就是实数“九”,王逸所见到的《九歌》就是九篇。
南朝梁昭明太子在编《文选》的时候也选入了《楚辞》的一些篇章,包括《九歌》六首(《六臣注文选》卷32标为“《九歌》四首”、卷33标为“《九歌》二首”)、《九章》一首、《九辩》的一些章节,唐代的五臣为《文选》作注时也有一些说法。《九歌》五臣注说:
九者,阳数之极。自谓否极,取为歌名矣。
这也是后人所指为的所谓的阳九说。五臣也是认为“九”是个数字。与王逸不同的地方是多了一个“极”字。后人有的因此指为“极数说”,并认为“极数”即是“约数”。然而,五臣所谓的“阳数之极”到底指的是“实数”还是“约数”,仍然是不明确的。《九章》五臣注则说:
九义与《九歌》同。
《九章》是九篇,《九歌》是十一篇,如此怎么能说“九义与《九歌》同”呢?《九辩》五臣注又说:
九义亦与《九歌》同。
《文选》选入《九辩》的一些章节时,标为“《九辩》五首”,如此看来,唐代以前的人们认为《九辩》的“九”是个数字的看法是存在的,并且极有可能就是认为是实数“九”,《九辩》或其“正文”就是九首。
那么,所谓的以“阳之数”、“阳数之极”来解释“九”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九”说:
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显然,许慎在解释“九”时说“阳之变也”,其玄之又玄是与王逸、五臣的说法不相上下的。又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四”说:
阴数也。
解释“五”说:
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解释“六”说: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
这里也解释了“八”是阴“正于八”。解释“七”说:
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由此可见,许慎也是以阴阳之说来解释“四”、“五”、“六”、“七”、“八”的,不仅仅解释“九”时才这样。显然,许慎是以阴阳之说来解释“四”、“五”、“六”、“七”、“八”、“九”这些具体的数字。那么,又可以假设王逸以“阳之数”、五臣以“阳数之极”作解释的《九歌》的“九”,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即实数“九”。
还有,《文选》选入《七发》,标为“《七发》八首”,《七发》李善注说:
《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辞·七谏》之流。
又李善注、五臣注都说:
七者,少阳之数,欲发阳明于君也。八首者,第一首是序,中六是所谏,不欲犯其颜,末一首,始陈正道以干之。
可见,对于“七”,李善、五臣解释为“少阳之数”,都是以阴阳之说来作解释的。同时,表明五臣不只是在解释《九歌》的“九”时才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七发》虽然名为八首,但内容是“七事”,而且“八首者,第一首是序”,后七首才是“正文”,换言之,《七发》的“正文”就是七首。可以认为,李善、五臣用“七者,少阳之数”来解释的《七发》的“七”就是实数“七”,那么,可以假设五臣用“九者,阳数之极”作解释的《九歌》的“九”就是实数“九”。再者,李善认为《七发》“犹《楚辞·七谏》之流”,“七者,少阳之数”一语非止解释《七发》的“七”,也是解释《七谏》的“七”。而《七谏》包括《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七篇,最后有一个乱辞,而乱辞不算独立的一篇。所以,《七谏》正好是七篇。《七谏》的“七”就是具体的实数“七”。李善用“少阳之数”作为其题中的“七”的解释的《七谏》正好是七篇,那么,更可以假设五臣用“阳数之极”作为其题中的“九”的解释的《九歌》在五臣当日所见也应该是九篇,《九歌》的“九”也是一个具体的实数,就是实数“九”。

原本《九歌》的体例是九篇加一个乱辞
王逸《楚辞章句》的《九辩序》说:
屈原怀忠贞之性,而被谗邪,伤君闇蔽,国将危亡,乃援天地之数,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以讽谏怀王。……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亦承其九以立义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这段序言说刘向、王褒对于屈原的《九歌》、《九章》“依而作词”,“亦承其九以立义焉”,即模仿屈原的《九歌》、《九章》写了自己的作品。刘向的作品是《九叹》,王褒的作品是《九怀》。而且,这些作品题名中的“九”的意义都是相同的。
刘向的《九叹》,包括《逢纷》、《灵怀》、《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篇名据文渊阁本《楚辞章句》),体例上是九篇,九篇每篇篇后都有“叹曰”的部分作为乱辞。《九叹》模仿的是屈原《九章》的体例,《九章》由《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组成,但并不是每篇篇后都有“乱曰”部分的乱辞。《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四篇有“乱曰”部分作为乱辞,《悲回风》一篇有“曰”的部分作为乱辞,应该是脱落了一个“乱”字。其余四篇则没有乱辞。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赞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司马迁在此只提到《哀郢》,并未提到《九章》的总名。《汉书·扬雄传》:“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可见,扬雄作《畔牢愁》时,《惜诵》以下至《怀沙》是一卷,也没有《九章》的总名。所以,可以推知屈原《九章》之中的九篇作品最初并不是合编在一起,即并非是一组组诗,所以体例也不一致,有些有乱辞,有些没有乱辞。《汉书·成帝纪》:“(汉成帝河平三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汉书·楚元王传》:“(刘歆)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最早提到《九章》之名的是刘向《九叹·忧苦》:“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刘向是《楚辞》的编订者。扬雄在汉成帝朝之前作《畔牢愁》时,《惜诵》以下至《怀沙》是一卷,且没有《九章》的总名。而刘向在《九叹》中最早提到了《九章》。由此可以推测,刘向或刘向、刘歆父子非常有可能是《九章》的编订及拟名者。《九章》的编订及拟名者也有可能是别人,时间是在扬雄作《畔牢愁》之后、刘向编订《楚辞》之前的一段较短的时期。然而不管是何种情况,总之刘向是模仿《九章》创作了《九叹》,却每篇篇后都有乱辞,这大概是有意追求整饬的结果。
