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有什么风土人情 - 百度 百度知道是怎么挣钱的

\u767e\u5ea6\u767b\u5f55\u5165\u53e3

1.\u6253\u5f00\u767e\u5ea6\u5b98\u7f51\uff0c\u70b9\u51fb\u53f3\u4e0a\u89d2\u767b\u9646\u3002

2.\u5982\u679c\u4f60\u5df2\u6709\u767e\u5ea6\u8d26\u53f7\uff0c\u70b9\u51fb\u5de6\u4e0b\u89d2\u7528\u6237\u540d\u767b\u9646\uff0c\u6216\u8005\u4f7f\u7528\u5df2\u7ecf\u767b\u9646\u767e\u5ea6\u8d26\u53f7\u7684\u767e\u5ea6APP\u626b\u7801\u767b\u9646\u3002

3.\u5982\u679c\u4f60\u6ca1\u6709\u767e\u5ea6\u8d26\u53f7\uff0c\u70b9\u51fb\u53f3\u4e0b\u89d2\u7acb\u5373\u6ce8\u518c\uff0c\u8f93\u5165\u4f60\u60f3\u8981\u6ce8\u518c\u7684\u8d26\u53f7\u548c\u624b\u673a\u53f7\u4ee5\u53ca\u5bc6\u7801\uff0c\u5e76\u9a8c\u8bc1\u624b\u673a\u53f7\uff0c\u6ce8\u518c\u6210\u529f\u540e\uff0c\u5237\u65b0\u4e00\u4e0b\u9875\u9762\uff0c\u8d26\u53f7\u5c31\u81ea\u52a8\u767b\u9646\u4e86


\u5ef6\u4f38\u6269\u5c55
\u767e\u5ea6\u7528\u6237\u540d\u4e00\u65e6\u6ce8\u518c\uff0c\u5c31\u4e0d\u53ef\u66f4\u6539\uff0c\u9009\u62e9\u7528\u6237\u540d\u65f6\u8981\u614e\u91cd\u3002
\u767e\u5ea6\u8d26\u53f7\u6709\u591a\u5c42\u9632\u62a4\u4f53\u7cfb\uff0c\u4e3a\u4e86\u8d26\u53f7\u5b89\u5168\uff0c\u5efa\u8bae\u7ed1\u5b9a\u90ae\u7bb1\uff0c\u5e76\u4e14\u8bbe\u7f6e\u5b89\u5168\u95ee\u9898\uff0c\u548c\u767b\u9646\u4fdd\u62a4\u3002

3.\u767e\u5ea6\u8d26\u53f7\u5efa\u8bae\u5c3d\u5feb\u8fdb\u884c\u5b9e\u540d\u9a8c\u8bc1\uff0c\u5426\u5219\u4f1a\u51fa\u73b0\u767e\u5ea6\u90e8\u5206\u4ea7\u54c1\u65e0\u6cd5\u4f7f\u7528\u3002\u5b9e\u540d\u8ba4\u8bc1\u5730\u5740\uff1a\u7f51\u9875\u94fe\u63a5

1.\u767e\u5ea6\u5934\u6761\u8fd8\u80fd\u53d1\u8d34\u53ef\u4ee5\u6323\u94b1\u54e6!2.\u5728\u5934\u6761\u4e2d\u53d1\u5e03\u6587\u7ae0\u548c\u89c6\u9891\u5373\u53ef\u83b7\u5f97\u9605\u8bfb\u91cf\uff0c\u9605\u8bfb\u91cf\u8d8a\u9ad8\u6323\u7684\u94b1\u8d8a\u591a\u54e6\u30023.\u539f\u521b\u7684\u6587\u7ae0\u548c\u89c6\u9891\u66f4\u5bb9\u6613\u88ab\u9605\u8bfb\u54e6\u3002

