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反映了老子什么思想 道德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u8001\u5b50\u8457\u6709\u300a\u9053\u5fb7\u7ecf\u300b\u53cd\u6620\u4e86\u8001\u5b50\u4ec0\u4e48\u601d\u60f3

\u8001\u5b50\u7684\u601d\u60f3\u662f\u5927\u9053\u201c\u65e0\u4e3a\u201d\uff0c\u4eba\u9053\u5e94\u6cd5\u5929\u9053\uff0c\u6240\u4ee5\u4e3a\u65e0\u4e3a\u4ee5\u81f3\u65e0\u4e0d\u4e3a\uff0c\u8001\u5b50\u5f97\u5230\u4e3b\u8981\u5c31\u662f\u81ea\u7136\u800c\u7136\uff0c\u9075\u5b88\u89c4\u5f8b\uff0c\u4e0d\u5984\u4e3a\u3002\u8fd8\u6709\u5c31\u662f\u8fa9\u8bc1\u7684\u5173\u7cfb\uff0c\u8001\u5b50\u5f3a\u8c03\u5b88\u5f31\u5904\u4e0b\uff0c\u50cf\u6c34\u4e00\u6837\uff0c\u4f46\u4e0d\u662f\u61e6\u5f31\uff0c\u5f31\u4e0e\u5f3a\u662f\u53ef\u4ee5\u8f6c\u5316\u7684\uff0c\u5173\u952e\u628a\u63e1\u5ea6\u3002 \u8001\u5b50\u8ba4\u4e3a\u4e00\u5207\u4e8b\u7269\u90fd\u9075\u5faa\u8fd9\u6837\u7684\u89c4\u5f8b\uff08\u9053\uff09\uff1a \u4e8b\u7269\u672c\u8eab\u7684\u5185\u90e8\u4e0d\u662f\u5355\u4e00\u7684\u3001\u9759\u6b62\u7684\uff0c\u800c\u662f\u76f8\u5bf9\u590d\u6742\u548c\u53d8\u5316\u7684\u3002\u4e8b\u7269\u672c\u8eab\u5373\u662f\u9634\u9633\u7684\u7edf\u4e00\u4f53\u3002 \u76f8\u4e92\u5bf9\u7acb\u7684\u4e8b\u7269\u4f1a\u4e92\u76f8\u8f6c\u5316\uff0c\u5373\u662f\u9634\u9633\u8f6c\u5316\u3002\u8001\u5b50\u8ba4\u4e3a\u5b87\u5b99\u4e07\u7269\u6765\u81ea\u865a\u65e0\uff0c\u4e5f\u8d70\u5411\u865a\u65e0\u3002

\u592e\u592e\u606f\u7e97Xx5S2 \uff1a\u4f60\u597d\u3002
\u8001\u5b50\u7684\u601d\u60f3\u548c\u300a\u9053\u5fb7\u7ecf\u300b\uff1a\u4e94\u5343\u8a00\u7684\u300a\u9053\u5fb7\u7ecf\u300b\uff0c\u6587\u7ea6\u4e49\u4e30\uff0c\u5176\u4e2d\u6240\u5305\u542b\u7684\u8fa9\u8bc1\u601d\u60f3\u5341\u5206\u4e30\u5bcc\uff0c\u8001\u5b50\u7684\u8fa9\u8bc1\u6cd5\u7efc\u5408\u4e86\u201c\u9634\u9633\u5bf9\u7acb\u201d\u548c\u201c\u5bf9\u7acb\u7edf\u4e00\u201d\u7684\u89c2\u5ff5\uff0c\u5e76\u52a0\u4ee5\u53d1\u5c55\u548c\u521b\u9020\uff0c\u5f62\u6210\u4e86\u8fa9\u8bc1\u7684\u5b87\u5b99\u89c2\uff0c\u4e0e\u793e\u4f1a\u89c2\u76f8\u7ed3\u5408\uff0c\u5c31\u4ea7\u751f\u4e86\u8001\u5b50\u8457\u540d\u7684\u5b66\u8bf4\uff0c\u5373\u3010\u65e0\u4e3a\u800c\u6cbb\u3011\u7684\u653f\u6cbb\u5b66\u8bf4\u3002
\u8001\u5b50\u7684\u54f2\u5b66\u7cfb\u7edf \uff0c\u7531\u5b87\u5b99\u8bba\u800c\u4eba\u751f\u8bba\uff0c\u518d\u7531\u4eba\u751f\u8bba\u800c\u653f\u6cbb\u8bba\uff0c\u3010\u9053\u3011\u662f\u6700\u9ad8\u8303\u7574\uff0c\u4e5f\u4f7f\u5b87\u5b99\u4e07\u7269\u7684\u672c\u4f53\uff0c\u542b\u6709\u6734\u7d20\u7684\u8fa9\u8bc1\u6cd5\u601d\u60f3\uff0c\u5176\u793e\u4f1a\u653f\u6cbb\u89c2\u4f53\u73b0\u4e3a\u3010\u65e0\u4e3a\u800c\u6cbb\u3011\u3002
\u65e0\u4e3a\u3001\u65e0\u6211\u3001\u65e0\u6b32\u3001\u5c45\u4e0b\u3001\u6e05\u865a\u3001\u81ea\u7136\u3001\u5927\u667a\u82e5\u611a\u3001\u5c31\u662f\u8001\u5b50\u7684\u54f2\u5b66\u601d\u60f3\u3002

