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什么?“欲”的意思又是什么? 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_欲的意思是_

\u300a\u767b\u9e73\u96c0\u697c\u300b\u8bd7\u4e2d\u201c\u5c3d\u201d\u7684\u610f\u601d\u662f\u4ec0\u4e48\uff1f\u201c\u6b32\u201d\u7684\u610f\u601d\u53c8\u662f\u4ec0\u4e48\uff1f

\u300a\u767b\u9e73\u96c0\u697c\u300b\u8bd7\u4e2d\u201c\u5c3d\u201d\u7684\u610f\u601d\u662f\uff1a\u6d88\u5931\u3002 \u8fd9\u53e5\u8bdd\u662f\u8bf4\u592a\u9633\u4f9d\u508d\u5c71\u5ce6\u6c89\u843d
\u300a\u767b\u9e73\u96c0\u697c\u300b\u8bd7\u4e2d\u201c\u6b32\u201d\u7684\u610f\u601d\u662f\uff1a\u60f3\u8981\u5f97\u5230\u67d0\u79cd\u4e1c\u897f\u6216\u8fbe\u5230\u67d0\u79cd\u76ee\u7684\u7684\u613f\u671b\uff0c\u4f46\u4e5f\u6709\u5e0c\u671b\u3001\u60f3\u8981\u7684\u610f\u601d\u3002


\u3010\u539f\u6587\u3011\uff1a\u767b\u9e73\u96c0\u697c\u767d\u65e5\u4f9d\u5c71\u5c3d\uff0c\u9ec4\u6cb3\u5165\u6d77\u6d41\u3002\u6b32\u7a77\u5343\u91cc\u76ee\uff0c\u66f4\u4e0a\u4e00\u5c42\u697c\u3002
\u3010\u8bd1\u6587\u3011\uff1a\u5915\u9633\u4f9d\u508d\u7740\u897f\u5c71\u6162\u6162\u5730\u6c89\u6ca1\uff0c\u6ed4\u6ed4\u9ec4\u6cb3\u671d\u7740\u4e1c\u6d77\u6c79\u6d8c\u5954\u6d41\u3002\u82e5\u60f3\u628a\u5343\u91cc\u7684\u98ce\u5149\u666f\u7269\u770b\u591f\uff0c \u90a3\u5c31\u8981\u767b\u4e0a\u66f4\u9ad8\u7684\u4e00\u5c42\u57ce\u697c\u3002
\u3010\u521b\u4f5c\u80cc\u666f\u3011
\u8be5\u8bd7\u662f\u5510\u4ee3\u8bd7\u4eba\u738b\u4e4b\u6da3\u4ec5\u5b58\u7684\u516d\u9996\u7edd\u53e5\u4e4b\u4e00\u3002
\u4f5c\u8005\u65e9\u5e74\u53ca\u7b2c\uff0c\u66fe\u4efb\u8fc7\u5180\u5dde\u8861\u6c34\uff08\u4eca\u6cb3\u5317\u8861\u6c34\uff09\u53bf\u7684\u4e3b\u8584\uff0c\u4e0d\u4e45\u56e0\u906d\u4eba\u8bec\u9677\u800c\u7f62\u5b98\uff0c\u4e0d\u5230\u4e09\u5341\u5c81\u7684\u738b\u4e4b\u6da3\u4ece\u6b64\u8fc7\u4e0a\u4e86\u8bbf\u53cb\u6f2b\u6e38\u7684\u751f\u6d3b\u3002\u5199\u8fd9\u9996\u8bd7\u7684\u65f6\u5019\uff0c\u738b\u4e4b\u6da3\u53ea\u6709\u4e09\u5341\u4e94\u5c81\u3002