绣球之乡,爱情之乡

《生活习俗》
居住:解放前农村多住干栏房,人居其上,下放禽畜,门前用木条搭架成晒台,白天晒东西,晚纳凉。解放后生产发展,不少地方已改为人畜分居的砖木结构房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改善,有的还建起钢筋混凝土楼房。城镇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或楼房,近年多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饮食:清雍正《广西通志》载镇安府属“旧俗,土民沥灰水以代盐,自府属行盐官,方免淡食,沥灰之风始息。”后来虽有盐卖,但盐价昂贵,至民国有的农民仍为淡食,一日两餐玉米红薯伴野菜,只有一些商家富户才吃上米饭炒肉菜。婚嫁喜庆菜,县城每桌一般4碗8碟,有鸡鸭猪肉,均同一菜谱。农村略减,以猪肉为主,少用鸡鸭。惟女客宴饮时,大多只吃素菜,荤菜包回家给小孩和孝敬老人。解放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城乡人民大多能吃上米饭, 一日三餐甚至数菜1汤。旱作地区虽以玉米为主,但已比过去为稠,节日宴饮少者四五种菜,多的七八种。靖西素爱弄小吃,品种繁多,街上摆满小吃摊,直到深夜仍有卖。回族注意饮食卫生,允许食禽类中有嗉囊者,兽类中反刍者,鱼类中有鳞腮鳍者,如牛羊蛇鹿兔,鸡鸭鹅鱼虾等,其性善无毒,可益人。禁食猪狗肉、血、死物和虎豹鹰鹞等凶禽猛兽,因其性恶,恐污人性,故皆禁止食用。回族禁止饮酒赌博。服饰:古时“男女中布跣足,妇人衣短长裙”。至清“同治初年后穿著渐如客装”,男穿长衫马褂或开左襟上衣宽脚裤。女子穿捆边右开襟上衣宽脚裤,尖头鞋。布料皆为蓝靛染成蓝黑色土布,未成年女子留辫,成年梳髻。民国时男穿唐装(俗称便服)或中山装,富家女子和女学生剪辫发穿旗袍,县城多穿机织布,乡村多穿土织布。解放后,1964年妇女大兴剪发髻,改穿各色机织布。1980年后,盛著新潮时装,兴烫发。苗族服饰为男穿黑色唐装衣服,女爱穿白色镶蓝色花边开领上衣,头戴杂色巾,小腿缠绑带,因其衣多白色,故称白苗,男女都爱打赤脚。靖西习俗
生育习俗:产妇坐月子吃糯米饭,以姜煮鸡肉作汤。第一个孩子出世,外婆即送去鸡和糯米,外家亲戚相邻亲友亦送,送多送少,视各人财力,外婆多送,外亲次之,邻舍亲友一般鸡2只,糯米2.5公斤,以示贺喜。小孩满月,外家送襁褓,满月那天,祖母或外祖母用襁褓背小孩,撑伞上市买葱蒜,意为让小孩将来聪明,“葱”“聪”谐音。蒜表示小孩今后遇事会打算,雨伞意味着小孩有福荫。家中蒸有色糯饭,染红蛋,送给亲友邻舍,并宴请满月
酒,酒宴上其父母则请外公(或外伯叔公、舅舅)为孩子起乳名。起名后,看与其父、母双方本家亲属有否同名,如有再议。小孩读书时,再由父母或请学校老师另起学名,也有以乳名为学名,有的婴孩百日、周岁都请客庆贺。祝寿:旧时城乡有体面人家,年到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等本命年多行庆寿,亲朋好友送镜屏、寿幛祝寿,主人家则宴请宾客。农村个别地方有一种古老传统,每逢家中老人大寿,就用青竹叶、红纸扎于房梁上,意为给老人添福加寿。解放后此习已稀少。

称谓习俗:壮人一生中名字有几次变化,青少年时期叫乳名或学名,男子于弱冠娶亲时,再由家长命予字号。结婚生小孩后,则以孩子的名字冠以爸(壮语叫博)或妈(壮语叫乜)来称呼。如小孩叫依立或氏立(“依”为男,“氏”为女),即叫博立或乜立,到了做祖父或祖母则又以孙男女的名字来称呼,叫公某某或婆某某,故一生有几次名称。其原来本名渐为人遗忘。

