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的“之”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u6587\u8a00\u6587\u4e2d\u7684\u201c\u4e4b\u201d\u90fd\u6709\u4ec0\u4e48\u610f\u601d\uff1f

\u4e00\u3001\u4ee3\u8bcd
1\u3001\u4eba\u79f0\u4ee3\u8bcd\uff0c\u8bd1\u4f5c\u201c\u4ed6\u201d\u3001\u201c\u5979\u201d\u3001\u201c\u4ed6\u4eec\u201d
2\u3001\u6307\u793a\u4ee3\u8bcd\uff0c\u6307\u4ee3\u4e8b\u7269\uff0c\u8bd1\u4f5c\u201c\u5b83\u201d\u3001\u201c\u5b83\u4eec\u201d\u6216\u76f4\u8bd1\u4e8b\u7269\u540d\u79f0\u3002
\u4e8c\u3001\u52a9\u8bcd\uff1a
1\u3001\u7ed3\u6784\u52a9\u8bcd\uff0c\u8bd1\u4f5c\u201c\u7684\u201d
2\u3001\u7ed3\u6784\u8bed\u6c14\u52a9\u8bcd\uff0c\u653e\u5728\u4e3b\u8c13\u4e4b\u95f4\uff0c\u53d6\u6d88\u53e5\u5b50\u72ec\u7acb\u6027\u3002
3\u3001\u8bed\u6c14\u52a9\u8bcd\uff0c\u51d1\u8db3\u97f3\u8282\u3002
4\u3001\u7ed3\u6784\u52a9\u8bcd\uff0c\u63d0\u524d\u5bbe\u8bed\u7684\u6807\u5fd7\u3002

\u6587\u8a00\u6587\u5e38\u89c1\u5b57\u201c\u4e4b\u201d\u5b57\uff0c\u6709\u516b\u79cd\u542b\u4e49\uff0c\u4f60\u77e5\u9053\u54ea\u51e0\u79cd\u5462\uff1f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五、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三、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四、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十五、与 1. 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介词的,动词去,代词他(它),虚词等

  • 鍒濅腑闃舵鏂囪█鏂囦箣鍜岃岀殑鐢ㄦ硶
    绛旓細1. 鍦ㄥ垵涓樁娈,鏂囪█鏂囦腑鐨勪箣銆佷负銆佽岄兘鏈変粈涔堟牱鐨勭敤娉,鏈濂借兘涓惧嚭渚 鍦ㄥ垵涓樁娈,鏂囪█鏂囦腑鐨勪箣銆佷负銆佽屼互涓嬬敤娉: 涔 1銆佺敤浣滀唬璇: 鍙互浠d汉銆佷唬鐗┿佷唬浜嬨備唬浜哄鏄涓変汉绉般傝瘧涓"浠"(浠栦滑)銆"瀹"(瀹冧滑)銆 渚:绛栦箣涓嶄互鍏堕亾,椋熶箣涓嶈兘灏藉叾鏉,楦d箣鑰屼笉鑳介氬叾涔,鎵х瓥鑰屼复涔,鏇:鈥滃ぉ涓嬫棤椹!鈥...
  • 鍒濅腑鏂囪█鏂绛旈鎶宸ф湁鍝簺
    绛旓細杩欎釜娌℃湁澶鎶宸с傝璇粹滄妧宸р濓紝灏辨槸瑕佺啛鎮夋枃瑷鏂囧父鐢ㄨ瘝鐨勮瘝涔夈備竴鑸潵璇达紝涓涓瘝閮芥湁涓涓互涓婄殑璇嶄箟锛屾湁鐨勭敋鑷虫湁寰堝涔夐」銆傚繀椤昏鎳傚師鏂囷紝鍒嗘竻妤氳繖涓瘝鍦ㄥ彞瀛涓殑璇嶄箟锛屾墠鑳藉浣滃嚭姝g‘鐨勯夋嫨銆備妇涓涓緥瀛愶細涔 涔嬶紝鍦ㄦ枃瑷鏂囦腑鏈夊緢澶氫箟椤癸紝濡傦細鈶<鍔>鍒扳︹﹀幓銆傘婁负瀛︺嬶細鈥滃惥娆诧綖鍗楁捣銆傗濃憽<浠...
