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读帖 第十三 《米芾讨债》——读米芾《紫金研帖》

原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喜欢石头,《梁溪漫志》就记载了“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在安徽做官,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都认为是仙石,不敢妄动。米芾听说了之后,当即前往观看。一见之下,十分喜爱,不顾众人劝阻,立刻命人将石头搬回了自己住的地方。

这还不算,他将石头珍而重之地摆好,随后还呈上贡品,甚至还向怪石下摆,念念有词道:“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人称他为“米颠”,换到今天,就是“神经病”,他喜欢砚台,其实,写字的人哪能不喜欢呢?

他给宋徽宗写字,相中了龙书案上的砚台,写完之后直接给宋徽宗说:“皇上的御砚已经让臣用过,玷污了,皇上岂能再用,就赐给臣吧!”没等徽宗答应,带着墨汁就揣到了怀里,一溜烟跑了。

据说米芾有洁癖,在砚癖前,洁癖也得让道,另外在这个故事里,我也读出来徽宗的可爱,别忘了他首先是个艺术家!

爱砚台的米芾得了一块紫金砚,紫金石砚为山东传统名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没,实物流传极稀少。宋高似孙《砚笺》:“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 米芾《砚史》:“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比端砚还要好,米芾珍爱的不得了。

1101年苏轼从海南岛被赦回,专程到真州(江苏仪征)拜访米芾。这是两人久别之后的重逢,米芾拿出心爱的谢安《八月五日帖》希望苏轼题跋,离开时苏轼还借走了米芾珍爱的文房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卒于常州,后人准备以此砚石一起陪葬,米芾闻讯千方百计索回了这方爱物。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研”与“砚”通用,砚就是用来研墨的嘛。“子瞻”是苏轼的字,轼就是古代车前的扶手,上车扶着轼往远处“瞻眺”,这名取得多有意蕴。今天的“书法家”可别随便给自己取个字就对付了,关键是落款还用,白纸黑字,取错了不好看。

把自己心爱物借人本就是个很煎熬的事情,从这里能看出来两人的交情。但交情归交情,米芾还是心心念念自己的紫金砚,因为读这一句话,短短九个字,总感觉米芾是嘬着牙花子写的,“季札挂剑”的故事在这里并没有发生。

“嘱其子入棺”估计当时两人没有沟通好,是苏轼像当初米芾昧徽宗砚台一样想把紫金砚据为己有,还是米芾的“借”字说得不清楚,反正当听到苏轼嘱咐儿子要把紫金砚陪葬,米颠炸了毛。“吾今得之。不以敛。”不清楚米芾有没有去参加苏轼的遗体告别仪式,从仪征到常州,路途不算远,估计老米去了,在苏轼入殓之前当面向苏迈(苏轼长子)要了回来。

要回来了,老米觉得得意,又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前辈和老朋友,于是接着他用了一串佛家用语来回复苏轼。“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翻译成白话就是“苏老啊,砚台这样的俗物,没资格给你陪葬。”“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是恭维苏轼的话,也是深谙佛家妙谛和苏轼的境界才能写出来的。

六年后,米芾也没守住他的紫金砚,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了。不知道苏轼见了他会不会问一声“小米,紫金砚呢?”

扩展阅读:横光利一《蝇》 ... 发蒙 利用刑人 ... 宝带桥 释善住 ... 并在组织生活会或者党的 ... 一根绳子长96厘米 将它 ... 名刀 梅莺毒 ... 蛮牛孝镜价格 ... 子路共之 三嗅 ... 服饵水食 金光将潜息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