妇女染牙:解放前与越南相邻的沿边地带部分妇女有染红牙齿习俗,说染牙美观,抗龋齿。清嘉庆《广西通志》卷六记述归顺民风有:“以茜草染齿令红以示丽。”《归顺直隶州志》载:“妇女多好染红牙齿,一经染后,没世不脱,此盖地近交夷尚沿其陋习欤。”解放
后此习已无。
村规民约:解放前,不少地方群众合议订立村规民约,有违犯者,按约处罚,有的立碑永志。武平立禄村于清嘉庆八年(1803)癸亥夏立《乡规民约碑》云:“……为要今欲靖人心,先立乡规,先止盗贼,止盗贼先禁赌博,赌博禁则盗贼止,则乡规立,乡规立则人心靖矣……” 。解放后此习渐少。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制定村规民约,1985年下半年全县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各村屯都制定了村规民约。
《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是靖西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节前各家包糯米粽粑,农村各户普遍杀猪,贴春联。除夕夜家家团聚守岁,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至零时,家家燃放鞭炮烟花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凌晨,中、老年男子结伴“出行”,按通书所指当年大利方向走去。还有的故意摘取他全人菜园青菜葱蒜,以示纳财,菜园主人不敢骂,认为骂会失财,俗称“偷青”。这些陋习,解放后已改。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杀鸡(因初一是鸡日),不说不吉利话和粗口话,不打人骂人。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封包钱”。以大粽、年糕、米花、果物等祭供祖先:燃檀香或盘香,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有的还在果树上贴块小红纸。预祝结果丰收。旧时,天未亮,(县城除夕晚)家家挑新水,意取涤旧事,迎新纳吉,在农村汲水归,沿路唱“牛羊猪狗鸡鸭六畜魂来”一语。初二开始走亲戚,送礼、贺禧,并给小孩发“封包钱”,象征纳吉接福。已婚女子皆回娘家,新媳妇回娘家礼仪更讲究。初七为人节,普遍杀鸡设宴。十五元宵节,家家杀鸡拜祖先。春节期间有的地方舞春牛、舞鸿鹄、唱采茶,预祝丰稔,有的地方组织舞龙,舞狮队,逐家逐户去拜年,户主则燃炮欢迎,并给封包以答谢。县城还有台阁游行,附近乡村群众汇集县城很是热闹。清明靖西壮族在春分后谷雨前天天有人上坟,故俗有“三月天天扫墓地,七月处处烧冥衣”之说。县城以清明日为最盛,家家悬挂柳条(解放后已不兴)。农村以三月初三为最盛。扫墓那天杀鸡办席,以黄姜、枫叶、红紫线草染制成黄黑红兰白五色糯饭。染成五色,意在使山精邪崇不能夺噬。扫墓祭祖,一般祭品,香烛而外,多以烤猪肉、鸡肉、五色糯饭奠祭坟前,墓碑贴小块
红纸,坟上插纸钱,燃炮惊魂,新葬家人还哭坟。下录哭坟时祭母祭妻土祭文一则:土音 汉意哑哈诺!乜呀! 哎呀那!妈呀!喀(lo)就江分别几卑, 儿刚刚分别几年,道麻乜成鬼了雅。 回来妈去世已走。诺宁有卑瓜多暖, 恰巧在去年同月,雅化媳别屋别地。 婆和媳离家离地。乜留真福气不梅, 我妈真没有福气,卑瓜列台鬼打官。 去年就逝世先走。人论膜爹穿黑他, 听见消息眼发黑,喀(lo)层如都鸦都羊; 儿不如乌鸦羊儿;它仍陋跪乜官蝇, 它还懂跪妈含蝇,人比都畜生刷礼。 人比那畜生惭愧。布华梅得哭爬怀, 以前不得哭送丧,麻参地同乃列道。 只是来扫墓便归。喀(lo)乜真无孝污疑, 妈的儿真是无孝,对梅得喀(lo)迷乜出。 对不起妻儿生母。迷化乜呀业! 妻和妈呀业!解放前遍邀亲友,同在坟前宴饮,吃乡土风味的各种菜烩青菜包,来宾者不问与主人相识与否,只要有东道主之友相邀,便受欢迎,以兢热闹,而争体面,故主人往往不计客人多少,体面的人家大都有十余席,多的达二三十席。此风,解放后已改,拜扫后回家,请亲朋好友来宴欢,规模比前简,一般几桌而已。三月三为县境北面地区扫墓之日,其习俗与清明节相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县城居民有包长条形和三角形凉粽,点糖浆而食习俗。端午节还有防病习惯。清《归顺直隶州志》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挂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小孩以雄黄酒擦肚脐,俗说可驱邪祛病。还有用棉布缝制成猴子抱南瓜的香包给小孩玩的习惯。
