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有哪些著名实验?

\u6709\u54ea\u4e9b\u8457\u540d\u7684\u5fc3\u7406\u5b66\u5b9e\u9a8c



转载:
户兹比萨饼
卢兹是意大利的著名心理学家,他写过一本自传式心理学阐述性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在这本形象而有趣的小册子里,提到卢兹儿时的一件事 卢兹的母亲擅长烹制比萨饼。卢 家境并不富裕,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是蔬菜比萨饼,但不定时地,卢兹盘子里的比萨饼下,会出现美 的腌肉——这是母亲偷偷留给他的,卢兹不无感动地回忆说,那块薄薄的腌肉让平淡的童年充满期望和惊喜。
卢兹根据这个回忆,在自己开的餐厅内对顾客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试验,他在每份比萨饼里面都藏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福的话。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现出莫大的惊喜,没有人质疑这张纸的卫生状况,而这种内藏了祝福话语纸条的比萨饼被称为“卢兹比萨饼”,并成为意式西餐里的一道文化大餐。
卢兹通过这一实验,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表层心理”和“转折点”两个理论,所谓“表层心理”指的是个体最初看到的事情或者物品的表面现象以及最直观的原因等,例如上面提到的比萨饼,“转折点”指的是出乎意料出现的事物,并能够改变由表层心理带来的心理感受,即腌肉和小纸条。
品味:出乎意料的收获,哪怕很小,也能让人感到巨大的惊喜。但如果这种收获事先已经知晓,那么绝不会有什么惊喜,也许,只有出乎意料才能让你的心灵喜出望外。
津巴多的实验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虽然最后被迫停止,但这个实验本身却发人深思。
实验是这样做的:津巴多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体验监狱生活,在实验中,这些人扮演看守或犯人,而在此之前,这21个人都经过了性格测试,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成熟守法的人,通过扔硬币的方式,10个人被派去当囚犯,11个人做看守,共进行两周实验。“犯人”们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铐,在警局登记名册,然后被带入“监狱”。一切模拟得和真实情况无异,“看守”们还制定了一些规则:“犯人”在进餐、休息和熄灯后必须保持沉默;他们必须按时就餐;彼此之间称呼号码,要管“看守”叫“长官”等等,触犯任何一项条例都将遭到惩罚。
这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变得像现实中的一样。“看守”们认为“囚犯”都是危险的,对他们态度严厉;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在几天之后,“犯人”们当真组织了一次反叛活动,但被“看守”们残酷地压制了。自此,“看守”们又制定了更多的规则来约束“犯人”,甚至想方设法折磨他们。
在实验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大多数人表现出头脑混乱,不管是“犯人”还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实验前是一个和干主义者,不喜欢攻击别人,但在实验的第5天,他竟然开始肆意处罚“犯人”,只因他讨厌这个人。他在日记中坦率地写道:“囚犯(416)不吃这种香肠,我决定强行让他吃,我让食物从他脸上流下来……我为逼迫他吃东西而感到内疚,但是,他不听话会让我更加恼火。”
到实验的第5天,实验者不得不宜布实验结束,以保护所有人,这个实验让人们大吃一惊,这些十分正常的年轻人竟会如此轻易地被激发起施虐行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监狱环境”的团体压力下能够迅速地发生转变,这也能解释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这个未进行完的心理实验后来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但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品味:其实,环境总是能够对人产生不可思议、潜移默化的改变,请重视身边的环境,如果您想得到幸福与成功的话。当环境不尽如人意时,如果能够改变它当然很好,但如果无法改变,那么最好退避三舍。
不去想,就不会怕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苦思冥想,决心做一个独具匠心的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跟随自己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全部顺利穿过,然后,心理学家轻轻地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全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里面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没想到刚才他们正是从独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此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沉默一片,过了好一会儿,有三个胆大的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然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屋内有十盏灯,心理学家又打开其余的九盏。顿时亮如白昼。这时,人们方才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的颜色极浅,所以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有五个人很快地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这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品味: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人不会知道恐惧是什么。然而,假如明白了自己身处于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本来不成其为障碍的“独木桥”,就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即使明白地告诉人们安全网确实存在,仍然有少数人不愿轻易冒险。
不去想,自然就不会感觉有危险,危险与感觉常相伴。
10公里的旅程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前进,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人们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此时有人说:“快到了!”大家重新振作起来,从而加快了行进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处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欢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终点。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能够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品味:德川家康说得好:“人的一生就好比挑着重担走远路,不能急,”走长路的秘诀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前行,如果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充满坎坷,那么不妨将理想分割成小段的目标,这样做就能够预防半途而废。