\u3000\u3000\u5c3d\uff1a\u6d88\u5931\u3002 \u8fd9\u53e5\u8bdd\u662f\u8bf4\u592a\u9633\u4f9d\u508d\u5c71\u5ce6\u6c89\u843d
\u3000\u3000\u6b32\uff1a\u60f3\u8981\u5f97\u5230\u67d0\u79cd\u4e1c\u897f\u6216\u8fbe\u5230\u67d0\u79cd\u76ee\u7684\u7684\u613f\u671b\uff0c\u4f46\u4e5f\u6709\u5e0c\u671b\u3001\u60f3\u8981\u7684\u610f\u601d\u3002
\u3000\u3000\u539f\u6587\uff1a
\u3000\u3000\u767b\u9e73\u96c0\u697c
\u3000\u3000\u5510 \u738b\u4e4b\u6da3
\u3000\u3000\u767d\u65e5\u4f9d\u5c71\u5c3d\uff0c\u9ec4\u6cb3\u5165\u6d77\u6d41\u3002
\u3000\u3000\u6b32\u7a77\u5343\u91cc\u76ee\uff0c\u66f4\u4e0a\u4e00\u5c42\u697c\u3002
\u3000\u3000\u8bd1\u6587\uff1a
\u3000\u3000\u5915\u9633\u4f9d\u508d\u7740\u897f\u5c71\u6162\u6162\u5730\u6c89\u6ca1\uff0c\u6ed4\u6ed4\u9ec4\u6cb3\u671d\u7740\u4e1c\u6d77\u6c79\u6d8c\u5954\u6d41\u3002
\u3000\u3000\u82e5\u60f3\u628a\u5343\u91cc\u7684\u98ce\u5149\u666f\u7269\u770b\u591f\uff0c \u90a3\u5c31\u8981\u767b\u4e0a\u66f4\u9ad8\u7684\u4e00\u5c42\u57ce\u697c\u3002

《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消失。“欲”的意思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的意思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1.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再。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什么?——答:消失。

“欲”的意思又是什么?——答: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作品概述】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①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词句注释】

登鹳雀楼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诗词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评论】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3]

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诗中“尽”的意思是:消失。“欲”的意思: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原文】: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黄河入海流。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消失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这是标准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尽,山边之尽头,天边之意。欲,想要,要想

对这首诗,我个人的理解分析:应该是早晨。朝阳初升在山边。原因如下: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的黄河边上的山西一侧,陕西一侧的黄河对岸是关中平原,站在鹳雀楼往西边看,几乎是看不到山的,而可以看到东边约10公里外的中条山,符合太阳在山边的诗句描述。而西边最山的山脉与鹳雀楼也有80公里外的蒲城北部山区。