端午日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远近村寨草医药农,以及稍懂一方一药的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中草药(含药用动物、矿物等),肩挑车载到县城出售。乡镇圩场逢此日是街天的也成药市。习俗认为端午时节的草药,根叶肥茂药力大,疗效好。传说这天游药市,饱吸百药气,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天县城街上中草药不下五六百摊,品种数百以上。赶药市的人极多,清早就有人挑药上市。八九点钟后,成百上千赶药
市的人,陆续提蓝拎筐来。中午药市达到高潮,不下万人。有专程来买药的,有来向壮医药农请教医药知识的,也有纯为“饱吸药气”而来。直到下午五时,药市才逐渐散场。故有评说端午药市是中草药材的大展销,是民间医药经验的大交流。靖西习俗
牛魂节
农村每年农历五至六月初,插田结束后,合屯商议,选取吉日共作牛魂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夫之耕终岁勤苦而耕之艰难牛任其劳,闻春雷而惊惧,见大田而丧胆,保无游魂旷野落魂未归耶,因令各峒作牛魂节,今尚仍旧。”相传为元时顺安峒官张天宗所倡。是日清晨,家家杀鸡,蒸五色糯饭,整理牛栏,将牛牵到河边洗刷、梳篦、除牛虱、喂精料,让牛休息,不使役。有的还煮豆粥、糯米甜酒,蛋汤灌给牛食。旧时还到田边祭田神,插红黑纸旗,以祝丰年,兼招牛魂,盖因牛被呵叱鞭打而失魂。午间放牧,牧人用大叶包裹糯饭、鸡肉带到牧地团坐而食。另以糯饭喂牛,以酬其耕作之劳。
中元节
靖西壮族以农历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奉祀祖先,十二日各家便开始杀鸭,制备冥衣冥布放于神台,十三日用芭蕉叶裹蒸糯米糍粑,十四日家家杀鸭祭祖,烧冥衣、冥布、冥钱。“文化大**”期间以“鬼节”批判,今烧冥衣冥钱少了,作杀鸭加菜过节的仍多。
中秋节
旧历八月十五晚上,县城和一些圩镇群众,以扎鸟、兽、鱼、莲花、走马、走龙灯等各种彩灯,悬挂门口,摆设香烛月饼果品芋头,祭拜月亮。家人团聚,边吃边赏月。小孩则拉纸兔灯、坦克灯,或提擎各种各样彩灯游街。有的把香插满柚子,系上鞭炮,插在竹竿上,点燃香后,竖于屋前或屋顶,名为“烧天香”。一些乡村妇女有组织请月姑对歌的活动,壮话为“请囊胲”。相传,中秋节系人民反抗元顺帝统治纪念日,以约密书藏进月饼,破开见密书为起义之晚,俗称杀鞑子,烧天香即烧鞑子的头,此夜挂彩灯庆祝,以示从此脱灾脱难,不受异族统治。
其它小节
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日为农村“米马节”(壮语),家家采白头翁、艾草(壮语“诺马”、“夏节”)和糯米作糍粑。旧时还以鱼虾祭畜栏,名日收鸡鸭魂。
浴佛节:农历四月八日,县城居民以糯米做咸汤圆,壮语称“米劳”节,相传此日食后明目,故有“四月八,米劳抓,不吃光眼瞎”之说。现仍沿此习。
霜降:24节气中的霜降作为节日,庆贺粮食登场。县城群众做小粽粑,谓之迎霜粽,乡村则做糯米糍粑,谓之洗镰。糍粑除自家食外,还馈送亲友。解放后,县城此习已少,农村仍沿旧。冬至:24节气中的冬至作为节日,意冬至季开始农事闲隙,选定此日作小节,城乡群众多做糯米汤圆。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
送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送灶神节,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除夕,果菜酒馈送灶神。”城乡家家杀鸡祭拜。解放后,部分群众仍沿此习。传统还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解放后仍沿习,内容有改变。九月九重阳节,原为登高望远,今增加敬老的内容。解放后,许多群众过新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都加菜欢宴。劳动节举办篮球赛、文艺晚会,国庆节举行文艺晚会、游园活动、书画展览等,元旦、春节县领导组织慰问团,慰问离退休干部、住院病人、驻军部队、各乡镇及基层单位,农村青年即便是儿童节、妇女节、青年节、七·一、八·一等都汇聚县城凑热闹。