这本书里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可以看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斯配里)
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斯配里切除胼胝体,做了关于割裂脑的研究。大脑右半球能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理解语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联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却说不清原因。

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罗森茨维格)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做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鲍查德和莱肯)
通过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他们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其基本心里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

4.小心视崖!(吉布森和沃克)
两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知觉深度,大多数动物出生就具有这种功能。作者得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5.所见即所学(科林•特恩布尔)
感觉是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知觉是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使用得最频繁的知觉策略叫“图形-背景策略”(天生)。我们还使用“知觉恒常性”(经验)。“大小恒常性”通过原始森林人对开阔平原的看法得出,是习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阿瑟瑞斯基)
通过剥夺被试做梦的机会,发现:剥夺做梦,被试做梦的数量和REM时间都有所增加,以补偿被剥夺的梦,称为“REM反弹”。使用酒精制品或某些药物会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特别是嗜酒成瘾的人,这种反弹可能会导致幻觉出现。

7.梦,并不浪漫(霍布森和麦卡利)
作者认为梦是在REM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理由在于梦的时间是固定的等。这是一种自我的内部激活,当它到达了脑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人就试图从中寻找意义。大脑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来与脑干激活所产生的信息资料相匹配。我们会忘记梦,是因为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

8.催眠(斯潘诺斯)
作者认为所谓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大多数行为科学家认为,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催眠。

9.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他本人是由生理科学转向心理学的)
通过狗在各种条件下唾液的分泌情况,发现中性刺激是如何变成条件刺激,同时产生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华生和雷诺)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的环境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的。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小阿尔博特的恐惧产生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

11.迷信行为(斯金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即你的行为的产生的后果(好结果)使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坏结果),你将很少重复这一行为。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称为“强化”和“惩罚”他设计的斯金纳箱得到了六只迷信的鸽子。

12.攻击行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奠基人)
通过波比娃娃研究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不需其他强化物,就习得暴力行为。此研究应用于减少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13.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
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通过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研究,证明了“人际期望”这一理论。

14.你在哪一方面更聪明(加德纳)
作者归纳出八种智能: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人际,自我内省,自然观察

15.心中的地图(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奠基者)
探究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通过老鼠走地图的实验(“潜伏学习实验”和“空间定向”实验),证明了有机体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地图,一种认知“地貌”。这一观点形成了“认知心理学”。

16.记忆并不可靠(罗夫斯特)
作者认为回忆并不是准确的在现,而是对实际发生事件的一种重构。她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所出现的遗漏的结果。记忆会调整和改变的。 在司法程序中,提问中措辞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实验证明,提问中一些错误的假定前提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在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进来。

17.爱的发现(哈洛)
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们更强烈。哈洛通过研究猴子与绒布母猴和铁丝母猴之间的依恋程度,发现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他认为,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是哺乳能力。

18.客体永久性——智力的发展(皮亚杰)
客体永存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础。皮亚杰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概念,既:智力或认知的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思维水平,否则,无论经过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

19.道德的形成(柯尔伯格)
作者通过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10个道德两难故事,并从孩子们对这些故事的评价,分析总结出了六个道德发展阶段,三个道德水平。极少数人能达到阶段6,这类人的道德判断将建立在对普通道德行为准则的信仰之上。当法律与道德相冲突时,个体将依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做出决策而不考虑法律。决定道德的是个体内在的良心。儿童学会道德的阶段是逐渐深入的。

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兰格和罗丁)
此处的控制力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事件的能力。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研究者通过对一个养老院的不同老人控制力的分配,最后导致老人们不同的健康状态的研究中证明,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与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所以,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景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21.性动机(金赛)
通过对男性和女性性反应的各个阶段进行直接的系统观察和生理测量,研究者发现人类的性反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性反应周期”,依次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性功能不全的问题,之后几乎所有的性治疗都是建立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22.我能读懂你的脸(埃克曼)
作者认为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们通过让新几内亚东南部高原的一个原始部落族人听与情绪表达相关的故事,并同时辨认表情,证实了人在出生时这些情绪就已经在生物学意义上形成了。

23.生活、变化和应激(霍尔姆斯)
应激是情绪的极端形式。研究者证明, 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几率将相应地上升,我们称这些外部变化为生活应激。作者制定了一份《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通过被试给各个生活应激事件的打分,试图找出人们 的生活应激分值与患病几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此表在预测与应激有关的疾病方面是有效的。