王褒的《九怀》,包括《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篇作品,九篇之后,加上一个“乱曰”的部分作为乱辞。今本《楚辞章句》的《九思序》说:
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
虽然《九思序》不是王逸所写,但《九思》是拟骚作品是无疑的。王逸的《九思》在体例上包括《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九篇作品,九篇之后,加上一个“乱曰”的部分作为乱辞。按照王逸《九辩序》中“依而作词”、“亦承其九以立义焉”等语,又《九怀》、《九思》明显不是模仿《九章》的体例,如是模仿《九章》的体例则应该像或者接近于刘向《九叹》的形式,所以可推知《九怀》、《九思》是模仿屈原《九歌》的体例。由此可知,汉代人王褒、王逸等所见到的《九歌》的体例是由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的部分所组成。
综上所述,原本《九歌》的体例是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的部分。

今本《楚辞章句》的《九歌》序注的内容、风格表明《九歌》无《国殇》
原本《九歌》的体例是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的部分。今本《九歌》是十一篇。九篇作品加一个乱辞,也可以看作是有十个章节,今本《九歌》的十一篇,可以看作是十一个章节,两相比较,原本《九歌》必定没有今本《九歌》的其中一篇。那么,究竟是没有哪一篇呢?
今本《楚辞章句》的《九歌序》说: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楚辞章句》的《九辩序》也说:
屈原怀忠贞之性,而被谗邪,伤君闇蔽,国将危亡,乃援天地之数,列人形之要,而作《九歌》、《九章》之颂,以讽谏怀王。
显然,王逸认为《九歌》是祭歌。《九歌序》中所谓的“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是王逸按照他的以经释骚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九歌》的两个着眼点,也即他所认为的《九歌》的主旨、意义所在。而他这样解读的结果就是觉得《九歌》的文意复杂多样、篇章文句错乱,即他所说的“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通观今本《楚辞章句》的《九歌》各篇的注语,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王逸分析其主旨、意义都着眼于《九歌序》中所说的“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两点,解读诗句处处附会屈原,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大体上在开头或开头不久都是说屈原如何“事神之敬”,把屈原说成是主祭者,接下来便泛滥地附会屈原,说是屈原如何“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泛滥地把屈原与楚怀王联系起来,说屈原如何忧伤愁思,或表明忧伤愁思的情感,即《九辩序》所说的“屈原怀忠贞之性,而被谗邪,伤君闇蔽”、“讽谏怀王”,《九歌序》所说的“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在这九篇的注语中出现的带有“言己”两字的语句,句句都是附会屈原,这九篇注语中的“己”指的都是屈原,与《九歌序》“见己之冤结”中的“己”一致同指屈原。而这样解读的结果,如王逸本人所评判的,真的是把《九歌》弄得文意复杂多样、篇章文句错乱。所以,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注语的内容、风格是与《九歌序》、《九辩序》所概说的相一致。
而《国殇》一篇的注语,则全然不同,纯是另一种内容、风格。王逸注《国殇》,根本没有提及屈原,既没有着眼于屈原“上陈事神之敬”,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祭祀的事情,也没有着眼于屈原“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没有把屈原与楚怀王联系起来。在这一篇的注语中出现的带有“言己”两字的语句,没有一句是附会屈原,这一篇注语中的“己”指的都不是屈原,而就是“国殇”。所以说,王逸《国殇》注的风格是实事求是地进行名物训诂、文意解释,因而王逸并没有把《国殇》弄得如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那样文意复杂多样、篇章文句错乱,而是文意一致,篇章结构浑然一体。所以,《国殇》的注语的内容、风格与《九歌序》、《九辩序》所概说的不符合。两种注语的内容、风格迥异如此。
《礼魂》一篇的注语则纯粹着眼于解释祭祀神灵的礼仪、做法,描写祭祀场面等方面。
以下将今本《楚辞章句》的《九歌》各篇的注语逐篇逐条列出,关键之处加上着重号:
(因篇幅限制,特删去,请学者自己去翻书,也可以看我稔山人的新浪博客。)
从上面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今本王逸《楚辞章句》的《九歌》的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是一种内容、风格,《国殇》的注语是另一种内容、风格。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八点:
一、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基本上通篇附会屈原,把屈原说成是主祭者。《东皇太一》共15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8条,《云中君》共13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2条,《湘君》共38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25条,《湘夫人》共36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13条,《大司命》共25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11条,《少司命》共21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9条,《东君》共21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5条,《河伯》共14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9条,《山鬼》共23条注语,附会屈原的有13条。而《国殇》共16条注语,没有一条附会屈原。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除《东君》外,各篇的注语都提到甚至泛滥地提到屈原的名字。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注语中出现的带有“言己”两字的语句,句句都是附会屈原,这九篇注语中的“己”指的都是屈原。而《国殇》的注语没有一条提到屈原的名字,在这一篇的注语中出现的带有“言己”两字的语句,没有一句是附会屈原,这一篇注语中的“己”指的都不是屈原,而就是“国殇”。
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基本上在开头或开头不久都是说屈原怎样祭祀神灵,即《九歌序》所说的“上陈事神之敬”。以下逐篇列出。
(因篇幅限制,删去。)
三、《九歌序》中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
这段序言说明王逸认为《九歌》是祭祀神灵的祭歌。从上面第二点关于“上陈事神之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都认为该篇是祭祀神灵的祭歌,而《国殇》一篇的注语完全没有提及屈原或者任何人关于祭祀的事情。《国殇》注语表明王逸并没有把《国殇》当作是祭祀神灵的祭歌,甚至是没有把《国殇》当作某种祭祀的篇章。
四、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大体上在说了屈原如何“上陈事神之敬”之后,就按照《九歌序》所概括的,说屈原如何“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这九篇中,有的说到屈原“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有的说到屈原“见己之冤结”,有的则说到屈原如何“讬”事神“以风谏”。以下逐篇列出。
(因篇幅限制,删去。)
五、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以汉代人的以经释骚的思维方式,都把屈原与楚怀王或者楚国联系起来,说屈原如何“忠君爱国”,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屈原形象,表达了一种“忠君爱国”的思想。以下逐篇逐条列出。
(因篇幅限制,删去。)
而《国殇》注语完全没有提到屈原与楚怀王、楚国的关系,连单独提及楚怀王或者楚国都没有,也没有说到“君”这个字眼,没有说到屈原如何“忠君爱国”,甚至根本没有表达“忠君爱国”的思想,尽管这样的一个与敌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的题材在后人看来是多么具有爱国主义意义。
六、《九歌序》说“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就是认为屈原如何忧伤愁思。通观今本《楚辞章句·九歌》的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除《东君》外,其余八篇都有一些注语直接附会屈原如何忧伤愁思,至于《东君》,也有一条注语说日神如何“太息”,也是表明了忧伤愁思的情感。以下逐篇逐条列出,关键字眼加上着重号。
(因篇幅限制,删去。)
七、《九歌序》中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以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
既说“信鬼而好祀”,又说“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事神”,可见“鬼”、“神”是通称的,泛指广义的神灵。今本《楚辞章句·九歌》的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多处有“神”字,也有几处有“鬼”字,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注语中的“神”、“鬼”,指的都是天神地祇概念上的神灵,还有几处提到某些神灵的名字,这表明王逸认为这九篇祭祀的是从东皇太一到山鬼等天神地祇概念上的神灵。以下对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的注语逐篇逐条举证。
(因篇幅限制,删去。)
而《国殇》注语中带有“神”、“鬼”字眼的语句有两条:
言己战斗,适遭天时,命当坠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言国殇既死之后,精神强壮,魂魄武毅,长为百鬼之雄杰也。
那么,王逸注语说的“神”、“精神”、“魂魄”、“百鬼”等语是不是指国殇是天神地祇概念上的神灵呢?还是指别的什么东西?是否指国殇是人鬼呢?