《生产习俗》
祈求丰稔:旧时年初一,有些地方烧红薯,并将玉米、大米、荞麦、小麦各取一点煮熟后,拿到当年大利方向烧香祭拜。此习解放后已清除。
播秧: 旧时播完谷种后,拿龙蕨秆串鸡蛋壳、3张山芋叶、茅草、厚叶树枝插在田头进水口, 祈望谷粒大如鸡蛋。秧苗长到3厘米时,在田角插上各色纸钱,一只熟鸡蛋破边插上香火再插入田角,祈望秧苗茁壮多分蘖。此俗在解放后已逐渐消失。
耙田:本田耙好留待插秧时,在田中央插上一枝树叶,以告示人畜不能乱踩进田里。
插秧:由某姓农家先插,叫“插秧开野”,然后全村人才跟着插。如旧州由张家先插,因张天宗开辟靖西,故推崇张家。各农户插秧时,拿熟肉、鸡拜土地公后,主人家先插三兜秧,帮工者才能开始插。插第一把秧时,要一直弯腰插完。不准用手递秧苗,要丢到田里,插秧者再从水中捞起。此习现已革除。互助组前都请青年妇女帮插秧,插秧第一天蒸糯米饭吃,以后一日三餐皆有酒肉款待。远近男青年赶来对歌,晚上对到天亮,主人家煮夜宵款待男女青年。插完田后,杀鸡煮肉蒸五色糯饭酬帮工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逢农忙,县城百货大楼门前聚满帮工的中青年妇女,由需劳力户雇请,插秧帮工者已不限于青年妇女。
促秧苗:旧时秧田返青后,如不发蔸,折一支柚子枝插到田里,或用一根老木头到田头敲几下,念咒。相传可驱邪,促秧苗分蘖。解放后,此习已革除,以追肥促分蘖。
祭青苗:农历七月到八月初,稻禾抽穗,农村约期以酒馔和煮熟禾穗祭青苗,祈望稻禾快熟丰收。解放后,此习多已破。
种玉米:旧俗只种一造中玉米。种时由老人屏住气先种几坑,意为不让鼠雀发现。种毕地里插一支树枝,以示不许人畜进去,老人最后走出地头,还祈祷不让鼠雀吃种子。解放后,改为早玉米加晚玉米(或红薯)两糙,鼠鸟害以农药捕杀。
种鸭脚粟:相传只能一个人去种,两个人去种不肯长。
骂果:年初一在果树杆贴上红纸,预祝当年果实累累,同时一面拿利刀或木棒砍树杆,一面骂:“你结果不结果,不结果就砍掉你。”由于砍伤了树杆,制止营养回流,使营养集中在树枝上,促进花芽分化多结果。
养牛:选牛要下额干净的,如有一颗黑班,叫“顶历”,有两颗黑班的,都不能要,说是到两颗黑班长合在一起时,牛就会死。牛怀孕后,如果牛栏坏,需查通书确知胎神不在栏中之时,才能修。相传触犯胎神会引起牛流产。此习已革除。
养猪:除夕后零时放鞭炮时,主人到栏里唤猪,祝愿猪在新的一年好长膘。卖猪前,扯几根鬃毛夹在猪栏里。买小猪成交后,由卖主解开笼口绳子,再由买主绑好。放猪进栏,先在栏口烧一堆火,横放一条杵,放一盆水,将小猪从火和杵上抬过,拿水浇到猪背,口中念
念有词:“三个月大如石臼,六个月大如石碌。”然后由胃口好、不挑食的人来放猪,认为这是过火过水,绝除瘟疫,小猪快长膘。
养鸡:小鸡孵出来后,先摘去老嘴,第一次放出来觅食时,主人必须头戴竹帽,相传可防老鹰抓小鸡。此习现已消失。
烧窑:无论是石灰窑或瓦窑,装好窑后,先杀鸡煮肉烧香在窑口祭拜祖师,众窑工会餐,然后才能烧火。相传不如此,窑火不肯升。此习现已革除。
榨糖:每年农历十月榨糖。开榨前糖工杀狗或炖猪头吃,聚餐后开榨。榨糖机用蚬木做成,靠牛拉动,用木质齿轮传送动力榨出蔗汁,经煮沸、滤清,便可生产土糖片或沙粒结晶糖,土榨糖机沿用至今。
舂米:农村惯用竹(泥)磨磨谷子,使稻谷脱壳成糙米,然后用碓或石臼舂去糙米的糠皮。竹(泥)磨用竹木编制,内以泥填。1980年后全部用机器碾米,竹磨已匿迹。
织布染布:农家喜自纺自织土布,用蓝靛染黑后缝制衣服。还有的搞扎染,是用“扎结”的方法浸蓝靛时产生的“空白”而形成独特的花纹,质朴大方,色调雅淡。壮家用作门帘、襁褓。解放后,逐渐减少。80年代后,人们喜用涤沦布,农家极少织布。
防鸟:播秧和稻子将成熟时,用竹草扎假人,穿衣戴笠,以条棍穿过两袖。袖悬红黑白色布条,遇风晃动,可驱鸟雀,壮话“茅郎”看鸟,此法鸟害地方普遍沿用。
检粪:村里或近村路上,有牛在路上拉屎,先见者即在粪堆上插树枝,以示粪有主人,他人不能要,此习已久。
《礼仪习俗 》
热情好客。凡有人到家,都要让凳请坐、倒茶、递烟,家人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殷勤地留客吃饭。在边境一带乡村,客人到家,主人先敬上一碗自酿低度酒。渠洋、岜蒙一带,家中有了61岁老人,都有个太师椅,有贵客到则请上坐。留客吃饭,男女不同席,按辈入座,挟好菜给客人。客人留宿,则拿出家中最新最干净的棉被给客人用。尊重老人。晚辈见到老人都热情招呼,主动让路;见老年人挑担子主动帮挑;吃饭让老人先入席,坐上座;杀鸡杀鸭把鸡鸭屁股、肝挟给老人;在老人面前不得随便大喊大叫和乱开玩笑,言语要文明谦恭。村里有纠纷或什么重要问题,一般都由老人出面解决。新娘婚后第二天,都给老人送上敬老水。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戚及好友间都互送礼物。如春节送鸡、中元节送鸭,中秋节送月饼等。结婚、小孩满月,亲朋好友都送去礼物或红封包表示祝贺。谁家有白事,除亲朋好友送去礼物参加吊唁外,街坊邻舍也送去米、现钱,并去守柩。谦恭请呼。和长辈交谈时,不得称“我”,而是用自己的小名代“我”,已有子女的则以博(即爸)某某或乜(即妈)某某自称,新媳妇对公婆旧习自称为“奴”,今则称小名。长辈对晚辈也不直呼其名,称孙男或孙女,同辈的称弟或妹。如是兄嫂称弟妹,则按自己孩子称呼或叔或姑,长辈对已有子女的晚辈,则称博某某或乜某某。靖西习俗