  • 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灏芥槸浠涔鎰忔鍙婂叏璇楃炕璇
    绛旓細灏界殑鎰忔濇槸娑堝け锛岃繖鍙ヨ瘲鎰忎负锛氬お闃充緷鍌嶇潃灞卞肠娌夎惤銆傚嚭鑷攼浠h瘲浜虹帇涔嬫叮鐨銆婄櫥楣抽泙妤笺锛屾璇楀墠涓ゅ彞鍐欑殑鏄嚜鐒舵櫙鑹诧紝浣嗗紑绗斿氨鏈夌缉涓囬噷浜庡挮灏猴紝浣垮挮灏烘湁涓囬噷涔嬪娍锛屽悗涓ゅ彞鍐欐剰鍐欏緱鍑轰汉鎰忔枡锛屾妸鍝茬悊涓庢櫙鐗╂儏鍔胯瀺鍖栫殑澶╄。鏃犵紳銆傜櫥楣抽泙妤 鐜嬩箣娑 鐧芥棩渚濆北灏斤紝榛勬渤鍏ユ捣娴併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傝瘧鏂 澶...
  • 鐧婚钩闆妤间腑鐨勫敖鍜屾洿鏈夊摢浜鎰忔?
    绛旓細銆婄櫥楣抽泙妤笺杩欓璇楁湁涓や釜澶氶煶瀛楋細灏[j矛n]锛堝敖鍔涖佸敖澶淬佸敖鎯咃級[j菒n]锛堝敖绠°佸敖鏃┿佸敖璁╋級鏇碵g膿ng]锛堟洿鏂般佹洿鎹佹洿鏀癸級 [g猫ng]锛堟洿鍔犮佹洿濂姐佹洿寮猴級銆婃湜搴愬北鐎戝竷銆嬭繖棣栬瘲鏈変袱涓闊冲瓧锛氱慬b脿o]锛堢戞硥銆佺戞搏銆佺戞渤锛塠p霉]锛堢戝竷銆佺戞按銆佺戞祦锛夎惤[l脿]锛堣惤涓嬨佽惤鍦ㄥ悗闈級[l脿o]锛堣惤鏋...
  • 銆婄櫥楣抽泙妤笺嬬殑鎰忔鍏ㄨВ鏄粈涔?
    绛旓細浣滃搧鍘熸枃锛氱櫧鏃ヤ緷灞灏锛岄粍娌冲叆娴锋祦銆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傜櫧璇濊瘧鏂囷細澶槼渚濆倣灞卞肠娓愭笎涓嬭惤锛岄粍娌冲悜鐫澶ф捣婊旀粩涓滄祦銆傚鏋滆鎯抽亶瑙堝崈閲岄鏅紝閭e氨璇峰啀鐧涓婁竴灞傞珮妤笺傝瘝鍙ユ敞閲婏細1銆楣抽泙妤锛氬彜鍚楣抽箠妤锛屽洜鏃舵湁楣抽箠鏍栧叾涓婅屽緱鍚嶏紝鍏舵晠鍧鍦ㄦ案娴庡競澧冨唴鍙よ挷宸炲煄澶栬タ鍗楃殑榛勬渤宀歌竟銆傘婅挷宸炲簻蹇椼嬭杞斤細鈥...
  • 鐧婚钩闆妤兼槸璋佸啓鐨鍙よ瘲
    绛旓細鐜嬩箣娑銆婄櫥楣抽泙妤笺嬪彜璇鍘熸枃鎰忔濊祻鏋 銆婄櫥楣抽泙妤笺嬬櫧鏃ヤ緷灞灏锛岄粍娌冲叆娴锋祦銆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傛敞閲 1.楣抽泙妤硷細鏃у潃鍦ㄥ北瑗挎案娴庡幙锛屾ゼ楂樹笁灞傦紝鍓嶅涓潯灞憋紝涓嬩复榛勬渤銆備紶璇村父鏈夐钩闆鍦ㄦ鍋滅暀锛屾晠鏈夋鍚嶃2.鐧芥棩锛氬お闃炽3.渚濓細渚濆倣銆4.灏斤細娑堝け銆 杩欏彞璇濇槸璇村お闃充緷鍌嶅北宄︽矇钀姐5.绌凤細灏斤紝浣...
  • 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鎰忔
    绛旓細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鎰忔濇槸锛氬闃充緷鍌嶇潃瑗垮北鎱㈡參鍦版矇娌★紝婊旀粩榛勬渤鏈濈潃涓滄捣姹规秾濂旀祦銆傚師鏂囷細鐧芥棩渚濆北灏斤紝榛勬渤鍏ユ捣娴併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傚嚭鑷細鐜嬩箣娑銆婄櫥楣抽泙妤笺銆傜帇涔嬫叮锛屾槸鐩涘攼鏃舵湡鐨勮憲鍚嶈瘲浜猴紝瀛楀鍑岋紝姹夋棌锛岀粵宸烇紙浠婂北瑗挎柊缁涘幙锛変汉锛岃豹鏀句笉缇侊紝甯稿嚮鍓戞偛姝岋紝鍏惰瘲澶氳褰撴椂涔愬伐鍒舵洸姝屽敱銆傚悕鍔ㄤ竴鏃讹紝浠...
  • 銆婄櫥楣抽泙妤笺鍘熸枃娉ㄩ噴涓庤祻鏋