以下做一番考证。(因篇幅限制,删去。)
关键的是今本《礼魂》注语说:
言祠祀九神,皆先斋戒,成具礼敬,乃传歌作乐,急疾击鼓,以称神意也。
首先,从第三点的论述中已知,王逸认为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都是祭歌,《国殇》则不是。则“祠祀”一词与《国殇》无关。再根据本节的论述,从东皇太一到山鬼都是天神地祇概念上的神灵,而国殇则是人鬼。那么,今本《礼魂》注中所说的“祠祀九神”中的“九神”,即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而没有今本《九歌》所包括的《国殇》之中的“国殇”。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九歌》共有十一篇,却题作“九歌”,这是古来《楚辞》学者一直觉得奇怪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有些人则对之作出了解释。很多人认为“九”是一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不太有力,是一种敷衍了事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所提到的他三兄绍孟的一种解释:“《九歌》本十一章,其言九者,盖以神之类有九而名。两司命,类也,湘君与湘夫人,亦类也。神之同类者,所祭之时与地亦同,故其歌合言之。”[6]这一说法又见于清人胡文英的《屈骚指掌·目次》“九歌”下的小注:“湘君、湘夫人合一歌,大司命、少司命合一歌。”
这一解释正视了《九歌》题目与正文不符的事实。这是值得肯定的。“九歌”作为一种古老的祭歌,其原初形式应当只有9篇,由祭祀9个对象的9首歌曲组成。《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大夫与谷阝缺对赵宣子的一段话曾提到夏朝的《九歌》:
《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谷阝缺所引的《夏书》应当是十分可信的文献,可惜今天已见不到它的原篇了。这里所说的《九歌》与《楚辞》中的《九歌》是否为同一回事,我们无法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九歌》为标题的乐章,必定由九首歌曲组成,因为谷阝缺还列举了夏代《九歌》的9个具体主题。《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语也证实了这一点: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晏子讲声音产生于一气,到最后形成为九歌,说的非常巧妙,从一到九的每个数目字他都找到了与音乐对应的名词。由此可见,以《九歌》为题的乐章由9首歌曲组成乃是周代各诸侯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屈原的自传性抒情诗《离骚》中,两处提到了九歌,指的都是夏代的《九歌》。
蒋氏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顾名思义,“九歌”就是9首歌曲之意,它是从乐曲得名而不是从祭祀对象得名的。再者,蒋氏以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类,以大司命、少司命合为一类,也十分牵强。湘君和湘夫人虽然是一对配偶神,但毕竟是两个神。至于大、少两司命,则各人管辖的范围互不相干,更不应望文生义地划归一类。