24.认知失调(费斯廷格)
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为了与行为保持一致,你的态度将会有所改变。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当个体的失调很严重时(如为了很少一笔钱而做出与内心想法相悖的行为),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是最大的。或者说,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越弱。认知失调和劝说这两个基本过程足以使我们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此外,你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机会越多,你所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越严重,因而你改变自己行为的动机也越强。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朱利安 罗特)
作者认为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者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这种人持有内控点;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个人所有的具体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罗特制作了I-E量表,此表测量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内控或者外控的程度。他认为内、外控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26.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贝姆)
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级,相反,它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两个独立维度。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他们比极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快乐,心理适应能力也更强。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时,双性化的性别特征更可以为增加行动的适应性提供有利条件。贝姆发明《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此表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征或特质组成的,作者使用的是符合社会期望或赞许的性别特征。

27.和心脏赛跑(弗里德曼和罗森曼)
人格特质使我们能够较稳定地预测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作者通过研究A型行为模式和B型行为模式的人发现,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几率。

28.个人与集体(川迪斯)
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它也对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9.这儿,谁是疯子(罗森汉)
作者安排一部分假病人进入精神病院,观察医生多久能发现这些病人是正常的,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他认为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当一个病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的标签,精神分裂症就成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质。从标签被贴上的那一瞬间,医务人员也就明白,他们理解病人的所有行为起源都来自于标签。

30.你再次获得防御!(安娜 佛洛依德)
弗洛伊德假设,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一般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观是动态的,即自我不断地试图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欲望,以此来决定你的行为。大多数的人不存在反社会或越轨行为,这是因为在三个人格部分之间有这个检查和平衡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系统出故障,即不被接受的本我欲望挤进你的意识并开始击败你的自我,你将经历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被称为焦虑的情况,虽然你感到焦虑和害怕,但你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进入意识。安娜 弗洛伊德确定了十种防御机制,本章讨论了5种原始防御机制——压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和升华作用。
压抑的作用就是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它可产生心理问题并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退行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这种焦虑使人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中那种要求很少和相对安全的行为。
投射是你开始把你无意识中的欲望看成是别人的行为,这样把焦虑外化,进而减少焦虑。
反向作用是当一个人感到不可接受的、无意识的“邪恶”冲动,为了避免焦虑,人们表现出与本我真实欲望相反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被夸大甚至是强迫的。比如恐同症,即为了避免自我压抑的同性恋倾向所引起的极端焦虑而采用防御机制,一个在无意识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可能会有攻击或殴打同性恋这种极端相反的行为,以回避他们真实的欲望和与此关联的焦虑。
升华作用是人们找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软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

31.习得性抑郁(塞里格曼)
你的行为至少部分由一种信念所决定,即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这种后果是与行为相对应的。作者相信党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得太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况。这时,他便产生了习得性抑郁。作者通过对狗把狗分为可逃脱组合不可逃脱组,并施以电击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看法。

32.拥挤导致行为失常(卡尔霍恩)
作者通过观察在不同白鼠密度环境下的白鼠的行为反应,发现拥挤会导致行为沦丧,对解决问题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当科学家对攻击行为、不孕症、精神疾病或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和干预研究时,常会参考卡尔霍恩关于拥挤和行为病理学的研究。

33.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史密斯和格拉斯)
作者通过搜集大量关于心理治疗效果的文献并重新分析发现,第一,心理治疗是有效的;第二,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的;第三,研究者和治疗师所掌握的有关心理治疗效果的知识和信息还太少。在选择心理师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考虑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而是你对心理治疗的期望,以及心理治疗师的特点。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沃尔普)
沃尔普治疗恐惧症的基础: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惧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他认为,如果一个反应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呈现时能抑制焦虑的产生……存在与刺激和焦虑之间的联结将被消弱,即两种反应彼此抑制,在既定时刻,只有一种反应可以存在。通过不断联想和身体放松——系统脱敏法,可以消除恐惧。

35.投射出真正的你(罗夏)
罗夏发明了罗夏墨迹测验,他认为一个人把墨迹看成是什么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36.编个故事吧!(默瑞)
默瑞发明了主题统觉测验(TAT),该测验把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被试解释的内容方面,然后这些内容将被分析,以揭示隐藏在被试无意识中的冲突。默瑞指出这一测验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是“大量的文学创作是作者自身经历或幻想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的表现。”

