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记忆力 1922年时,爱因斯坦到了美国,许多美国人对这位伟人的智慧很好奇,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智商极高,记忆力更是达到了旷工至今的地步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被诊断出患有主动脉瘤,18日午夜在睡梦中感到呼吸困难,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大脑溢血破裂,而逝世于普林斯顿。一位名叫托马斯·哈维的医生借解剖爱因斯坦遗体的机会,背着爱因斯坦的家人“悄悄”地取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这位病理医生希望未来神经科学界能够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发现爱因斯坦聪明的原因。他给爱因斯坦的大脑拍照,测量,最后小心地切成了240块,每一块都有编号,指明它位于大脑的哪个部位。切块被包埋在火棉胶里,又浸泡在福尔马林中保存起来。
这段事实几乎被无限制的炒作,什么研究得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40诸如此类。
事实上这次研究的结果如下
爱因斯坦的大脑重1230克,和他年纪相仿的男性大脑平均重量1400克,也就是说,这颗伟大的大脑其实还偏轻了一点。
1985年,期刊《实验神经学》(Experimental Neurology )刊登了戴蒙和哈维的论文《一个科学家的大脑:艾伯特·爱因斯坦》。论文里比较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另外11颗男性大脑的四个区域,发现在左脑39区角回处,爱因斯坦的“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之比”特别高,平均多出73%的神经胶质细胞。那里是与语言相关的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的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提示,爱因斯坦那个脑区的神经元有着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支持,消耗了更多氧气和营养。
1955年,到1985年,这是一个拖延了30年的研究。
无论如何,这拉开了爱因斯坦大脑研究的序幕。
1996年,《神经科学快报》上发了一篇论文《爱因斯坦的额叶皮质厚度和神经元密度改变》,认为爱因斯坦的右侧前额叶皮质比其他大脑更薄,神经元密度更大。这可能让信息交换速度更快。
1999年,《柳叶刀》上发了一篇论文《爱因斯坦的杰出大脑》,认为和另外35颗男性大脑相比,爱因斯坦的大脑负责数学能力和空间推理的顶叶大出差不多15%。
如果说把大脑切片能测出智商,那我感觉真的是没什么科学道理的,虽然解刨能一定程度展示这个大脑的发达程度,但是没有什么依据证明大脑的重量,大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可以和智商成正比,所以所谓的传闻爱因斯坦的智商是多些,基本是猜测或者理论。
从爱因斯坦大脑的解刨中,其实这颗大脑并没有和其他人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其实也没研究出太多东西,就像我感觉其实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聪明人的大脑一定要比普通人的多点什么”。如果真的想研究聪明人大脑多了点什么,一颗聪明人的大脑肯定是不够的,所以研究,有一定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大脑的一些数据只不过是高于平均水平,然而一半的人都要高于平均水平,如果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别人不同,那是废话,任何两个人的大脑都不同。。。。

一样的传闻还有“爱因斯坦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十”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用这个激励自己,甚至很多广告靠这个吸引人,目的是让人们相信自己有无尽的潜力,“10%”的荒诞说法不可信有多个理由。首先是大脑成像探索技术,如X光扫描、磁共振等等,都已清楚地显示,大脑的大部分区域不是处于潜伏状态的。虽然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可能一次只需要使用大脑极小部分,但是那些非常复杂的活动或思考模式却需要使用大脑的很大一部分。就像人们运动时不会一次性使用所有的肌肉组织一样,大脑也不会一次性调用大脑的所有部分。一些运动,如:吃东西,看电视或者读书,你只需要使用大脑一些特殊的功能就可以完成。然而,大脑的所有部分在一整天不同的活动中可能都会被用到。另外,“10%”的说法还预示着大脑有大多“没用上”的部分占据着空间。按照这种说法,切除或者损坏“没用上”的部分,对大脑造成的影响应该可以忽略。然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即使破坏人类大脑的很小区域,也可能产生行为上的毁灭性效果。由中风引起的大脑很小区域的损伤,都可能引起全部能力的丧失。
“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10”这句话是及其不科学的,从进化的观点看,大脑不可能进化出90%无用的部分。如果大个的大脑没有优势,它就不可能这样进化。大脑是维持和利用巨大身体能源供应的昂贵器官,要知道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自然界不可能会进化出如此浪费能源的器官,试想一下,如果“核桃”大的大脑就足够思考,那人类就会被一批耗能更少的“核桃”大脑的人取代。。。。

扩展阅读:北京 干细胞 ... 智商135为什么还很笨 ... *##6485##* ... 爱因斯坦最吓人的一幕 ... 爱因斯坦最吓人的发现 ... 人品爆发游戏名字 ... 古斯塔夫巨炮 ... e人e本t10 ... 爱因斯坦说中国人的原话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