其一云:奏《九歌》而舞《韶》兮其二云:启《九辩》与《九歌》兮
又屈原《天问》中说: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屈原的上述说法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后开”即后启。这三条材料都说明《九辩》《九歌》是夏代就有的歌曲。
“九歌”变成“十一歌”的原因究竟何在?我认为在于《湘君》和《湘夫人》。《九歌》原先只有9首歌,祭祀湘君和湘夫人之外的其他神灵。当这组祭歌随着某个南迁的部落传入湘江流域之后,湘君和湘夫人两个土著神被吸入这组祭歌之中,从而使“九歌”变成了“十一歌”。
《湘君》和《湘夫人》在《九歌》组曲中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在它们前面的是《东皇太一》(第一)、《云中君》(第二),在它们后面的是《大司命》(第五)、《少司命》(第六)、《东君》(第七)、《河伯》(第八)、《山鬼》(第九)、《国殇》(第十)、《礼魂》(第十一)。据闻一多的研究,这一排列顺序存在错简现象,《东君》位次应在《云中君》之前。其理由是:东君与云中君皆天神之属,其歌辞宜亦相次[7]。闻氏的说法得到不少人的响应。然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闻一多却没有注意到:二湘与河伯皆水神之属,其位次为何不连在一起呢?尤为令人奇怪的是,河伯作为天下众水之长,反而落在二湘后面三个位次,这实在是颠三倒四,大为不敬了。

  • 涔濇瓕鏈夊灏戦姝
    绛旓細涔濇瓕鍏辨湁11棣姝屻銆婁節姝屻嬫槸鎴樺浗鏃舵湡妤氬浗璇椾汉灞堝師鎵浣滅殑涓缁勬姃鎯呰瘲锛屽叡鍖呭惈鍗佷竴绡囦綔鍝併傝繖缁勮瘲閲囩敤浜嗗ū绁炲拰棰傜鐨勫舰寮忥紝浠ヤ簯娓哥鐣岀殑鎻忓啓鏂规硶锛岃〃杈句簡璇椾汉瀵规鍥戒汉姘戙佹鍦伴鐗╀互鍙婃皯淇楅鎯呯殑娣卞帤鎰熸儏銆傛瘡涓棣栭兘浠“鍏”瀛椾綔涓虹粨鍙ワ紝杩欐槸妤氳緸浣撶殑涓涓樉钁楃壒鐐广傚湪銆婁節姝屻嬩腑锛岃瘲浜轰互涓板瘜鐨...
  • 灞堝師鐨涔濇瓕鏄粈涔鎰忔(灞堝師鐨勪節姝屽師鏂囧強閲婃枃)
    绛旓細涔濇瓕銆嬫槸銆婃杈炪嬬殑绡囧悕锛屽師涓轰腑鍥界璇濅紶璇翠腑鐨勪竴绉嶈繙鍙ゆ瓕鐨勫悕绉帮紝鎴樺浗妤氫汉灞堝師瀵瑰叾杩涜浜嗛噸鏂板垱浣滐紝銆婁節姝屻鍏辨湁鍗佷竴绡囷細銆婁笢鐨囧お涓銆嬨浜戜腑鍚涖嬨婃箻鍚涖嬨婃箻澶汉銆嬨婂お鍙稿懡銆嬨婂皯鍙稿懡銆嬨婁笢鍚涖嬨婃渤浼嬨婂北楝笺嬨婂浗娈囥嬨婄ぜ榄傘嬨傚鏁扮瘒绔犵殕鎻忓啓绁炵伒闂寸殑鐪锋亱锛岃〃鐜板嚭娣卞垏鐨勬濇亱鎴栨墍姹傛湭閬傜殑浼ゆ劅锛
  • 妤氳緸涓殑銆婁節姝屻嬫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鎴樺浗妤氫汉灞堝師鍦ㄦ鍦版皯闂寸キ绁炰箰姝岀殑鍩虹涓婃敼浣滃姞宸ヨ屾垚锛岃瘲涓垱閫犱簡澶ч噺绁炵殑褰㈣薄锛屽ぇ澶氭槸浜虹鎭嬫瓕銆銆婁節姝屻鍏鍗佷竴绡囷細銆婁笢鐨囧お涓銆嬨併婁簯涓悰銆嬨併婃箻鍚涖嬨併婃箻澶汉銆嬨併婂ぇ鍙稿懡銆嬨併婂皯鍙稿懡銆嬨併婁笢鍚涖嬨併婃渤浼嬨併婂北楝笺嬨併婂浗娈囥嬨併婄ぜ榄傘嬨傚鏁扮瘒绔犵殕鎻忓啓绁炵伒闂寸殑鐪锋亱锛岃〃鐜板嚭娣卞垏鐨勬濆康鎴栨墍...