浅析道德经——老子思想
福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浅析道德经——老子思想
福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指出宇宙本源于“道”恒于德,道于德就是老子最精辟的观点,独标“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宗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导人中智者修身,齐家,治天下。因而,历代帝王,圣贤,大智隐士各取所需,而释道阐微。

人们信仰老子,崇拜老子;《道德经》就成为主要的理论模式。治理国家的兴衰,修养处世;按照老子的思想,最高的境界莫过于追求形神俱妙,体合于“道”。即就是黄帝轩辕,太子真武等的修持思想暗合老子《道德经》,皆成圣人,或神仙。同时代的儒学圣人,孔子惊呼:“老子其犹龙耶”?圣人者神仙也,秦汉以后,深山妙窟,更是代不乏人。

一 道是万物的本原
二 以道为尊的宇宙生成论

三 无为而治是国家兴隆的旗帜
四 重生,贵生与守一的炼养方法

五 归根复命是事物的最终归宿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经永恒意义。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编辑本段

道就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德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不要偏离它,才是最正确的。【不为】的真正意思是不要偏离,不是什么也不做。

  • 閬撳痉缁闃愯堪浜嗚佸瓙鐨勪粈涔鏍稿績鎬濇兂
    绛旓細銆婇亾寰风粡銆嬮槓杩颁簡鑰佸瓙鐨勬牳蹇冩濇兂鏄"閬撴硶鑷劧"鍜"鏃犱负鑰屾不"銆"閬撴硶鑷劧"鏄婇亾寰风粡銆嬩腑鑰佸瓙鎬濇兂鐨勭簿鍗庯紝鏄佸瓙瀵逛簬閬撶殑鎻忚堪銆"鏃犱负鑰屾不"鏄佸瓙鐨勬不鐞嗕富寮狅紝瑕佹眰缁熸不鑰呬笉鑳藉涓猴紝搴旇姘戜紬鑷寲銆佽嚜姝c佽嚜瀵屻佽嚜寮猴紝鍗抽氳繃姘戜紬鑷韩鐨勫姫鍔涜嚜鍔╂不鐞嗗浗瀹讹紝鍏朵腑鍖呭惈鐫鑰佸瓙瀵规斂娌绘竻鍑銆佺櫨濮撹嚜鍖栫殑鏀挎不涔愯涓讳箟...
  • 鑰佸瓙钁楁湁銆閬撳痉缁銆鍙嶆槧浜嗚佸瓙浠涔堟濇兂