  • 鏂囪█鏂甯哥敤鎸囦唬璇
    绛旓細绗簩,鍦ㄤ汉绉颁唬璇嶅悗鍔犱惊銆佸睘銆佹浌銆佽緢绛夊瓧琛ㄧず浜虹О澶嶆暟銆 5銆佽唉绉颁笌灏婄О 璋︾О涓庡皧绉伴兘涓嶆槸浠h瘝,閮芥槸鍚嶈瘝,浣嗗湪鍙ヤ腑鎵璧风殑浣滅敤涓庝唬璇嶆槸鐩稿悓鐨勩傝唉绉版湁鈥滃浜恒佽嚕銆佸銆佷粏銆佹剼鈥濈瓑銆傚皧绉版湁鈥滃瓙銆佸悰銆佸厛鐢熴佽冻涓嬨佸ぇ鐜嬧濈瓑銆傚彟澶,鍙や汉鑷О鍚嶆槸璋︾О,绉颁粬浜虹殑瀛楁槸灏婄О銆 杩欐牱鍙互涔? 6. 鍒濅腑璇枃鏂囪█鏂浠h瘝琛ㄦ牸...
  • 鍦ㄥ垵涓樁娈,鏂囪█鏂囦腑鐨勪箣銆佷负銆佽岄兘鏈変粈涔堟牱鐨勭敤娉,鏈濂借兘涓惧嚭渚嬪瓙...
    绛旓細1銆佷唬璇嶏紝鍙婄墿鍔ㄨ瘝鈭曚粙璇+涔锛屼唬浜猴紝浜嬶紝鐗 鍚涘皢鍝鑰岀敓涔嬩箮锛熼」涓轰箣寮猴紱鏈夋鐢扮編姹犳绔逛箣灞烇紱涓夈佸姩璇嶏紝鍘汇佸埌鈥﹀幓锛涗箣+鍦扮偣 杈嶈曚箣鍨勪笂锛涘張闂翠娇鍚村箍涔嬫鎵鏃佷笡绁犱腑锛涘惥娆蹭箣鍗楁捣锛涢佸瓱娴╃劧涔嬪箍闄碉紱閫佹潨灏戝簻涔嬩换铚宸烇紱 瀵″姪涔嬭嚦 鑰 1銆佷綔杩炶瘝锛琛ㄧず骞跺垪銆佹壙鎺ャ佽浆鎶樸佷慨楗板叧绯汇傗憼琛ㄧず骞跺垪...
  • 鏂囪█鏂囦腑鐨鈥滀唬璇嶁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鏂囪█鏂囦腑鐨浠h瘝鏄捣鏇夸唬銆佹寚绀轰綔鐢ㄧ殑璇嶃傚彜浠f眽璇噷鐨勪唬璇嶅彲浠ュ垎涓轰汉绉颁唬璇嶃佹寚绀轰唬璇嶃佺枒闂唬銆佹棤瀹氫唬璇佺壒娈婁唬璇嶇瓑浜旂被銆 涓銆 浜虹О浠h瘝 浜虹О浠h瘝鍖呮嫭绗竴浜虹О浠h瘝銆佺浜屼汉绉颁唬璇嶃佺涓変汉绉颁唬璇嶃 绗竴浜虹О浠h瘝鈥滃惥鈥濄佲滄垜鈥濄佲滀簣鈥濄佲滀綑鈥濄佲滄湑鈥濈瓑銆備緥濡: 鈶 鎴戝杽鍏诲惥娴╃劧涔姘斻(銆婂か瀛愬姞榻愬嵖鐩...
  • 绗笁浜虹О鐨鏂囪█鏂浠h瘝
    绛旓細鍙ゆ枃鐨勭涓変汉绉:涓婂彜姹夎娌℃湁鐪熸鐨勭涓変汉绉颁唬璇,鑰屾槸鐢ㄦ寚绀轰唬璇嶁樺郊鈥欍佲涔鈥欍佲樺叾鈥欐潵鍏艰亴銆傛敞鎰:鍙や唬姹夎鐨勪汉绉颁唬璇嶆病鏈夋暟鐨勫垎鍒,鍚屼竴涓瘝鍙敤浜庡崟鏁,涔熷彲鐢ㄤ簬澶嶆暟銆傜涓銆佷簩浜虹О浠h瘝鍚庡彲鍔犫樹惊鈥欌樺睘鈥欌樻浌鈥欌樿緢鈥,琛ㄧず澶嶆暟銆傚弬鑰冭祫鏂:閮敗鑹佹潕鐜茬挒涓荤紪銆婂彜浠f眽璇婸6354.鏂囪█鏂囦腑鐨涓夌浜虹О浠h瘝閮...