    绛旓細鐧婚钩闆妤尖憼 鐧芥棩渚濆北灏锛岄粍娌冲叆娴锋祦鈶°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傛敞閲 鈶犻钩闆妤硷細鍦ㄤ粖灞辫タ鐪佹案娴庡幙瑗垮崡銆傛椂鏈夐钩闆鏍栦簬姝わ紝鏁呭悕銆傗憽渚濆北灏斤細娌跨潃灞辫胺娑堝け銆傝祻鏋 銆婄櫥楣抽泙妤笺鐨勮瘲鐪煎湪涓鈥滅┓鈥濆瓧涓娿傗滅┓鈥濓紝鈥滅┓灏解鐨勬剰鎬銆備綔鑰呭ソ鍍忕珯鍦ㄦ瀬楂樹箣澶勶紝淇灠涓栫晫锛氬钩瑙嗭紝鍒欒鏃ユ病瑗垮北锛屼竴鐗囨畫闃充綑鏅栵紱...
  • 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鎰忔?
    绛旓細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鎰忔濇槸锛氬お闃充緷鍌嶅北宄︽笎娓愪笅钀姐傚嚭澶勶細鐩涘攼璇椾汉鐜嬩箣娑g殑銆婄櫥楣抽泙妤笺鍘熸枃锛氱櫧鏃ヤ緷灞卞敖锛岄粍娌冲叆娴锋祦銆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傝瘧鏂囷細澶槼渚濆倣灞卞肠娓愭笎涓嬭惤锛岄粍娌冲悜鐫澶ф捣婊旀粩涓滄祦銆傚鏋滆鎯抽亶瑙堝崈閲岄鏅紝閭e氨璇峰啀鐧讳笂涓灞傞珮妤笺傝祻鏋愶細杩欓璇楀啓璇椾汉鍦ㄧ櫥楂樻湜杩滀腑琛ㄧ幇鍑烘潵鐨勪笉鍑$殑鑳歌鎶辫礋锛...
  • 銆婄櫥楣楣ゆゼ銆嬬殑鍙よ瘲瑙i噴
    绛旓細楣抽泙妤煎缓浜庡寳鍛紙鍏厓557鈥581骞达級锛屾ゼ浣撳.瑙傦紝缁撴瀯濂囧阀锛岄鏅涓姐傚攼銆佸畫涓ゆ湞锛屾枃浜哄澹櫥楣抽泙妤兼璧忕編鏅紝鐣欎笅浜嗚澶氫笉鏈界殑璇楃瘒锛屽叾涓帇涔嬫叮鐨銆婄櫥楣抽泙妤笺嬭瘲锛"鐧芥棩渚濆北灏锛岄粍娌冲叆娴锋祦銆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鍫О鍗冨彜缁濆敱锛屾祦浼犱簬娴峰唴澶栥傚崈鐧惧勾鏉ワ紝楣抽泙妤间竴鐩存槸渚涙父浜虹櫥楂樿繙鏈涘北娌筹紝鏀炬瓕鎶掑彂...
  • 鈥滅櫧鏃ヤ緷灞灏鈥濇槸浠涔鎰忔?
    绛旓細鈥滅櫧鏃ヤ緷灞灏鈥鐨勬剰鎬濇槸锛氬闃充緷鍌嶇潃瑗垮北鎱㈡參鍦版矇娌°傚師鏂囧紩鐢細鐧婚钩闆妤 銆愪綔鑰呫戠帇涔嬫叮 銆愭湞浠c戝攼 鐧芥棩渚濆北灏斤紝榛勬渤鍏ユ捣娴併傛绌峰崈閲岀洰锛屾洿涓婁竴灞傛ゼ銆傝祻鏋愶細杩欓璇楀啓璇椾汉鍦ㄧ櫥楂樻湜杩滀腑琛ㄧ幇鍑烘潵鐨勪笉鍑$殑鑳歌鎶辫礋锛屽弽鏄犱簡鐩涘攼鏃舵湡浜轰滑绉瀬鍚戜笂鐨勮繘鍙栫簿绁炪備綔鑰呯畝浠嬶細鐜嬩箣娑o紙688骞粹742骞达級锛屾槸鐩涘攼鏃舵湡...
  • 鐧芥棩渚濆北灏界殑鎰忔濇槸
    绛旓細鐧芥棩渚濆北灏鏄鐧婚钩闆妤杩欓璇楄瘲鍙ョ殑鎰忔濇槸澶槼渚濆倣灞卞肠娓愭笎涓嬭惤灏卞叏璇楄岃█锛岃繖棣栬瘲鏄棩鍍х┖娴峰湪鏂囬暅绉樺簻璁轰腑鎵璇寸殑鈥滄櫙鍏ョ悊鍔库濇湁浜鸿锛岃瘲蹇岃鐞嗚繖搴斿綋鍙槸璇达紝璇楁瓕涓嶈鐢熺‖鍦版灟鐕ュ湴鎶借薄鍦拌鐞嗐傜櫧鏃モ欎緷灞卞敖鍛搴旇鏄樼孩鏃モ欎緷灞卞敖鍛鈥濊佸笀寮犲彛缁撹垖锛屼笉鐭ユ墍鎺紝鐬渾浜嗙溂鐫涘鐫瀛︾敓鍚奸亾鈥滄崳浠涔堜贡...
  • 扩展阅读:李白最 狂 的一首诗 ... 唐诗三百首 ... 《黄鹤楼》全诗李白 ... 登鹳雀楼全诗意思 ... 《登黄鹤楼》全诗 ... 凉州词 薛逢诗作 ... 古诗《望庐山瀑布》 ... 登鹳雀楼中欲的意思 ... 黄鹤楼李白评价崔颢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