    绛旓細鍙互鐢ㄤ笁涓叧閿瘝姒傛嫭銆婇亾寰风粡銆嬬殑鎬濇兂锛氱涓锛鈥滆嚜鐒垛锛屼篃灏辨槸浜嬫儏鏈潵鐨勯偅涓牱瀛愶紝鑷劧涔嬫э紝澶╃敓鐨勩傛寜鐓т簨鐗╂湰鏉ョ殑鏍峰瓙鐢熼暱锛屽氨杈惧埌浜嗙敓鍛界殑鏈浣崇姸鎬侊紱绗簩锛屸滄棤涓衡濓紝涓嶆姌鑵撅紝椤哄簲浜嬬墿鐨勮嚜鐒舵湰鎬с傗滄棤涓衡濅笉鏄粈涔堥兘涓嶅仛锛岃屾槸椤哄簲浜嬬墿鐨勮嚜鐒朵箣鎬э紱绗笁锛屸滈亾鈥濓紝鈥滈亾鈥濇槸瑙勫緥锛岄『搴旇嚜鐒舵湰鎬...
  • 鑰佸瓙钁楁湁銆閬撳痉缁銆鍙嶆槧浜嗚佸瓙浠涔堟濇兂
    绛旓細鑰佸瓙鐨勬濇兂鏄ぇ閬撯滄棤涓衡锛屼汉閬撳簲娉曞ぉ閬擄紝鎵浠ヤ负鏃犱负浠ヨ嚦鏃犱笉涓猴紝鑰佸瓙寰楀埌涓昏灏辨槸鑷劧鑰岀劧锛岄伒瀹堣寰嬶紝涓嶅涓恒傝繕鏈夊氨鏄京璇佺殑鍏崇郴锛岃佸瓙寮鸿皟瀹堝急澶勪笅锛屽儚姘翠竴鏍凤紝浣嗕笉鏄嚘寮憋紝寮变笌寮烘槸鍙互杞寲鐨勶紝鍏抽敭鎶婃彙搴︺ 鑰佸瓙璁や负涓鍒囦簨鐗╅兘閬靛惊杩欐牱鐨勮寰嬶紙閬擄級锛 浜嬬墿鏈韩鐨勫唴閮ㄤ笉鏄崟涓鐨勩侀潤姝㈢殑锛岃屾槸...
  • 鑰佸瓙鐨娌诲浗鎬濇兂鏄浠涔?
    绛旓細銆閬撳痉缁銆嬮泦涓湴鍙嶆槧浜嗚佸瓙鐨勬濇兂銆傛湰鏂囬夊嚭銆婇亾寰风粡銆嬩腑鏈夊叧娌诲浗鐨勫叓涓富瑕佸唴瀹癸紝閫愪釜鍒嗘瀽瑙i噴锛屾鎷嚭鑰佸瓙娌诲浗鐨勫熀鏈濇兂銆備竴锛屸滀笉灏氳搐锛屼娇姘戜笉浜夛紱涓嶈吹闅惧緱涔嬭揣锛屼娇姘戜笉涓虹洍鈥濄傚悰涓诲鏋滀笉宕囧皻璐ゆ墠锛岀ぞ浼氬氨涓嶄細鍑虹幇涓轰簡棰嗗厛鍒汉鑰屼簰鐩稿帇鍒朵簤鎶㈢殑鐜拌薄銆傚悰涓诲鏋滀笉宕囧皻璐甸噸鐨勭墿鍝侊紝浜烘皯涔熷氨涓嶄細宕囧皻...
  • 鑰佸瓙鐨銆閬撳痉缁銆嬩綋鐜颁簡浠栫殑涓绉浠涔堟濇兂?
    绛旓細銆婅佸瓙銆嬩互鈥滈亾鈥濊В閲婂畤瀹欎竾鐗╃殑婕斿彉锛屼互涓衡滈亾鐢熶竴锛屼竴鐢熶簩锛屼簩鐢熶笁锛屼笁鐢熶竾鐗┾濓紝鈥滈亾鈥濅箖鈥滃か鑾箣鍛斤紙鍛戒护锛夎屽父鑷劧鈥濓紝鍥犺屸滀汉娉曞湴锛屽湴娉曞ぉ锛屽ぉ娉曢亾锛閬撴硶鑷劧鈥濄傗滈亾鈥濅负瀹㈣鑷劧瑙勫緥锛屽悓鏃跺張鍏锋湁鈥滅嫭绔嬩笉鏀癸紝鍛ㄨ鑰屼笉娈嗏濈殑姘告亽鎰忎箟銆傘婅佸瓙銆嬩功涓寘鎷ぇ閲忔湸绱犺京璇佹硶瑙傜偣锛屽浠ヤ负涓鍒...
  • ...鐨勬濇兂瀹,鏄( )鐨勫垱濮嬩汉銆傚叾钁椾綔( )鍙嶆槧浜嗚佸瓙鐨鍝插鎬濇兂,骞跺杽_鐧 ...