  • 涔嬪湪鏂囪█鏂澶氱閲婁箟鍔犱緥鍙
    绛旓細1. 鈥滃垯鈥鍦ㄦ枃瑷鏂囦腑鍏ㄩ儴鐨勮В閲婂姞渚嬪彞 鍩烘湰瀛椾箟1. 妯¤寖:浠ヨ韩浣渵銆 2. 瑙勭▼,鍒跺害:瑙剘銆傛粇銆 鍘焴銆傜粏~銆 3. 鏁堟硶:~鍏堢儓涔瑷琛屻4. 琛ㄧず鍥犳灉鍏崇郴,灏,渚:闂昏繃~鍠溿 5. 琛ㄧず杞姌,鍗:浠妦涓嶇劧銆6. 琛ㄧず鑲畾鍒ゆ柇,涔,鏄:姝浣欎箣缃篃銆 7. 鐢ㄥ湪涓銆佷簩銆佷笁鈥︹︾瓑鏁板瓧鍚,鍒椾妇鍘熷洜鎴栫悊鐢:涓~鎴垮瓙...
  • 鍦ㄦ枃瑷鏂囦腑琛ㄧず鍏ㄩ兘涓姒傜殑璇嶆湁鍝簺?
    绛旓細鍦ㄦ枃瑷鏂囦腑琛ㄧず鈥滃叏鈥濄佲滈兘鈥濄佲滀竴姒傗濈殑璇嶆湁锛氫妇銆佸叿銆佺殕銆佹瘯銆佸捀銆佹倝銆佸敖銆侀兘銆佸叏銆侀綈銆侀氱瓑銆1銆佷妇锛氬惥浠婃棩涔淇,铏戒妇瀹堕敠琛g帀椋,浣曟偅涓嶈兘?锛 鍖楀畫 鍙搁┈鍏夈婅淇ず搴枫 锛夎瘧鏂囷細鎴戜粖澶╃殑淇哥锛堣繖鏍峰锛夛紝鍗充娇鍏ㄥ锛堢┛锛夌桓缂庣殑琛f湇锛岋紙鍚冿級鐝嶈吹鐨勯ギ椋燂紝杩樻曚笉鑳藉仛鍒帮紙鍚楋級锛2銆佷勘...
  • 閮鍦ㄦ枃瑷鏂囩殑鎰忔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鈥滄枃瑷鈥,鍗充功闈㈣瑷,鈥滄枃瑷鈥濇槸鐩稿浜庘滃彛澶磋瑷鈥濊岃█,鈥滃彛澶磋瑷鈥濅篃鍙滅櫧璇濃濄 鏈鍚庝竴涓滄枃鈥,鏄綔鍝併佹枃绔犵瓑鐨勬剰鎬,琛ㄧず鐨勬槸鏂囩銆 鈥鏂囪█鏂鈥濈殑鎰忔濆氨鏄寚鈥滅敤涔﹂潰璇█鍐欐垚鐨勬枃绔犫濄傝屸滅櫧璇濇枃鈥濈殑鎰忔濆氨鏄:鈥滅敤甯哥敤鐨勭洿鐧界殑鍙eご璇█鍐欐垚鐨勬枃绔犫濄 鐧借瘽鏂 鍦ㄦ垜鍥藉彜浠,瑕佽〃杩板悓涓浠朵簨,鐢...
  • 涔嬪湪鏂囪█鏂囬噷鏄粈涔堟剰鎬濋殢
    绛旓細2. 鐧介殢鍦ㄦ枃瑷鏂囬噷浠涔堟剰鎬 鐧絙谩i 褰㈠璇嶄箟 1銆佽薄褰㈠瓧銆 鐢查鏂囧瓧褰,璞℃棩鍏変笂涓嬪皠涔褰,澶槼涔嬫槑涓虹櫧,浠庘滅櫧鈥濈殑瀛楀涓庡厜浜佺櫧鑹叉湁鍏炽傛湰涔:鐧介鑹层 鍙や汉鐢ㄤ互浠h〃瑗挎柟銆佺瀛c侀噾銆佽偤绛夈 鐧,瑗挎柟鑹蹭篃銆 娈风敤浜嬬墿鑹茬櫧銆傗斺斻婅鏂囥 铏氬鐢熺櫧銆 鈥斺斻婂簞瀛惵蜂汉闂翠笘銆 鑻ョ櫧椹逛箣杩囬殭銆傗斺斻婂簞瀛惵...
  • 扩展阅读:文言文翻译转换器 ... 多 翻译为赞美 ... 翻译成中文 ... 古人对 故乡 的雅称 ... 一 就 翻译 ... 1 中文翻译 ... 中英文自动翻译器 ... 大的 翻译 ... 古人 出行 雅称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