37.言行不一(拉皮尔)
在美国曾对亚裔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与歧视的时期,拉皮尔曾经与一对中国夫妇开车环游美国。大多数的旅馆和餐厅、咖啡店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们。在旅行结束后,拉皮尔给这些地方寄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中国人,51%的旅馆或餐厅回了信,几乎所有的回信都表示他们不愿意接待中国人。这项研究发现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即态度问卷)不能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将如何表现。

38.从众的力量(阿希)
作者通过操纵群体看法,观察个体面对群体一致性的压力时的反应,发现团体压力能有力影响从众行为。同时研究还发现:1.一个同盟者就能抵抗从众效应;2.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越强,越容易顺应团体的态度与行为;3.团体规模在一个合适的大小人才会产生从众效应;4.近代研究发现,性别对从众效应没有影响。

39.你会伸出援手吗(达利和拉塔内)
1964年,美国纽约的Kitty Genovese在返回公寓时被一个男人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有38个人目睹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Kitty不幸身亡。心理学家认为,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的现象——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某种想法就越强烈,即“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当我们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的大脑会立即把握机会,认为自己的个人责任也变少了。达利和拉塔内设计了一个模拟情景的实验证实了这个观点。同时在分析中,他们也认为,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最后我们应该记住,要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

40.无条件服从?(米尔格拉姆)
米认为,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倾性,即使这个命令违背他们自己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在某些情况下,服从倾向是如此强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个人的道德、伦理,甚至是同情。他设计了一个无伤害电击实验(被试对此毫不知情),以此观察被试对实验者的服从程度。此实验也证明了他提出的理论。
了解我们极强的遵从权威的倾向后,我们可以设法使自己提防不受欢迎的或应该受到谴责的命令。