    绛旓細鑰佸瓙鏄亾瀹跺娲剧殑鍒涘浜猴紝鍏惰憲浣溿閬撳痉缁銆鍙嶆槧浜嗚佸瓙鐨鍝插鎬濇兂銆備竴銆佽佸瓙绠浠 鑰佸瓙锛屾槬绉嬫椂鏈熺殑鎬濇兂瀹讹紝琚皧绉颁负閬撳瀛︽淳鐨勫垱濮嬩汉銆備粬瀵逛簬鑷劧銆佺ぞ浼氬拰浜虹敓鐨勭嫭鐗硅鐐癸紝褰卞搷浜嗗悗涓栨棤鏁版濇兂瀹跺拰鍝插瀹躲備簩銆侀亾瀹跺娲 鑰佸瓙鐨勬濇兂浣撶郴褰㈡垚浜嗛亾瀹跺娲俱傝繖涓娲句富寮犱笌鑷劧鍜岃皭鐩稿锛岃拷姹傛棤涓鸿屾不锛屽己璋冮亾鐨...
  • ...寮鍒涗簡鎴戝浗鍙や唬鍝插鎬濇兂鐨勫厛娌炽傝繖鏈功鍙嶆槧浜嗚佸瓙
    绛旓細鑰佸瓙鍘熷悕锛堟潕鑰筹級锛屽瓧鑰佽亙锛岃憲鏈夛紙閬撳痉缁锛変竴涔︼紝寮鍒涗簡鎴戝浗鍙や唬鍝插鎬濇兂鐨勫厛娌炽傝繖鏈功鍙嶆槧浜嗚佸瓙鐨锛 鏃犱负鑰屾不鐨勬濇兂涓诲紶 锛夎佸瓙锛屽鏉庡悕鑰筹紝瀛楄亙锛屼竴瀛楁垨鏇拌哎浼槼銆傚崕澶忔棌锛屾鍥借嫤鍘垮帀涔℃洸浠侀噷浜猴紝绾︾敓娲讳簬鍓571骞磋嚦471骞翠箣闂淬傛槸鎴戝浗鍙や唬浼熷ぇ鐨勫摬瀛﹀鍜屾濇兂瀹躲侀亾瀹跺娲惧垱濮嬩汉锛岃鍞愭湞甯濈帇杩借涓...
  • 銆閬撳痉缁銆嬫槸浠涔鍝插鎬濇兂?鍎掑?澧ㄥ?閬撳?娉曞
    绛旓細绠浠嬮亾瀹 鏄ョ鏃舵湡锛岃佸瓙闆嗗彜鍦e厛璐や箣澶ф櫤鎱с傛荤粨浜嗗彜鑰佺殑閬撳鎬濇兂鐨勭簿鍗庯紝褰㈡垚浜"鏃犱负鏃犱笉涓"鐨勯亾寰风悊璁猴紝鏍囧織鐫閬撳鎬濇兂宸茬粡姝e紡鎴愬瀷銆傞亾瀹朵互"閬"涓烘牳蹇冿紝璁や负澶╅亾鏃犱负銆佷富寮閬撴硶鑷劧锛屾彁鍑烘棤涓鸿屾不銆佷互闆屽畧闆勩佷互鏌斿厠鍒氥佸垰鏌斿苟娴庣瓑鏀挎不銆佸啗浜嬬瓥鐣ワ紝鍏锋湁鏈寸礌鐨勮京璇佹硶鎬濇兂锛屾槸"璇稿瓙鐧惧"涓竴闂ㄦ瀬涓...
  • 銆閬撳痉缁銆鐨勬濇兂鏍稿績鏄粈涔?
    绛旓細閬撳痉缁忋嬩富棰樻濇兂涓衡閬撴硶鑷劧鈥濄傗滈亾鈥濇槸澶╁湴涓囩墿涔嬪涔嬫瘝锛岄槾闃冲绔嬩笌缁熶竴鏄竾鐗╃殑鏈川浣撶幇锛岀墿鏋佸繀鍙嶆槸涓囩墿婕斿寲鐨勮寰嬨備鸡鐞嗕笂锛岃佸瓙涔嬮亾涓诲紶绾湸銆佹棤绉併佹竻闈欍佽唉璁┿佽吹鏌斻佸畧寮便佹贰娉婄瓑鍥犲惊鑷劧鐨勫痉鎬с傛斂娌讳笂锛岃佸瓙涓诲紶瀵瑰唴鏃犱负鑰屾不锛屼笉鐢熶簨鎵版皯锛屽澶栧拰骞冲叡澶勶紝鍙嶅鎴樹簤涓庢毚鍔涖傝繖涓変釜灞傞潰鏋勬垚...
  • 扩展阅读:道德经的三大核心思想 ... 道德经反着读有多可怕 ... 老子道德经经典思想 ... 老子道德经的三观思想 ... 道德经中老子的思想 ... 道德经必背三句 ... 老子为何能写出道德经 ... 为什么道德经最可怕 ...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内容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