  • 灞堝師鐨銆婁節姝屻灞炰簬璇楁瓕闆嗗悧?
    绛旓細銆婁節姝屻嬫槸鈥滄杈炩濓紝鑰屸滄杈炩濓紝鏄垬鍥芥椂浠g殑灞堝師鍒涢犵殑涓绉嶈瘲浣撱傘婃杈炪嬫垜鍥界涓閮ㄦ氮婕富涔夎瘲姝屾婚泦銆備粠鍐呭鐪嬨婁節姝屻嬭瘲姝岄泦锛屽洜涓哄叾鍖呮嫭浜嗕竴涓11棣鍐呭銆佸舰寮忎笉涓鐨勮瘲姝 锛堜竴锛変節姝屄蜂笢鐨囧お涓 锛堜簩锛変節姝屄蜂簯涓悰 锛堜笁锛変節姝屄锋箻鍚 锛堝洓锛変節姝屄锋箻澶汉 锛堜簲锛変節姝屄峰ぇ鍙稿懡 锛堝叚锛変節姝屄...
  • 銆婁節姝屻涓殑涔濇湰鏉ユ槸鍙や唬()鐨勫悕瀛
    绛旓細1銆併婁節姝屻嬩腑鐨勪節鏈潵鏄彜浠()鐨勫悕瀛 绛旓細涔濇瓕鍏11绡囷紝鑰屼笉鏄節绡囥傦紙锛夊唴搴旇涓鸿繙鍙ゆ瓕鏇叉垨绁涔愭瓕銆備節绔犳墠鏄9绡囥2銆銆婁節姝屻嬫槸銆婃杈炪嬬瘒鍚嶃傚師涓烘眽鏃忕璇濅紶璇翠腑鐨勪竴绉嶈繙鍙ゆ瓕鏇茬殑鍚嶇О锛屾垬鍥芥浜哄眻鍘熸嵁姹夋棌姘戦棿绁涔愭瓕鏀逛綔鎴栧姞宸ヨ屾垚銆傚叡鍗佷竴绡囷細銆婁笢鐨囧お涓銆嬨併婁簯涓悰銆嬨併婃箻鍚涖嬨併...
  • 涔濇瓕鍚嶈瘝瑙i噴
    绛旓細1銆佷節姝岋紝鍙や唬涔愭洸銆傜浉浼犱负 绂 鏃朵箰姝屻傘婂乏浼犅锋枃鍏竷骞淬嬶細鈥滀節鍔熶箣寰凤紝鐨嗗彲姝屼篃锛岃皳涔嬨婁節姝屻嬨傗2銆銆婁節姝屻嬫槸銆婃杈炪嬬殑绡囧悕锛屽師涓轰腑鍥界璇濅紶璇翠腑鐨勪竴绉嶈繙鍙ゆ瓕鏇茬殑鍚嶇О锛屾垬鍥芥浜哄眻鍘熷鍏惰繘琛屼簡閲嶆柊鍒涗綔銆傘婁節姝屻嬪叡鍗佷竴绡囷細銆婁笢鐨囧お涓銆嬨浜戜腑鍚涖嬨婃箻鍚涖嬨婃箻澶汉銆嬨婂ぇ鍙稿懡銆嬨婂皯鍙稿懡銆...
  • 銆婁節姝屻鐨勨滀節鈥濈┒绔熸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鈥滀節鈥濈殑鎰忔濓細灞堝師鐨銆婁節姝屻瀹涓哄崄涓绡囷紝涓庘滀節鈥濅笉鍚堬紝鍚庝汉琚滀節鈥濆瓧鎵鍥版儜锛屾湁鐨勬杈炲鑰呴噰鍙栧悎骞躲佹垨鍙栨垨鑸嶇瓑鍔炴硶锛屼互鍚堚滀節鈥濇暟锛屽嵆涓恒婁節姝屻嬨傚嚭澶勶細銆婁節姝屻嬫槸鎴樺浗妤氫汉灞堝師鎵浣溿傘婁節姝屻嬫槸浠ュū绁炰负鐩殑鐨勭キ姝岋紝瀹冩墍濉戦犵殑鑹烘湳褰㈣薄锛岃〃闈笂鏄秴浜洪棿鐨勭锛屽疄璐ㄤ笂鏄幇瀹炰腑浜虹殑绁炲寲锛屽湪...