《交谊习俗》
情同手足
旧时男女青少年,同龄人男的喜好结为“博同”,女的结“乜同”,有的是年幼时体弱多病,父母带去认健康的同龄人做“同”,祈望子女免灾免病。有的是长大后,双方乐意自认同庚,同庚亲如兄弟姐妹。还有结拜兄弟,结拜姐妹的,按年龄顺序排列,俗称“七姐八妹”。拜把的兄弟姐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此习解放后已不盛行。
对望传情
每逢圩日,远近青年男女刻意打扮,三五成群结伴赶街,站在街头路边,一边是男,一边是女,相互对望。看上中意的,先是送秋波,然后男的上前逗情,如女的答腔,是为初交。接着相约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并约定下次会面时间地点,也有的在赶圩或散圩路上,男的见前面走着的女青年,欲相识,会唱山歌的以歌相求,不会的就引吭高声“腰”为求,若女方有意,以歌回答,或投眼微笑或手举文雅巾摇晃,即表示愿与男的认识,并互相倾谈。若无意,则婉言谢绝自顾朝前走,男的不得放肆。
抢头巾
解放前,靖西流行一种习俗:男青年在赶街路上,看到心爱的姑娘,就去抢她的包头巾,姑娘的头巾被抢走,如她对小伙子无意,则追回头巾;如姑娘对其有意,则双方商议约定下次会面地点,继则互换信物。有的经相互往来,建立感情,同结百年之好。而也有已婚,不能结为夫妇,仍往来保持友情,俗称为“交情”,也有叫“耍风流”,但乐而不淫。解放后因妇女发型趋向现代化,不包头巾,此习渐消失。