霍桑实验,塞缪-莱尔错觉实验,词干补笔实验,模糊字再认实验,棍棒实验等等



  • 鍏充簬蹇冪悊瀛鍏稿瀷鐨勫疄楠鏈夐偅浜
    绛旓細鏀瑰彉蹇冪悊瀛鐨40椤圭爺绌 鐢熺墿瀛﹀拰浜虹被琛屼负 1銆佷竴涓剳杩樻槸涓や釜鑴戯紵鈥斺旇剳鍓茶瀹為獙 2銆佷赴瀵岀殑缁忛獙=鏇村ぇ鐨勫ぇ鑴戯紵鈥斺斿ぇ鑴戝唴鍚勭閰跺拰绁炵粡閫掕川璇勪及 3銆佷汉鐨勬湰鎬ф槸澶╃敓鐨勫悧锛熲斺斿悓鍗靛弻鑳炶儙鍜屽紓鍗靛弻鑳炶儙鐮旂┒ 4銆佸皬蹇冭宕栤斺斿┐鍎胯宕栧疄楠 鐭ヨ鍜屾剰璇 5銆佹墍瑙佸嵆鎵瀛︹斺斿浘褰㈠拰鑳屾櫙鍏崇郴鐮旂┒ 6銆佺潯鐪狅紝姣棤...
  • 鏈夊摢浜涜憲鍚嶇殑蹇冪悊瀛﹀疄楠
    绛旓細杩囧幓鐨勪竴涓笘绾,闄や簡涓哄湪澧炲姞绀句氦鍦哄悎鎻愪緵瀵硅瘽绱犳潗,涓浜涘崄鍒钁楀悕鐨勫績鐞嗗瀹為獙鎻湶浜嗕竴浜涘績鐞嗗涓婄殑鏅亶瑙勫緥,寰寰閮芥槸鍏充簬浜烘х殑浠や汉闇囨儕鐨勪簨瀹炪備笅闈㈡槸鍙兘浼氭敼鍙樼悊瑙h嚜宸辩殑瑙傜偣鐨10涓績鐞嗗瀹為獙銆傛垜浠兘鏈夋垚涓烘伓榄旂殑娼滃湪鍙兘鍦ㄥ績鐞嗗鍙蹭笂鏈钁楀悕鐨勫叿鏈変簤璁х殑瀹為獙,鏄1971骞存柉鍧︾澶у鐨勭洃鐙卞疄楠屻傚畠浠庡井瑙備笂灞曠幇鍑虹ぞ浼...
  • 10涓钁楀悕蹇冪悊瀛﹀疄楠鈥斺旀敼鍙樹綘瀵硅嚜宸辩殑璁よ瘑(1)
    绛旓細1.鎴戜滑閮芥湁閭伓鐨勮兘鍔 1971骞存柉鍧︾澶у鐩戠嫳瀹為獙瀵圭ぞ浼氱幆澧冨浣曞奖鍝嶄汉绫昏涓鸿繘琛屼簡鐮旂┒锛岃繖鍙互璇存槸蹇冪悊瀛鍙蹭笂鏈钁楀悕鐨勫疄楠銆傚績鐞嗗瀹惰彶鍒╂櫘娲ュ反澶(Philip Zimbardo)鐨勫甫棰嗙爺绌朵汉鍛樺湪鏂潶绂忕簿绁炵梾闄㈢殑鍦颁笅瀹ゅ缓绔嬩簡涓搴р滄ā鎷熺洃鐙扁濓紝骞舵寫閫変簡24鍚嶅ぇ瀛︾敓(浠栦滑娌℃湁鐘姜璁板綍锛屽績鐞嗗仴搴)鎵紨鍥氱姱鍜岀嫳璀︾殑瑙掕壊銆傜劧鍚...
  • 5涓蹇冪悊瀛﹀疄楠,棰犺浣犲鑷垜鐨勮鐭
    绛旓細鍦蹇冪悊瀛鍙蹭笂鏈钁楀悕鐨鍏锋湁浜夎鎬х殑瀹為獙锛屾槸1971骞存柉鍧︾澶у鐨勭洃鐙卞疄楠屻傚畠浠庡井瑙備笂灞曠幇鍑虹ぞ浼氱幆澧冧細鎬庢牱褰卞搷浜虹殑琛屼负銆傜敱 蹇冪悊瀛﹀Philip Zimbardo棰嗗鐨勭爺绌惰呬滑 锛屽湪鏂潶绂鐨勫績鐞澶фゼ鐨勫湴涓嬪璁剧珛浜嗕竴涓ā鎷熺洃鐙憋紝骞朵笖鎸戦変簡24鍚嶅ぇ瀛︾敓锛堟病鏈夌姱缃褰曚互鍙婅瑙嗕负蹇冪悊鍋ュ悍锛夊幓鎵紨鍥氱姱鍜岀洃鐙辩殑璀﹀崼銆傚疄楠...
  • 蹇冪悊瀛鏈夊摢鍑犲ぇ钁楀悕鐨勫疄楠
    绛旓細2017-09-23 鏈夊摢浜涜憲鍚嶇殑蹇冪悊瀛﹀疄楠 2 2016-08-08 蹇冪悊瀛︽湁鍝簺钁楀悕瀹為獙? 1 2018-01-09 蹇冪悊瀛︽湁鍝簺鍒嗘敮?鍑犲ぇ绫? 1 2016-12-28 蹇冪悊瀛︽湁鍝嚑澶ц憲鍚嶇殑瀹為獙 2016-03-25 蹇冪悊瀛︽湁鍝嚑澶ц憲鍚嶇殑瀹為獙 2016-04-30 蹇冪悊瀛︽湁鍝嚑澶ц憲鍚嶇殑瀹為獙 鏇村绫讳技闂 > 涓轰綘鎺ㄨ崘: 鐗瑰埆鎺ㄨ崘 鍏ㄧ悆棣栧紶濂ュ瘑...