  • 涔濇瓕鏄鎸浠涔?
    绛旓細骞朵笖銆婂涔︺嬩笁鍙ュ垎鎸囩ぜ銆佸垜銆佷箰鑰岃█,涓夆滀箣鈥濆瓧瀹炶皳鍦ㄤ笅鐨勮嚕姘,鑰屻婂厓棣栨瓕銆嬪垯鍒嗘槑鏄负鍦ㄤ笂鐨勪汉鍚涘拰瀹拌緟鍙戠殑銆傚疄鍒欍婂厓棣栨瓕銆嬫槸鍚﹀嵆銆婂涔︺嬫墍璋撲節姝,骞朵笉閲嶈,鍙嶆瀹冩槸涓棣栧吀鍨嬬殑銆婁節姝屻嬩綋鐨勬瓕(鍥犱负鏄節鍙),鎵浠ュ敖鍙О涓恒婁節姝屻銆 鍜屻婂厓棣栨瓕銆嬫牸寮忕浉鍚岀殑,鍦ㄣ婂浗椋庛嬮噷鏈夈婇簾涔嬭毒銆嬨鐢樻銆...
  • 涓嬪垪璇存硶鏈夎鐨勪竴椤规槸( )a銆婁節姝屻嬫槸灞堝師鍗佷竴绡囦綔鍝佺殑鎬荤О銆備絾浠庘滀節...
    绛旓細涓嬪垪璇存硶鏈夎鐨勪竴椤规槸銆婁節姝屻嬫槸灞堝師鍗佷竴绡囦綔鍝佺殑鎬荤О銆備絾浠庘滀節鈥濆彲鎺ㄧ煡鏈変袱绡囨槸鍚庝汉涔嬩綔鍋囨墭灞堝師涔嬪悕銆備節姝屾槸灞堝師鍦ㄦ皯闂寸キ姝岀殑鍩虹涓婂姞宸ヨ屾垚鐨勪竴缁勭绁囧磭鎷滆瘲锛屽叡11棣銆傛瘡棣栬瘲閮戒互鏌愪竴绉嶇绁囦负涓婚锛岃〃鐜颁簡涓嶅悓鐨勪富棰樺拰鎯呮劅銆傝繖浜涚绁囧寘鎷笢鐨囧お涓銆佷簯涓悰銆佹箻鍚涖佹箻澶汉銆佸ぇ鍙稿懡銆佸皯鍙稿懡銆佷笢鍚...
  • 銆婁節姝屻涓昏璁蹭簡浠涔?
    绛旓細鈥滀節姝屸濇槸浼犺涓彜涔愭洸鍚嶏紝浠ユ鍚嶇瘒灞炴柊姝岃鏃у悕锛屼笌绡囨暟鍏崇郴涓嶅ぇ銆銆婁節姝屻嬫槸鐢11绡囩粍鎴愮殑缁勮瘲锛屽寘鎷婁笢鐨囧お涓銆嬨併婁簯涓悰銆嬨併婃箻鍚涖嬨併婃箻澶汉銆嬨併婂ぇ鍙稿懡銆嬨併婂皯鍙稿懡銆嬨併婁笢鍚涖嬨併婃渤浼嬨併婂北楝笺嬨併婂浗娈囥嬨併婄ぜ榄傘嬨傚墠10绡囧垎鍒キ绁3涓被鍨嬬殑10浣嶇鐏碉紝澶╃锛氫笢鐨囧お涓銆佷簯涓悰銆佸ぇ...
  • 扩展阅读:和九歌一样实战的剧 ... 九歌哪十一篇 ... 和九歌同级别的电影 ... 《冬至九九歌》 ... 九九歌顺口溜 ... 九九歌 农民歌谣 ... 屈原《九歌》篇目 ... 屈原《九歌》是哪九歌 ... 九歌有11篇为什么叫九歌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