《娱乐习俗》
歌圩
靖西农村各乡都有传统歌圩日,附近乡村男女老幼到歌圩凑热闹,男女青年精心打扮入歌场。歌圩之日成千上万原已相识的男女青年赶第一歌圩时,男的带来饼糕,女的带来白布底鞋相互赠送,然后对歌。未曾相识的男女,先是漫无边际地唱求歌,遇上中意的,便相互对唱。歌词随编随唱,以显示歌才。对歌从白天唱到深夜,从深夜唱到天明尚歌兴未犹。歌圩期间,人们还制成五色糯米饭食用,以添节日气氛。有的还举行演戏、抛绣球、抢花炮等
活动。插秧对歌,是另一种歌圩形式。每年到插秧季节,田多的家有请六七十名女青年来帮插秧,男青年便慕名而来对歌。同德乡东塘村有请到五六百名女青年的,新靖镇那足村有请近千名的。白天,女青年头戴黄色油竹笠,身穿黑衣,腰扎白绳在田里插秧。田埂上站满头戴贵州帽(工艺精细,相传贵州传入)、身穿白衬衣的男青年,空旷地上摆卖的米粉几十摊。女青年边插秧边和男青年对歌,收工后,一直对歌到天亮。由于一些地方歌圩出现赌博、械斗现象,国民政府为了禁赌和防止械斗,也曾有过革除歌圩,禁唱山歌的通知,但悠久的传统是革不掉禁不住的。解放后1950至1959年,歌圩得到有组织地开展,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到1960年片面地认为成千上万男女青年聚集唱山歌,影响集体生产,于是封禁歌圩不准唱山歌。到1970年,认为男女唱山歌耍风流,有伤风俗,影响家庭和睦,更是严加查禁。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才逐步恢复(县内歌圩期附后)。

扩展阅读:在靖西哪里有招临时工 ... 靖西网上招聘 ... 广西靖西市铺面招租 ... 靖西天气预报15天准确 ... 靖西市佰事通厂招工 ... 靖西雄基最新招聘信息 ... 靖西同城网 ... 靖西掌上通近期招聘 ... 靖西找工作招聘女工附近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