  • 鍘嗗彶涓鏈夊摢浜涜憲鍚嶇殑浜烘瀹為獙
    绛旓細瀹為獙姝ラ:濡傛灉浣犳病鏈夊惉杩団滃ソ鎾掗┈鍒╀簹浜衡(the Good Samaritan)杩欎竴銆婂湥缁忋嬫晠浜,鍦ㄦ鍙互绠瑕佷粙缁嶅涓:涓涓姽澶汉琚己鐩楁墦鍔岃韩鍙楅噸浼ゃ佽汉鍦ㄨ矾杈,鏈夌キ鍙稿拰鍒╂湭浜鸿矾杩囧嵈涓嶉椈涓嶉棶,鎯熸湁涓涓繃璺殑鎾掔帥鍒╀簹浜轰笉椤鹃殧闃,鍔ㄤ簡鍠勫績甯姪浜嗕粬,鏁呬簨鍊熶互琛ㄦ槑閴村埆浜虹殑鏍囧噯鏄汉蹇冭岄潪韬唤銆 鍥犳,蹇冪悊瀛瀹剁害缈奥疯揪鍒(John...
  • 鍘嗗彶涓鏈夊摢浜涜憲鍚嶇殑浜烘瀹為獙?
    绛旓細1銆佸ソ鎾掗┈鍒╀簹浜哄疄楠 濂芥拻椹埄浜氫汉鍑鸿嚜銆婂湥缁忋嬬殑涓绡囨晠浜嬶紝璁茶堪鐨勬槸涓涓姽澶汉鍥犱负琚墦鍔屽彈浼よ汉鍦ㄨ矾杈癸紝鐒惰岋紝璺繃绁鍜屽埄鏈汉骞舵湭鏁戝姪浠栵紝鏈缁堬紝鏄竴涓拰鐘瑰お浜烘湁鐫闅旈槀鐨勫ソ鎾掗┈鍒╀簹浜烘晳鍔╀簡浠栥傛牴鎹繖涓晠浜嬶紝蹇冪悊瀛﹀绾︾堪杈惧埄璁剧疆浜嗕竴涓蹇冪悊瀛﹀疄楠锛屼粬鎵惧埌浜嗕竴浜涚瀛﹂櫌鐨勫鐢燂紝鍏朵腑涓缁勭粰浠栦滑...
  • 鐢熸椿涓噸瑕鐨勫績鐞嗗鏁堝簲鏈夊摢浜?
    绛旓細鑻卞浗钁楀悕鍘嗗彶瀛﹀璇烘柉鍙ゅ痉路甯曢噾妫氳繃闀挎湡璋冩煡鐮旂┒銆5銆佹檿杞晥搴 6銆侀湇妗戞晥搴 蹇冪悊瀛涓婄殑涓绉瀹為獙鑰呮晥搴斻傜編鍥界爺绌朵汉鍛樺湪鑺濆姞鍝ヨタ鏂圭數鍔涘叕鍙搁湇妗戝伐鍘傝繘琛岀殑宸ヤ綔鏉′欢銆佺ぞ浼氬洜绱犲拰鐢熶骇鏁堢泭鍏崇郴瀹為獙涓彂鐜颁簡瀹為獙鑰呮晥搴旓紝绉伴湇妗戞晥搴斻7銆佷範寰楁ф棤鍔╁疄楠 涔犲緱鎬ф棤鍔╂晥搴旀渶鏃╂湁濂ュ紬绫冲皵鍜岃タ閲屾牸鏇煎彂鐜帮紝绠鍗曞湴璇达紝...
  • 100涓钁楀悕鐨勫績鐞嗗鏁堝簲
    绛旓細鐭ラ亾灏忔湁寤烘爲绛斾富 鍥炵瓟閲:272 閲囩撼鐜:99% 甯姪鐨勪汉:44.6涓 鎴戜篃鍘荤瓟棰樿闂釜浜洪〉 鍏虫敞 灞曞紑鍏ㄩ儴 鍚愯鏁寸悊100涓績鐞嗗鏁堝簲,杩100涓钁楀悕鐨勫績鐞嗗鏁堝簲閮戒笌鎴戜滑鐨勭敓娲荤揣瀵嗙浉鍏,鏄垜浠湪鐢熸椿銆佸涔犮佸伐浣滀腑閮戒細鍙戠敓鎴栭亣鍒扮殑鐜拌薄銆傚唴瀹硅緝澶,寤鸿鏀惰棌銆 1銆佸畨鎱板墏鏁堝簲 鐥呬汉铏界劧鑾峰緱鏃犳晥鐨勬不鐤,浣嗗嵈鈥滈鏂欌濇垨...
  • 蹇冪悊瀛鐨勫崄澶钁楀悕鐞嗚鏈夊摢浜?
    绛旓細蹇冪悊瀛10涓钁楀悕鐞嗚鏄: 1銆佸埡鐚悊璁 鍒虹尙鐞嗚,婧愪簬鍒虹尙鍦ㄥぉ鍐锋椂褰兼闈犳嫝鍙栨殩,浣嗕繚鎸佷竴瀹氳窛绂,浠ュ厤浜掔浉鍒轰激鐨勭幇璞°傚湪绠$悊瀛︿腑,鍒虹尙鐞嗚寮鸿皟鐨勫氨鏄汉闄呬氦寰涓殑鈥滃績鐞嗚窛绂绘晥搴斺濄 杩愮敤鍒扮鐞嗗疄璺典腑,灏辨槸棰嗗鑰呭瑕佹悶濂藉伐浣,搴旇涓庝笅灞炰繚鎸佷翰瀵嗗叧绯,浣嗚繖鏄滀翰瀵嗘湁闂粹濈殑鍏崇郴,鏄竴绉嶄笉杩滀笉杩戠殑鎭板綋鍚堜綔鍏崇郴銆 涓...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